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开元疑事·始皇宝匣之壁中人 > 第34章 第 34 章

开元疑事·始皇宝匣之壁中人 第34章 第 34 章

作者:林一琳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7:02 来源:文学城

“若不走,等会张刺史必会亲自来宴请我们,万一他问起我家之事,和今日查档所得,你我该如何作答?”谢品言沉声道,“你家长辈与他有恩,他待你亲厚,我们在这里留得越久,话说越多,越容易露破绽。”

“破绽?什么破绽?我知你还不想把你堂兄被害之事告知他,不过我觉得迟早这两具尸体的案子还是要报官,张刺史看人品,不像是那种报官后,会拒绝我俩介入查案之人。有他相助可能反会更便宜行事。”崔翊晨眉峰渐渐聚起。

“不行,今日州府之行后,此事已越来越复杂了,现下绝对不行。”谢品言斩钉截铁地说。

“为何?何为越来越复杂……”崔翊晨越来越疑惑。

“回我家细说。”谢品言截住话头,看一眼骑马跟在马车后王心楠主仆,不再说话,放下车帘,带起一阵微风。

刚过酉时,谢府中灯烛已然点亮。谢品言吩咐完阿福准备晚膳,便转向王心楠:“今日劳顿,王小姐且和海棠姑娘先回房歇息,待阿福晚膳备好再来请二位。”他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王心楠会意福身一礼便带着海棠离去。崔翊晨明白,谢品言是故意支开她。少女显然也有些意外,但并未多问,只是裙裾扫过门口石阶时,回头望了一眼,琥珀色的眸子里盛满未问出口的疑惑。

谢品言目送王心楠主仆走远,便和崔翊晨使了个眼色,转身走向了自己的书房。

"到底怎么了,你要把她们都支开。现在可以说了吧?"甫入书房关上门,崔翊晨便按捺不住追问。烛火将二人的影子投在书架上,惊起一层浮尘。

谢品言却不急不缓地执起越窑青瓷壶,茶水注入盏中的声响在静谧的室内格外清晰。水汽氤氲间,他忽然开口:"我知道仙云寺为何形制如此特别了。"

"蒋明不是说,这是从南梁昭明太子萧统那时起便有的古制吗?"崔翊晨接过谢品言递过的茶盏。

“不是。”谢品言缓缓摇头,“他们只是利用了这个寺庙原本就有的特殊布局罢了。"他吹开茶沫,却没有饮,盯着水面旋转的茶沫沉默片刻,轻轻说道,"是为了保一个人,不,甚至可能是保一股曾经势力。"

“什么意思?他们?你是说谁?”崔翊晨手中的茶盏一晃,溅出几滴在靛青的官服上,洇开深色的痕迹。

“你方才在湖州府衙有没留意到,最后那叠通缉文书里,垫底的几份是三十年前徐敬业叛乱时的悬赏令。”谢品言抬头望向好友,指尖轻叩案几,茶盏中的涟漪映着他凝重的面容。

崔翊晨沉思片刻,还是不以为意:"我看到了,但这有何奇?当年反武叛乱确是由他而起,那摞通缉文书里不少通缉令悬赏之人都与各种反武事件有关。"

谢品言啜了口茶,茶烟袅袅中抬起眼帘:"所以,为何仙云寺的武僧有军中习气,为何寺中守卫森严,为何蒋明说此寺的僧人鲜少外出做法事,却常有四方高僧前来参学。"他放下茶盏,瓷器与木案相触,发出清脆的声响,"只因当年这场叛乱一位主谋,如今就藏在仙云寺中!"谢品言抬头皱眉,望向崔翊晨的星目。

"什么?主谋?"崔翊晨霍然起身,衣袖带翻了茶盏,碧绿的茶汤在案上洇开一片,"徐敬业不是被部将斩首献给了朝廷吗?"

"不是他,我说的是另一个人。"谢品言起身踱步,靴底踏过青砖的声音在静室中格外清晰,"我在大理寺做主簿时曾查过旧档。当年平叛后,首脑中徐敬业、李敬猷、魏思温、唐之奇等人首级俱验明正身上呈东都,唯独少了一人——"

崔翊晨愣了,有一会儿没说话,指节捏得盏壁发白,后缓缓背出:"你是说……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则风云变色……"

"正是他,骆宾王!"谢品言打断了崔翊晨念的诗句,他停在窗前,月光将身影拉得修长,"李孝逸当年上奏,说他投水自尽,尸骨无存,因此无所上呈。后来他家乡婺州官员上奏,说其族人来报说他已死在老家,被就地安葬,但大理寺派探子去查,回来报称那不过是衣冠冢。"他转身时,目光炯炯,眸中映着烛火,“再后来有人说宋之问在杭州灵隐寺遇到已出家的骆宾王,大理寺招来宋之问询问,他一口否认。朝廷曾派人去杭州暗访,也无所获。”(笔者按,历史上关于骆宾王下落之谜各种说法都有,其仍有墓地在老家义乌,宋之问遇骆宾王在灵隐寺隐遁说见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

"可你如何断定骆宾王就在仙云寺?他失踪时,你我都尚未出世。"崔翊晨声音发紧。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的文采,一直被百姓津津乐道,他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崔翊晨和谢品言都是自小会背诵的。

谢品言负手而立,烛光在他白皙的国字侧脸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当年在大理寺整理旧档时,我曾翻阅未结案的历年叛臣卷宗十数次,里面就有他的案卷。"他指尖轻叩案几,"骆宾王的画像,我记忆很深。前几日我见到他了……"

"什么?你见到他,你是说,见到骆宾王的真人?都三十年过去了。"崔翊晨惊叫道。

谢品言点点头:"三十年沧桑桑田……不过我可以确定是他。"他继续踱步似在回忆,"那日我只是觉得此人眉目依稀何处见过,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直到今日在湖州州府重新看到三十年前的通缉令,方才确信——他就是你去杭州那日,苦诚和尚带来我大伯家做法事的那群僧人之一(见十六章)。不单单是画像有相似处……"谢品言抬起头,手指指了指眉弓处,道,“更重要的是,骆宾王画像有个特别之处,画师在眉毛左眉中间画了稍深一横,我原不以为意,但大理寺老人曾告诉我,那不是画错了,也不是眉毛本身,而是他进长安狱时受刑时所留的一道暗疤。而我那日所见到的老和尚,虽须眉已白,这个位置,也有一道暗疤。”

崔翊晨倒吸一口凉气:"你是说,仙云寺实则是……"

"曾是叛军的据点。湖州地处江南,离叛军起事的扬州不算远,离骆宾王的老家婺州也不算远。位置适当。这个寺庙有前朝所留的特殊僧房型制,比别家寺院更适合防备敌人。"谢品言转身踱步道,"蒋明所说的僧人甚少外出做法事,如果没猜错,就是因为部分和尚原本就是叛军,不常出去是为了避人耳目。而所谓各地高僧常来参学,这些高僧大多也不是什么真僧人,就是当年漏网叛军残部或反武人士来投靠。你遇到的那个有军中背景的武僧,都可能是这个来历。"

"可武后已驾崩好多年了,他们何至仍然如此紧张。"崔翊晨皱眉道。

谢品言意味深长地望向崔翊晨:"你莫忘了朝廷对徐敬业之乱的定性态度。"

崔翊晨恍然:"我明白了。武后死后,当年反叛他的李唐宗室或得平反,但徐敬业属外姓造反,当年他欲取金陵自立……"他手掌轻拍案几,"朝廷至今仍视其为谋逆,将来也不可能为其平反。"

"正是。"谢品言点头道,"虽通缉令已撤,现下已无人会去追查这些三十年前的叛臣,但法理上,他们仍是带罪之身。"他叹了口气,"这,便是仙云寺至今戒备森严的缘由。"

夜风穿堂而过,吹得烛火剧烈摇晃,崔翊晨眉头紧锁:“如此说来,此事的确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他抬眼直视谢品言,“难道你大伯家与当年的徐敬业叛乱有所牵连......"

"绝无可能!"谢品言斩钉截铁地摆摆手,袖口在烛光下划出一道弧线,"我大伯一生谨小慎微,连长安都没去过。不过是一个守着祖业度日的江南富贵寓公,怎会与千里之外的谋逆大案扯上关系?"

崔翊晨起身踱步,靴底在地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可你提到,沈晴分明说过,你大伯生前就与苦诚和尚交好,他二人年龄相差巨大,怎可能凭空获取信任?如今苦诚设下法事之局,骆宾王又混在其中亲至你大伯家,如若不是生前就关系良善,难道只是恰巧随行?另外,那夜苦诚扮作蒙面人,再次去你大伯旧宅意欲何为……"他揉了揉太阳穴又坐了下来,"这些线索搅在一起,你说你大伯家与骆宾王决然无关,一切皆巧合,你自己信吗?"

谢品言闻言也沉默片刻,忽然抬眸:"你我与其在此绞尽脑汁空想,不如直接去仙云寺问个明白。"

"什么?"崔翊晨几乎从座上弹起,"你要亲自去见骆宾王?"

"除此之外,你还有更好的法子吗?"谢品言挑眉反问,烛光在他眼中跳动如星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