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开元疑事·始皇宝匣之壁中人 > 第18章 第 18 章

开元疑事·始皇宝匣之壁中人 第18章 第 18 章

作者:林一琳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17 08:57:02 来源:文学城

“纵是他沉迷宴游,也应该有个引路之人。”崔翊晨思索片刻,忽然开口,声音在堂内格外清朗,“诸位可知何人与他来往密切?”

众人闻言又陷入沉默,彼此交换着眼色。终于有个着青灰长衫的书生打破沉寂:“回禀御史,确有那么个人,叫张舟川,其父外州为官,虽不知具体官职,但平时用度极是豪奢,此人最精通杭州城里各玩乐去处,什么新开的酒肆茶馆,隐秘的诗楼,还有……嗯,嗯,无不如数家珍。谢生……”他顿了顿,似在斟酌措辞,“谢生后常与他结伴出游,学业便渐渐荒疏了。”

崔翊晨轻叹一声,取过秦向誊抄的州学名册细细查看,指尖点着张舟川的名字问道:“这名册上分明写着张舟川就家住杭州城内,秦向,你竟没寻着?”

秦向面露难色,拱手回道:“下官按册查访时。发现他家早在九年前就已经迁离杭州。问及坊间邻里皆说不知其去向,实在无从查起。”

崔翊晨转而询问堂下诸生:“诸位可知道张舟川的下落?”

众人闻言又交头接耳起来,半响有人答道,“此人当年在州学时就不住学馆,还时常缺课,我等勤学之人,本就与他不甚相熟。”另一人马上补充道:“他后来渐渐就不来学堂了,我等也未在意,至于他家是否搬离杭州,何事搬离,我们更是不知。”

这回答让崔翊晨眉头紧锁,这一谢谨桓曾经最亲近的同窗线索至此又断。他挥手示意众人退下,独自在堂上翻阅名册沉思。上午的阳光斜斜照进厅堂,将他背影拉得修长。案几上的茶盏早已凉透,却一口未喝。

正思索间,忽听堂门“吱呀”轻响,方才那群学生中一个身着褪色灰布袍的男子蹑足而入。那人看着已近不惑,身形瘦小,面有菜色,进门后先谨慎地合上门扉,这才趋步上前,向崔翊晨深深一揖。

崔翊晨抬眼问道:“怎么,可是落了什么东西?”

“不,不是……”男子搓着手,神色局促,额角渗出细汗,“崔御史,小的……小的还有些关于谢谨桓的事要禀报。”他咽了口唾沫,声音愈发低了:“只是……不知能否讨些赏钱……”

崔翊晨微微一怔,随即嘴角浮起一丝了然的笑意。他太明白这些穷书生的处境——十年寒窗却仕途无望,为五斗米折腰也是常事。他从袖中排出几枚铜钱,随意往案上一推:“说吧,值多少给多少。”

那书生见案上的铜钱,神色顿时活络了几分。他左右张望一番,压低嗓音道:“小的记得很清楚,谢谨桓与张舟川厮混熟络后,两人时常混迹秦楼楚馆。那张舟川每每回到州学,还要在众人面前炫耀,说得是那个绘声绘色……”他搓了搓手指,眼中闪着一丝狡黠的光,"御史大人若真想知道谢谨桓那会儿的心思行止,倒不如去问问当年伺候过他们的姑娘,只怕比我们这些普通同窗知道的还更真切些。"

"秦楼楚馆?"崔翊晨眉头一皱,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他心中对这个素未谋面的谢家堂兄又添了几分失望。方才听众人说谢品桓后来耽于享乐,他已然隐约猜到几分,但此时真真切切听到这般不堪行径,仍觉得心头一阵发闷。这哪里还是父亲姐姐们口中懂事的好孩子?哪里还是春雨中赠簪定情的痴心少年?若将这些事带回湖州,告知那些将他视若珍宝的亲人们,该作何感想?

崔翊晨强自按捺心绪,追问道:“那你可知他们常去的是哪家馆子?”

那书生讪讪一笑,后退半步:“大人说笑了,小的当年穷得连笔墨钱都要精打细算,哪知道这些风月场的门儿往哪儿开啊!张舟川和谢谨桓可都是富贵公子,和我们不一样……”话道此处,他偷眼去看崔翊晨的脸色,貌似问不出更多赏钱,便识趣地闭了嘴。

崔翊晨知道再问无益,从桌上取出一吊铜钱递了过去。待书生走后,他独自站在窗前,快正午的春光明媚温存,崔翊晨却觉得身上毫无暖意。

时近正午,韦刺史遣人来请崔翊晨用膳。席间,崔翊晨仍沉浸在方才所得的线索中——如今,唯有寻访当年与谢谨桓相熟的青楼女子这一条路了。他执箸不动,暗自思忖:男女若有过肌肤之亲,所知隐情自然比寻常同窗更为多。

“崔御史?崔御史?”韦一堂见客人神思不属,连唤了两声试图打破这沉闷的气氛。

崔翊晨猛然回神,歉然道:“失礼了,韦刺史。”他略作迟疑,还是开口问道,“韦刺史久居杭州,可知城中富家子弟多往哪些青楼酒肆消遣?”

韦一堂闻言一怔,手中筷子停在半空:“崔御史初到杭州就……”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眼中满是诧异。

崔翊晨不欲多做解释,只淡然一笑:“有些案情需去这类地方打听。”

“富家公子们常去的所在……”韦一堂放下筷子,抚须沉思片刻,“如今杭州城里,昌乐坊一带的秦楼楚馆最得他们青睐。”

“昌乐坊?此坊在何处?”

韦一堂脸上浮现了然的笑意:“就在庆春门附近。”说着为崔翊晨添了勺羹汤,“御史先安心用完午膳,等会儿我让秦参军陪您走一趟便是。昌乐坊一带欢娱场馆颇多,您一个外乡人没人带着,怕事要多费周折。”

饭后,秦向穿着司法参军官服来见崔翊晨。额上还带着细汗,显然一路疾走而来。他站在廊下,局促地挠了挠头,支吾道:“听韦刺史说,要我带御史去那个……那个……”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用手往远处比划了一下。

“对,去青楼。”崔翊晨已换了一身月白色织锦狐裘袍,正对着铜镜整理腰间的银丝蹀躞带,领口露出的银鼠风毛,衬得他面如冠玉,他转过身来,将秦向上下打量一番,笑说:“你就打算穿这身去?”

秦向一愣,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官服,顿时会意:“下官愚钝,这就回去换……”

“不必了。”崔翊晨从屏风上取下一套早已准备好的鸦青色暗纹缎袍,“我这套也是临时让韦刺史去成衣铺子借来的。据说昌乐坊里的那些欢娱场所,穿得太寒酸连门都不好意思进去。”

两人一路往昌乐坊行去,街市渐渐热闹起来,时不时传出猜拳行令的喧闹声。“这里是杭州富人们寻乐之地,不止青楼,酒肆茶馆赌坊都有。有的店专做盐商生意,有的多揽丝绸客,也算是生意人讯息交换中心。”秦向正说着,一个穿金戴银的富商搂着歌姬的纤腰醉醺醺走来,差点撞上,他急急让开,被那女子浓重的脂粉香熏得连打两个喷嚏。

转过鼓楼,就是昌乐坊,彩楼林立现于眼前。各家都挂着喜庆的灯笼,有挂红灯笼的,还有挂琉璃灯的。崔翊晨前后环顾一圈,粗粗一数,周围就有四五家颇气派的青楼。“公子,咱们……您看去哪家?”秦向看着结结巴巴问道。

崔翊晨眯眼打量着:“你看呢?哪家合适?”

“醉仙楼进出的人最多,”秦向指着最左边那家,“但多是商贾客。”

崔翊晨摇摇头,目光移向正对自己那家,“凝春阁如何?”

这时恰好几个锦衣少年醉醺醺从凝春阁出来,面红耳赤,嘴兀自嘟囔着胡话。秦向皱眉:“怕里面多是酒客。”

崔翊晨颌首,突然注意到最右侧一家“沁芳楼”。门面不如其他几家张扬,但朱漆描金的门楼上悬着的是十二连珠琉璃灯,门口还挂着“琴棋书画”的木牌。

“就这家了。”崔翊晨整了整衣领读着木牌上的字:“琴棋书画!读书人应会来此处,姑娘们想必也与众不同。”

走到门前,却见一个龟奴刚拦住了几个衣着略显寒酸的书生:“几位相公,今儿雅间都订满了……”这边话还没说完,他转头看见崔翊晨二人走近,立刻堆起笑迎上来:“二位爷,头一回来?我来带路,我来带路,这边儿请……”说着掀起厚重的棉帘。

崔翊晨跟着进去时,身后被拦住的那个书生愤懑地嘟囔:“这狗腿子龟公,只敬罗衣不敬人!”

两人踏入沁芳楼,迎面扑来一阵暖香,堂内四角摆着鎏金熏笼,银丝炭烧得正旺,与外头春寒料峭恍若两个世界。这里不见长安常见的胡姬,姑娘们穿着考究的夹棉刺绣锦袄,宾客三三两两,或听曲或饮酒,处处可闻吴侬软语的丝竹唱曲声。他环顾四周,试图揣想当年谢谨桓与张舟川会在此间如何取乐,却发现自己对这等风月场所实在陌生,竟无从想象。

“你去把管事的叫来。”他低声对秦向道。

不多时。秦向引着位体态婀娜的妇人过来,那妇人裹着件狐裘滚边的锦缎比甲,脸上敷着时兴的“飞霞妆”,胭脂晕染得恰到好处,走起路来腰肢轻摇,偏生脸透着股蜡像般的僵色,叫人辨不清年岁。

“这位是沁芳楼的苏嬷嬷。”秦向介绍道。

崔翊晨开门见山:“劳烦嬷嬷将店里二十六七到三十五六的姑娘都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