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哥吓得跌坐在地:"娘咧!这、这是..." 其他两个工匠也围了上去探头朝里望。
"天杀的!死人啦,死人啦!"阿四走近看罢,甩了麻绳狂奔出去。
谢品言紧锁眉头,挤进去蹲下仔细端详尸体,这是一具湿尸——忽地他惊醒,忙回头与沈晴说:“晴儿,你快把方才跑出去的那个汉子叫回来,不能让他外面乱说。”沈晴连忙撩袍也追了出去。
留下两个汉子此时缩蹲在一旁,身体战战兢兢。“这,这怎么办啊?”祁哥话音有些发抖。
谢品言安抚道:“等阿四回来了,我会给你们额外工钱。本来废木头就免费送你们的。现在再加几贯钱。不过你们记好了,看到的事,不许外传。知道吗?否则……”谢品言目光如刀扫视这两人。
“好好好。”年长的祁哥黧黑的脸庞煞白。
未几,沈晴揪着阿四的后领回来了。谢品言将三贯铜钱拍在那根椽木上,冷冷道:“你们三个,答应我的事,不许食言了!”
待三个杂工走后,沈晴在一旁问道:“小舅舅,我们是不是给了多了点。”
“其实给钱也没用。” 谢品言看着三个汉子远去的背影,摇摇头说道,“堵一个人的嘴还容易一点,他们有三人,与我们又无其他利益瓜葛。若无意外,他们很快就会把事儿传出去的。不知能拖得几日。我给钱也是聊胜于无。哎,等会儿我得先验尸。”话音未落,忽地他看到汉子消失的小径上走来了三个褐袍僧人……
午后日影西斜,崔翊晨自湖州策马疾驰两百里,终于到了杭州凤凰山麓。朱漆墙前一排翠竹凝霜,虽值元正寒天,碧色竹枝衬得“杭州府衙”四字匾额颇为清肃。
他抛缰绳与门吏,递上谢品言的火漆密函。未及半盏茶功夫,便见一个矮胖紫袍官员领着两三青袍属官疾步迎来。“崔御史鞍马劳顿,下官竟未远迎……”韦一堂圆脸上堆着谄笑,腰间金鱼袋随着躬身乱晃,"早闻博陵崔氏芝兰玉树,今日得见御史果然风姿出众……"
崔翊晨虚扶一把,抱拳还礼:"韦刺史谬赞,下官此次来得唐突,倒搅扰了贵衙新年新气象..."
"御史请里面说话,屋外寒气重!"韦刺史急急截住话头,转身对身后一个青袍吏道,"快去会客厅把去岁新贡的顾渚紫笋茶烹雪煎起来……"。说罢引崔翊晨转过影壁,绕过公堂,在栽着腊梅庭院的尽头,到了府衙的会客厅。
会客厅中韦刺史拂去绯袍沾的梅瓣,亲自执壶斟茶:“崔御史新年伊始便查案,当真勤勉奉公。”茶汤倾入盏中泛起紫色茶雾:“这是去岁的贡茶顾渚紫笋,且驱驱寒气。”
崔翊晨屈指叩案谢茶:"刺史雅致,事出紧急,谢司马信中所述十一年前州学名册仍能找到否?"
韦刺史点点头:“名册现今俱存于州学阁库,只是十一年间学官更迭三任,现任齐学官是第三任。若初任学官还在,崔御史倒可省去许多周章。”他转头同旁边的侍者道:“拿纸笔来。”抬头又对崔翊晨说:“莫急,我与你写封牒文带给齐学官,让秦参军与你同去。”
言罢,韦刺史挥笔急就公文一封,轻吹未干墨迹,盖上朱砂印,击掌三下,廊下转出一个精瘦着靛青圆领袍年轻人,单眼皮里眸光如鹰隼。韦刺史道:“此乃司法参军秦向,崔御史若有吩咐,尽管差遣。”
那年轻人向崔翊晨抱拳:“下官秦向,愿为御史前驱。”
韦刺史看墨迹已干,将盖了朱印的牒文递给崔翊晨:“我已吩咐在花厅备下薄宴,待御史归来,正好贤弟接风洗尘。”
钱塘湖的寒雾映着吴山山麓旁的孔庙鸱吻,秦向勒马在前指着朱漆门对崔翊晨道:“这里便是杭州州学,贞观年间扩建,州府特地请吴兴工匠雕了正面孔子讲道,背面鲤鱼跳龙门的花岗石影壁。”
齐学官提着灰鼠皮袄小跑迎出议门,面团脸上堆着文人特有的谦笑:"老朽齐仲明,蒙圣恩腆掌州学六载矣。"他引着众人穿过碑林,一路絮絮叨叨如私塾先生:“崔御史气宇轩昂,看姓氏,是博陵崔氏还是清河崔氏?”崔翊晨不想再陷入官场家世吹捧,笑而不答。
齐学官见青年看破他心思,便道:“那崔御史念过必是太学或是国子监吧。五姓七望,诗书传家,我等仰望啊。御史读过的长安官学规模远超我等州学,长安国子监三百高门生徒,太学五百官吏子弟。老朽所在的州学,定额便只六十人。”
“我查的那人住于湖州,为何不就近入湖州州学,却至杭州州学求学?”崔翊晨问。
“此人可否祖上曾在杭州录籍?按本朝州学旧例,若其祖父为治所籍贯,尤其曾为官,其孙辈仍可凭官荫入州学。”齐学官侧身笑问。
崔翊晨脑中闪过他到湖州第一天,谢品言对他讲的:“我高祖从括州迁到杭州经营数代,到祖父那辈又迁来湖州。"他和堂兄谢谨桓的祖父,的确年轻时属杭州籍贯(此内容见第五章),便点点头:“学官说得不错。”
齐学官领二人到了一处阁库门口,开锁后抬袖推开榆木门,霉味混着陈墨气息扑面而来。“名册俱在此处。”他枯指点向靠墙的柏木架,五层隔板上按干支年序排列着一堆木匣子。崔翊晨走进木架,从下面两层找出了覆着厚厚灰的“长安三年”的匣子。他打开盒子后看了看名册,问道:“齐学官,您刚才不是说定额六十生源,名册上貌似不足。”
齐学官在一旁颌首:“崔御史有所不知,武后长安年间不比现在,朝廷科举每年取士不过二十,且各州学学生一般须年龄二十五以下,这就少了一批生员。州学入学资格由里正担保其家世,须是身家清白,非工商杂类人家,而杭州之兴自运河漕运起,富户多为商贾,这又少了一批生员。州学学生除了官荫入学者免住宿费,斋舍费用也不小。譬如四至六人铺,普通中斋每月须交五百文,相当于一匹绢,纸墨笔砚,春秋祭孔,旬试赏钱,同窗宴请,腊月学官炭敬,林林总总各项杂费不少,每个学生每年最低要三十贯,非中等以上富户无法维持也。如此,那几年虽生源定额年年都抢,临到入学总会少几个学生来……”
“嗯,不过学生人少,反而更易查证。”崔翊晨翻看名册,打断了齐学官絮絮叨叨的如数家珍。
“对对对,就那么些人,同斋寝食,晨昏相对,必相熟得很。”齐学官附和道。
崔翊晨看州学名册上,学生的籍贯住址皆详录在案,便转头对秦向道:“秦参军,你且将名录誊抄一份。然后照名录看看现在能不能找得到人。”齐学官一看,马上送来了笔墨。
秦向会意:“下官这便去杭州府辖下各县核对户籍。”他略一迟疑,又进言:“崔御史远道而来,若觉疲乏,可先回刺史府歇息。”
崔翊晨摆摆手道:“我没事,且在这里再看看。“说着便去翻阅其他档案。
不多时,秦向便将名录誊抄完毕。拱手对崔翊晨说:“时辰不早了,我即刻传令各县县尉连夜寻访,明早或可寻得几人向御史复命。”
崔翊晨微微颌首,又正色叮嘱:“切记,须找与谢谨桓相熟的同窗,若询问对方是那种素无来往的,就不必费时了。”秦向称是,遂领命而去。
次日清晨,秦向果然带来了五六位曾在杭州州学就读的书生。这些人不明就里,被县尉突然传唤至州府,个个神色惶惑。崔翊晨步入厅中时,他们正聚于堂下低声私语。这些儒生年约而立至不惑,衣冠虽整,眉宇间却难掩惊疑之色。见崔翊晨着官服进来,众人立即噤声垂首,态度甚为恭敬。
崔翊晨落座后,开门见山:“诸位不必惊慌,今日相请,只为询访些旧事。”他停顿了一下,眸光扫视了下众人,“听说谢谨桓乃诸君十一年前杭州州学同窗,不知彼时,他性情如何?与何人交好?可有何喜好?”
堂外晨光熹微,映得青砖地上一片清冷,他这一问,诸生开始皆是一怔,十余年前的旧事忽被问及,不免面面相觑。室内一时寂然,只听得窗外竹叶沙沙作响。静默片刻后,终于有人率先会意过来——原来非因己身涉案,便逐渐活络起来,其余人等见状也纷纷卸下心防。崔翊晨端坐案前,手执茶盏却不饮,任由他们七嘴八舌说着,只是凝神细听,时而颌首示意继续。
众人所言渐渐勾勒出一个令崔翊晨意外的谢谨桓:出入州学时,虽他是祖辈官荫保荐入学,确更向个勤勉向学的寒门子弟。每每挑灯夜读至三更,同窗皆称其为“谢苦吟。”可后来不知怎么的,竟渐渐沉迷宴游,先是旬休时随人去钱塘湖泛舟,继而搬出州学学生住的斋宅,频频缺席晨课,最后竟然连月试也不放在心上。说到此处,几个年长的书生都摇头叹息。显然对当年这个同窗的转变记忆犹新。
崔翊晨听罢暗自蹙眉,指节无意识地在案几上轻叩。这消息与湖州亲友所述判若两人——彼处众人皆道,谢谨桓临行前是个安静本分,读书刻苦,待人接物温和有礼的少年。岂料在杭州同窗眼中,竟然成了个纨绔浪荡子。如此天差地别,倒像那内向少年初离家门,骤然见钱塘繁华,一时迷失了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