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君臣不孤 > 第16章 制衡

君臣不孤 第16章 制衡

作者:夜满青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0 19:03:27 来源:文学城

大周明堂上,武怀圣白衣华裳,气宇威昂,面朝堂下众卿垂眸一扫,揽袖轻语。

“众卿今日联名上奏,是为何事?”

为首一位白鬓老臣塔前一步:“禀陛下,臣等为殿试一事而来。”

“臣认为国举重器、兹事体大,不宜擅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规矩。殿试三十人,择优排名,待任录用,从九品小吏做起,不宜逾越。”

武怀圣轻哼一声,垂眸把玩着外裳上的玉坠,气氛逐渐冷下去。

老臣垂眸下去,默不作声。

武怀圣停手一抛,玉坠落在华裳里,闪了一瞬晶光。

“你们呢,也和方循大学士想得一样?“

众卿七零八落地跪了一地。

唯有言盛时仍在队末站着,此时突兀地支棱出来,对上武怀圣的目光。

武怀圣面色一沉,凛神道:“朕为举新官,自有朕的意图,走殿试一流程已经算是给足了翰林院面子。方循,少在这里大义凛然扯什么祖宗规矩,你不过想让朕安排世家子弟入仕罢了。”

方循被怼地不敢抬头,可这般罪名也不可随意认下,他瞥了一眼周围的同门,却无一人帮他解围的。

言盛时抿了抿嘴,看不下去似的举起笏板道:“陛下,方大学士也是为社稷着想,一时言过。”

武怀圣没有理会,而是将目光放远了望向殿外,勾唇几不可查地轻笑一声。

“沈源,去看看戚大将军是否到了。”

沈源稀里糊涂地应下,趋步过堂。一众俯首着的大臣们低着头,冷汗聚下。

他们本是文官聚党,来与皇帝告状,怎么这会儿又有了戚大将军守在殿外?莫不是陛下早有预谋,他们中了圈套?

言盛时的目光狡黠一掠,追着沈源的背影,若有所思。这时候,武怀圣遥遥瞪眼给她试了个眼色,言盛时心领神会,悄悄挪到了墙边,与跪着的一群翰林学士们划清了界限。

“大将军到——”

大周设有两位大将军,等级齐平,本意互相制约。两家联姻多年、利益盘庚交错,倒也和平了许多年。

比起程识远的急躁性格,戚明穹低调谨慎,更难对付。

戚明穹跨进明堂,瞥了一眼跪满地的翰林学士,目不斜视向陛下道:“臣参见陛下,不知陛下召臣前来何事?“

武怀圣拿过手边的一封诏书。“将军屡次上书谈及南方关报,朕都看过了。今日趁着诸位大学士都在,朕想与你们一同商议。“

这一下学士们和戚明穹都面露慌张神色。

武怀圣信心坦然,将手中诏书摊开在案前,提笔蘸墨。“朕即刻下旨,众卿商议着,朕听着。”

大臣们冷汗都冒了一头,面面相觑,不敢出声音。

这皇帝一边拟旨、他们一边商议,万一他们说得和皇帝想得不一样,那不就玩完了?

可若是胡乱猜测皇帝的意图,万一猜的不对……

戚明穹看了看身后一群白鬓老臣,又看向金殿上意气风发的少年帝王,思绪逐渐开朗。

陛下此时召他来,商议军情是假,借他之手打压前朝旧臣才是真。

这群老臣都先帝朝就嚷着修养民息,定然是反战的。而大周的南境虽然并不危急,只是有星点点蛮族叛乱,可是自从程识远离京戍边,看似受贬、实则避祸,戚明穹久居京城不常带兵,岂能眼看兵权易主。

不论是制衡程家还是打压旧臣,武怀圣都需要假借他之手。一桩交易。

戚明穹在心底拎清了这些事,露出自信的一抹笑。好啊,小皇帝有求于他。

大殿之上,武怀圣面色清冷,默然间留意着戚明穹所有神色多的变化。

果然是一条老狐狸,比程识远那般莽夫难对付得多。

戚明穹道:“臣请命戍守南三州边境!”

“陛下,万万不可!”方循一听便急了眼,“大周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南境叛乱不正是因为缺粮短食,武力镇压有何用!

殿上辩得激烈,武怀圣纸笔不停,那些资历浅一些的学士们纷纷瞄着二人,惴惴不安地乱瞟。

武怀圣心里笑着,她已经彻底把大学士们请命的重点给带偏了。

至于戚明穹,这样的祸害必须放在眼皮子底下,怎能放他带兵南征。

等底下人吵得差不多了,武怀圣撂笔,唤道:“言盛时。”

正在摸鱼打盹的言盛时一个激灵醒过来:“臣在。”

武怀圣拎起圣旨,吩咐道:“念。”

言盛时麻利几步溜到圣驾旁侧,捧来圣旨念道:“南境叛乱,实为妄灾,朕欲息宁恶事,当从根除恶、从本治国,故欲设十四州特谴监粮官,补给地方,安抚百姓,钦此。“

武怀圣点头,沉稳道:“监粮官任重而道远,朕恐无可继任者,此次殿试中正好优先遴选此任官员。方大学士可有意义?”

方循擦着冷汗摇头。通过殿试特选的监粮官,虽然也算有违祖制、扩大了皇帝的权力,但他实在也挑不出合适的人选;没有哪个世家子弟甘心到偏远地方干出力不讨好的官。

只好道:“陛下圣明。”

戚明穹被击了个措手不及,愕然抬头,眼冒火星。“陛下!”

他本以为来南征势在必得,没想到这个小皇帝总是出手难料,不按常路出牌。

不是庸人也。

素来谨慎的戚明穹立刻意识到,他之前估计错了,武怀圣虽然年轻,却不是可以任意拿捏的弱主。世人都传言荀甫欣总揽朝政、狐媚惑主,全是错看了陛下。

他立即收敛锋芒:“臣领旨。”

“别急啊,将军。”武怀圣却是一笑,“朕还有一道旨意给你。”

她从身后又抽出来一道早已封好的圣旨。

“朕请戚大将军接管京城驻防,权在虎龙军之上。殿试期间,务必要保证万无一失。”

戚明穹眼底剧烈地一震,险些藏不住惊讶。武怀圣又一次出其不意,令他错愕又佩服。

此人绝非寻常之主。

可这样的道理,却不是每个被流言先入为主的人都看得清。另一边以方循为中心聚首的翰林学士们怒目瞪着戚明穹,愤然转向武怀圣道不平:“陛下,大周尚武,武官欺压文官久矣,如今戚将军独揽京城军权,怎可再授其此等要职!”

这话说得,连站在武怀圣旁边愣神的言盛时都忽然醒神,浑身一震。

武怀圣久久没有回应。过得久了,言盛时忍不住清了清嗓子,上前一步:“众卿莫不是忘了我的身世?家父亦曾是开国名将,少年将军,一战成名,功盖千秋。”

她高高地一挥袍袖,“我今日为人臣、事翰林院,弃武从文,无所谓喜恶优劣,都是为陛下效力。”

武怀圣欣慰地看她一眼,转而向众卿语重心长道:“不论是派大将军驻防殿试,还是派新科进士戍边理民,凡是于民生有利之事,在朕一朝,从无不可。”

“但愿诸位爱卿同心协力,共图大周安良。”

她拍了三下掌。沈源了然,一挥拂尘,从后殿上来四个内官,搬来一块巨大匾额。

匾额上大书着四个字——德化天下。

正是荀甫欣的笔迹。翰林院的几位老臣认出来了,脸色顿时一变。

散会后,他们在殿外一路上窃窃私语着:“果然,陛下今日之举,多半是有人教的。”

“是啊,陛下年轻,初涉朝政。怀烈侯知人赌事,必是她指使陛下,打压我等老臣。”

“荀甫欣向着武将世家,她自己就是功臣之后!”

带着怨念的流言愈来愈离谱,全然忘了程识远不久前要把怀烈侯打下昭狱的事实。

一位青衣书生落在队伍后面,蹙眉自语:“可是……假若怀烈侯并不讨喜,各方文武势力都视她为心腹大患,她又是托孤重臣,一旦陛下开始亲政,这般敏感的身份,又如何能善终呢?”

她声音太轻,没人理会。大抵,那群人也都盼着怀烈侯不能善终吧。

唯有她自己的父亲回来拉了她一把:“兰玉,好好准备科举殿试,不要管朝堂之争,父辈会替你们打点好。”

花兰玉轻咬着唇跟上,却没有应声。

***

明堂中散了百官,独留言盛时在旁。

武怀圣正指挥工匠们将那匾额挂在明堂大殿之上。一室清光,凿墙弄斧,铿锵断续。

武怀圣叹息感慨道:“朕的朝廷人心不齐。大臣各为己利,各种世家、派系暂且不论,但是文武两分,已有割裂对峙之势。”

史书常云,皇位传到第三代,一般都开始衰败了,少主往往不似开国明君。她是大周的第三代。

武怀圣自认,不是俗人。

言盛时答:“臣就不混那些圈子,所忠只有陛下一人。”

武怀圣思量半晌,沙哑深沉地开口:“你在翰林院,可受欺负?”

言盛时挑眉反问:“有吗?”

武怀圣额角一抽。也是,言盛时欺负别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但官场毕竟不同,权大一级压死人。

“朕看方循顽固不化、恪守祖常,大学士的位置怕是留不得了。”武怀圣随手赏了一块墨给爱作书画的朋友,“往后让你当个大学士可好?”

言盛时转了转眼珠。“听起来颇为威风。太/祖时名动天下的才女玉疏子,初入仕时也不过是一名采诗官。臣若获此殊荣,定当尽心竭力。”

*

送走了言盛时,武怀圣整理完当年批阅的公文,正准备回后宫歇息。

殿外轰轰烈烈一阵脚步。“大皇太后驾到——”

武怀圣身形一顿。祖母怎么来了,她最近应该没犯什么事啊……

太皇太后周平水趋步进宫,面色沉凛。岁月雕琢过的威仪面容,不怒而自危。她指着新挂上的“德化天下”匾额。

“这是怀烈侯写的?”

武怀圣茫然答:“…是。”

周平水向身后随从一挥手:“撤下来!”

武怀圣上前一步,意欲阻拦。沉稳的老太太难得动了怒。

“你以为你是在干什么?”

武怀圣仍不明缘由,只诚实道:“朕知晓老师的权势过大,朝廷多人嫉妒。何况,先前因朕的疏忽令老师被奸人所害,差点遇险。朕...要让天下人知道,朕与怀烈侯亲近,绝无二心,不容离间。”

“愚蠢!”

匾额怦然落下,在大殿中砸出一个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