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君臣不孤 > 第15章 天枢阁

君臣不孤 第15章 天枢阁

作者:夜满青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0 19:03:27 来源:文学城

距离大周建元初年的殿试还有两个月,京城逐渐聚满了五湖四海来的学子,出现在茶楼和酒巷。他们穿青布衣衫,斯文又张扬,常凑在一处密语,分开时又各自捧着书卷苦读。

言盛时也是要参加这次考试的,但一直不肯复习科举,胸有成竹。阳光下,她坐在树桩前学织帽子,一面等待茶凉。

荀甫欣每日午后给二人上课,对言盛时而言,几乎是相当于漏题的程度,不过比起题目,她还是会更关注窗外枝头趴着的蛐蛐。

连续大晴几日,冬时积雪快要融化净了。

“春天要来了。”言盛时一边道,一边挑着手里的针线,歪歪扭扭地织成一个圈。

武怀圣闻言也将视线投往窗外。挂在屋檐上的冰凌已经融化成倒挂的水滴,一滴一滴地垂落下来,在院中形成一片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蓝天白云。

荀甫欣复敲了敲方几,道:“陛下,臣方才所述,殿试筹选官员的四项评准,可否复述一遍?”

武怀圣收回视线,转着袖口上的玉珠。

“任长、知人、理乱、适变,朕都记住了。”

言盛时双手捂耳:“需要我回避吗?”

“无碍。你用不上这些理论。”

荀甫欣又问:“那陛下打算如何查问考生,可否试言。”

武怀圣的目光清透一闪,凝眸道:“临场挥言辞,离间计问忠,试之以色,醉之以酒,远调而视之清,理财以鉴之廉。”

言盛时嘴一歪,嘴角抽着道:“……我可能要落榜了。”

武怀圣侧目,淡淡一扫:“不会。你有别人都没有的一样东西——朕的了解和信任。”

她这句话似是对言盛时说的,眼睛却一转不转盯着荀甫欣。

荀甫欣道无措地躲开视线,雪白而纤细地双腕滑出袖口,胡乱整理着案前的书丛。“臣给陛下题一幅字,望陛下时时谨记于心。”

武怀圣眼睛一亮:“甚好,老师请。”

荀甫欣提笔扫墨,横流纸上,阔凯辉然。她左手端着袍袖,断光布料揉皱堆积而泛出一种鱼鳞样的光泽,在浅窗下层递涛浪。

柔光照在她的脸上,仿佛年轻了几岁。弧润温和的面孔骤然明亮,一瞬逼人。

向来给人感觉温柔似水的人,就在那一瞬间重新长出了棱角。

武怀圣恍惚间,不但被她的美丽摄了心魂,更为之触动了心底某段模糊尘封的记忆。如一缕烟尘,她还没来得及抓住,便消散了。

荀甫欣顿笔,抬头望见一双略带迷离的眼。

“陛下?”

武怀圣回过神,转身默默看了言盛时一眼。言盛时如蒙大赦,卷起织到一半的针线活跑了。

荀甫欣待笔墨渐干,轻轻吹去了灰尘,拎起展开步与双掌之上,捧给武怀圣来过目。“陛下请看。”

上面写的是八个大字——德化天下,治人以权。

武怀圣如捧着至宝一般接过,心底微颤,感动地道:“老师措辞精妙,言简意赅,道出了朕心中一直所想。”

荀甫欣尝言,为君者要赢得天下,而不是赢过天下人。武怀圣最初不能理解,却在登基后一个接着一个的风波里逐渐悟道:德化是底线,是她为人的标准,亦是她治国的理想。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帝王君主亦不过一介凡人。

她要治天下,先是要治人。治化天下从德,治官行政从权。

如此大道,荀甫欣这八字可谓精炼入神。

武怀圣欣慰地感慨道:“真该庆幸朕的佐政大臣是您,而不是哪个老古董。老师和朕在诸多意见上,总能不谋而合。”

也许这正是荀甫欣当初立她为储君的原因吧。

荀甫欣略微垂眸:“陛下打算何时回朝?臣听周全来信说,殿试临近,朝中并不太平。”

武怀圣立刻想及在古道药铺中偷听到的。“这岂需要周全来说?朕明白。”

“殿试科举,重组内阁,推行新政。”

“朕明白。”

武怀圣想到前方既来的挑战,不可避免地叹了声气。她并非烦闷、亦非逃避,她虽然是荀甫欣永立的年轻帝王,却远比外人想象的有权见。荀甫欣和她,是恰好不谋而合的同路者,是如星伴月的引路人。

只是面临未知,单纯感到有些畏惧罢了。

“陛下不必忧虑。”荀甫欣了然道,“臣与陛下齐心,定使陛下无后顾之忧。”

武怀圣深吸一声,目光深沉凝在窗外一点,垂眸默睹。

阳光给周围镀了一层淡金色的盈絮,如萤火星星。

荀甫欣迎着清光,合唇浅笑:“臣教陛下用人治人、官场权谋,却从未教陛下如何爱民、如何勤政。那些是陛下个人的愿想,臣深感佩服。陛下不必多虑,大胆阔步去做,臣为您垫后便是了。”

武怀圣突然受了夸奖,一向自信的人也不禁害羞着摸了摸鼻尖。

“谈不上是朕个人的理想。历代先贤、忧国忧民者,在朕之前数不胜数。”武怀圣轻声揽袖舒眉,“元丰五年,不正是最近一次失败的变法。”

荀甫欣的身形轻微地凝固了一瞬。

“说起元丰五年,朕一直想向老师请教。父皇下令烧毁元丰五年的全部史料,那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武怀圣从小就很好奇,朝中长辈们尤其是世居京城的长辈,大多对那一年讳莫如深。她的父皇不能算是一位明君,但也并不在乎身后恶名,杀后之实都敢任史官书写,凭什么元丰五年成了满朝君臣的禁忌。

荀甫欣低着头没有回答,若武怀圣仔细去看,便能看见她垂在身侧的手异样发着颤。

如雪竹搬的清里指节死死掐住了手心,皮肉肿得通红,却仍拼命不撤手。

武怀圣并未追问,陷在一阵思索里喃喃自言道:“那一年老师多大...好像与朕今年同岁?不知有没有亲历过什么。”

荀甫欣声色俱敛:“陛下如若想了解那段历史,可去东宫太皇太后处,或许还存有一些元丰五年的史料。”

武怀圣灵光一闪,豁然开朗。“老师说的是。”

荀甫欣双手在身侧绞紧衣衫,往窗棱之下的阴影处挪去半步,避开阳光,缓缓睁了温静的眼。

窗外,屋檐上挂着的冰凌已彻底融化,地上水潭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两种现实。虚虚实实,久而都不清楚。

眼下此刻,虚实都是美的。

***

东宫。

檀香殊梦,沉泽满室。太皇太后宫殿处,金褐粉饰,垂帘重彩。

六旬高龄的老太太拄着拐宅走来,命宫女捧近了周全送来的地图,眯着花眼打量。

周全道:“这是皇宫驻防地图,臣将先前行刺的地点单独划出,重修防御,增派守卫。现在陛下不在宫里,请太皇太后过目。”

老太太却道:“你上前来,让哀家看看你。”

周全遵命上前。

他是太皇太后的本家人,周家人丁虽不兴旺,也算先帝朝时候最有名的外戚。他不但能娶怀烈侯为正妻,先帝还曾经为表示好,赏赐给他两房妾室。

太皇太后周平水开口便问:“甫欣最近如何了?”

周全眼神一顿,犹豫道:“臣不愿让太皇太后担忧,但如实相告......不太好。她这个人,精于谋国,拙于谋身。陛下现在还能信任她,君臣二人亲密无间,但外面的传言......”

“但说无妨,哀家什么事没见过。”

“......传言说,要么怀烈侯独揽大权,与陛下迟早反目;要么说君臣虽表面和谐,实则陛下故意为之,等怀烈侯一旦露出马脚,便能一举除之。”

周全默默擦了擦冷汗,心想这才算哪里,荀甫欣可惦记那个小陛下呢!

顾及到老太太的承受能力,这点就不提了。

太皇太后听他说着,眉头愈皱愈深。

她以拐杖击地,道:“哀家的长孙女向来懂事,能明白事理,但到底年轻......她若是亏待怀烈侯,哀家会亲自教训她。”

“至于皇宫驻防......此事重大,涉及虎龙军调用。哀家向来不涉朝政,你还是与陛下商议吧。”

周全连忙鞠躬答应。

太皇太后拄杖缓缓离去,临走前仍不忘嘱托:“记住,一定要保住怀烈侯和陛下的信任,唯有如此,我大周才能有安宁。”

周全心里一惊。“臣遵旨。”

满朝文武皆以为,当年太皇太后指婚周全和怀烈侯联姻,是为了抬高他周全的势力。

如今一看,说不定是反过来的。

***

玉孤江畔,连襟桥下芦苇丛边。

傍晚微凉的风吹起了水畔薄衣女子的裙衫,俊逸仙美。

温泊玉看了,不禁替人感到寒冷。“大人再添一件衣服吧?”

荀甫欣摇头:“无碍,我并不冷。泊玉,距你上一次同平州天枢阁联络,过去了多久?”

“已有四五年了。但均州的弟兄们常有联络,我可以去——”

“不必,你就留在此处,跟随陛下。”荀甫欣道,“我自去联络其他人。”

落日垂在江头,瑰丽似火。

温泊玉颔首:“对了,陛下派我去打听......朝廷中构陷你的人。”

荀甫欣轻笑,迎风揽了飞扬的袖,抱臂向光。玉孤江畔被晚霞映照得绯红一片,鸿光绝影。

“下次你就直接告诉陛下,这种事该让锦衣卫去办。天枢阁不做任何人的刀。”

“是。”

温泊玉缓缓地点头,眸影深沉。

***

“陛下,天枢阁到底是个什么?”言盛时趴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窗外刚发新苞的树。

武怀圣刚刚回宫,正看着一份天枢阁递上来的密报,写的是平州前太子武天衡的近期动向。

“你还别说,就连朕都不知道,他们还一直关注着远在辽东的皇兄。”

“那为何突然有密报送上来?”

“朕也不知。”

言盛时挑眉:“你也不知?”

武怀圣:“朕也不过是当年阴差阳错保了温泊玉一命,才知晓了天枢阁的存在。恐怕在朕之前、甚至在父皇一朝,天枢阁便已经都在。”

“然而温泊玉自己都说不清楚,这组织究竟有多大、有多少人、覆盖到多么远的疆土。”

言盛时若有所思:“...听上去比都察院都管用。”

武怀圣一时没能跟上她的思路。“何意?”

“你试想,庶人武天衡远在平州,连他的行踪近况都被探得一清二楚。”言盛时指点着密报,“何况陛下居于京城,随时可见啊。”

武怀圣的脸色骤然一暗,眼神紧张起来。

“你是说,有人看着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