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九阙纪 > 第2章 清风不受印 黑夜有人心

九阙纪 第2章 清风不受印 黑夜有人心

作者:九阙书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12:10:40 来源:文学城

烟雨汴梁三月寒,金印照水照人难。

一诏可平天下乱,半心却系百姓安。

清风不受尘中印,义火犹燃夜色残。

谁道梁山从此定?星沉水面启新澜。

黎明微亮,雾气自湖心漫起。残星未散,水面映出无数倒影,似天地未分。

宋江立于清风堂前,披衣未整,手中仍带墨痕。昨夜那八个字尚未干透,已被晨雾浸成淡灰。

吴用掀帘入堂,见他立于阶下,目色沉然。

“主公一夜未眠?”

宋江微笑:“若眠,梦亦不安。”

吴用叹息一声,将袖中信笺呈上:“蔡京、童贯皆有动静。京欲以节钺安君心,贯欲以军规缚我手。朝廷果然生疑。”

宋江接过信笺,未看,直接燃于灯火。火焰瞬间跳起,映出他清瘦的面容。

“若他们疑我,我便成其疑。”

“主公此意?”吴用问。

宋江淡声:“我不拒节钺,但印章不受。节钺象征军权,可治天下;印章象征臣位,可缚人心。梁山可为军,不可为臣。”

吴用折扇轻摇,眼底露出笑意:“清风不受印,此即第二策。”

午后,官使抵达梁山。

船未靠岸,百桅迎列。旌旗猎猎,鼓声如潮。

来使奉诏授印,金章朱绶,光耀夺目。

宣读完毕,内侍高声请宋江跪受。

宋江立于堂前,黑甲如墨。

“奉圣命,赐汝官印,以表皇恩。”

“吾受节钺,谢天子之恩。”

“那印章——”

宋江抬手拦住:“印,可悬堂,不可悬心。”

吴用随即上前接印,令工匠铸为铜环,悬于清风堂梁。

“印在上,义在下。若印压义,则毁印以明心。”

内侍大惊,连退数步。

宋江朗声道:“此印非拒天命,乃拒人心。自古诏安以印缚将,我今以印悬堂,使天下知:梁山奉诏行义,不为臣使。”

众义军齐声呼应:“不为臣使!”

呼声震彻山谷,连水鸟也被惊得腾空。

夜幕将临,吴用独坐烛下,书信往来数封,皆未发。

李俊进来,轻声问:“先生真欲不受印?朝廷或以为叛。”

吴用道:“叛与不叛,皆由彼口。若我等果真受印,那口终日张在头顶。”

他笑了一笑,“不如先让他们咬不到。”

柴进入帐,呈上新账册:“今日义仓入谷三千斛,江南商贾已愿以‘梁券’为通用。此券由义府签押,可通舟船货运。”

吴用闻言,目中一亮:“好,此乃影子国之币。朝廷以铜钱控天下,我们以义券聚人心。”

李俊笑道:“海上商路愿纳货入梁,朝中恐要坐立不安了。”

吴用掷下折扇,沉声:“正当如此。汴梁若以文困我,我便以商困汴梁。”

深夜,宋江再入清风堂。那金印悬在梁上,灯光映照,似明似灭。

他独自走到印下,仰头凝视。

“这方印,可杀我十万兄弟;若毁它,可救天下百姓。”

他伸手去触,却又停下。

忽而,门外风声起,鲁智深的声音传来:“哥哥,佛门有言:若诸法皆空,则印亦空。留印不等于受印,毁印不等于无印。空之所在,即为义所在。”

宋江沉吟良久,转身笑道:“方丈之言,破我心结。”

鲁智深挠头:“俺不会破心,只会破酒瓶。”

二人相视而笑。

吴用随后而入,递上一封密信:“蔡京已劝天子,欲派童贯节制梁山水军。”

宋江接过信,看也不看,直接撕碎。

“他若来,我以礼相迎,以兵相送。”

他缓缓抬头,看向那枚在火光中微晃的金印,低声道:

“印留梁上,是为天下人看。

若有一日,它坠地,便是旧纪灭时。”

次日,吴用提议立“清风法”三章,以约君臣之界。

一曰:军行不由诏而由民议;

二曰:赏罚听公议,不听私令;

三曰:凡官印所及,义府得以复核。

此法一出,梁山与大宋之间的法统裂隙正式形成。

朝廷律令止于江北,义律自江南始。

民间传言:“北有朝纲,南有义法。”

盐贩与漕商纷纷以梁山签为信,沿江驳船日夜川流。

汴梁朝堂震动。

蔡京怒拍玉案:“此宋江,假奉诏以自王,欺君也!”

童贯却沉声道:“若遽讨之,反失人心。不若以恩笼,再授印信,以官位困其志。”

徽宗倚榻沉吟,手抚玉带:“朕观宋江之书文,笔气清正,非常人所及。此人若能驯服,可为股肱;若不可驯,恐成心腹之患。”

蔡京叩首:“陛下,虎入殿门,非笼不可。”

徽宗目光微冷:“朕自有计。”

于是新诏再起,命童贯亲奉玉印、节度勅文,再试梁山。

这一夜,梁山雨声如泣。

宋江披斗篷立于栈桥,看湖面灯火远近闪烁。

吴用踏水而来,道:“主公,童贯将至。”

宋江未回头,只淡淡道:“好,让他来。”

“何意?”

“汴梁欲驯虎,我偏要以虎驯天。”

他转身,目光清亮如星:“

九阙将崩,旧印留天;

新纪方起,人心自立。

清风不受印,亦不畏天。”

湖面迷雾未散,江风卷来鼓角之声。远处水路灯火连成长龙,一艘龙舟披金挂彩,缓缓入泊。舟头旗帜绣“宣”字,舟尾风灯悬“贯”名。

童贯至梁山。

舟未靠岸,岸上鼓响三通,旌旗百面,风声如浪。宋江与吴用立于清风堂前,身后列立诸将。花荣执弓,鲁智深执禅杖,林冲佩刀,皆戎装以待。

童贯一身鹤氅,腰悬玉佩,眉目之间尽是朝廷傲气。

他下舟未语,先笑:“梁山英雄果然气象不同,陛下思之久矣。”

宋江抱拳:“梁山蒙圣恩不灭,敢不感怀?然水土异域,未敢轻言臣服。”

童贯微微挑眉,语带讥刺:“臣服之言,不堪入耳。既奉诏安,便应奉诏行,何来上下之分?”

吴用合扇微笑:“行诏,须先明诏为何事。若为民安,梁山可奉;若为私计,梁山难听。”

童贯眼光一凝,冷哂道:“公等盗起草莽,今得赦命,不思图报,反设条件,岂有此理?”

宋江淡淡回道:“童使不必动怒。梁山所图者,非功名,非富贵,乃天下太平。若朝廷真能抚民,我等何必刀兵起?既来,则请入堂共议。”

清风堂中,灯影重重。宋江居中而坐,童贯在左,吴用陪右,诸将环列。

童贯甫入便见正堂悬有金印一枚,上覆白纱,不见其光。他眉头微蹙:“此印为何不置于案?”

吴用答:“印在梁上,表明在上者不可压人心。”

童贯冷笑:“笑谈!不敬之极。”

宋江举手示意,随即开口:“今日请童使至此,非为拒命,乃为明义。朝廷与梁山,若欲同心,须明三局。

一曰民局,二曰法局,三曰军局。

三局若通,则天下可平;若阻,则祸起。”

童贯拂袖:“三局之说,未闻于朝!”

宋江平静道:“未闻者,未行者耳。童使不妨听我细言。”

第一局:民局

宋江命人取出义仓账簿,铺于案上。

“梁山设义仓三十所,赈饥民万余。此仓并非私募,而取自贪官没入之资。若朝廷欲治天下,当先治饥民。若愿以朝之粮税交我梁山代赈,我等可保江淮半年无饥。此为民局。”

童贯哂笑:“此乃侵权夺政!粮乃国之本,岂可由尔?”

吴用缓缓合扇:“饥民乃国之根,若根腐,何来本?梁山自不夺权,只代行民事。”

童贯语塞,冷冷道:“此事容奏。”

第二局:法局

宋江又令朱大司寇呈上律文。

“梁山三条铁律立后,市集安定,百姓复业。朝廷律文繁而不行,官吏贪而不惧。吾欲以‘义法’与朝法并行。凡朝律行之不达者,义府得以代理。此为法局。”

童贯面色沉沉:“是要另立朝廷乎?”

宋江答:“非也。天有九阙,各主其司。朝廷可司天下,梁山可司人心。并行不悖,互为表里。”

鲁智深插言,拍案而笑:“朝法若真,俺自归顺;若假,俺自打断。”

童贯怒目:“你等狂徒,焉知法度!”

吴用微笑:“若不识法度,又何能自立于此?”

堂中气氛顿时凝重。

第三局:军局

宋江缓缓起身,目光如刃。

“此局最难。朝廷欲我交兵符,调水军北上剿寇;我愿借兵平乱,但须军权共议。凡出征,须由梁山与朝廷共签节度令;凡战功封赏,不经权相之手。此为军局。”

童贯冷声一笑:“军权岂可分?天子若听你共议,国将不国!”

宋江反问:“国者何?民也。若民不存,国何存?我梁山之军,愿奉诏破贼,但不奉权臣之令。

若童使能允此三局,则梁山之军为天子之军;

若拒之,则梁山之军为天下之军。”

童贯额角青筋暴起,起身指宋江:“你欲反!”

吴用挡在宋江前,笑道:“童使误会。主公不过陈述事实。你若将‘反’字奏入汴梁,倒要问问天下人,谁反谁正。”

花荣背后弓弦微震,弓箭已搭。空气在刹那之间凝固。

宋江抬手,众人俱止。

“童使勿惧。梁山不杀使者,不害无辜。今日之言,皆为天下共谋之策。若朝廷愿行三局,则梁山奉国;若不愿,则各行其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童贯气急败坏,袖中诏书几乎落地。

他强自镇定,冷声道:“宋江,汝言我记下。待我回奏,看陛下如何处置。”

吴用笑意如风:“请记清:我梁山之心,顺天不顺权。天在上,义在人心。”

童贯拂袖而去。

鼓声再起,梁山泊的水面如镜,映出他那艘龙舟的倒影。舟渐远,帆影摇曳。

宋江目送良久,转身道:“此人必不久留,他将以兵来试我。”

吴用合扇低语:“主公既立三局,便是开三纪。

民纪、法纪、军纪——

九阙之基,始于今夜。”

宋江微笑,目光投向夜空。

天上星斗疏朗,一道霓虹横贯南北,仿若天河裂开。

他轻声道:

“昔日我为梁山受诏,今夜我为天下立法。

若天不予义,便由我改天。”

灯火照水,波光似金。

那一夜,梁山泊的水声与风声交织,像一场浩大的誓言,正要冲破旧纪的桎梏,

去迎接一个尚未被书写的——新朝之晨。

霜夜过后,童贯果然上表请兵。圣旨催其速行,声称“剿贼”,实试梁山之心。

童贯入泊

三日后,汴梁漕河。百舟铁甲,旌旗似林。鼓角一声,龙舟破雾,金甲千人。

沿途水乡百姓跪观,有人低语:“又来讨义军么?”

湖口风急,浪打舷声。梁山设义桥迎客,吴用亲至。

童贯立于舟头,冷视山势。吴用拱手:“奉诏之臣,可登岸议。”

童贯哼了一声:“梁山好汉,倒也懂礼。”

清风堂三局

堂中设三案:左为民,右为军,中为法。

宋江素衣无甲,独立阶前。童贯金冠玉带,随侍左右。

一局·民心

宋江指案上账册:“江淮两岸,饥民无数。梁山开仓赈谷,已济三万。若童使能行义政,我愿代官代粮。”

童贯道:“赈民自有漕仓,岂容汝越权!”

吴用轻声:“百姓不识漕仓,只识谁给了饭。”

二局·法度

宋江命朱仝朗读《梁纪》三十条。童贯听至“官吏欺下者斩”,冷笑:“这便是你梁山法?夺朝之纲也。”

宋江道:“此法若行,官贪自止。若朝中肯效,我愿奉为国律。”

三局·军权

童贯取出天子令节:“陛下命我节制诸军,梁山水师悉听调遣。”

宋江静静起身,双手托印:“军听朝命,可以;但节制不在权臣之手。若童使以身为节,我梁山奉之;若假节挟私,我梁山拒之。”

堂中一时无声。

鲁智深杵杖而立,花荣弓弦作响。童贯面色铁青,压低声音:“你这便是叛言。”

宋江缓缓开口:“叛?我叛贪权,不叛黎民。”

吴用掩扇而笑:“童使回奏之时,请照录此言。天下自有公断。”

童贯怒极,拂袖而去。舟行入夜,回望梁山,只见山上灯火一片,似星汉倒悬。

宋江负手立于堂前,道:“自今日,梁山行义,不行诏。”

吴用应声:“三局既立,旧纪自裂。”

远处天边,一道霓虹自北而南,照亮湖心。

雷声低沉,如天书初启。

夜色如墨,湖水无声。

清风堂前,金印仍悬。

一缕灯火映水成星,

天命将改,旧诏已冷。

——《清风不受印》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