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九阙纪 > 第3章 三条铁律张榜 万家灯火无惊

九阙纪 第3章 三条铁律张榜 万家灯火无惊

作者:九阙书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12:10:40 来源:文学城

开篇诗

烟尘三载人心碎,铁律一张百姓安。

不凭刀剑凭公义,夜火重明照万家。

第一节立法入城,军纪肃整

晨雾沉重,水汽弥漫。

梁山泊的鼓声自黎明第一缕微光中轰然响起,低沉而长,似天鼓震荡,唤醒了整个江淮。

吴用披白衣而立,手持竹卷。身后三千义军列阵于雾中,旌旗起伏,如一片呼吸的黑云。

宋江披黑甲,立于队前,目光注视着远处的城影。那城原为郡治,数年饱经战乱,屋瓦残破,坊巷荒芜。

“今日入城,”宋江缓声道,“非为战,乃为安。

梁山有兵三千,不入以义,则三千亦为祸。”

他接过吴用呈上的竹卷,只见上书三行:

一曰:军不扰民;

二曰:吏不欺下;

三曰:货不私取。

吴用拱手:“此律,立于义;行于法。若主公点印,梁山自今日起,有法可守,有纪可传。”

宋江沉默片刻,抽出短刀,在掌心轻划,鲜血滴落于竹简之上。

血与墨交融,化作暗红的字迹。

“此血非为誓,而为界。界我心与乱世,界梁山与旧纪。”

他将竹简高举,朝众人朗声宣读,声音如雷:

“凡梁山义军,入城安民,以此三条为令!若违——斩!”

鼓声再起,回荡山谷。

一、入城无声

辰时,义军入城。

行军无歌,无号,无喧。

鼓手轻击皮鼓三下,余音散入晨雾。

前锋林冲领兵百骑,铁甲冷光,面无表情。

中军花荣,弓悬于背,箭未上弦。

后阵李俊率水师入河,舟楫如鳞,桨声齐整。

街道两旁的民居门扉紧闭,犬不吠,婴不哭。

一个老妇推窗一线,看见士卒拾起她门前被风吹落的麻绳,整齐挂回原处,怔怔出神。

另有孩童在墙后探头,望见骑士列队行过,盔甲反射出柔光,似镜映天。

他小声问母亲:“娘,他们不是贼么?”

母亲一把捂住他嘴,哆嗦道:“噤声!”

可当她再看,那为首之人骑马缓行,目光平和,竟微微颔首示意。

她心中忽有一阵酸意:——这像官,却又比官更像人。

二、立榜震城

未时,旧郡衙前。

鲁智深赤脚擎铁锤,肩扛厚木。

木上大字三行,笔迹遒劲,如龙蛇走石。

吴用立于台上,向众人朗声宣告:

“梁山义府,立三条铁律以安民。

一曰:军不扰民,凡扰者斩;

二曰:吏不欺下,凡欺者斩;

三曰:货不私取,凡盗者斩。

诸军诸吏,皆以此为纪。”

话音落,鲁智深抡锤三下——

第一声震碎鸦群;第二声惊动城门守卒;第三声穿透长街,传入千户人心。

铁锤声息,百姓默立。

有人喃喃:“真要守这三条,天下也能太平。”

朱仝立于堂前,身披青袍,腰佩刀。

他转身对众军吼道:“此律为民,先束我等。自今日起,若有扰民一事,无论功过,一律军法!”

武松拔刀,右手断指血滴,书于榜下:“若我行者违律,天诛此身!”

榜立之后,吴用亲自命书生誊抄百份,以赤印封之,交予三十余骑沿江分挂。

“榜若行远,民心自归。”

三、百姓复市

至申时,街巷渐闻人声。

柴进坐于义仓前,案上置账簿,命人分粟。

“凡饥民无籍者,先给五斗;有籍者,记名发粮。

富户愿借粟赈乡者,义府记功还银。”

百姓拥至。有人跪地叩首:“大人不问来历,竟肯赈我!”

柴进笑道:“我非官,只奉一义。今日还粮,明日自食,此为人间正道。”

他令人在义仓门口立碑,上刻八字:

“仓为民开,谷为义出。”

与此同时,花荣率骑巡城。

他见商贩重开摊位,便下马自行购买,掏出铜钱正数。

摊主受惊,慌忙推拒:“将军怎可与我等交易?”

花荣笑道:“我为兵,非为贼。取你物不给钱,才是辱我名。”

此言传遍市井,众商贩顿觉安定。

吴用观此景,感叹道:“昔日以刀取信,今以律取信。刀能畏人,律能安人。

主公若能守此三条,天下自归。”

四、夜火重明

夜幕降临。

城门关闭,街头点起灯笼。

孩童在巷口追逐,商人于灯下清点货银。

自义军入城以来,第一次有百姓敢在夜里行走。

城南酒肆灯火通明。几个老者饮着清粥,低声交谈。

“官军来时抢粮,贼军来时劫财,如今义军来,竟还我米,还我命。”

“这三条律,若真守得住,梁山便是朝廷。”

“朝廷……不如梁山。”

话音落下,窗外传来夜巡的蹄声。花荣领骑而过,弓弦轻响,灯影在马背上跳跃。

一名少年趴在窗边,瞧着那身影,心中忽生出一种久违的信。

五、风过清风堂

此夜,宋江独坐清风堂。案上竹简堆叠,烛光照得他眉间生出疲色。

吴用入堂,拱手道:“城已定,民心可安。”

宋江点头:“安者人心,难者军心。旧习易作,须有法约之。”

他提笔,在三条铁律下又添八字:

“以义为纪,以民为天。”

笔迹未干,他叹道:“我梁山之名,自今日起,当去‘盗’字。”

吴用笑道:“此言可刻石铭。”

宋江又言:“律若不行于我,终成笑谈。

自明日起,凡我将吏,不论功高低,皆须读律于堂前,先签名,后领兵。

若三日不复诵之,罢官;若行军不守之,削职;若害民,则斩。”

吴用躬身:“此即纪纲。”

六、百姓焚香

夜深,风静。

街巷中传来犬吠与婴啼,却不再夹杂哭声。

百姓自发前往清风堂外,燃香叩首。

火光如繁星,一点一点亮起在石阶前。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跪于堂前,口中喃喃:“自有义军以来,今夜最安。

愿此法长存,莫再负人。”

宋江立于堂上,隔窗而望。风卷烛影,火光映入他眼底。

他低语:“愿我一身为律之祭,不为权之奴。”

吴用闻声,合扇而笑:“主公,梁山已非山,乃国矣。”

宋江微微摇头:“国未成,法初立。若法不守,国自亡。

吾不为帝,不为侯,只为九阙之一纪。”

七、天明如洗

黎明再至,雨后初晴。

清风堂前,三条铁律在晨光下闪着微光,榜边的血迹早已被夜露洗净,唯墨香犹在。

孩童经过,指着榜上那三个大字——“军不扰民”,

问父:“爹,这是什么意思?”

父亲弯腰笑道:“就是有兵,也能让咱睡安觉。”

他抱起孩子,目光投向天边的霞光。

远处钟声响起,城中炊烟升起,鸡犬之声连成一片。

吴用登台远眺,见江水悠悠,百姓行于田间,心中暗道:

——三条铁律既张,梁山新纪可立。

第二节朱大司寇七日裁断武行者夜斩贪吏

一、堂开于晨,法起于乱

梁山入城之后三日,军纪肃然,盗声绝迹,然乱世余痕犹在。

旧郡城虽得安定,府衙堂前,却堆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百姓。

他们有人背着旧契,有人抱着尸骨,也有人手持血书。

晨雾未散,清风堂外钟声响起。

朱仝身着青袍,腰佩长刀,步上正阶。

他抬眼望天,朗声说道:

“梁山立法,非为威,乃为公。

自今日起,凡冤可诉,凡案可审,

七日之内,必有裁断;

若我朱仝枉法一句,愿以头偿!”

此言一出,堂外人群齐呼“青天!”

声音穿透薄雾,直上云端。

吴用立于廊下,对宋江轻声道:“主公,此声若能长在人心,便胜万军。”

宋江沉吟:“此声若止于今日,便为虚名。”

于是梁山的第一场审判,在风中开堂。

二、第一案:盐吏侵税

押上来的,是旧郡的盐课官王达。

他衣饰华贵,言谈傲慢,进堂不跪。

朱仝问:“你当官几年?”

王达昂首:“十年有余,奉朝廷命,征盐课,管漕仓。”

“可曾听民哭声?”

“民哭于我何干?我奉上命而已。”

堂下群情激愤,吴用折扇轻摇,冷笑:“奉命之言,正是天下不平之根。”

朱仝命人开仓查账。

转运司账本一翻,空白处多处伪签。

他拍案:“三年虚征二万贯,充私库。此罪,何辩?”

王达色变,口称“例行”。

朱仝喝道:“何例?是贪例!”

他拔刀拍案,铁声震耳。

“梁山法云:夺民之财者,斩!”

刀光掠过,血溅三尺。

堂外百姓惊呼。

吴用叹道:“昔日朝法杀贼,今日义法杀吏。”

宋江缓缓道:“法若不及贵人,只刑贱民,那是耻,不是治。”

当夜,朱仝令开仓还盐,减价平税。

次日黎明,江边集市盐价减半。

老渔翁感叹:“这才是官!这才是法!”

三、第二案:地契归民

第四日,百姓拥堂而至。

一老妪拄杖而行,怀抱破旧契纸,泪如雨下。

“我家田三顷,被李家豪夺。

我告了三年,狱里打了两回,儿死,我还活着。”

朱仝接过那张契,契上泥泞斑驳,唯能辨出“李”字。

他沉声:“此契虽旧,却是真。”

命人召李家豪到堂。

李某衣锦华服,腰悬玉带。

他冷笑道:“此田我用银买下,白纸黑字在此,何讼?”

朱仝问:“银可有证?”

“当年官印在此!”

吴用取契细察,冷声道:“此印属旧府吏私章,非官印。

官亡则章废,你此契为伪!”

李豪面色大变。朱仝拍案:“伪契夺田者,夺命可也!

念汝归顺在前,若愿还田,可赦其命。

若不还——立斩!”

李豪跪地,号哭还田三顷,愿补谷十斛。

朱仝点头:“既知悔,法不以杀为快,乃以正为公。”

堂下老妪叩首:“大人青天!”

百姓齐呼“有目之官!”

吴用侧首,淡笑:“此呼,便是法之根。”

四、第三案:冤狱昭雪

第六日,烈日炙烤。

一老翁背一口破木棺至堂前。棺中是白骨残骸。

“我儿冤死三年,罪名盗银。尸骨弃沟,狱官称奉上命!”

朱仝令鲁智深开棺验骨。

骨上杖痕重叠,折处三处,显为刑死。

他闭目片刻,低声道:“刑过当杀,枉死者不为贼,是为冤。”

旧狱吏被押上,辩道:“我奉上官令,不敢违!”

朱仝冷笑:“奉恶命而害人者,罪倍于命令之人。”

他起身朗声宣布:

“梁山法有三等:

为民行法者,赏;

徇私枉法者,斩;

奉恶命害民者,诛九族!”

众人惊呼。

鲁智深一棍击碎案上旧印,朱仝道:“此印不洁,污我法!”

遂命行刑。

旧狱吏临刑前哭喊:“我非贼!”

朱仝冷答:“不以刀杀人,而以命杀人,贼之大者也。”

斩毕,堂上香烟袅袅。朱仝命以旧骨厚葬,墓前立碑:“冤狱昭雪”。

碑成,民万人前来送葬,香火蔽日。

吴用叹道:“碑易立,法难立。”

宋江回望那碑:“若法能存于人心,不在碑上,也能千年不朽。”

五、七日之誓

七日终毕,旧案清理一百七十六件,放囚三百二十人,追赃返银万贯。

清风堂前设香案,朱仝亲**香跪拜:

“愿我梁山之法,存于民,立于义。

若我等贪赃徇私,天诛地灭。”

民众呼声震天。

吴用对宋江道:“七日裁断,法以立矣。此城已非旧郡,乃义府。”

宋江淡淡一笑:“法立于纸,犹虚;法行于人,方真。”

于是,他下令:

“自今而后,凡梁山官吏,不论军民,皆须读律于堂。

每月一诵,不得违。

凡诉讼之事,七日必结。若逾期,问法官失职。”

吴用闻之,折扇一展,笑道:“主公之言,已近治世。”

六、贪吏之夜

然而,法之初立,旧心未除。

七日之后的夜,雨冷如铁。

朱仝巡查库房,忽见账册有异。再验,少银百两。

原来是旧典吏张策潜取库银,夜间逃出南门。

吴用得报,面色不惊。

“主公,此人不过百银,可暂缓。”

宋江却摇头:“小银可赦,大义不可失。

若今夜不斩,明日之法成空。”

他沉声令:“唤武松追之。”

七、武松夜行

风雨之夜,武松披斗篷出营。

他不骑马,只提一柄青锋刀。

长街湿滑,灯火稀微。

他踏水而行,风声如涛。

河岸边,一黑影匆匆,驮包欲登舟。

武松止步,低声:“张策。”

那人回头,脸色惨白。

“我只是拿点银子,没害人……”

“银是民血。害人比刀快。”

那人跪地求饶:“我有老母——”

武松神色不动:“法立于天,人情于地。今日我斩你,为法不为恨。”

他举刀如闪电,一刀落,血溅三尺。

雨声吞没惨叫。

翌晨,城门上悬首。榜下添字:

“典吏张策,以盗库银百两,斩。”

人过皆默,风吹血痕入石。

朱仝站在榜前,低声道:“此血为墨,书我梁山之法。”

八、义府立法

次日,吴用提笔起草《梁山义府律令三十条》。

纸上墨香未干,烛影摇动,他笔如刀锋。

一曰:军不扰民,民不私交兵;

二曰:吏不欺下,富不压贫;

三曰:凡诉讼七日结案,月终复核;

四曰:凡贪赃者,罪倍于盗;

五曰:凡军害民者,罚粮十斗;

六曰:凡报义行者,赏银一两;

七曰:凡徇私者,削官籍;

八曰:凡立功济民者,登义榜。

宋江看毕,在首句上补八字:

“以法载义,以义驭法。”

他叹道:“律成于纸,魂在于人。

若无人行此法,万卷皆灰。”

吴用拱手:“主公已悟治世之道。”

宋江苦笑:“我悟得太晚,天下太乱。”

九、法火燎原

律令一出,全城传抄。

百姓门口贴上“梁律三条”,乡绅私设义塾,讲“义府法”。

农民在田间论案,商贩在酒楼评律。

有人说:“旧朝法重印,新法重人。”

也有人笑:“梁山无印,却有公道。”

三月后,江淮十郡皆传“梁律”。

沿江的漕商自愿上缴义税,军民同守。

吴用抚卷微叹:“此非朝法,却已是天下法。”

十、梁山法碑

那年秋初,朱仝在旧狱前立碑,高三丈,名曰《梁山法碑》。

碑首刻宋江手书八字:

“以法载义,以义驭法。”

碑身刻朱仝所断之案,末尾一行小字:

“凡后世执法者,当先修心。”

百姓远来朝拜,香火不绝。

老妇捧稚子指碑:“记住,这八个字,比官印重。”

稚子点头,却不懂泪水为何落在她的笑里。

十一、夜论法心

深夜,清风堂烛火明灭。

宋江与吴用对坐。

窗外风声如潮,天上星光寥落。

吴用合扇道:“主公,梁山立法,民心归附。

此法若传十年,可改天下之心。”

宋江望向窗外的星:“我恐不及十年。

朝廷不会容我。

我以诏安入局,以律立国。

此国不在土,而在人心。

人心若不灭,梁山便不亡。”

他缓缓抬笔,在竹简上补一行小字:

“法者,人心之镜;镜明,则天下明。”

吴用沉默许久,道:“主公,九阙崩一,天下当改纪。

此法,便是第一纪。”

宋江点头:“旧纪亡于印,新纪生于法。”

十二、结语·民心为碑

黎明将至,天际泛白。

清风堂外,百姓早已聚集,烧香叩首。

有人献米,有人献灯。

朱仝站在台阶上,拱手笑道:“诸位不拜我,拜法。”

孩童问:“法是什么?”

朱仝蹲下,抚他发:“法,就是让人能睡安觉。”

孩童眨眼:“那义呢?”

朱仝笑:“义,就是不让别人睡不着觉。”

宋江听罢,走下堂来,望着东方初升的光。

他说:“我若死于此世,愿此法与光同在。”

风起,旗动,晨光洒在那八个字上——

以法载义,以义驭法。

金光闪烁,如同一页新史在阳光下缓缓展开。

第三节样板治区成形议政堂初开

一、民心既安,法必为治

七日之法立后,江淮一带风息浪平。

昔日盗乱之地,如今夜可安眠。

街上孩童追逐,妇人抱婴买米,老农重返田畴,唱着旧时耕歌。

宋江立于清风堂前,望见远处炊烟升起,轻声叹道:

“七日立法,百日安民。然法若止于刑,终不能久。

治者,当安其业,立其心。”

吴用拱手道:“主公所思者,正国之本。

今民信法,然尚无政。若欲长治,当设三司,以分义务。”

宋江颔首:“当如之。”

于是命朱仝、柴进、李俊入堂,共议。

二、三司并立,政体初成

清风堂上,梁山首次召开“义府大议”。

堂前悬旗三面:中为“义”字,左书“法”,右书“民”。

宋江披青袍,环视众人,沉声道:

“梁山既立法,则当立政。今日之议,不为官制,而为义制。”

吴用展开竹简,宣读所拟条目:

一曰:设义政司,主百姓户籍、学校、农事。以柴进为司正。

二曰:设义法司,主刑律、裁断、听讼。以朱仝、鲁智深共掌。

三曰:设义仓司,主赋税、物资、盐粮。以李俊为司正。

宋江道:“三司同立,文治并举。

义政安民,义法正心,义仓富国。

三者若偏,梁山不久。”

吴用补道:“三司皆听于议政堂,不受军令所制。”

花荣闻言,微皱眉:“若军不得制政,战时恐难决。”

宋江笑道:“战以护民,民若安,战自止。军当守边,政当守心。”

朱仝叩首:“愿以法辅政。”

柴进一笑:“愿以财济民。”

李俊拱手:“愿以仓为舟,载百姓过苦海。”

吴用合扇一拍,笑道:“梁山之国,从此始矣。”

三、义币行世,信用代印

法既立,财必循。

柴进上奏:“旧朝印信,商民不服。梁山若要交易长通,须立信币。”

宋江沉吟:“印可伪,币可铸,信从何立?”

吴用答:“信在义,不在金。”

于是命匠铸“义币”,圆如月,赤如血。

正面刻“公义”,背面刻“梁纪元年”。

吴用笑言:“此币非国币,而是民心之印。

朝廷以龙为图,我以‘义’为信。龙威可惧,义威可亲。”

第一批义币铸成千枚,分发商旅。

市井之人争相收藏,沿江商贾以之为市。

有江南盐商拜柴进曰:“此币入我手,我觉心安。”

柴进笑答:“因它不为王权,只为公道。”

吴用又令李俊以海商之利,开设“义汇”,收旧银换新币。

自此,梁山货通两岸,商路如织。

旧朝漕司闻之,大惊曰:“盗寇行币,天下之乱!”

然百姓私语:“梁币行,盗止矣。”

四、义政堂开,百姓初议

次月初三,梁山在旧府学舍设立“义政堂”。

吴用主议,宋江临座。

柴进坐东,朱仝居西,堂下百姓三十余人,士绅十人,义军代表十人。

吴用曰:“梁山立法,非为上驭下,乃为众共治。

今日开堂,凡民有言者,皆可陈。”

一老农上前,跪而不安:“老汉一介草民,岂敢议政?”

宋江亲扶之:“天有九阙,人有九纪。纪不分贵贱,言即是纪。”

老农泣曰:“我只求明年税轻些。”

吴用笑:“此言正要。”

他命柴进答:“明年免田税三成,以复民力。”

堂下百姓齐呼“义哉!”

又有一书生立言:“郡中学塾荒废,子弟多不识字。”

宋江叹息:“国之将亡,教先坏。

义政司设学田五顷,以供师生之需。凡民子愿学者,皆入学堂。”

书生拜谢,泪湿青衫。

吴用合扇:“今堂中所议,皆为梁山治则。

昔朝廷闭门决策,今我等开门议民。”

他放声高诵:

“法以义为体,政以公为魂。

义若行,法不刑;公若存,民自顺。”

堂内众人一齐叩首。

五、旧官归心,士人来附

法立、政行、币通,梁山之名渐远。

不数月,江淮间流散官吏、饱学之士,闻风而来。

其一人名冯子安,曾任朝廷主簿。

他携家渡江,自请入义府。

朱仝见之,问:“子弃官不惧罪乎?”

冯子安叹:“朝法死,梁法生。死法害人,生法济民。

我为法来,不为官来。”

宋江命设酒接风,道:“子能弃禄从义,梁山幸甚。”

吴用微笑:“自此士人知去就。”

又有流寓儒者数十人,请开“公义书院”,讲学于民。

书院开堂首日,朱仝讲《法度篇》,柴进讲《财用篇》,鲁智深讲《慈悲篇》。

鲁智深朗声道:“律不离情,法不离义,若有一人饥寒,则法不圆满!”

众生叩首,大堂寂然。

六、百业重生

义政堂设后,三司分职。

义政司修渠治水,春播秋收,粮仓盈。

义仓司开集设市,商旅复通,盐铁俱平。

义法司清案慎刑,狱无冤。

吴用命李俊于南港筑埠,以通商舟。

柴进出资修路,设“义驿”,沿途设粥棚。

一时之间,江淮百里,灯火相续。

有流浪诗人作《梁纪行》一诗传唱:

旧朝鞭影未全消,新法犹闻旧梦遥。

一纸三条清似水,万家灯火照梁涛。

传至汴梁,士人争抄。

蔡京阅此诗,怒拍案:“盗寇假仁假义,惑众乱国!”

童贯却笑:“盗者若能立法安民,朝廷何以自立?”

徽宗默然,抚玉叹曰:“梁山若真行义,朕该愧矣。”

七、议政夜话

当夜,清风堂灯未灭。

吴用伏案记事,书《梁纪元年治纲录》。

宋江立于窗前,看着城中灯火万点。

他忽然道:“今日民可议政,士可言法,商可行币,僧可度人。

梁山似国矣。”

吴用微笑:“国非地,而是一群信义之人。

旧朝以疆界为国,主公以人心为国。”

宋江苦笑:“人心易散,印章可伪。

梁山若有一日心变,法与义皆空。”

吴用合扇,低声答:“故主公须以身为印。”

二人对坐无言。

窗外风起,烛影摇曳。

吴用提笔添一句于卷首:

“天下有法者不必有君,有义者即为君。”

宋江读罢,神色肃然:“此言不可传。”

吴用笑而不语。

八、天明议政

翌晨,清风堂上再开议。

朱仝报告:“郡中盗案止,田亩增三成。”

柴进报:“仓储盈溢,可供十万口食三月。”

李俊报:“盐路、商道皆通,舟行千里无劫。”

吴用上奏:“主公,梁山虽小,已可自成一治。

朝廷有律,我有义;朝廷有印,我有心;朝廷有税,我有仓。

此地当为样板,以示天下何谓治。”

宋江静立良久,道:“好。此地为义区,以德化民,以法约官。

义府之治,若能十年不乱,天下自服。”

堂内众人齐声应:“谨遵令!”

九、结尾·新纪初开

夜色降临,城中灯火再亮。

孩童在街巷奔跑,商贩呼卖,百姓相安。

自三条铁律张榜以来,梁山已非盗寨,而为国体。

宋江登上高台,俯视万家灯火,心中一片宁静。

吴用随至,笑问:“主公在看何物?”

宋江答:“看人心。

若有一夜,万家灯不灭,天下即太平。”

吴用叹:“此灯若真不灭,便是新纪。”

风起,灯摇,天边一线晨光,映出清风堂的匾额:

“公义府”。

朱仝、柴进、李俊、鲁智深、花荣等人立于堂前,齐声高呼:

“梁纪元年!”

吴用在竹简上题下:

“梁纪元年,义府立政,

法明而民安,民安而心顺,

九阙之一,义纪成。”

章末诗

法立人心国自生,

灯连万户夜无惊。

不凭刀剑凭公义,

一纪开时九阙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