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嘉水浮生 > 第5章 冬雪·梅影

嘉水浮生 第5章 冬雪·梅影

作者:猫爪牙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09:14:08 来源:文学城

腊月的嘉水镇,是被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正式迎入深冬的。

雪是半夜里开始落的,悄无声息,却绵密急促。待到天明时分,推窗望去,整个世界都已改换了容颜。往日蜿蜒的河道、高低错落的屋瓦、蜿蜒的青石板路,全都被一层厚实松软的白绒毯严严实实地覆盖了,天地间只剩下一种纯粹到极致的、近乎圣洁的白。枯枝戴上了雪冠,河岸变得圆润,连那终日流淌、汩汩作响的河水,也因这严寒而流速滞涩,水面结了一层薄薄的、泛着青光的冰凌,失了往日的活泼。万籁俱寂,唯有雪花仍在簌簌飘落,将这古镇最后的声息也温柔地吞噬了。

裴倦生是被一阵彻骨的寒意冻醒的。炭盆里的火早已熄灭多时,屋内冷得如同冰窖。他裹紧棉被,仍止不住地微微发抖,喉咙里痒意难耐,一阵压抑的咳嗽冲口而出,在异常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清晰。他挣扎着披衣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有片刻的失神。这雪景固然有种肃杀之美,但于他而言,却意味着更深的寒意和更难熬的病痛。林医生开的药似乎已到了瓶颈,这严寒天气,无疑是雪上加霜。

仆役早早烧了热水送来,又重新燃了炭盆,屋里的寒意才稍稍驱散一些。煎药的苦涩气味再次弥漫开来,裴倦生望着窗外那一片白茫茫,心中并无赏雪的闲情,反倒生出一种被天地囚禁的更深的孤寂感。北方的消息已经断了些时日,这种与外界彻底的隔绝,加上病体的缠绵,几乎要磨尽他最后一点耐心。

用过早膳,服下药汤,胸腔里的咳意暂且被压了下去。他忽然想起书楼院子角落里的那几株梅树。去年冬日他初来时,似乎见过疏疏落落的几朵,今年不知开得如何。在这满目皆白的死寂世界里,或许唯有那一点颜色,能带来些许生机。

他推开小院的门,积雪几乎没过了脚踝。冷风裹挟着雪沫,刀割似的刮在脸上。他裹紧了大氅,围巾掩住口鼻,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朝着仅一墙之隔的书楼走去。雪地上留下一行深深浅浅、略显踉跄的脚印。

书楼的院门虚掩着。他推开一条缝,侧身进去。院子里亦是白茫茫一片,那几株老梅树,就立在院墙一角。而就在那株开得最盛的白梅树下,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是沈阙音。

她穿着一件半旧的绛紫色棉斗篷,兜帽没有戴上,墨黑的发辫垂在胸前,发梢和肩头已落了一层薄薄的雪花。她正微微仰着头,专注地凝视着枝头凌寒绽放的梅花,侧影在雪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清瘦单薄,却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静。雪花落在她长长的睫毛上,她也恍若未觉,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与这梅、这雪早已融为了一体。

裴倦生放轻了脚步,慢慢走近。积雪在他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轻响。

沈阙音似乎听见了动静,缓缓转过头来。见到是他,她眼中掠过一丝淡淡的讶异,随即化为平静。她的鼻尖和两颊被冻得微微发红,愈发衬得肌肤胜雪,那双眸子,却比平日更显清亮,倒映着雪光梅影。

“裴少爷。”她轻声招呼,呵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消散。

“沈小姐好兴致。”裴倦生走到她身旁不远处停下,也抬头望向那株白梅。只见虬曲的枝干上,积着皑皑白雪,而就在那冰雪之间,一簇簇、一团团洁白如玉的花朵,正傲然绽放。花瓣晶莹剔透,几乎与冰雪同色,若非那凛冽幽雅的暗香阵阵袭来,几乎难以分辨。那种香,不似春日百花的甜腻,是一种极清、极冷、极幽远的芬芳,丝丝缕缕,沁人心脾,在这冰天雪地中,更显得遗世独立。

“这白梅,倒是应景。”裴倦生看着眼前琼枝玉蕊、暗香浮动的景象,心中那股被病与雪围困的郁气,似乎也被这清冷的梅香涤荡去了些许。

“祖父说,这株玉蝶梅有些年头了,越是冷,花开得越精神,香气也越沉静。”沈阙音的声音也放得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我看裴少爷气色,似乎比前几日更畏寒了些,这样冷的天气,不该出来的。”

裴倦生淡淡笑了笑,笑意有些苦涩:“在屋里也是闷着,看这雪景,反倒觉得天地开阔些。况且……”他顿了顿,目光重新投向梅花,“能见此‘冰雪林中著此身’的风骨,受些冻也值得。”

沈阙音沉默了片刻,轻声接口:“‘不同桃李混芳尘’。裴少爷也读王冕的诗?”

“偶然读过,印象深刻。”裴倦生有些意外地看向她。他记得她日常接触的多是经史子集,没想到对这类咏物明志的逸士诗也熟知。

沈阙音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目光依旧流连在梅花上,淡然道:“书楼里杂书不少,闲时翻看,也觉得有些意思。只是这梅花,固然清高,终究是寂寞了些。”

“寂寞吗?”裴倦生若有所思,“或许它自己并不觉得。不与百花争春,独守寒冬,自有其傲骨和坚持。就像……”他话到嘴边,却又停住了。他想说“就像你守着这座书楼”,但觉得此话过于唐突,便咽了回去。

沈阙音却似乎明白了他的未尽之言,转头看了他一眼,目光清澈见底,并无不悦,只是淡淡道:“傲骨固然要有,但若天地皆寒,独木亦难支。有时候,坚持未必是为了清高,或许……只是别无选择。”

她的话说得平静,却像一颗小石子,投入裴倦生心湖。他想起她发现母亲旧物时的悲伤,想起她谈及守护书楼时的坚定,想起这看似与世隔绝的古镇近来隐约浮动的不安。这个少女所承受和坚守的,远比他想象的更为沉重。她的世界并非只有书楼,而是早已感知到外界的寒流,并选择了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去面对。

两人一时无话,并肩立于梅树下,静静地听着雪落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白梅的冷香和冰雪的清冽气息。这一刻,没有言语,却有一种奇异的安宁在彼此间流淌。仿佛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唯有这一隅梅影之下,是可供灵魂短暂栖息的避难所。

就在这时,一阵若有若无的、带着焦香的甜味,随着微风飘了过来,打破了这片宁静。

裴倦生轻轻嗅了嗅,这味道与梅香、雪气截然不同,带着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烟火气。

沈阙音也闻到了,她侧耳听了听书楼后宅方向的动静,唇角微微弯起一个极浅的弧度:“是祖父。他定是看雪停了,又在院子里生火盆烤红薯了。”

“沈老先生?”裴倦生有些讶异。他难以想象那位清癯儒雅、终日与书香为伴的老者,会做烤红薯这样充满乡野趣事的事情。

“嗯,”沈阙音眼中流露出一种罕见的、带着暖意的柔和,“祖父说,冬天烤红薯,是天底下最实在的暖意。往年下雪,他总要烤上几个。说是他小时候,家里穷,冬天能有口热乎乎的烤红薯,便是最大的享受。”她说着,转向裴倦生,“裴少爷若是不嫌简陋,一起去尝尝?刚烤出来的,最是香甜暖胃。”

这个邀请有些出乎裴倦生的意料。他犹豫了一下。他自幼在北方的深宅大院里长大,饮食起居皆有规矩,烤红薯这类市井食物,几乎从未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但看着沈阙音眼中那抹难得的暖意,以及空气中那股越来越浓的、诱人的甜香,他忽然觉得,去尝试一下这种“实在的暖意”,或许也不错。

更重要的是,他不想拒绝这份难得的、带着生活气息的邀请。

“那就……叨扰了。”他点了点头。

两人一前一后,踩着厚厚的积雪,绕过书楼,走向后宅的小院。沈家的后院比裴倦生租住的那处还要小些,但收拾得十分整洁。此时,院子一角,沈老先生正坐在一个小马扎上,面前用几块砖头临时垒了个小灶,里面烧着捡来的干树枝,火苗舔着一个黑乎乎的、布满灰烬的搪瓷盆,那股焦甜香气正是从那里面散发出来的。老人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袍,戴着顶旧毡帽,脸颊被火光映得红扑扑的,正用一根树枝小心翼翼地翻动着火堆里的什么,神情专注得像个孩子。

听到脚步声,沈老先生抬起头,看到裴倦生,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一个温和的笑容,在火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慈祥:“是裴少爷啊!快来快来,正好,这红薯快烤好了!这天寒地冻的,正好暖暖身子!”

“沈老先生。”裴倦生连忙上前行礼。

“不必多礼,不必多礼!”沈老先生笑着摆手,又对沈阙音说,“音儿,去屋里再拿个小马扎来,再倒两杯热茶。”

沈阙音应声去了。裴倦生站在火盆边,看着盆底炭火里埋着的几个黑乎乎、其貌不扬的长条物事,很难将它们与那诱人的香气联系起来。

沈老先生用树枝拨弄着,熟练地从中夹出一个较小的,在雪地里滚了滚,灭掉表面的火星,然后递给裴倦生:“来,裴少爷,尝尝看。小心烫手。”

裴倦生有些笨拙地接过。那红薯外面一层已经烤得焦黑硬脆,入手却滚烫,一股炽热的暖意瞬间从指尖传到几乎冻僵的手掌,甚是妥帖。他学着沈老先生的样子,小心地剥开那层焦黑的外皮。里面露出了金黄灿烂、甚至有些流蜜的瓤肉,热气腾腾,香气愈发浓郁扑鼻。

他吹了吹气,小心地咬了一小口。一种极致的软糯香甜瞬间在口中化开,那甜味是天然的、醇厚的,带着炭火特有的焦香,温暖顺着食道一直滑落到胃里,驱散了积攒一上午的寒意。他忍不住又咬了一大口。

“怎么样?还吃得惯吗?”沈老先生笑眯眯地问,自己也剥开一个,吃得津津有味。

裴倦生点点头,真心赞道:“香甜软糯,果然暖胃。晚生还是第一次吃这样烤出来的红薯。”

“哈哈,这都是我们这些老家伙、乡下人的吃食。”沈老先生笑道,“比不上你们城里的精细点心,但在这大冷天,可是好东西。实在!”

这时,沈阙音拿了马扎和热茶出来。三人便围坐在小小的火盆旁,就着热茶,吃着烤红薯。雪花偶尔飘落,落在肩头,落在火盆边,发出轻微的“滋滋”声,随即融化。炭火噼啪作响,红薯的香气、茶的暖意、还有梅香雪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奇异的、充满生活质感的氛围。

裴倦生看着沈老先生被火光映红的、满足的脸庞,又看看旁边小口吃着红薯、神色宁静的沈阙音,忽然觉得,这狭小简陋的院子,比他那间虽然整洁却冷清孤寂的租屋,要温暖得多。这种温暖,并非全然来自炭火和红薯,更来自于眼前这祖孙二人之间那种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以及这种围炉而坐、共享简单的姿态。这是他过去十几年生命中,极少体验到的。

“这世道,就跟这天气一样,越来越冷了。”沈老先生吃完了红薯,满足地叹了口气,用树枝拨弄着炭火,火光在他睿智而略带忧色的眼中跳跃,“能守着这一方小院,烤烤火,吃口热乎东西,和家人说说话,便是天大的福气了。”

裴倦生沉默着。他知道沈老先生话中有话。外面的世界,正经历着比严冬更酷烈的寒潮。而这书楼、这小院、这烤红薯的暖意,又能守护到几时呢?

沈阙音轻轻放下茶杯,低声道:“祖父,会好起来的。”

沈老先生看了看孙女,又看了看裴倦生,目光深邃:“但愿吧。只是这‘好起来’,不知要等到何时,又要经历怎样的风雪。裴少爷,你说呢?”

裴倦生抬起头,正对上老者的目光。他明白,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问他。他沉吟片刻,缓缓道:“寒冬虽长,终有尽时。只是……冰雪消融的过程,或许比寒冬本身,更为泥泞艰难。”

沈老先生点了点头,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跳动的火苗。

雪,又开始下了起来,比先前更密。但围坐在小小火盆旁的三人,却似乎暂时隔绝了外界的风寒。裴倦生看着沈阙音伸手接住一片雪花,看着它在掌心迅速融化,她的侧脸在火光映照下,柔和而坚定。

他知道,这个冬天还很长,前方的路也注定泥泞。但此刻,这点源自一株白梅、一盆炭火、一个烤红薯的微小暖意,却真实地熨帖着他冰冷不安的心。它或许不足以融化整个冬天的积雪,但至少,在这风雪途中,给了他一丝继续前行的勇气。

他看着沈阙音安静的侧影,心中默然。他们如同这风雪中相遇的两只孤舟,各自有着不同的航向,却在此刻,共享着同一处避风的港湾。未来如何,谁又能预料?唯有珍惜眼前这点短暂的、真实的暖意罢了。

炭火的余温尚未散尽,烤红薯的甜香仍丝丝缕缕地缠绕在清冷的空气中,混合着书楼特有的陈旧墨香,构成一种奇异的、暖意未央的氛围。沈老先生用一方干净的帕子细细擦过手指,将那点黏腻的糖渍抹去,布满皱纹的脸上还带着饱食后的满足与红润。他望着窗外愈加密集的雪花,忽然转过头,那双阅尽沧桑却依旧清亮的眼睛,带着几分孩童般的兴致,看向正准备起身告辞的裴倦生。

“裴少爷,”沈老先生笑呵呵地开口,声音因方才的暖意而比平日更显洪亮,“这长夜漫漫,风雪交加,回去也是对着四壁清冷。不如……陪老朽手谈一局,如何?”

裴倦生微微一怔。下棋?他自幼所学,多是经世致用之学、新派理论,围棋这类需要极静心境和漫长时光打磨的雅事,于他而言,实在是有些陌生。在北平时,偶有闲暇,也是与同窗争论时局,或是埋头阅读那些带着油墨气息的新书刊,鲜少有这般“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逸致。他下意识地想要婉拒:“老先生,晚生于此道……甚是粗浅,只怕扫了您的雅兴。”

沈阙音正默默收拾着茶具,闻言也停下了动作,抬眼看向祖父,又悄悄瞥了裴倦生一眼。她深知祖父的棋瘾,一旦上来,若无人对弈,能自个儿摆弄棋盘到深夜。只是祖父棋风老辣,寻常镇上的棋友皆非其对手,他已许久未曾寻到能认真对弈几局的人了。今日竟主动邀约裴倦生,恐怕不单单是为了消遣。

“诶,棋道不在胜负,而在交心。”沈老先生摆摆手,不以为意,眼神里却透着一股不容拒绝的执拗,“粗浅更好,正好让老朽也活动活动这把老骨头。阙音,去把我那副楠木棋盘取来,再沏壶浓些的普洱。”

沈阙音应了声“是”,转身走向内室。片刻后,她捧来一副色泽沉郁、包浆温润的旧棋盘,又端来一套紫砂茶具。她将棋盘小心翼翼地在窗边的红木棋桌上安放好,那棋盘格子分明,木质细腻,显然是被主人时常摩挲,透着岁月的光泽。两盅棋子,一黑一白,乃是上好的云子,触手温凉,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哒哒”声。

裴倦生见推辞不过,只得重新坐下。炭盆被移近了些,橙红的火光跳跃着,映着棋盘,也映着对坐的一老一少。沈阙音安静地坐在稍远一些的矮凳上,就着桌角一盏玻璃罩灯的暖光,拿起一件未完工的绣品,低头做着针线,仿佛置身事外,却又将这一方天地间的动静尽收耳底。

“裴少爷年少,执黑先行吧。”沈老先生执白,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神态悠闲。

裴倦生道了声“得罪”,便拈起一枚黑子。他确实生疏,布局仅凭记忆中些许残谱印象,落子略显迟疑,章法也见凌乱。反观沈老先生,白子落下如行云流水,看似随意,却每每占据要津,棋形舒展大气,隐隐已成合围之势。

起初十几手,裴倦生还能勉强应对。但随着棋局深入,沈老先生的棋力便如潮水般漫延开来。他的白棋并不急于攻杀,而是如同一位经验老到的猎人,不急不躁地布下天罗地网,耐心等待着猎物自己露出破绽。裴倦生只觉得自己的黑棋如同陷入泥沼,左冲右突,却总觉束手束脚,地盘被一点点蚕食,气息也愈发滞涩。

他本就病体未愈,加之心中装着北方的烦忧,此刻在这无声的棋盘厮杀中,焦躁之情渐渐浮上心头。一步棋思考良久,落子时竟因手指微颤,棋子与棋盘相触发出一声略显刺耳的轻响。随即,一股寒意窜上喉头,他忍不住侧过身,掩口低声咳嗽起来。

沈老先生并不催促,只是慢条斯理地品着茶,目光掠过棋盘,又似无意地扫过裴倦生因咳嗽而微微泛红的脸颊和额角渗出的细汗。沈阙音停下了手中的针线,抬头望了一眼,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但她并未出声,只是起身,默默地将裴倦生面前那杯已经微凉的普洱换上了一杯滚烫的新茶。

“裴少爷,心不静,则棋不定啊。”待裴倦生咳声稍歇,沈老先生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洞察人心的力量,“你看你这片棋,急于求成,想在外势上与我争锋,却忘了根基尚未稳固。这就像……嗯,就像一些年轻人,满腔热血,欲挽狂澜于既倒,精神可嘉,但若根基不牢,方法不当,只怕狂澜未挽,自身先被卷了进去。”

裴倦生心中一震,抬头看向沈老先生。老人目光深邃,仿佛看的不是棋盘,而是他内心的波澜壮阔。他捏着棋子的手指微微收紧。这番话,看似评棋,又何尝不是在点评他此刻的心境与处境?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喉间的痒意和心头的躁火,重新将目光投向棋盘。这一次,他不再急于进攻,而是开始仔细审视自己的棋形,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细微的活路。他发现自己有一块棋看似孤悬在外,实则与角部尚有微妙的联系。他沉吟片刻,放弃了一处看似有利可图的争夺,转而小心翼翼地加固自己的根据地,为那块孤棋制造接应的可能。

这一步棋落下,沈老先生轻轻“咦”了一声,捻须的手指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嗯,这一手‘退而结网’,倒是沉稳了不少。懂得舍弃,方能有所得。有时候,退一步,并非怯懦,而是为了看清全局,积蓄力量。”

裴倦生没有作声,但心神却渐渐沉入了这方寸之间的黑白世界。他开始尝试理解沈老先生的棋路,那是一种基于深厚底蕴和长远计算的从容不迫,每一步都蕴含着“势”与“地”的平衡之道。这与他在北平接触的那些强调“破而后立”、“激进变革”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奇异的感悟,如同细流,悄然浸润着他焦灼的心田。

中盘阶段,裴倦生抓住沈老先生一个不经意的疏忽,果断出手,吃掉了几颗白子,局面顿时开阔了不少。他心中微微一喜,下意识地抬眼看向对手。

沈老先生却丝毫不乱,反而呵呵一笑,拈起一子,落在了一个裴倦生完全未曾预料的位置。这一子落下,看似无关紧要,却瞬间将裴倦生刚刚获得的优势化解于无形,反而隐隐威胁到他另一块大棋的安危。

“裴少爷,棋局如世局,瞬息万变。”沈老先生慢悠悠地呷了口茶,“一时的得失,算不得什么。要紧的是,能否看到三步、五步之后的变化,能否在喧嚣中保持冷静,在顺境中察觉危机,在逆境中寻到生机。刚不可久,柔不可守,这其中的分寸,最难把握。”

裴倦生凝视着棋盘,心中波澜起伏。这局棋,已远远超出了娱乐的范畴。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自身的浮躁与不足;又像一位智者的低语,在向他传递着一种历经世事变幻后的智慧与淡定。他忽然想到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是否也如自己初时的棋路一般,过于急切和简单了?变革固然需要勇气,但是否也需要像沈老先生下棋这般,讲究策略、时机和根基的稳固?

他不再仅仅思考如何赢下这盘棋,而是开始品味对手每一手棋背后的深意。两人的落子速度都慢了下来。棋室中只剩下棋子清脆的落盘声、炭火偶尔的噼啪声,以及窗外愈发绵密的雪落之声。沈阙音依旧安静地做着女红,但她的嘴角,在无人注意时,微微弯起了一个柔和的弧度。她看着祖父眼中闪烁的、遇到可造之材时才有的光芒,又看着裴倦生从最初的焦躁不安,渐渐变得凝神静气,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安然。

棋至收官,裴倦生虽奋力追赶,但前期落后太多,最终还是以几目之差落败。他投子认负,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并无沮丧之色,反而有一种经历了一番心智砥砺后的清明与疲惫。

“老先生棋艺精湛,晚生受益良多。”他由衷地说道。

沈老先生哈哈大笑,心情极为舒畅:“裴少爷悟性极高,后半盘颇有章法,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老朽可是很久没遇到能让老夫如此认真的对手了!”他顿了顿,目光慈和地看着裴倦生,“棋道如此,世道亦如此。有时看似山穷水尽,或许转机就在一念之间。重要的是,守住本心,明晰所图,步步为营。切忌……如这棋盘一般,自乱阵脚,授人以柄啊。”

最后这句话,意味深长,仿佛一道暖流,夹杂着棋局中的感悟,缓缓流入裴倦生的心底。他起身,郑重地向沈老先生行了一礼:“谨受教。

离开书楼时,雪下得正紧。裴倦生踏着厚厚的积雪走回小院,寒风依旧刺骨,但他的胸膛中,却仿佛揣着一团由棋局、对话和那烤红薯的余温共同煨暖的微火。这团火,不足以驱散整个时代的严寒,却照亮了他脚下方寸之地,让他在这风雪迷途之中,依稀看到了一丝不同的路径。

他回头望去,书楼的灯光在雪幕中温暖而坚定,如同沈老先生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而那个坐在灯下做针线的安静身影,也如同这棋局一般,在他心中留下了愈发清晰而深刻的印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