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嘉水浮生 > 第3章 秋深·霜降

嘉水浮生 第3章 秋深·霜降

作者:猫爪牙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09:14:08 来源:文学城

夏日的余温,最终被一场连绵的秋雨彻底浇熄。

嘉水镇的秋天,比北方来得更缠绵,也更彻骨。雨水不再是夏日骤来骤去的雷雨,而是丝丝缕缕、无休无止的凉,渗进青石板的每一条缝隙,也钻进人的骨缝里。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草木蒸腾的旺盛气息,而是枯叶、湿土和一种万物即将凋敝前的清寒。

裴倦生的咳嗽,随着这场秋雨,又加重了些。原本在夏末稍有起色的身体,仿佛被这无尽的潮湿拖拽着,又沉入了虚弱之中。中药的苦涩气味,日复一日地弥漫在小院里,与窗外清冷的水汽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属于他病中光阴的味道。

他与沈阙音的交集,也如同这季节的流转,从夏日偶尔透过书楼窗棂的、带着暖意的短暂阳光,转入了秋日默然相对、隔窗听雨的沉静模式。

他依旧常去“有斐书楼”。那里似乎成了他在这陌生水乡唯一的精神栖息地。并非书楼里的古籍对他有多大吸引力——尽管他也确实翻阅了一些史地杂记,但他更多的时候,是带了自己的书去。有时是英文原著,有时是林医生下次来时,悄悄塞给他的、几本封面模糊的进步刊物。他坐在老位置上,沈阙音也多半在她常坐的那张书案后,或整理书目,或修补残页,或静静地抄写。

他们之间的话语依旧不多。常常是一整个下午,只听得见雨水敲打屋檐和芭蕉叶的沙沙声,书页翻动的微响,以及裴倦生压抑不住的、低低的咳嗽声。

起初,沈阙音在他咳嗽时,会抬起眼,静静地看他片刻,然后起身,默不作声地替他续上一杯热茶。次数多了,有时裴倦生还未咳起,她便会提前将茶水温在小小的暖窠里。一种无言的、恰到好处的关照,如同她这个人,不热烈,不逾矩,却带着一种熨帖的细心。

他们的交谈,也大多围绕着书。

裴倦生有时会就手头正在读的书,提出一些问题,并非刻意找话,而是确实有些想法。他会问沈阙音对某段历史的看法,或者某个人物的评价。沈阙音的回答,总是带着书楼守护者特有的审慎和源于大量阅读的积淀,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却又恪守着某种界限,从不轻易褒贬,也极少流露过于个人的情绪。她的世界,似乎真的就局限在这一排排书架之间,稳固而自成体系。

裴倦生却发现,她并非对楼外之事一无所知。有一次,他带来的一份报纸遗忘在书楼,下次再去时,发现报纸被仔细地抚平了折痕,放在一旁。而沈阙音正在翻阅的一本地方志,恰好是报纸上某篇讨论水利文章提及的区域。他无法确定这是否是巧合,但隐约觉得,这个安静的少女,或许并非全然不闻窗外事,只是她的关注方式,如此内敛,如此不动声色。

这种发现,让裴倦生对沈阙音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好奇。她像一本装帧古朴、却难以轻易翻阅的书,封面是江南水墨的淡雅,内里却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章节。

这一日,雨势稍歇,天色却依旧阴沉得如同傍晚。裴倦生觉得胸闷得厉害,便裹紧了大衣,信步走出小院,沿着河岸漫无目的地走着。秋风已带了几分凛冽,吹在脸上,像冰冷的细针。岸边的柳树叶片大半枯黄,在风中瑟瑟发抖,不时有几片旋转着落入浑浊的河水中,随波逐流。

他走着走着,不觉又来到了书楼附近。却见书楼门外停着一辆陌生的乌篷船,一个穿着体面、像是城里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正指挥着两个伙计,从书楼里搬出几只沉甸甸的木箱,小心翼翼地往船上装。沈阙音和沈老先生都站在门口,沈老先生脸色凝重,沈阙音则微微蹙着眉,看着那些木箱。

裴倦生走近了些,听到那中年男子对沈老先生拱手道:“……沈老,实在是形势逼人,东家也是不得已。这批书放在您这儿,总比留在城里稳妥。价钱好商量,只求个平安。”

沈老先生叹了口气,声音带着苍凉:“都是些好东西啊……如今这世道,连书都成了累赘。放心,既然信得过沈某,书楼在,书便在。”

那男子又寒暄了几句,便匆匆登船离去。乌篷船摇摇晃晃,消失在狭窄的河道拐角处。

裴倦生这才走上前,向沈老先生行礼问候。

沈老先生见到他,勉强笑了笑,笑容里却满是疲惫:“是裴少爷啊。天气不好,怎么出来了?”

“在屋里闷得慌,出来走走。”裴倦生看了看那船消失的方向,疑惑地问道,“方才那是?”

沈老先生望着浑浊的河水,良久,才缓缓道:“一位城里的旧友,做些藏书生意。如今……风声紧,有些书犯忌讳,放在城里不安生,便暂时寄存到我这书楼来。”他没有明说是什么风声,什么忌讳,但裴倦生立刻明白了。他在北平时,早已见过太多类似的事情。政府的文化管制日益严苛,稍有不慎,便是麻烦。这看似偏安一隅的江南水乡,也并非全然与世隔绝的桃源。

他不由得看了一眼沈阙音。她正低头看着地面,侧脸在灰蒙蒙的天光下显得格外白皙,也更显单薄。守护这座书楼,在承平年代或许是风雅之事,但在如今这暗流涌动的时局下,只怕也平添了许多无形的压力。

“进去坐吧,外面风凉。”沈老先生招呼道,转身颤巍巍地往楼里走。沈阙音默默上前搀住祖父的手臂,她的背影挺直,却莫名地透出一种坚韧的力量。

进了书楼,气氛比往日更显沉闷。沈老先生似乎心绪不佳,略坐了片刻,便称精神不济,回后宅休息去了。书楼里又只剩下裴倦生和沈阙音两人。

裴倦生走到自己常坐的窗边位置,却没有立刻坐下,而是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和枯寂的河岸。秋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刺骨的寒意。

“时局……真的已经这么糟糕了吗?”他像是在问沈阙音,又像是在自言自语。连嘉水镇这样的地方,都开始感受到外界的寒意了。

沈阙音正在整理刚才因来人而稍显凌乱的书案,闻言,动作顿了顿。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一本放歪了的《说文解字段注》轻轻扶正,才低声道:“祖父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小石子,投入裴倦生本就波澜暗起的心湖。是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北平的学生们在街头呐喊,报纸上模糊其词的坏消息越来越多,就连这千里之外的古镇,也开始有人未雨绸缪,将敏感的书籍转移藏匿。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比这秋日的阴寒更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转头看向沈阙音。她依旧平静地整理着书籍,侧影在幽暗的光线中显得有些模糊。但裴倦生似乎能感觉到,她那平静的外表下,并非全无波澜。她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书楼,更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摇摇欲坠的文化象征。这种认知,让他对她生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般的微妙共鸣——他虽然来自不同的世界,却同样被时代的浪潮推搡着,身不由己。

“沈小姐怕吗?”他忽然问了一个有些唐突的问题。

沈阙音抬起头,看向他。她的目光依旧清澈平静,但裴倦生似乎捕捉到了一闪而过的、极细微的涟漪。她沉默了片刻,才轻轻说道:“怕也好,不怕也罢,该守着的,总要守着。”语气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种认命般的、却又无比坚定的执着。

这一刻,裴倦生忽然觉得,眼前这个看似柔弱的江南女子,内心有着远超他想象的坚韧。他的理想是冲向外面更广阔、或许也更危险的世界,而她的坚守,则是钉在这方寸之地,与一种注定逝去的美好共存亡。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却同样悲壮。

他不再说话,默默地坐了下来,翻开自己带来的书。但今天,书上的字句却一个也看不进去。脑海里反复回响着沈阙音那句话——“该守着的,总要守着。”那他呢?他该守着什么?又能守着什么?是家族安排的命运,还是自己内心那份日益炽热的理想?而他的身体,这具不争气的皮囊,又能支撑他走多远?

愁绪如同窗外的秋雨,绵绵不绝。

接下来的日子,裴倦生明显感觉到,一种无形的紧张气氛,开始如潮湿的霉菌般,在嘉水镇悄无声息地蔓延。镇上偶尔会出现一些陌生的面孔,神色匆匆,或是目光警惕。茶馆里,人们交谈的声音似乎低了一些,话题也谨慎地避开了某些敏感字眼。就连摇橹经过的船家,哼唱的江南小调里,也似乎少了往日的闲适,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惶然。

林医生再次来到嘉水镇出诊时,带来的消息印证了裴倦生的预感。

林医生的脸色比上次见面时凝重了许多。他为裴倦生仔细检查了身体,眉头微蹙:“肺音还是不太清,这江南的湿冷,对你的病确实是个考验。药不能停,更要紧的是心境,切忌忧思过重。”

裴倦生苦笑着摇了摇头:“林医生,外面的情形,到底怎么样了?我在这里,如同聋子瞎子。”

林医生压低了声音:“北边的情况很不好,日本人得寸进尺,局势一触即发。政府……唉,一味退让,令人心寒。平津一带,很多学校、报馆都受到了压制,气氛很紧张。”他看了看窗外,确认无人,才继续说道,“你家里……前些日子也遇到点麻烦,好像是你父亲在铁路局的事情上,态度不够‘配合’,受了些压力。你父亲让你务必安心在此静养,不要回去。”

裴倦生的心沉了下去。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确切的消息,还是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压抑。家族的处境,时局的恶化,都让他无法真正“安心”。他觉得自己像一个逃兵,躲在看似安全的角落,而同伴们却在正面战场上承受着压力。

“那我……难道就一直在这里躲下去吗?”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和无力。

林医生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倦生,有时候,暂时的退避不是为了懦弱,而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更好的时机。你现在回去,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成为你父亲的软肋。把身体养好,才是根本。”他顿了顿,从出诊箱底层拿出两本用报纸包着的书,塞给裴倦生,“这是最新的《新青年》和《萌芽》,城里查得严,小心收着。”

裴倦生接过那尚带着林医生体温的书,感觉重若千钧。这不仅仅是两本书,更是他与外面那个火热世界仅存的脆弱连接。

林医生临走前,又似不经意地提了一句:“沈家书楼……最近也小心些为好。树大招风,虽然沈老先生德高望重,但如今这年月,还是谨慎为上。”

这句话,让裴倦生心中一动。他想起前几日那批寄存来的书,想起沈老先生凝重的脸色,想起沈阙音那句“该守着的,总要守着”。看来,这看似平静的书楼,也早已被外界的风暴所波及。

送走林医生,裴倦生回到冷清的小院。秋风卷着落叶,在天井里打着旋儿,更添萧瑟。他打开那两本刊物,油墨的香味依旧,里面的文字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更加充满忧愤。他如饥似渴地读着,仿佛要通过这些文字,抓住那个正在急剧变化的时代的脉搏。胸腔里那股压抑已久的火苗,似乎又被点燃了,烧得他喉咙发干,忍不住又咳嗽起来。

他咳得撕心裂肺,仆役闻声送来温水

林医生带来的消息,像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裴倦生心中激荡起层层扩散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他愈发频繁地前往书楼,仿佛那里是他唯一能稍稍安放焦灼灵魂的所在。而沈阙音,依旧是那副沉静的模样,只是裴倦生敏锐地察觉到,她眉宇间偶尔会掠过一丝极淡的忧色,或许是为了那批新来的“麻烦”书,或许是为了日益沉重的祖父,或许,也感知到了那无形迫近的时代阴影。

这一日,天色难得放晴,虽已深秋,阳光却有了几分暖意。裴倦生走到书楼时,发现楼门虚掩,里面静悄悄的。他轻轻推门进去,却见沈阙音并未像往常一样坐在书案后,而是站在一架高高的梯子上,正踮着脚,试图将一函厚重的地方志放回书架顶层。阳光从高处的窗格斜射进来,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也勾勒出她纤细的身影和因用力而微微紧绷的侧脸。

那函书似乎很沉,她放得有些吃力,身子微微摇晃。裴倦生下意识地快步上前,扶住了梯子。

“我来吧。”他仰头说道。

沈阙音闻声低头,看到是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平静,轻轻“嗯”了一声,小心地将书递了下来。裴倦生接过那函散发着陈年墨香和淡淡霉味的书籍,触手沉重,书角的蓝色布函已经磨损褪色。他依着沈阙音的指引,稳稳地将书放回了它原本的位置。

“多谢裴少爷。”沈阙音从梯子上下来,拍了拍沾了少许灰尘的衣角。

“举手之劳。”裴倦生看着她,忽然问道,“这些书,平日里都是沈小姐独自整理吗?”

“祖父年事已高,不宜登高。杂事有帮工,但书籍归类整理,祖父不放心旁人,多是我来做。”沈阙音的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裴倦生环视这浩如烟海的书架,难以想象一个年轻女子是如何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这片知识的海洋。这种日复一日的、近乎枯燥的坚守,需要何等的耐心与定力。他不由得想起自己那些热血沸腾却时常流于空谈的同学们,与眼前这个默默做着实在之事的女子相比,竟生出几分惭愧。

“沈小姐……没想过离开嘉水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吗?”他忍不住问道。这个问题在他心中盘桓已久。在他看来,沈阙音是聪慧的,困守在这方寸书楼,未免可惜。

沈阙音微微一怔,似乎没料到他会问这个。她走到窗边,望着楼下院子里在秋阳下舒展着最后绿意的芭蕉叶,沉默了片刻,才轻声道:“书楼在这里,根就在这里。出去了,又能做什么呢?”她转过头,看着裴倦生,目光清亮而坦然,“况且,总得有人守着这些。它们……就像不会说话的老人,需要人陪。”

她的回答简单,却带着一种落地生根的坚定。裴倦生忽然明白,自己那种“走出去”的冲动,与沈阙音这种“留下来”的坚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很难说孰优孰劣。尤其是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走出去”可能意味着牺牲与风险,而“留下来”,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承担。

就在这时,楼梯上传来了脚步声,是沈老先生。他今日气色似乎好些了,看到裴倦生,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裴少爷来了。今日天气好,音儿,去沏壶新到的龙井,我与裴少爷说说话。”

沈阙音应声去了。裴倦生连忙扶沈老先生在窗边的太师椅上坐下。阳光暖暖地照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他眯着眼,看着窗外,缓缓道:“人老了,就格外贪恋这日头。总觉得看一日,便少一日了。”

“老先生言重了,您精神矍铄,定能长寿百岁。”裴倦生宽慰道。

沈老先生摆摆手,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看透世事的沧桑:“自己的身子骨,自己清楚。这世道啊,也变得快,我们这些老朽,是该退场了。”他话锋一转,看向裴倦生,“裴少爷是读书人,又来自北平那样的大地方,见识广博。依你看,这天下大势,将来会如何?”

这个问题颇为敏感,也颇为沉重。裴倦生沉吟片刻,谨慎地答道:“晚生愚钝,不敢妄言。只是觉得,如今内忧外患,非变法图强,难以立足。”

“变法图强……”沈老先生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目光变得悠远,“戊戌年,我们也曾寄望于变法,可惜……唉。如今这‘新法’,只怕比当年更要激烈得多。旧的打破容易,新的立起来,难啊。”他指了指满架的书,“你看这些,是旧的。它们或许有不合时宜之处,但里面也藏着几千年来我们先人的智慧与教训。全盘否了,就如同倒洗澡水,连孩子也一起泼掉了。”

裴倦生心中一震。沈老先生的话,与他平日接触的新思潮截然不同,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冷静与深邃。他不得不承认,老人的话有其道理。激进与保守,破坏与继承,这其中的分寸,确实难以把握。

“那依老先生之见,该如何是好?”

“我没有什么高见。”沈老先生摇摇头,“只是一个守书人的愚见:无论新旧,于人、于国有益的,便取之;无益的,便弃之。但取舍之间,需有慧眼,更需有容人之量。最怕的,是泥沙俱下,或者……因噎废食。”他说着,轻轻咳嗽了几声。

这时,沈阙音端着茶盘上来了。清新的茶香弥漫开来,暂时驱散了空气中沉重的话题。她为祖父和裴倦生斟上茶,动作轻柔优雅。

裴倦生接过茶杯,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心中思绪万千。与沈老先生的这番交谈,让他对这座书楼、对沈家祖孙,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们并非顽固不化的守旧者,而是对传统有着更深理解与情感的守护者。他们的坚守,在激流勇进的年代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悲壮,但自有其价值所在。

三人喝着茶,话题转到了些风土人情、古籍版本上的闲事,气氛轻松了不少。阳光透过窗格,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初见时的宁静。但裴倦生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外界的风雨正在逼近,而这书楼内的宁静,如同暴风雨前的短暂平静,愈发显得珍贵而脆弱。

临走时,裴倦生注意到沈阙音方才整理的书案上,放着一本翻开的、她正在抄录的书稿。墨迹未干,是小楷抄写的《诗经》中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句旁,还放着一小枝已经干枯的、不知名的花草,像是随手夹在那里的书签。这细微的发现,让裴倦生心中微微一动。这个看似古井无波的少女,内心或许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对时光流逝与美好易逝的细腻感怀。

秋意越来越深,霜降节气过后,天气骤然冷了许多。河面上升起了薄薄的晨雾,枯黄的草地上结了一层白霜。裴倦生的咳嗽在换季时又加重了几分,有几天甚至无法出门,只能困在小院里,听着风声掠过屋檐,感受着药石的苦涩和身体的无力。

这种被困住的感觉,几乎要将他逼疯。仆役从镇上听来的零星消息,都指向北方局势的进一步恶化。而他,却只能在这里,像一个无用的废物。

一天傍晚,他正对着窗外暮色发呆,仆役送来一封信。信封上是陌生的笔迹,落款是他在北平一位至交好友的名字。他心中一跳,急忙拆开。

信的内容很短,语气却异常急促沉重。好友在信中说,北平形势急转直下,许多活跃分子遭到逮捕或被迫转移,他本人也将很快离开北平,前往南方,归期难料。信末,好友隐晦地提醒他,近期切勿返平,并嘱托他“保重有用之身,以待来时”。

信纸从裴倦生颤抖的手中滑落。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好友的处境,同学们的安危,北平那座古城正在经历的一切……都像一把火,灼烧着他的心。他猛地站起身,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咳得他眼前发黑,几乎喘不过气。

无力感,前所未有的强烈。他恨这病弱的身体,恨这将他隔绝在外的距离,更恨这令人窒息的时局!他一拳砸在窗棂上,木框发出沉闷的响声,手背传来刺痛,却远不及心中的万分之一的痛苦。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轻轻的叩门声。

仆役前去应门,片刻后回来禀报:“少爷,是隔壁书楼的沈小姐,说沈老先生让她送些新摘的枇杷叶过来,说是对止咳有些效用。”

裴倦生怔了一下,深吸一口气,勉强压下翻腾的气血和情绪,哑声道:“请沈小姐进来。”

沈阙音提着一只小巧的竹篮,走了进来。她依旧穿着那件月白色的棉袍,外面罩了件淡青色的夹袄,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单薄清冷。她看到裴倦生苍白的脸色和略显凌乱的衣衫,目光微微闪动,却没有多问,只是将竹篮轻轻放在桌上。

“祖父说,这时节的枇杷叶老了,效用虽不及春叶,但加冰糖熬水,也能润润喉。”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却像一缕清风,稍稍吹散了屋内的压抑。

“多谢沈老先生,有劳沈小姐跑一趟。”裴倦生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些。

沈阙音点了点头,却没有立刻离开。她的目光落在裴倦生刚才掉在地上的那封信上,信封上陌生的字迹和北平的邮戳,显得有些刺眼。她沉默了一下,忽然轻声问道:“裴少爷……是打算要回去了吗?”

裴倦生心中一震,抬眼看向她。暮色渐浓,屋内尚未点灯,她的面容在昏暗的光线中有些模糊,唯有那双眼睛,依旧清澈,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平静。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回去?他何尝不想回去!可是,他能回去吗?回去了,又能做什么?家族的束缚,时局的险恶,还有这具不争气的身体……

最终,他只是颓然地摇了摇头,声音沙哑:“不知道……或许,暂时还回不去。”

沈阙音静静地看了他片刻,那目光似乎穿透了他故作平静的表象,看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她没有再追问,也没有出言安慰,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无论裴少爷作何决定,书楼的门,白日里总是开着的。”

说完,她微微颔首,便转身悄然离去,如同来时一样安静。

裴倦生站在原地,望着她消失在暮色中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沈阙音最后那句话,像是一句简单的客套,又像是一种无言的懂得与支持。在这个冰冷而压抑的秋夜,这微不足道的一句话,竟让他感受到了一丝奇异的暖意。

他弯腰拾起那封信,紧紧攥在手里。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寒意深重。他知道,这个秋天即将过去,而更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来了。他和沈阙音,以及这座名为嘉水的小镇,都被卷入了时代洪流的漩涡之中,前途未卜,命运难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