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混在三国当武将 > 第11章 第 11 章

混在三国当武将 第11章 第 11 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09 21:03:30 来源:文学城

轓车虽说具备能起一定挡泥作用的车耳,却仍是四面敞露的设计。加上前方驽马在车夫驱赶下奔驰时不断发出的噪音,便意味着车中乘客若想同彼此对话,势必要坐得极近。

这倒不显突兀。

毕竟车厢本就称不上宽敞,即便是供一郡太守所用的轓车,也至多能同时容纳四五人罢了。

虞临顺着陈登推搡的轻微力道先上了车,在里侧落座后,便见对方十分自然地紧挨着他坐下。

木质车轮刚开始滚动,不知正在想什么的陈登便侧了侧头,乌润眸光里带着了然的笑意:“烛照如子至,想必早已知晓我为何人。”

他问得开门见山,虞临回得也坦坦荡荡:“然也。”

陈登轻轻摇头,意味深长道:“不问则不答,恐非君子所为。”

“府君所言在理。”

虞临神色不改,似乎未在意一府之长语带指责,还若无其事地直接用话顶了回去:“此言于府君,好似也很是适用。”

陈登不禁挑眉。

不等他再开口,虞临微抬眼睑,却并未依礼将视线维持于领下,而是直视着神色谑然的陈登,不疾不徐道:“临不才,亦曾闻‘君子有徽猷,蒸庶与属。’现子已至,使君认为如何?”

君子有德,百姓来附。

君子已至,正合子至。

听到这巧妙的双关语,陈登轻笑几声,再不掩饰愉快心情,坦然承认道:“此乃某之不是。竟蹈陈季弼之弊,以此迂辞相试。”

实在是对方的容貌气质根本无可挑剔,面对他的突然刁难,又能做到不卑不亢地据礼以答。

即便尚未有机会秉烛深谈,也已经让他心生好感。

向来直爽豪放、爱憎分明的广陵太守,便以自省结束了这场试探。

他释去锋芒,语不失亲昵道:“某观子至具奇逸卓荦之姿,择虎争之际现身此地,必有非常用意。不知某可否请教子至来意?”

虞临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敢当府君盛誉。临此番前来,确实只意在屯田,并无他愿。”

说到这里,他向陈登拱手,简单一揖:“承诸君之泽,临夙愿得偿,不胜欣喜。若无意外,明日便将启程北上。”

这话显然出乎了陈登的意料。。

他敛了笑容,沉吟片刻,真挚承诺道:“实不相瞒,我观子至风度弘雅,威容清正,恒人莫及,甚是喜爱。又闻恭嗣言子至或有起家之意,若我愿以礼相辟,不知子至是否愿意?”

虞临不语。

平心而论,如若他的确只是一门庭没落的世家子、意在乱世中寻觅一体面地安身立命的话,这份来自郡太守的欣赏和亲口邀辟,已经很值得欣然接受了。

可惜他不是。

最重要的是,屯田事务并不归郡守管辖,而自成体系,大多受许都直接委派。

即便陈登身为太守,也不能将他擢为田官。

见虞临敛眸,似是沉思,陈登便点到为止,并未开口催促。

车驾很快便抵达了作为目的地的陈登府邸,受邀到中堂落座后,虞临抬眸看向神态悠然的陈登:“临有一事相询,不知府君可愿作答?”

陈登爽快道:“子至但问无妨。”

虞临直截了当地问:“愿请教昔日府君择主,曾以何为依据?”

显然没有料到虞临会问得这么直接,陈登明显一怔,少顷不由笑了:“起初不过为身择居,后因仕于恶虎,别无他选。”

徐州陈氏赫赫有名,于下邳一地势力根蒂深固,与本土其他望族亦是守望相助,枝附叶连。

纵无逐鹿天下之雄心,要想宗族于乱世中屹立不倒,终归无法、也无意置身事外。

只是他们先择的那位徐州主陶谦能力平庸,麾下兵马实力亦不足以与雄师争锋,择公孙瓒作同盟后又因其败落一损俱损,还受曹嵩之死牵连。

叫徐州百姓惨遭曹军兵祸,残尸之多甚至一度叫泗水为之不流。

那日萧条惨烈,如此深刻仇怨,他身为徐州望族子,岂会真的无动于衷、毫无芥蒂?

陶谦病逝后,他们仓促下所物色之继任者刘备,到底是根基过浅、实力不济,纵有两名雄才虎将也不敌吕布那并州兵马。

几番狼狈挣扎后,刘备连妻子都无法保全,无奈地依附了曹氏。

保不住徐州,便非此地明主。

在斟酌得失后,他们亦决定主动亲善曹氏。

毕竟徐州所在机要,注定躲不过群凶觊觎。而在此诸侯纵毒之时,凭徐地士族单薄之势,无异于运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

于他们而言,叛吕迎曹之举无异于驱虎吞狼——赌的是曹孟德拥练实之军、有驱除吕布之能;亦在赌其于资财乏匮的状况下一旦得了徐州,便不愿舍此宝地。

而作为外来军势若想稳定,就逃不开同当地望族相善。

他因作为吕布势中内应之功受擢升为郡守,却被调离下邳故土、至广陵抵御孙策军势,既是重用,也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提防。

陈登并不在意这些交换。

只要自己能守住广陵,那最心系的家乡下邳,自然也会是安全的。

虞临微微颔首。

同他之前猜想的原因一样——陈登所追随的不是曹操军本身,而是‘徐州主’。

确切地说,是一位不至于滥用民力、有能力保徐境平安的能主,而不是一位只知粗暴索取的军阀。

陈登轻笑,明知故问道:“此番回答,可叫子至失望了?”

虞临不解道:“府君推心置腹,临只觉感激不尽,何来失望一说?况府君所言,我亦深以为然。”

陈登所信奉的追随强盛者这点,倒是跟他的想法有几分接近。

到底是谁坐在那个位置上,对他而言,一直是最无关紧要的。

他所定下的第一阶段目标,是希望尽快结束乱世,好最小化兵灾动乱给黎庶带来的苦难。

为了效率,就无法花费过多时间精力去物色、再从零开始扶持一位主公——尤其生命脆弱无常,再崇高的道德水平都显得虚无缥缈,不如稳定的基本盘可靠。

听了虞临的回答后,陈登不禁朗声大笑了几声。

他越看虞临,越觉心喜。

于是先将坐席与虞临的亲密地并做一处,旋即自然地执起对方一手,由衷感叹道:“子至,子至,何相见之晚也!”

虽然来到这个世界已有数月,又有了与诸葛亮同起同住的经历,虞临还是没能习惯这边密友间动辄抚手拍背的做法。

几乎是陈登将草席拽近时,他那原本虚搭在案几上的手就险些本能地发动了攻击,只艰难地克制住了。

对自己躲过的一场危机毫无所察,陈登兀自道:“若我所料不差,今日我应是留不下子至了。”

虞临一直不由自主地盯着他握着自己的那只手,时刻抑制着强烈的攻击**,说话便显得慢条斯理:“蒙府君厚爱,临心下惶恐,实不敢当。”

陈登忍笑。

他可一点都不信面色始终毫无波澜的虞临,口中所说的“惶恐”。

他惋惜道:“果真叫我言中。可惜衙署里尚有急务有待处理,错失为子至设宴践行良机。”

虽说如此,他也不急着回到衙署,而是又问起了虞临:“子至既曾救望之于囹圄,恐于之前便已周游四海,历观诸侯。”

“倒不至于。”虞临实话实话:“仅见过数位。”

陈登笃定道:“子至应未尝见表。”

据他对那位素未谋面的荆州牧的了解,其拔擢人才首重形容品貌,次重士林名望。

按刘表的标准,虞临虽不知为何名声不显,却再契合另一条不过了。

单是凭借令人见之忘俗的形容气貌,哪怕多少会被门第限制、不受重用,也绝不至于谋不得一官半职。

只是以刘表心胸之狭隘难容人,再以虞临之锋锐不留情,二人相见的结果可想而知。

断不会风平浪静,甚至有一方可能要血溅当场。

慢着。

想到这里,陈登忽然后知后觉了什么。

前几天的军报里,好似的确提到襄阳城里发生过一起骚动……?

虞临当然不知陈登在回忆什么。

见陈登怔怔,却终于松了握着他的手,便也放松了先前一直绷直的脊背,诚实回答道:“确实尚未。”

他想了想,补充道:“观表之行事做派,恐是见面不如闻名,因此倒也不觉可惜。”

陈登被打断了回忆,险些被虞临的话给逗笑了。

他面上还一本正经的,又问:“不知子至亲眼曾见过的,究竟是哪些诸侯?”

虞临不觉得这有什么需要隐瞒,不假思索地回答:“益州刘璋,汉中张鲁,关西诸将,以及孙讨逆。”

在称呼其他几位要么用直接用名字,要么连名字都省略、只用诸君来概括的情况下,虞临肯用孙策那讨逆将军的官职来代称,已经是因为孙策在这几位里,绝对是最优秀的一位了。

陈登饶有兴致地问:“仅以我所闻,凭他们资质,确不堪为子至之主。子至既已亲见,其人究竟如何?”

虞临回答得言简意赅:“刘、张二人并无雄志远图,只意在偏安一隅,待到天下一统,一并卖予帝王家。”

他没有对关西诸将做出的评价,是认为他们根本不值得提——连团结彼此力量和经营好根据地都无法做到,要么一昧劫掠,要么是投靠押注也不彻底,完全不具备逐鹿中原的条件。

并且以他们的混乱不堪和野蛮做派来看,恐怕还将成为在中原局势稍微稳定后被首要针对、强硬进行排除的危险因素。

虞临又道:“孙讨逆除外。”

陈登轻笑了声,并未因正与自己严军对峙的敌军首领的名字被提及而出现情绪波动。

当然,他也全然不知虞临轻描淡写的‘见过’近在三天前。

虞临评价道:“孙讨逆有武勇,然不似有远谋,且好轻出涉险。”

即使没有爱只身犯险的毛病,孙策身上也有个难以描补的重大缺陷——他对抵抗自己的世家大族几乎从不怀柔拉拢,而大多采用不配合就赶尽杀绝的暴戾手段。

当冠盖之族清楚自己面临的恐怕只有灭顶之灾后,必须不计代价地顽抗到底。

在豪族横行,世家势大,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官宦阶层长期遭其垄断的情况下,这么急切地举起屠刀,绝不是明智之举。

听到这里,陈登不禁有些诧异。

接触到虞临投来的疑惑目光后,他解释道:“今闻子至所言,竟与奉孝昔日所评一般无二,果真英雄所见略同。”

只不过,郭嘉评价孙策时不仅提到了‘轻而无备’,更是轻蔑地预言其‘必死于匹夫之手’。

——陈登不得而知的是,虞临之所以没说得这么具体,是因为他已经亲眼见过那样的情景。

捕捉到陌生的人名,虞临顺口一问:“奉孝?”

那又是谁?

“奉孝为司空府上军祭酒,有奇谋远量,深受主公器重。”陈登莞尔道:“待子至北上,或许便能见到他了。”

说到这里,他忽然想到什么,于是说:“不过在此之前,我更建议子至先同令君见上一面。”

第二次听人提到“令君”,虞临脑海里率先浮现的就是那缕萦绕不去的香气,然后被勾起了一点点好奇心。

他随口问道:“府君口中所言‘令君’,可是姓荀?”

“正是。”

陈登语气笃定,隐带钦佩:“令君举贤识才之能,可谓当世无二。受令君所荐者,或正身洁己、忠正无邪,或权略多奇、英才俊逸,从未闻庸碌素餐者。”

噢。

如果是真的话,那个闻起来香香的人倒是挺厉害的。

——虞临懒洋洋地想着。

注释:

1.君子有徽猷,蒸庶与属 (蒸庶就是百姓的意思)

化用自“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诗经·小雅·角弓》第七章

2.季弼=陈矫表字

3.运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

出自陈琳写的那篇檄文

4.何相见之晚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典略》曰: “赵戬,字叔茂,京兆长陵人也。质而好学,言称《诗》 、 《书》 ;爱恤于人,不论疏密。辟公府,入为尚书选部郎。董卓欲以所私,并充台阁,戬拒不听。卓怒,召戬欲杀之;观者皆为戬惧,而戬自若。及见卓,引辞正色,陈说是非;卓虽凶戾,屈而谢之。迁平陵令。故将王允被害,莫敢近者,戬弃官收敛之。三辅乱,戬客荆州,刘表以为宾客。曹公平荆州,执戬手曰:‘何相见之晚也!’遂辟为掾。后为五官将司马,相国钟繇长史。年六十余卒。 ”

5. 郭嘉评价孙策的原话很有名,这里摘一下

《三国志·魏志·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第 1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