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混在三国当武将 > 第12章 第 12 章

混在三国当武将 第12章 第 12 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10 19:06:16 来源:文学城

说到这里,陈登忽心生一念。

虽是临时起意,历来雷厉风行的他当下就命人取来笔墨,潇洒挥毫,当场写就了一封推荐信,交到虞临手里。

“某虽不才,同令君亦曾有数面之缘,应有些薄面。”他口吻轻松道:“此信寻常,或可助子至省去一些琐务。”

似是知道虞临想要拒绝,他又补充了句:“还望子至收下。”

曹营众皆知司空素对荀令君极为敬重,在同劲敌袁冀州官渡对阵的关键时刻,连天子所在的许都交予对方坐镇,军机要事也不忘去信对方,征询意见。

荀彧亦不负所托,居中持重,当其劳剧,夙夜不懈。

若有难得闲暇,则替主寻觅贤才,无私予以举荐。

可想而知,诸多士子徘徊于许都,无不渴盼见上这位可辨识千里马的伯乐一面,好在风头正盛的曹营谋得一官半职。

荀邸门前长期车马盈门,倘若只似寻常士人般向仆役递上木谒,恐怕要候上许久。

现有下邳陈氏、一郡太守的亲笔信在手,待遇便截然不同了。

虞临考虑片刻,大大方方地收了下来:“多谢府君。”

“举手之劳,不必言谢。”陈登莞尔,玩笑道:“日后当谢我者,另有他人。”

若他所料不差,以文若之折节爱士,但凡亲眼见上虞临一面必将心喜,届时便会写信相谢。

虞临不明所以,也未去细想他话中玄机,将信熨帖地收好了。

眼看着自己要回衙署继续处理公务,下次再见虞临不知将待几时,陈登既是不舍,又有些意犹未尽。

又拖延了一小会,他不得不要告辞时,忽然想起一事,温声问道:“我观子至未带家眷,亦不似携有仆役奴婢。北上途中,难免受琐务所劳,甚是不美。若子至不嫌,我愿以二十健仆相赠。”

毕竟正逢乱世,各地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又有寇贼纵横,处处麋沸,纵武勇超群者也不敢随意托大,多选择结伴上路。

那些家道中落、囊中羞涩的衣冠子弟,则要么临时购入些为讨一口饭吃而自愿为奴的仆从充数,要么选择依附本地有血脉亲缘的望族,好随其车队远行避难。

似虞临这孑然一身,腰间仅配一剑,无畏行走于乱世者,饶是见多识广如陈登,也是闻所未闻。

虞临不假思索地拒绝了:“谢过府君,只是我素好清净,更喜独行,不得不辜负府君美意了。”

作为异世来客,他无意同任何人长期朝夕相处,徒添不必要的羁绊。

况且,以此时人的体质要想追上他的正常行进速度,那恐怕连骑快马都无法赶上。

陈登微微蹙眉,欲言又止。

但见虞临从容自若,无丝毫勉强的神态,又想起刘望之所醉心描绘那风姿逸群的剑侠之姿,忍住了规劝。

他叹了口气:“既子至心有成算,我也不便多劝。只是此去山高路遥,子至务必珍重自身。”

末了,又惋惜地补充了句:“待下回相见,必要以珍馐佳酿好生招待子至,叫尝尝那鲜美之至的鱼鲙不可。”

虞临并不知鱼鲙为何物。

但见分别在即,此事于日后实现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便随口应下了。

离开陈邸时,虞临想到明日便将离开,于是未选择乘车,而是选择了步行,想好好看一下这座城市的气貌。

或许是因为战前警戒、基本杜绝了外来商旅进城的缘故,原本只供车马通行的弛道中心如今只见零星车驾,空出来的地方自然就被行人占据了。

偶有巡逻的兵士路过,也只是象征性地进行了一些驱赶,空出够两辆车驾通行的程度,并未对行人进行任何处罚。

虞临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脚下的弛道,确定只是夯土所筑,但很是平整,可见是经常受到精心修整的。

按他昨晚俯瞰的结果,这里的大体规划同他所去过的多数城池的相差不远,以官署为中心,正对的城门是最宽阔的,街巷群则呈经纬分布,八街九陌纵横交错,宛如棋盘上的纹路。

不论是陈登的宅邸,又或是刘氏兄弟购置的住宅,都位于居者非富即贵的中心区域,极近衙署。

虞临不急不慢地走出了富人区,到米市的多家店铺查看了当地的粮价。

所售五谷以大豆居多,价格倒是比他在荆州所见的低上许多,购谷者面上也少见囊中羞涩的愁苦。

虞临心念微动。

尽管世人常以艳羡口吻论起荆襄之祥和富庶,但光从粮价这点,就能看出曹营屯田策的成效,也可见郡守的治理有方。

只是新麦未熟,店里可见的存货并不算多。

若是官渡战事继续僵持,月底将熟的豆麦也只能解一时之急,待军粮吃紧,远在广陵城的粮价也势必要一路攀升了。

天色渐暗,城中也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刻:虞临注意到,卖吃食的小摊就像雨后的变异蘑菇一样,一颗颗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许多还带着让人食指大动的香气,勾动着饥肠辘辘的行人的馋虫。

待到天彻底黑下来,集市就需得关闭,重归寂静了。

虞临也说不上为什么,自从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后,他最喜欢看的场景,好像就是此时的集市。

带着食物香气,活人喧嚣。

是生气勃勃的地方。

虞临不知不觉地跟着人流走到了最热闹、香气最浓郁的吃食街上,思绪放空时,就在一个摊位前停住了。

这家人似乎来晚了一些,当旁边的摊子已经在冒食物的热气、有客人零零散散地聚过来时,他们还在闷头忙活。

一口带着扁圆腹的黑红色陶釜被男人双手提起,娴熟地套在火眼上;女人则急急忙忙地从竹筐里往外掏夹着牛粪的柴草,放于鼎肚下作为燃料;连那不到男子腰间高度的童子也未闲着,用特意洗得干干净净的手往架好的器皿里撒豆子。

“甘豆羹,香喷喷的甘豆羹哟~”

等食物终于煮上,粘稠的豆羹随着咕嘟咕嘟的水泡一个个破裂、绽放出诱人的香气时,他们也开始吆喝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才有闲暇抬头,注意到了不知从何时起就站在他们摊前的虞临。

“这位俊郎君,可要来一碗甘豆羹?”

脸虽然被幕离遮住了,身形仪范却是挡不住的,更别提此人穿的是材质不凡的宽袖长袍,腰间还配着世家子弟间盛行的长剑。

男人眼睛一亮,直觉这是为贵客,卖力招呼着:“来一碗吧郎君,只需五个钱!”

女人赶紧补充:“不剪边的才是五个钱,剪过的要七枚!”

虞临被唤回了神。

他腹中其实并不饥饿,经过基因强化,他的能耗要比此时的人高效太多,二三日只需进食一次。

但看着这三张殷殷期盼的脸,他在反应过来之前,就莫名地答了句“好”。

“好嘞!赶紧!”

到底是今晚的第一单生意,女人立即拿出了一只大食碗,往陶釜里头卖力地舀了起来。

她一用长勺搅动,陶釜里不断冒出的热气更加蒸腾灼目了。

她不由得眯起了眼,心里精明地估摸着该给今晚的第一位客人多少分量的豆羹比较合适……因此浑然未觉,四周一片骤然变得寂静。

“啪嗒。”

让她后知后觉到状况不对的,还是身侧的夫君忽地将要拿来装钱币的布袋给掉地上了!

即使这会儿还是空的,掉到地上也会被尘土惹得脏兮兮,她不满地抬头侧脸,看向不知为何变得呆若木鸡、双目发直的男人:“你——”发什么愣呢!

话刚启头,她的余光瞥见不知何时摘下幕离、安静伫立等待的客人的长相,便戛然而止。

她的眼睛陡然睁大,唇舌也滑稽地定格在了半张的状态。

这,这,这这这!

虞临一直一眨不眨地盯着她捧着碗的那只手,确切地说,是盯着那随着那落下的一勺勺、越攀越高的饱满豆羹。

——“多谢。”

见这位女摊主的手莫名变得有些不稳,随时都要撒掉豆羹的架势,他索性伸手,道谢后将碗接了过来。

她木木地递了过去,甚至忘了同往常一样叮嘱一声“小心烫”。

将豆羹安安全全地捧在手里后,虞临才有闲心注意到周边莫名其妙的安静。

发生什么事了?

恰在此时,他身后那驰道上由远至近地传来一阵马蹄声,如雷湍蹴练,占道通行的路人只得一边小声抱怨着、一边朝两侧匆匆避让。

少了人群的遮挡,一共十二骑的那行人便清晰地显现在虞临的视野中。

他们神色俨然,目不斜视,显是有要务在身。

随其挥鞭催辔,良骏转瞬即至,于人流密集的集市中整齐有序地飞驰而过。

赫然是训练有素的鹰扬之校,螭虎之士。

或许就是感受到这行人身上的肃杀气息,刚还喧闹的集市上才会忽然变得安静许多。

虞临安逸地得出了结论。

和一头雾水的路人不同,他遥遥地瞥了他们胸前所佩的青翅燕尾徽一眼,一下就认出这是孙策军中徽识,旋即多少猜出了他们的来意。

应该是为休战进行谈判的使者。

在移开目光前,他不经意地一抬眸,正巧跟被护在最中间、必是为首的那人对上了视线。

许是因为身处敌城,对方原本有些刻意地板着面孔,做出一副不苟言笑的傲然姿态。

视线交汇的瞬间,那人倏然将眼睁大了。

虞临缓缓地眨了下眼。

对方看着不过弱冠,在夕阳残辉下,须发颜色尤为偏浅,体态是较为罕见的长上短下。

而这么年轻就能作为主使,不是辩才卓绝,就是主公亲戚。

目光的相触一瞬即逝,并未在虞临心上留痕。

不同于那人不断在马背上回看的别扭姿态,他漫不经心地转过身去,开始品尝那碗香气扑鼻的豆饭了。

——这还是他头回在小吃摊上买吃食呢。

注释:

1.弛道

《史记正义》引应劭注说:“谓于驰道外筑墙,天子于中行,外人不见。”因此最早的驰道是仅供皇帝一人使用的专门的交通道路。因为要保证皇帝的安全,所以在驰道两边要筑有墙垣。秦始皇巡视的足迹到哪里,沿途的驰道也就随之建立起来,关中通往关东的交通线路也逐步形成,即由都城向四周的各郡县放射,所以司马迁才说,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史记·秦始皇本纪》)驰道的建筑材料是由黄土夯筑,路的表面平整,没有杂草。到了汉代,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外面的旁路,则允许百姓自由通行。驰道也需要不断地修整,有时耗费工时也很大,《史记·平准书》就记载了西汉武帝时“天下郡国皆予治道桥,缮故宫”的情况。

秦汉两代驰道的特点是呈东西向,其线路从京城出发,向东出函谷关,经河南境内的洛阳到达定陶,最后抵达今天山东境内的临淄,贯通东西。

(摘自《秦汉社会日常生活》作者王凯旋,中国工人出版社,p153-154)

2.城市布局

秦汉城市宫殿和官署占据着城中的主要位置,在宫殿区四周还另外筑有宫墙。据考古勘测,汉代长安城中的长乐宫和未央宫的宫墙长度分别为10公里多和接近9公里。这两处宫殿区就占据了长安城全城面积的二分之一。(参见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 转引自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东汉洛阳的情况也大体如此。而其他一些郡县城市,官署、宫殿也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因此,秦汉城市的政治功能是它的又一特点。

秦汉城市的街巷布局呈经纬分布,《三辅黄图》卷二引《三辅旧事》记载:“长安城中八街九陌。”《后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汉仪》记载:“洛阳二十四街。”所谓“八街九陌”和“二十四街”,即是纵横交叉排列,犹如今天的东西为路、南北为街的排列。前面我们曾说道,城门中以居中者为最大,城内街道也相应地以通往各自方向的中心城门为最宽。以长安城为例, 最大的一条街道南北纵贯5000多米,宽达20米,全部街面近50平方米,皇帝专行的驰道处在正中位置。东汉洛阳城的街道宽、长及一些设施也同长安城极其相似。秦汉城市的又一重要成就是“复道”的建设,其特点是部分建于地面之上,可以跨越其他街路或建筑物,形成立体人行桥;但在汉代,它的使用权和专属权只属于皇帝所有。(摘自《秦汉社会日常生活》作者王凯旋,中国工人出版社,p136-137)

3.甘豆羹

食用干饭时往往加水,谓之“飧”。但也常有边食干饭边饮水者,有条件的则饮温汤。较讲究的则“以羹浇饭”谓之“赞”(《说文》)。豆类也可做饭, 但完全以豆为主食,则被视为贫困生活。《东观汉记》:闵仲叔,太原人,与周党相友,党每过仲叔,共含菽饮水,无菜茹。因此,豆主要用来做粥。汉代最流行的豆粥为“甘豆羹”,是以米同小豆煮熬而成,以其味甘纯故有是称(见《急就篇》颜注),当然也有加醋、盐等调料者。 通称为“羹”,亦可视为副食。“羹饭”为秦汉人常食。(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 下》作者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p1018)

4.炊具

炊具及餐具秦汉时期的主要炊具是灶、釜、甑。烹调蒸煮的器具,有鬲和献。做菜煮肉的称鼎和敦、彝。

灶的形状与今日农村所用之烧柴灶大致相同,一般为立体长方形,前有灶门,后有烟囱,灶面有大灶眼一个,另有小灶眼一二个。 (见《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孔上置釜甑。有的在火门上还有并列的竖条孔火眼。

釜一般用夹砂陶制成,黑红色,扁圆腹,圜底,可套在火眼上,为煮食物之器。甑亦多陶制,敞口,外折平上沿。是蒸食物之器。小釜与大釜形式相仿。也有作罐形,应是温水器。釜、甑也有以铜或铁制的。在南方汉墓中还发现有一种三足铁架,架上置铁釜,用以烧煮食物,具有灶的作用。

民间蒸饭一般用柴草,畜牧发达地区或用牛粪,所谓“灶下炊牛矢,甑中庄豆饭”(《太平御览》卷850引应璩新诗)。秦汉时代已有煤出现,并用于冶炼。但是否用于做饭,尚难确定。

盛食物之器皿民间一般已有陶质的碗、盘、耳杯等。富家贵族则多用漆器,碗、盘与今日之形式相近,耳杯多为椭圆形,两侧有把手, 形似耳,故名。用以盛酒或羹。此外,常用食具还有尊、簋、爵、勺等以及厨房中放置食物的“庋”(见《后汉纪》卷23胡三省注)。盛食品的有高座的小盘子,叫做豆和登,大盘子叫做俎,后来又演变为切茶切肉的砧类用具。进食时则用筋箸,即筷子,也有匙,或称匕

(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 下》作者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p1022)

5.剪边/轮五铢钱

指人为剪凿或磨削钱币外廓(五铢钱的轮边)导致重量不足,剪下来的铜料一般被拿去铸私币了。

实物在安阳博物馆和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都可以看到!

五铢钱被百姓弃用的具体时间并不明确。既然曹操高陵里都挖掘出了剪轮五铢钱,仅个人认为,这就足够证明东汉末年还存在不少的流动,跟我读到的以下内容有些许冲突,但还是给大家列出来让大家自行判断。

“两汉时期。使用了三百多年的五铢钱,由于城市破坏、土地荒芜、人口稀少,造成的经济衰落,到此已无多大用处。交易还有,但已不用五铢钱作媒介而是使用谷帛。《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说:董卓“悉椎破铜人、钟虞,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这是把钱货不行的原因归之于董卓毁五铢、铸小钱上。这是表面现象。钱之不行,是由于经济衰落,交易中对货币的需求少了。只要交换经济发达,钱货就会使用的。

钱货不行之后,在交换中担当交易媒介即货币使用的是谷帛。汉末、三国初年,谷帛成为交易工具和价值标准,一切交易通过谷帛作媒介来实现, 财富多寡以谷帛来计算。如《任嘏别传》说:“(任),乐安博昌人,世为著姓。....年十四始学。....遇荒乱,家贫卖鱼,会官税鱼,鱼贵数倍,嘏取值如常。又与人共买生口,各雇八匹。后生口家来赎,时价值六十匹。共买者欲随时价取赎,嘏自取本价八匹。共买者惭,亦还取本价。”(《三国志· 魏志·王昶传》注引)后来,"会太祖(曹操)创业,召海内至德,古应其举" (同上)。他买生口的事,当在董卓乱后初平到建安年间,民间买卖以布匹为交易媒介了。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曾一度恢复五铢钱。三月“初复五铢钱”, 但十月,就又“以谷贵,罢五铢钱”了(《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谷帛代替金属货币,时间久了,便出现一些流弊。《晋书·食货志》载: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又载:“(晋)安帝元兴中.....孔??之议曰:.... 帛为宝,本充衣食,分以为货,则致损甚多。又劳毁于商贩之手,耗弃于割截之用,此之为弊,著自于曩,故钟繇曰:‘巧伪之人,竟湿谷以要利,制薄绢以充资。魏世制以严刑,弗能禁也。’”

因此,到了魏明帝时,便接受司马芝等人的建议,于太和元年(227年) 四月,“行五铢钱”。这是《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的记载,比较简略。《晋书·食货志》记载较详,说:“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若更铸五铢钱,则国丰刑省,于事为便。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 至晋用之。”

但即使明帝恢复使用五铢钱以后,金属货币也仍未能排挤谷帛之用作货币,民间一般仍以布帛为币。《三国志·魏志·胡质传》注引《晋阳秋》有这样一段故事:“质之为荆州也,(质子)威自京都省之。....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胡质为荆州刺史,是在明帝时。在他任荆州刺史时,适逢东吴大将朱然围樊城。按朱然围樊城在明帝景初元年(237年)。事在明帝恢复五铢钱之太和元年(227年)整十年之后,而各地人间来往仍以布帛为路粮。路粮者, 路上之费用也,路费也,仍是以布帛为货也。

不仅各地方,就是京师,起货币作用的仍是布帛而非五铢钱。景初年间,京师买官仍是用布帛的。《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附子玄传》注引《魏略》有如下一段事:“玄既迁,司马景王(司马师)代为护军。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 “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三百匹。’宣王(司马懿)与蒋善,闻以问济, 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 (《三国史》作者何兹全,人民出版社,p113-114)

6. 长上短下

《三国志·吴主传》裴注《献帝春秋》曰: “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 ” 《江表传》曰: “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见撤,丈余无板。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权既得免,即拜利都亭侯。谷利者,本左右给使也。以谨直为亲近监。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权爱信之。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第 12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