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混在三国当武将 > 第10章 第 10 章

混在三国当武将 第10章 第 10 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08 19:52:05 来源:文学城

“谦谦君子,于嗟麟兮。”

车轮滚滚,街市上又嘈杂不堪,以至于车夫在听到后面的贵人轻声发出的感叹时,起初只以为是自己的错觉。

但他之所以能被派来为这位都城高官驾车,靠的就是这份谨小慎微。

因此,在短暂地迟疑过后,他还是稍稍减缓速度。

待到行人较少的地方了,他停靠一旁,忐忑地回头询问道:“敢问令君,适才可有吩咐?”

这位贵人此时显然还有些心不在焉。

听出车夫语气中的小心翼翼,他回过神,不疾不徐地收回往后看的视线,温声道:“无事。”

经那惊鸿一瞥,他方知何为“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的确动过让车夫调转车头、回去仔细问鉴那人的心思。

只是理智到底制止了这一点。

他身上事务繁多,不好在广陵多加耽误。

且如此仓促,也未免太过失礼,恐使对方不快。

尽管说服了自己,他仍难掩遗憾,轻叹了一声。

——若是他所料不岔,应不必急于一时。

虞临被仆从引至陈矫所中堂,那袅袅残香变得稍稀浅了些。

显而易见,刚乘车离去的那位,便是陈矫邸的上一位客人。

虞临静静正座,内心安平如镜。

平心而论,比起昨晚他客卧中那明显过犹不及的刺鼻熏香比,这丝丝缕缕的残香显得恬淡沉静,深邃清幽,倒难得地不令他反感。

不过。

虞临的视线落在一旁。

真正让他有些在意的,是隔了整整三道屏风之后,有一人正隐身其中。

除了被重重阻隔后显得极细微的呼吸声外,藏身者并未发出任何多余声响,但仍然躲不过他的耳力。

虞临漫无边际地猜测着:这究竟是凑巧,还是对方想试探自己什么?

如果是试探他的定力的话,他只需要视而不见;要是意在测试他的听觉,那他就应该一语道破对方身份;如果是为了检测他的武勇安排的假刺客,他就应该悄无声息地将对方从屏风后揪出来,再梆梆给上几拳……

“若虞郎喜爱此香,某可去信,待征得令君之允,便将此香香方抄录一份,送予虞郎。”

宅邸的主人从外入内,看出虞临似在愣神。

他浑然不知姗姗来迟的自己,到底是及时赶在了对方付诸行动前。

他笑着捋了捋须,委婉地提醒对方、自己已然来到。

“陈国虞临虞子至,见过陈功曹。”

虞临神色从容,起身行礼。

这道声音无疑十分耳熟,他一下就认出是属于昨晚那段对话里曾出现的中年男性的。

原来对方便是深得太守陈登看重的郡功曹陈矫。

“功曹之盛情,鄙人心领,愧不敢受。敢问令君是?”

仍对别名、称号、官职和表字混谈的风气感到不适应,虞临下意识地回问了一句。

刚问出口,他就自知越线,准备道歉。

不料陈矫笑了笑,却是爽快做了答:“说到令君,所指必是那位颍川荀令君,荀文若。”

虞临于是领会到,“令君”非是对方表字或称号,而是某种具备唯一性的官职。

按照他近期恶补的背景知识,对方应该是朝中尚书令,姓荀。

在脑海中姑且给那位“荀令君”打上了爱用熏香的印象后,他便将对方抛之脑后,仔细思忖陈矫这透露这些信息的用意。

即使他曾对刘望之施以恩惠,可南阳刘氏本身才至徐州不久,在刘廙被辟为郡府从事的情况下,至多算是尚未站稳跟脚的寄寓望族,所拥有的影响力相当有限。

陈氏却是于广陵声明素著的望族。

陈矫早年南下避乱时颇经历了一番颠沛流离,始终不愿受袁术、孙策所用,返郡后立受广陵太守陈登辟,请为功曹。上任不久便因郡遭孙策军之围,受太守令说于曹营,并顺利求得援兵,于广陵可谓居功甚伟。

即便刘廙大力举荐过自己,其言语份量应也十分有限。

这便很难解释作为广陵郡守所倚重的左臂右膀的陈矫,会愿意在百忙之中专程拨冗接见,并且看似毫不在意地透露了“本该坐镇于许之荀令君,亲身至广陵”的军事机密。

思索一阵后,虞临并未得出什么可靠结论,料想是缺少了一些关键资料,便不去多想了。

陈矫悠然开口:“虞郎良苦,于陈国远涉广陵。不知斯土之景,可还合乎心意?”

他并非是头回这么做了。

若换做之前所遇见的那些或是毛遂自荐、或是得友人引荐的世家子,在初来乍到的情况下,忽得郡中功曹意味不明的此问,多是要么受宠若惊,要么忧怖失色,要么迟疑不决,极少数者则精神一震,口若悬河。

虞临神色淡淡:“诚如功曹所言,愚不过初至贵地,一斑尚且未见,岂敢狂傲道窥全豹之狂言?”

陈矫捋须一笑,面上无丝毫不悦之情,甚至大大方方地对这句话表示了认同:“虞郎所言甚是,是我操之过急了。”

虞临略微垂眸,并未应答。

以他那仅是紧急补救过的文化素养,要想打这种机锋实在比较疲惫,他也懒于引经据典地绕圈子。

在又听了陈矫语焉不详的几句话后,虞临忽直截了当道:“临身无长物,才庸学浅,且常居山野,不求闻达,是以素来并无美名,不敢怀乘云起家之望。今冒昧求观郡外屯田之况,若有窥军密之嫌,还望功曹宽宏大量,宽恕小子狂妄,临便不做叨扰,暮前即离。”

显然不习惯这份迥异于旁人的平铺直叙,陈矫怔住了。

他仔细地看了神色淡然的虞临一眼,又宛如不经意地瞥了眼那多重屏风的方向,稍微斟酌了一下,坦诚道:“屯田事宜素归田官属,郡府不过过多置喙。”

虞临正要起身告辞,就听对方话锋一转,笑着说道:“近观固然不可,若只是远望,倒是无碍。”

虞临:“……”

“如此便已足够,多谢功曹。”

或许是彼此的谈话目的已经达到,又或是陈矫身为功曹有繁重公务缠身,在此之后,陈矫又与虞临就荆州刘表欲害刘望之评论了几句,便以仍有事务在身为由,礼貌送客了。

这正合虞临心意。

陈矫不但当即写了文书许可,又亲自将虞临送到了大门处,又召来小吏与车夫各一名,令他们与虞临同行,往屯田地一观。

在等待轺车备好时,正漫无目的地发散思绪的虞临忽捕捉到有人不慌不忙地接近这边,遂微微掀起眼帘,稍侧过半张脸,朝斜后方看去。

在他看来,来者应是刚过而立之年。

以素色幅巾束发,身着玄色右衽长袍,袖既大且宽,黑缘领袖。

其身形称不上雄阔伟壮,在身量颀长的虞临面前更称不上高挑,气质却很是不凡,文质彬彬间隐约透出一缕勇鸷刚毅、高爽侠气。

双方视线不可避免地接触了一瞬。

虞临无动于衷,对方则是眸光微定,极短暂地怔了一怔。

旋即很快回神,唇角露出一抹浅淡笑意,主动开口相邀道:“与君同为陈功曹之客,甚是有缘。若君亦是意在出城,可愿与吾同行?”

实际上,虞临早在对方开口之前,就已经通过对方的呼吸节奏辨认出其身份了。

正是先前坐在三重屏风之后的那位。

能在郡功曹接见外人时安然坐于中堂深处,此人的身份除郡太守外不做他想。

但对方既然不开口表明,他也乐得轻松,闻言微微颔首:“多谢贤君美意。临却之不恭。”

他们默契地没有请教彼此的姓名。

不知陈太守是本身行事较为低调,只重便利,又或是为了继续在他面前掩饰身份的游戏,属下所备的非是轓车。

而是一辆装饰上稍考究些、制式上宽敞一点,但到底没有车耳的轺车。

四面敞露,在这初夏倒是凉爽轻快,稍讲究些的,便自用幕离或布巾掩面避尘即可。

虞临若无其事地坐了上去,一路上能感觉到对方偶尔投来些许玩味的视线,也权做不知。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各怀心思的二人很快由轻车带着驶出城门,大约过去一个漏刻的时间后,顺利抵达了目的地,然后神色泰然地分路而行。

待登上夯土的小高台,往屯田客劳作之地遥望去后,虞临不禁蹙眉,陷入了短暂的失语状态。

……这竟然是他前天赶路时才经过的地方。

想倒也是。

他现所处的广陵与孙策所执之丹徒一南一北,由滔滔大江分隔,直线距离绝不算远。一方若从屯次出发,算上泛舟举帆所需,也堪称朝发夕至。

既是屯田,肯定要屯在离前线与城池之间,才能在确保救援方便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补给链的损耗了。

只是他在目的地明确的情况下,赶路时可谓心无旁骛,加之当时暮色沉沉,已无田父于期间劳作,虽有士兵巡视,都被他当做是对前线的正常警戒了。

这才会为早已大大方方路过的地方,又白绕了这一大圈,生生耽误了两天时间。

虞临叹了口气,不再懊恼于这些无用的小损失,仔细观察起了耕田的状态。

这一看,他就更能理解自己之前为什么会路过耕田而不知了——撇开由官方一致提供给农夫使用的工具不提,无论是田间管理,土地利用率还是整治程度方面,都显得粗糙而原始。

当然,也不是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虞临注意到田地间有一处较大的蓄水用陂塘,明显是利用自然地势修建的,便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再看土地的坡度、土壤颜色的区别和周边植被的覆盖程度,不难得出这其中不少都是新扩出的耕地的结论,那还残留着最简单的刀耕火种法的痕迹就不足为奇了。

以此时人的角度,单纯将土壤质地和肥沃程度来进行对比,在徐州屯田的初始优势绝对比扬州大:徐州土色赤,粘而肥沃,扬州土则常年处于潮湿泥泞的状态,不太适合种植适做军粮的主流作物。

但虞临习惯接触的,却是受过重度辐射和长期污染、真正寸草不生的土壤。

以他那极宽容的标准看来,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不适合种植的土壤,只有没正确挑选的作物、又或是不清楚怎样料理土地罢了。

虞临认真巡视田地时,在他身后的小吏一边仔细跟着,一边不解地偶尔抬眼偷看前方那道昂藏修长的背影,隐隐感受到那股不作伪的真挚和隐忍的狂热,愈发纳罕。

无论他怎么看,这不过就是一群倒霉的屯田客被兵士督促着做惯常的土地修整罢了,现正是灼日炎炎,偏还无风,热得人人汗流浃背,满心只想到阴凉处赶紧歇歇。

似这般气貌逸群的君子,究竟顶着这难受的天气,聚精会神地看什么呢?

看完田地的状态后,虞临在心里渐渐有了个大致计划。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观察了下农人的工作状态,以及分辨各阶屯田官的职责区别——当然,有郡守官在场时的状态,与其不在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哪怕田官不受其直接辖制、亦不能免俗。

一下午的时间看下来,尽管对工作地点还未决定,虞临也已经基本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了。

恰在此时,那位特意在他面前掩饰身份的太守陈登也从另一侧走来,见到他时微微扬眉,显然有些意外。

他并未迟疑,径直上前,笑着再次相邀道:“若君此间亦已事了,可愿与某再度同车而归?”

虞临颔首:“贤君盛情,敢不从命?”

对方眉眼微弯,并未说什么,只是加深了笑意。

这次再由车夫驱使而来的,并非是来时二人所乘之轺车,而是符合秩二千石的广陵郡太守身份的轓车了。

车驾悠悠驶来,虞临也清晰无比地感受到了那道落在自己侧脸上的、不加掩饰的打量目光。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对方眼下就差直接对他亮出身份、表示不打算再装了……

虞临便配合地轻“啊”一声表示惊讶,然后向身侧好整以暇地站着的陈登正式执了一礼,态度很是恳切:“陈国虞临虞子至,不慎冒渎明府,战兢请罪,伏望恕宥。”

陈登嘴角微抽。

到底是心里有所预感,加上自己毕竟也有些理亏,他于是没有当众拆穿这份装模作样。

而是在周围人诧异的目光中,笑眯眯地一手搭上虞临的背,轻轻一推,就将人先送入了车中。

注释:

1. (虞临所不知道的)陈矫跟刘氏的渊源:

出自《三国志·魏志·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裴注《魏氏春秋》曰:“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而婚于本族。徐宣每非之,庭议其阙。太祖惜矫才量,欲拥全之,乃下令曰:‘屯乱以来,风教凋薄;谤议之言,难用褒贬。自建安五年以前,一切勿论。其以断前诽议者,以其罪罪之。’”

*当然,这里并没有写清楚这个刘氏是不是广陵本土刘氏,也不清楚跟南阳刘氏是否有关系,文中默认有。

2.《三国志·魏志·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裴注《先贤行状》曰:“登,忠亮高爽,沈深有大略。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综。”

还能找到刘表,刘备和许汜三人讨论陈登性格的内容(也是“陈登高卧”的由来):“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 “陈元龙, (湖)〔淮〕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 “许君论是非? ”表曰: “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 “君言豪,宁有事邪? ”汜曰: “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 “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关于陈登的风评还可以在陈矫的传里找到一些“使矫诣许。谓曰: “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 ”矫还曰: “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 ”登曰: “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

*陈登跟刘备是彼此欣赏的

3.南方所用刀耕火种法:

“国家想要充实北方和西北方边疆的人口,其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战略性的。但当汉代的百姓自己另择住处的时候,他们一般都是向南方迁徙,那里土地富足,在汉代大部分时间里还在实行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作。在市场体系落后的地区,农民会诉诸最后的手段,发动或者参与起义,试图以此改变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加以控制的社会-经济力量。”摘自《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美]许倬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p4

4.土壤质地:

详情可见《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美]许倬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p91-92的表格整理自《尚书·禹贡》,这里只摘取一部分内容

冀州:色白、土柔

兖州:色黑,肥沃

青州:色白,肥沃

徐州:色赤,黏性肥沃

扬州:潮湿,泥泞

荆州:潮湿,泥泞,土柔

“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最好的地区都是在雍州、徐州、青州和豫州,即沿着黄河从黄土高原一直延伸到低地平原的区域。土质级别最低的地区则分布在梁州、荆州和扬州(《长江流域),以及西南部山区。换句话说, 土地的等级是根据旱地农作的标准确定的,即很可能是以诸如黍这样只需要很少水分的作物的栽培作为标准。让人不解的是,税收等级与地的肥沃程度并不对应。税额最重的是冀州、豫州、荆州和青州。尽管奏汉时人口稠密的畿辅地区,即“禹贡”中的雍州,显然不在税额最重的地区之列,但税额最重的几个地区却都正是战国时期韩、赵、魏、齐、楚等几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所在地,在汉代也仍属于人口密集的地区。对赋税等级与人口密度之间的相互关联,大概可以作出两种解释。首先,在先秦时期的赋税收入中,人头税占有巨大的比重,其次,决定实际劳动生产率的不是土地的质量,而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而人口的多少反过来又关系到有多少劳动力可供投入。由于“禹贡”的原文只是说以各地的土地出产物作为征税的标准,并且对人头税丝毫未提,因此第二种解释似乎更可信一些。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禹贡”的作者列出土质等级和税率,可能只是为了记录事实,而不是为了强调土地的质量。”

5..荀令十里香

曹操的谋臣、尚书令荀彧(163-212年)喜好用浓香熏衣, 外出做客时,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留有“荀令十里香”香方,见于《陈氏香谱》:

丁香半两强,檀香、甘松、零陵香各一两,生脑少许,茴香半钱弱(略炒),右为末,薄纸贴纱囊盛佩之。其茴香生则不香,过炒则焦气,多则药气,少则不类花香,须逐旋斟酌添用,使香气旖旎。

这是一个熏佩香方。丁香半两多一点,檀香、甘松、零陵香各一两,生脑少许,茴香比半钱少一点(事先略炒)。以上香料研磨成末,装在贴了薄纸的纱囊里,即可随身佩戴。茴香太生则不会发香,炒过火了则有焦气,量多则药气过重,量少则闻着不像花香,因此茴香必须根据情况随时斟酌着添用,才能使香气旖旎, 达到最好的效果。

荀彧爱香这件事并没有单独记载,而是借西晋名将刘弘之口道出。《艺文类聚》卷七十“香炉”引《襄阳记》:“刘季和□□香, 尝上厕还,过香炉上。主簿张坦曰:‘人名公作俗人,不虚也。’ 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为我如何令君,而恶我爱好也?’坦曰:‘古有好妇人,患而捧心颦眉,见者皆以为好; 其邻丑妇法之,见者走。公便欲使下官通走耶?’季和大笑,以是知坦。”

刘季和这个人十分爱香,如厕后都要到香炉旁熏香。主簿张坦开他的玩笑,说:“大家都说您是个俗人,看来说的不假。” 刘季和说:“荀彧到了别人家,坐过的地方三日留香。我尚且没有荀彧那么爱香,为什么要否定我呢?”张坦回答:“古时有美貌妇人,生病时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见到她的人都觉得好看。 美妇人有个丑邻居,也学美妇人的作态,见到的人都赶紧离开。 您难道也想让我逃走吗?”刘季和听了大笑,通过这件事了解了张坦的为人。

不知为何,性本爱香的刘季和的事迹没能流传下来,经他口讲出的荀彧反倒被后世记住了。“荀令香”“令君香”可用来形容人的风流倜傥。南朝张正见《艳歌行》:“满酌胡姬酒,多烧荀令香。”唐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遥闻侍中佩,暗识令君香。”

内容摘自《中国香文化简史》p62-63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第 10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