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 第18章 我们的盛世华章

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第18章 我们的盛世华章

作者:张茉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7:35:00 来源:文学城

--------

立夏刚过,西北大漠的风便愈发狂野起来。风卷着细沙,在青铜峡大坝的混凝土墙面上刮出低沉的呜咽,仿佛大地在诉说一段未尽的往事。库区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铅灰色的天空,像一面被风揉皱的镜子。远处,祁连山的雪峰隐没在云层之后,只余下模糊的轮廓,宛如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偶有苍鹰盘旋于天际,振翅间划破寂静,又迅速消失在峡谷深处,只留下空谷回音,仿佛在提醒世人:这片土地,从来就不属于安逸。

张茉茉站在“西北黄河治理研究院”的楼顶,手中握着一份刚从北京传来的电报。电文简短,却如惊雷般在她心中炸开:

“中央批准黄河上游梯级开发计划,首期工程定于龙羊峡启动。命你院即刻组建技术团队,三日内赴现场勘测。”

她深吸一口气,风沙扑面,却让她愈发清醒。三年前,她站在同一片土地上,望着大坝合龙,以为治黄之路已近尾声;而今,她终于明白——那不过是一场伟大征程的序章。黄河,这条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她的伤痛太深,她的使命太重,远非一座大坝所能终结。从“治标”到“治本”,从“防洪”到“系统治理”,中国治水的历史,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跃迁。

“茉茉!”习京墨的声音从楼下传来。他快步走来,军装笔挺,肩章上的星徽在风中闪烁,像他眼中的光,沉静而坚定。他手中拿着一叠文件,是军区刚下发的《龙羊峡区域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纸页边缘已被翻得起了毛边,显然已反复研读多遍。

“你看到了?”他问,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她点头,将电报递给他:“中央动真格的了。”

“是啊。”他望着远方,眼神深邃,仿佛已穿透层层山峦,看见了那片被冰雪覆盖的峡谷,“龙羊峡比青铜峡更险,地质更复杂,海拔更高。若要建梯级电站,不仅要克服技术难题,还得防着雪崩、滑坡、冻土、地震……可若成了,整个西北的能源格局都将改写,千万亩荒漠将变良田,百万牧民将告别靠天吃饭的日子。”

张茉茉轻声道:“不只是能源。上游若能稳定,中下游的泥沙量将大幅减少,我们当年‘让黄河清’的理想,才真正有希望实现。你记得吗?我们第一次在黄河边散步时,我说,我想看见一条清的黄河。你说,那得等一百年。现在,我想告诉你——不用一百年,我们这一代人,就能做到。”

习京墨转过头,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动容,随即化为坚定的笑意:“那便由我们这一代人,来写这段历史。”

两人沉默片刻,风声在耳畔呼啸,仿佛天地也在倾听他们的誓言。远处,一台水文监测仪正发出规律的“滴答”声,像是时间的脉搏,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每一次呼吸。

三天后,一支由127人组成的“黄河上游综合勘测队”在兰州火车站集结。队伍中,有来自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兰州大学的青年学者,有地质部、水利部、气象局的专家,更有大批曾在青铜峡并肩作战的知青。他们中有许多人,本已调回城市,有了稳定工作,有的在设计院画图,有的在高校任教,有的甚至已准备结婚成家。可一听说龙羊峡项目启动,纷纷主动请缨,递交请战书,要求重返西北。

“我曾以为,吃苦是为了将来享福。”一位来自杭州的女技术员在动员会上说,声音微微发颤,“可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幸福,就在这风沙里,在这图纸上,在这为国家做事的每一天里。我愿意再战十年,只为看见黄河清。”

-------

出发那天,兰州火车站人山人海。家属送行,孩子们举着写有“爸爸加油”“妈妈早点回来”的纸牌,老人们塞着干粮与棉衣,有的甚至偷偷往行李里塞了腊肉、酱菜、老家的井水——那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实在的牵挂。一位藏族老阿妈拉着张茉茉的手,用生涩的汉语说:“你们走,黄河就又少了点灾难。你们去,草原就又多了点希望。”

列车缓缓启动,汽笛长鸣。张茉茉站在车窗前,望着渐行渐远的城市,心中百感交集。

她想起自己初来西北时,也曾坐过这趟车,那时她心中满是迷茫与不安,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路。而今,她已能坦然面对风沙,面对艰险,面对未知的挑战。她的目光不再飘忽,而是坚定如铁。

“我们这一代人,”她转身对习京墨说,声音轻却有力,“或许注定要与黄河绑在一起。不是因为命运,而是因为选择。”

他握住她的手,声音坚定:“那便绑一辈子。只要黄河在流,我们就不能停。哪怕前路是刀山火海,也要走出一条路来。”

车轮滚滚,驶向高原,驶向雪山,驶向那片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神秘之地。车窗上,凝结了一层薄霜,像一幅朦胧的画,映出他们年轻的面庞,也映出一个时代的剪影。

—————

龙羊峡,位于青海共和县境内,是黄河上游第一大峡谷。两岸峭壁如刀削,谷深达八百米,水流湍急,落差巨大,素有“万里黄河第一峡”之称。此处建坝,可形成巨大库容,调控上游水量,为梯级开发奠定基础。可也正因地形险峻,地质复杂,多年来始终未能动工。

勘测队抵达时,正值五月飞雪。营地建在峡谷入口处的一片缓坡上,帐篷连成一片,像一朵朵盛开在雪原上的蘑菇。张茉茉带领科研团队立即投入工作:地质钻探、水文测量、气象监测、生态采样、遥感分析……每一项数据,都关乎未来大坝的安全与效能,容不得半点疏忽。

然而,困难远超预期。

其一,高寒缺氧。海拔近三千米,许多人出现头痛、呕吐、失眠等高原反应。有两位年轻研究员晕倒在岗位上,被紧急送医。张茉茉自己也常在深夜被憋醒,心跳如鼓,可她仍坚持每日巡检三个监测点,亲自校准每一组数据。她随身带着一个红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人的健康状况,谁该轮休,谁需吸氧,她都一清二楚。

其二,地质复杂。龙羊峡地处地震活跃带,岩层破碎,断层众多。一次钻探中,钻头突然卡住,随后引发小规模山体滑坡,巨石滚落,砸毁了两台设备。幸而预警及时,无人伤亡。习京墨带领部队连夜加固边坡,设置监测网,甚至在危险区域架设了自动报警系统,确保营地安全。

其三,气候极端。白日阳光灼烈,紫外线强得能晒脱皮;夜晚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度,帐篷里结满冰霜。设备常因低温失灵,数据采集屡屡中断。张茉茉组织团队研发“高原适应型传感器”,用羊皮包裹仪器,以体温加热电池,竟意外取得良好效果。他们还发明了“太阳能保温舱”,利用白天阳光为夜间设备供热。

其四,后勤艰难。补给线长达八百公里,运输车常因雪崩或路滑受阻。最艰难时,全队只剩三天口粮,连热水都供应不上。习京墨果断启用军用直升机,空投物资,甚至亲自带队驾驶雪地摩托穿越险段,将药品和燃料送到最偏远的监测站。

可即便如此,无人退缩。

一位来自上海的女知青,在日记中写道:“在这里,我明白了——吃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因为你知道,你正在为千万人,筑一道安澜的屏障。你流的每一滴汗,都可能变成下游孩子碗里的米,牧民帐篷里的暖。”

张茉茉将这句话始终记在心中。她常对团队说:“我们不是在建一座坝,我们是在建一个时代。一个让黄河不再咆哮,让百姓不再流离,让荒漠长出绿洲,让高原点亮灯火的时代。”

面对重重难题,张茉茉带领团队展开技术攻关,将现代科技与实地经验深度融合。

其一,创新“冻土锚固技术”。针对峡谷两岸冻土层不稳定的问题,团队设计出一种“热棒 锚索”复合结构:热棒利用热传导原理,将地下热量导出,防止冻土融化;锚索则深入稳定岩层,像无数根“钢钉”将山体牢牢锁住。这一技术后被写入《高原水利工程规范》,成为国家标准。

其二,研发“高原自适应水文模型”。传统模型无法适应高原气候剧变,张茉茉与计算机组合作,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时分析气温、降水、融雪、冰川运动等数据,动态调整预测结果,使洪水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远超国际平均水平。

其三,推动“生态优先”理念落地。在规划阶段,张茉茉坚持设立“生态缓冲带”,保留原始植被,设置鱼类洄游通道,并引入高原特有物种进行生态修复。她带领团队培育出一种耐寒水草,能在零下二十度存活,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她常说:“治水,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解。我们建坝,是为了让黄河更好,而不是让它消失。”

其四,建立“多源数据融合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器、人工观测等多维度数据,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该系统在一次冰川湖溃决预警中发挥关键作用,提前48小时发出警报,使下游数百牧民安全转移。

——————

习京墨则在军事保障上展现卓越才能。他建立“黄河上游联合保障机制”,整合边防、气象、医疗、运输等力量,形成高效应急体系。他亲自训练“高原突击队”,能在暴风雪中徒步三十公里完成救援。一次,一名测量员失联,他带队搜寻三天两夜,最终在雪坑中找到人,用体温将其唤醒。

中央得知后,专门发来嘉奖令:“张茉茉、习京墨同志以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为龙羊峡工程奠定坚实基础,实为新时代治水典范。”

—————————

这夜,张茉茉在帐篷中整理资料,忽觉腹中一阵剧痛。她低头一看,羊水已破。

“京墨!”她喊道,声音里带着痛楚与惊喜。

习京墨冲进来,瞬间变色。他一把抱起她,冲向临时医疗站。军医早已待命,可条件简陋,无剖腹产设备,连无菌室都是用帐篷临时搭建的。

“只能顺产。”军医说,“风险很大,缺氧、感染、大出血,任何一项都可能……”

“我来陪她。”习京墨握住她的手,声音颤抖却坚定,“茉茉,我在。你不是一个人。”

三小时后,一声清亮的啼哭划破雪夜,像一道光,刺破了高原的寒冷与黑暗。

是个男孩。

张茉茉虚弱地笑着,将婴儿轻轻抱在怀中。孩子脸庞红润,眼睛紧闭,像一朵初绽的雪莲,纯净而坚韧。

“叫他‘华章’吧。”她轻声说,“愿他一生平安,继续谱写新时代的盛世华章。”

———————

习京墨落泪了。这个在战场上从未退缩的军人,此刻却哭得像个孩子。他亲吻儿子的额头,又亲吻妻子的手:“你们是我的命。你们在,我的山河就在。”

消息传回北京,习应一和张亚宏夫妻连夜赶往兰州,又辗转抵达营地。习应一看着孙子,泪流满面:“我这一生,最骄傲的,是养出了你这样的儿子,和你这样的儿媳。你们把理想活成了现实,把青春献给了国家。”

张茉茉的母亲带来一床小棉被,上面绣着“黄河之子”四个字,针脚细密,像是用了几十年的功夫。她说:“他生在黄河边,长在风雪中,注定不凡。将来,他也会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

孩子满月那天,勘测队在营地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

没有司仪,没有宾客,只有百余名队员围在篝火旁。张茉茉抱着华章,习京墨牵着她的手,站在火光中。火光映照下,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在雪地上,像两棵并肩而立的胡杨。

只有队员们齐声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穿透风雪,回荡在峡谷之间,惊起一群夜鸟,飞向星空。那一刻,仿佛连黄河都在低语:这土地,终将被热爱它的人所拯救。

————————

半年后,龙羊峡初步勘测完成。张茉茉团队提交的《龙羊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获中央批准,工程正式立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优先、科技引领、军民协同”三大原则,被列为国家级重大工程指导方针。

庆功会上,□□举杯:“张院长,习团长,你们不仅带来了数据,更带来了信心。你们证明了——只要精神不倒,就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治不了的河!你们是新时代的‘大禹’,是人民的英雄!”

张茉茉站起身,声音清亮:“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龙羊峡之后,还有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二期……我们要让黄河从上游到下游,处处安澜,岁岁平安。我们要让每一滴水,都流向该去的地方;让每一份力,都用在该用的地方。”

习京墨补充:“而我们军人,将永远站在你们身后,护一方水土,守万家灯火。只要祖国需要,我们就在。”

会后,张茉茉独自走到黄河边。她抱着华章,望着冰封的河面,轻声说:“你看,妈妈在为你挖一条不会泛滥的河。这条河,会流过沙漠,流过高原,流过千家万户的田地,流进未来。”

孩子咯咯笑了,像听懂了。

远处,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洒在雪原上,洒在大坝的蓝图上,洒在每一个仍在奋斗的人身上。风依旧凛冽,可春天,已在路上。

黄河不息,奋斗不止。

在这片被风沙雕刻的土地上,新一代的治水人,正以青春为火,以理想为光,点燃属于中国的治水史诗。他们不是神话中的神祇,却是真实存在的英雄——用双手丈量山河,以智慧驯服江河,以生命守护家国。

而那条曾经咆哮的黄河,正缓缓低语,仿佛在说:谢谢你们,让我重获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