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 第19章 江河入海

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第19章 江河入海

作者:张茉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7:35:00 来源:文学城

-----/

龙羊峡的雪,在春末仍未完全消融。山巅的积雪如银冠般静卧,映着初升的朝阳,熠熠生辉。黄河从峡谷深处奔涌而出,水势依旧汹涌,却已不再狂野无羁——勘测队留下的监测站如星辰散落两岸,实时传递着水文数据,仿佛为这条母亲河戴上了智慧的缰绳。龙羊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的那天,鞭炮声在峡谷间回荡,震落了崖壁上的残雪,也震醒了沉睡千年的山河。

张茉茉抱着习华章,站在开工仪式的观礼台上。孩子已半岁,睁着乌黑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片被机械与人力唤醒的土地。习京墨身着军装,立于她身侧,目光沉稳地扫过工地。推土机轰鸣,钻机深凿,钢筋水泥如血脉般在峡谷间延展。这不仅是一座大坝的诞生,更是一个时代的宣言:中国,要以科学与意志,重塑江河。

“你看,”张茉茉轻声说,“我们当年在青铜峡种下的那颗种子,终于在龙羊峡开花了。”

习京墨握紧她的手:“而它,会结出整个西北的未来。”

龙羊峡工程的启动,如同点燃了一支火炬,照亮了黄河上游的广袤土地。中央正式批复《黄河上游梯级开发总体规划》,明确在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关键河段建设一系列水利枢纽,形成“梯级调度、联合调控”的治理体系。这一战略,被后世称为“黄河生命线工程”。

张茉茉被任命为“黄河上游综合开发总指挥部”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技术统筹。她带领团队建立了“三级调度模型”:上游以龙羊峡为核心,调控水量;中游以刘家峡为枢纽,防洪发电;下游以青铜峡为门户,保障灌溉与生态。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全流域水量动态平衡。

“我们不再只是治水,”她在一次全国水利大会上说,“我们是在经营一条河。像经营一个生命体,尊重它的节律,修复它的伤痛,激发它的潜能。”

为推进工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如潮水般涌向西北。有来自东北的水电工人,带着厚重的棉帽与豪爽的笑声;有来自四川的爆破专家,能用一口川普精准计算炸药当量;有来自广东的电气工程师,将南方的精细与北方的粗犷完美融合。他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吃着土豆炖羊肉,却在图纸上描绘着千万千瓦的电力蓝图。

更令人动容的是,当年那些曾与张茉茉并肩作战的知青,许多已成长为各领域的骨干。他们主动请缨,重返西北。有人担任施工队长,有人负责地质勘探,有人投身教育,在工地旁建起“黄河子弟学校”,为建设者子女授课。

一位曾在青铜峡教过书的老知青,在给张茉茉的信中写道:“我们这一代人,错过了许多。可我们没有错过黄河。只要江河在流,我们的青春就从未老去。”

然而,梯级开发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一,高海拔施工难题。龙羊峡大坝设计高度达180米,为当时亚洲最高混凝土重力坝之一。但在海拔近3000米处浇筑如此规模的大坝,混凝土凝固速度、温控防裂、材料运输等问题极为严峻。

张茉茉带领团队研发“高原混凝土温控系统”:在混凝土中预埋冷却管道,通入低温循环水;在表面覆盖保温毯,防止昼夜温差导致裂缝;甚至利用夜间低温时段进行浇筑。他们还创新性地使用“牦牛运输队”,将水泥、砂石用牦牛驮运至高处作业面,既环保又高效。

其二,生态平衡的博弈。大坝建设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河流生态。鱼类洄游通道被阻断,湿地面积缩减,部分高原物种面临生存危机。

张茉茉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推动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人工繁育黄河裸鲤、极边扁咽齿鱼等特有物种。她还设计“生态泄流机制”,在非发电时段定时放水,模拟自然洪峰,维持下游湿地生态。

一次,环保组织质疑工程破坏草原生态。张茉茉亲自带队深入牧区,与牧民座谈,听取意见。她承诺:“我们建坝,不是为了取代自然,而是为了与自然共存。”随后,工程新增投资两亿元,用于草原恢复、移民安置与生态补偿。

其三,能源与民生的联动。龙羊峡电站建成,年发电量可达百亿千瓦时,可满足青海、甘肃、宁夏三省的工业用电需求。但如何让电力真正惠及百姓,成为新课题。

习京墨提出“电力换生态”计划:牧民以草场使用权换取低价电力,用于取暖、照明、畜牧加工;同时,政府用部分电费收入反哺生态修复。这一模式后被推广至全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早期实践。

工程进入关键期,张茉茉几乎以工地为家。华章由保姆在兰州照看,每月才得见一面。母子相见时,孩子常怯生生地躲闪,张茉茉每每心如刀割。

一次,习华章高烧不退,保姆连夜打来电话。张茉茉正主持大坝浇筑会议,无法脱身。她听着电话里孩子的哭声,泪水无声滑落,却仍坚持开完会议,才连夜赶往兰州。

第二天清晨,她抱着退烧的儿子,轻声说:“妈妈不能陪你长大,但妈妈在为你建一个更好的世界。等你长大,会看见一条清的黄河,一片绿的高原,一座亮的中国。”

习京墨也在军务与家庭间艰难平衡。他负责工地安保与应急救援,常在暴风雪中带队巡查。一次,他连续工作72小时,晕倒在岗位上。醒来后,第一句话是:“监测站的数据传回了吗?”

张茉茉的母亲来看他们时,望着女儿憔悴的面容,心疼地说:“你们这样拼命,值得吗?”

张茉茉笑了:“妈,你教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轮到我们来扛了。”

习京墨补充:“而且,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您看——”

他指向窗外:工地上,数千名建设者正顶着风雪作业,灯光如星河般铺展在峡谷之间。远处,一面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

三年后,龙羊峡大坝主体完工,首次蓄水成功。当闸门缓缓关闭,黄河水位平稳上升,库区形成一片碧波万顷的“高原明珠”。那一刻,全场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

张茉茉站在坝顶,望着平静的水面,忽然落泪。她想起当年在黄河边立下的誓言:“我要让黄河清。”如今,这誓言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大坝发电后,青海第一座电解铝厂建成,甘肃的风电基地并网运行,宁夏的灌溉面积扩大三倍。西北,正从贫瘠走向富庶。

而更深远的影响,是“龙羊峡模式”的推广。长江、澜沧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相继启动梯级开发,中国进入“系统治水”新时代。张茉茉的“生态优先、科技引领、军民协同”理念,被写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她受邀在全国各地讲学,每一次演讲的结尾,她都说:“我们治的不是水,是人心。是让亿万人民相信,只要团结奋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

这年夏天,张茉茉在工地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毕业典礼”。二十名来自西北五省的青年学子,完成“黄河治理青年训练营”学习,即将奔赴各地水利岗位。

典礼上,一位藏族女孩代表发言:“我来自玉树,小时候,黄河泛滥,冲毁了我家的牧场。我发誓,长大后要制服这条河。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不是制服,而是理解、尊重与共生。张院长,您是我们心中的‘黄河母亲’。”

张茉茉动容。她将一枚刻有“安澜”二字的纪念章赠予每位学员:“你们是星火,终将燎原。愿你们走遍江河,让每一滴水,都流向希望。”

当晚,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这一代人,或许终将老去。但只要还有年轻人愿意为江河奋斗,中国就永远有光。”

———————————————

十年后,黄河上游梯级工程全面竣工。黄河年均输沙量下降70%,水电装机容量突破五千万千瓦,灌溉面积新增两千万亩,百万人口摆脱贫困。一条曾被视作“灾难之河”的大江,终于成为“福祉之河”。

张茉茉与习京墨已年过半百。他们退休后,回到青铜峡畔的小院,种菜养花,偶尔接待前来取经的年轻水利人。

习华章已成长为一名环境工程师,投身于长江生态保护工作。他常对同事说:“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风雪中,我的名字是‘华章’——我一生的使命,就是让江河安宁,让山河无恙。”

一个夏夜,祖孙三代坐在院中纳凉。习华章抱着儿子,轻声讲述黄河的故事。孩子仰头问:“奶奶,黄河真的会说话吗?”

张茉茉笑了,指着远处的河流:“听,它正在说——谢谢你们,让我重获安宁。”

习京墨握住她的手,低语:“我们这一生,没白活。”

月光洒在河面,波光粼粼,仿佛无数星辰坠入水中。江河奔流,不舍昼夜,如同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终将汇入大海,融入永恒。

而那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身影,已化作河床深处的基石,支撑着这条大河,流向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