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 第17章 春回大漠

黄河畔的青春岁月 第17章 春回大漠

作者:张茉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7:35:00 来源:文学城

---------

春分已过,西北大漠的风依旧凛冽,如一把钝刀,缓缓割过脸庞,夹杂着细沙与寒意,仿佛在提醒人们,这片土地从不轻易接纳温柔。然而,就在这看似荒芜、苍凉的天地之间,一丝生机正悄然萌动——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大坝已胜利合龙,导流洞封堵完成,库区正式开始蓄水。

远远望去,青铜峡段的河面不再奔腾咆哮,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宽阔平静的碧波,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倒映着苍穹、群山与晨曦。水鸟成群掠过水面,翅影点点;鱼群在浅滩嬉戏游弋,泛起细碎涟漪;连岸边的红柳与梭梭树,也比往年更早抽芽,枝头泛绿,仿佛被这新生的水源唤醒了沉睡的魂灵。

清晨,薄雾如纱,轻笼水面,远处祁连山的雪峰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金光万道,仿佛天地间正徐徐展开一幅壮阔的山水长卷。

张茉茉伫立在大坝观景台上,身披一件军绿色呢子大衣,长发被风轻轻撩起,拂过眉梢。她手中捧着一份刚印出的《西北水利简报》,头版赫然印着一行黑体大字:

“青铜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运行——黄河治理史上的里程碑”

她凝视着那行字,指尖微微颤抖,眼底却泛起一层温润的光,像春水初融,静默却深沉。

三年了。

从她怀揣一腔热血告别京城,奔赴西北下乡,到如今站在这座由她与万千建设者用血汗筑起的大坝之上,整整三年。三千多个日夜,她曾在风沙中测绘地形,曾在洪峰来袭时彻夜值守,曾在实验室里为一组数据反复推演,也曾在深夜的帐篷里,借着昏黄的煤油灯,与习京墨低声探讨声波清淤系统的优化方案。她曾因泥石流险些丧命。可此刻,当她望着眼前这片由浊浪化为碧波的河山,所有苦楚,都化作了心底最深的慰藉,如江河入海,无声却浩荡。

“你看,黄河真的清了。”她轻声说,声音被风吹得极轻,却仿佛落在天地之间。

习京墨不知何时走到她身旁,将一件厚实的羊皮坎肩轻轻披在她肩上。他依旧穿着军装,肩章上的星徽在晨光中闪烁,如他眼中的光,沉静而坚定。他顺着她的目光望向远方,低声道:“不是清了,是开始安定了。真正的‘清’,要等库区生态稳定,上游水土保持见效,或许还要十年,甚至更久。”

他顿了顿,语气却柔和下来:“但至少,我们为它争取了时间,也为这片土地,争来了希望。”

张茉茉侧头看他,忽然笑了,如春风吹过冰面:“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青铜峡时,你说‘这地方,十年内不会有变化’?”

-----//------

习京墨也笑了,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像戈壁上被雨水冲刷出的沟壑,记录着岁月与风霜:“我说错了。不是十年,是三年。因为有你,有我们,有这上万名不愿认命的人。”

两人并肩而立,身影被晨光拉得很长,投在大坝坚硬的混凝土上,像两棵扎根于荒漠的胡杨,沉默而坚定。远处,一辆工程车缓缓驶过,车斗里坐着几个年轻的知青,正高声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声在空旷的峡谷间回荡,仿佛在向天地宣告:青春,从未如此炽热地燃烧过。

-------

自枢纽工程投入运行以来,西北黄河段的生态与民生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一,防洪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过去每逢汛期,陇西三县便如临大敌,百姓夜不能寐,干部轮班巡堤,唯恐洪峰决堤。而今,枢纽的调蓄功能使洪峰流量削减六成以上。去年七月那场百年一遇的暴雨,洪峰过境时,大坝巍然不动,下游安然无恙。县志办的老先生感慨道:“自清末以来,这是头一回,百姓能在汛期睡个安稳觉。”更有村民自发在村口立了一块“安澜碑”,上书“黄河不怒,百姓不忧”,字迹朴素却情真意切,如大地的心跳。

其二,灌溉系统全面升级。通过新建的三条主干渠,库区水源已覆盖百万亩农田。去年秋收,小麦亩产较往年提升35%,玉米、胡麻、甜菜等经济作物也实现规模化种植。更令人振奋的是,滴灌与喷灌技术在试点区推广,节水效率高达40%,为干旱区农业开辟了新路。一位老农拉着张茉茉的手,掌心粗糙却温暖:“闺女,你们这水,比奶还金贵,可你们却把它送到了我们田里。这恩情,我记一辈子。”

其三,电力与工业开始反哺民生。枢纽配套的水电站已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22亿度,不仅满足河西走廊用电需求,还向新疆、内蒙古输送电力。当地建起了小型电解铝厂、化肥厂,知青们带来的技术与理念,正悄然改变着西北的经济结构。更令人惊喜的是,一座“知青创业园”在库区旁拔地而起,年轻人在这里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编织合作社,甚至还有人尝试用黄河泥烧制陶器,打出“黄河之魂”的品牌,让泥土也有了灵魂。

其四,科研与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在张茉茉的推动下,“西北黄河治理研究院”正式挂牌,她任首任院长。研究院下设水文、地质、生态、农业四个研究所,吸纳了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的青年学者。更令人欣喜的是,首批“黄河少年科考队”成立,由当地中学生组成,定期开展水质监测与植被调查——科学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张茉茉亲自为他们授课,讲黄河的形成、讲泥沙的治理、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长大后要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像张老师一样,让黄河永远不发脾气。”

其五,军民融合深入发展。习京墨所在的部队不仅承担工程安保与应急抢险,更参与生态修复与边防监测。军区与地方共建“黄河哨所”,利用声呐、红外、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对河道、边境的全天候监控。这不仅提升了国防能力,也为治水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每逢节假日,军营开放日,孩子们蜂拥而至,看战士们演练、听军医讲急救知识,甚至还有人学会了打军体拳。一位老兵笑着说:“我们守的不只是边疆,还有未来。”

这一切,被《人民日报》头版称为“青铜峡奇迹”,并配发评论:“这是人民智慧与国家意志的胜利,是知青精神与军人担当的生动写照。”而张茉茉与习京墨的故事,也被《中国青年报》以《大漠双星》为题报道,成为一代青年心中的精神灯塔。

------

这日,张茉茉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

信是母亲写的,字迹清瘦有力,纸页上还带着淡淡的墨香。她坐在办公室的藤椅上,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仿佛怕惊扰了信中的温情。

张茉茉读罢,眼眶微热,泪水在眼底打转,却终究未落。她将信轻轻折好,放进抽屉最里层,那里还藏着父亲去年写给她的信,以及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父母坐在四合院的海棠树下,笑容温厚,而她站在中间,穿着白衬衫,扎着马尾,眼神清澈,尚未被风沙磨砺出坚毅的轮廓。

她忽然想起,自己已有三年未归京。母亲白发渐多,父亲步履渐缓,可他们从未责备她的选择,反而始终以她为荣。他们说:“你们这一代人,是真正把理想扛在肩上的人。”

她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工地上忙碌的身影。习京墨正指挥着工程兵调试新型声波清淤设备,他穿着迷彩服,头戴安全帽,声音洪亮,动作利落。阳光洒在他身上,像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边。

她笑了。她知道,母亲若看到这一幕,也一定会点头说:“京墨这孩子,靠得住。”

当天,她提笔给母亲回信。她用的是研究院特制的信纸,上面印着“黄河水利枢纽”六个字,背景是一幅手绘的大坝全景图。

她将信封好,贴上邮票,写上“北京·张亚宏收”。那一刻,她忽然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孤身远行的少女,而是真正拥有了一个家——一个横跨南北、连接山河的家。

-------

当晚,营地举办了篝火晚会。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有人弹吉他,有人跳藏族舞,有人即兴朗诵自己写的诗。一位知青举着酒杯走到张茉茉面前:“张老师,我们敬你一杯。你让我们知道,理想不是空话,是可以用双手实现的。”

张茉茉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她望着火光,轻声说:“我们这一代人,或许生不逢时,但我们选择了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能把理想,种进土地里。”

------

夜深人静,宾客散去,大坝恢复了平日的宁静。

张茉茉与习京墨并肩坐在观景台的长椅上,仰望星空。西北的夜空清澈如洗,银河横贯天际,繁星如钻,静静注视着这片刚刚苏醒的土地。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看星星,是在哪儿吗?”张茉茉问。

“在知青点的屋顶。”习京墨答,“那晚你说,星星像黄河的浪花,每一颗,都藏着一个未完成的梦想。”

“现在呢?”她转头看他。

“现在我觉得,星星是无数个我们。”他轻声说,“是那些在实验室里熬夜的知青,是那些在工地上挥汗的工人,是那些在边防哨所站岗的战士。他们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光,照亮了这个时代。”

张茉茉握紧他的手:“我们的孩子,将来会叫‘华章’,对吗?”

“对。”他点头,“愿他生于安宁,长于希望,将来也能站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我们未竟的事业。”

她靠在他肩上,闭上眼,听见风声、水声、远处营房的军号声,交织成一首属于黄河的夜曲。

她想起自己当年在动员大会上说的话:“我愿把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如今,她终于明白,青春不是一段年华,而是一种姿态——是明知艰难仍选择前行,是面对质疑仍坚守信念,是把个人的命运,深深嵌入国家的脉搏之中。

而爱情,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两个灵魂在风雨中彼此照亮,共同扛起时代的重量。

远处,库区水面上,一盏航标灯悄然亮起,像一颗不眠的星,为夜行的船只指引方向。

---------

次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坝上。

张茉茉已换上工作服,背上帆布包,里面装着新一期的《黄河治理研究》稿子,以及母亲寄来的外文资料。习京墨则接到军区急电,需前往上游勘察新发现的滑坡隐患。

两人在营地门口告别。

“保重。”他说。

“等你回来。”她答。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彼此坚定的眼神。

他登上军用吉普,车轮碾过碎石,渐行渐远。她站在原地,目送他消失在晨光之中,然后转身走向研究院。

办公室里,年轻的科研员们已开始工作。有人在分析卫星图像,有人在调试水质传感器,有人在绘制生态修复图。张茉茉走到黑板前,写下今天的议题:

“黄河上游水土保持与梯级开发协同机制研究”

她转身,对大家微笑:“同志们,新的一天,开始了。”

--------

窗外,黄河静静流淌,水波不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远处,新一批知青正背着行囊,踏上西行的列车,他们的脸上,写着与当年的张茉茉一样的坚定与憧憬。

在火车站,一位年轻女孩望着车窗外飞驰的戈壁,轻声对同伴说:“听说青铜峡有个女科学家,叫张茉茉,她让黄河安澜了。我这次去,就是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列车驶过荒原,驶向希望。

黄河不息,奋斗不止。

在这片曾被视为荒芜的土地上,春天,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悄然归来。

而那些把青春献给山河的人,终将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被岁月铭记,被江河传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