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转为守备部队后,大部分营区驻扎在山区,给养供应困难。
为了改善部队伙食,大家只能自力更生。
固阳东北方向20公里处有一个制高点,被称为五号山阵地。
原十三团警通连的部分战士被编入这里。
1970年9月,刚抵达这里的时候,没有营房只能住在坑道里。
战士们除了平日的正常训练,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建设住房。
之前工程兵部队留下了四幢半截在地下的干打垒窝棚,但经过雨季非常潮湿,并不适合长期居住。
五号山周围没有树木,山体都是石头的,有些背风的表面会有稀薄的土壤,这么贫瘠的地方,竟然还会有野草生长。
山脚下偶尔有几从灌木,也就一米多高。
好处就是因为干旱没有蚊子,战士们不会被咬!
但问题也来了!
阵地在山上,没有修水管,生活用水需要每天去一公里外打井水。
连队有一只小毛驴,是用来拉水车的,每天都会派战士赶车去打水,还成了大家争抢的香饽饽。
营房修好之后,连队一边抓军训,一边搞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四连长张士英送来了两只小猪崽子,战士们先后建起了猪圈、鸡舍、兔舍、羊圈等等,还开了几小块菜地。
连里从营养殖牧场拉回来30多只绵羊,放养在五号山周围。
在营地的后坡上,还挖了一个窑洞,里面有四个小的隔间,作为连队的蔬菜储存室。
半年后,两只小猪崽子长成了大猪,兔子繁殖出了几十只,小鸡也连抱了几窝。
有喜欢鸽子的战士还在屋檐下搭起了鸽子窝,几十只鸽子每天在连队上空自由自在的翱翔。
最有意思的是那些鸡!
几只领头的花公鸡,各自带着一群母鸡,溜达在山坡草丛中,不时啄着旱地蚂蚱。
吃蚂蚱的鸡,蛋白质充足,长得又快又肥,进入产蛋期后,天天都下蛋。
炊事员每天都能从猪圈处、羊圈墙上、鸡舍里建到一脸盆鸡蛋,给大家改善伙食。
但鸡和兔子多了,竟引来了山里的馋嘴客人---狐狸!
每天晚上的岗哨,又加上了巡视鸡舍兔舍的任务,防止狐狸搞偷袭!
炊事班搞来了一盘石磨,大家又建了一个磨坊,可以自己做豆腐。
有了黄豆,还可以自制酱油和黄豆酱!
开了菜地后,每日连队的大小便都会收集起来沤农家肥。
到了6月底,蔬菜陆续开始收获了,总算结束了之前顿顿咸菜土豆的生活。
一直到1972年底,大家才搬进外砖内坯的正规营房,结束了住半地下干打垒窝棚的日子!
师部为了改善大家的伙食,在草原上设立了一个小型牧场,一名场长带着十几名战士,管理着上千匹马,上万只牛羊。
但这里远离人烟,条件艰苦!
吃菜吃粮都要靠团里送。
一排土房,一口水井,零星散落着几户牧民家的蒙古包。
每个战士每人要管理数百上千的牛羊,日出放牧,日落再赶回来。
身上装几个土豆,饿了就捡些牛粪生火烤着吃,夏天喝河水,冬天喝雪水,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其他人!
大家编顺口溜唱到:天当被,地当床,牛羊做伴娘!
冬季气候寒冷,几个月不能洗澡也是常有的事情。
为了保障全师战友的肉食供应,大家以苦为乐,牛羊为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默默奉献!
1971年的冬天,天气骤变!狂风搅着雪花,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
晚上大家听着“呼呼”的风声,都睡不着!
只听到一声巨响,大家心道不好!羊圈肯定出问题了!
大家穿上衣服跑出门,“糟了!”狂风吹断了羊圈的栏杆,头羊受惊,其他羊也跟着跑散了!
顾不上这样恶劣的气候,大家顺着风和羊群比起了赛跑!
风雪太大,赶羊的声音马上就被狂风压了下去!羊群完全不听指挥!
大家在寒风中跑了一夜,直到凌晨,暴风雪减弱,快天亮才把羊群赶回羊圈!
年底,师部后勤处给大家集体嘉奖一次!
这一段艰苦的人生经历,让大家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