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和穿上的艰苦,大家都能忍,但精神上的苦闷就不好办了!
1966年之后,运动开始,部队能看的书只有《毛选》和《主席语录》,每天都有一个小时作为读书时间,雷打不动!
每人手里都有若干套《毛选》:
入伍发一套,
新兵连发一套,
下连队发一套,
国庆20周年发一套,
五好战士获奖发一套!
版本也是各种各种,有竖排本、横排本、大字本、小字本、精转本、简装本、合订本等等!
1969年的北京兵,经历了几年文/革,目睹了很多社会怪象,非常关心国家大事。
他们爱读书爱动脑子想问题,以前在骑兵部队时,连队订报纸,比如《战友报》,他们都会精心阅读,或者摘抄作为资料。
对当时的政治形式和部队状况,他们也会写家信与北京的家人分享,有些家人本身就是军队的或者文化水平较高的,自然也会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对人对事都有独立的见解。
北京兵有不少人是带着书籍来的部队,于是各连队之间开始悄悄的传阅某些尚未开禁的,被称为“大毒草”的世界名著。
想借书看,有很多规矩,要保证不丢失、不损坏、不被没收、按时归还,一旦失信就没下次了!
开春后,天气没那么冷了,团部放映组每周会来放一次露天电影。
国产片就是《英雄儿女》、《地道战》和样板戏;
外国的就是朝鲜、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越南等**国家的片子,大家看的多了,连台词都记得滚瓜烂熟。
有些好听的电影插曲,放映完第二天就能唱遍军营。
有战友用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插曲重新作词,歌名叫“固阳,我的第二故乡”,唱遍了全师。
守备二师自己组织了一个战士业余宣传队,由原骑兵15团的达斡尔族干部乌恩其做队长,经常下连队给战士表演,每次看演出,大家都像过年一样。
1970年总政下文件,师级单位要演整台的样板戏。
守备二师表演的是《智取威虎山》,轰动了整个内蒙古军区。
同样戍边的还有空军的一个高炮师,他们演的是《沙家浜》,其中阿庆嫂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员袁霞。
(袁霞,1933年1月31日出生于山东,1948年参加胶东文协文工团,1950年随文工团编进空政文工团,在《英雄车地》《反击》等剧目中饰演角色。1956年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女主角何兰芬,并获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最佳优秀女演员奖。)
两边部队会互相慰问演出。
当《沙家浜》到守备二师演出时,大家手都拍红了,谢幕时“再来一个”的声音此起彼伏!
袁霞只好不停的出来谢幕!
守备五团、守备七团、师直属130加农炮营、高炮营、自行火炮营等部队沿着大青山的山沟驻扎,四五千军人,看不见女性,也看不见地方人员,全部是绿色的海洋。
白云鄂博的驻地紧挨着包白公路,说是公路,其实是一条土路!遇到雨天或者雪天还会停运。
每天会各有一班上行和下行的客车路过驻地,这就是大家最盼望的时候了!
不管是在施工还是训练,客车一过虽然会扬起漫天尘土,但仍然会吸引战士们的眼神,行注目礼直到看不见为止!
干部们也知道,驻地实在是太荒凉了!
大家的生活如此单调,于是从一开始的纠正,慢慢的也就不管了!
内蒙古春季风大,时不常就有沙尘暴一刮就是几天,天空都是黄色,根本看不到太阳!
战士们编了打油诗形容:边疆战士苦,每天要吃二两土;白天没吃够,晚上接着补!
大家还是自力更生想办法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北京石景山有些士兵,从小学过摔跤,他们会找蒙古族老兵,去练习摔跤,输得多赢得少!
战士们在山坡上平出一块地,安了两个简易篮球架,可以对付着打打篮球!
团部球队名叫“疆红”,是宣传股兰干事的笔名!
1970年,解放军女篮慰问部队,来到红石板沟,团里一帮小伙子,竟然爆冷把这支全军第一给拿下了!大家别提多高兴了!
张学奎最爱的是兵乓球,他发现,住在隔壁的北京兵李源泉技术很好!
两人有时间经常切磋球技,后来成为了一辈子的朋友!
唯一一次让大家开心的是春天,山杏花开了!
漫山遍野,新闻股特意派了战士过来,每人脖子上挂个120相机,在象征春天的杏花前给大家拍照,留下了一份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