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怀旧系列 > 第3章 第 3 章

怀旧系列 第3章 第 3 章

作者:宁捷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3-08 11:37:58 来源:文学城

1968年2月.

站台上全是送别的人群,不少家长脸上都是泪水。

因为张学奎大哥前些年就参军了,在包头当兵,所以父母还算有经验,没有和别人的父母一样哭着送张学奎。

这批兵主要来自满洲里铁路系统,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的一共100多人。

从满洲里上车是普通绿皮客车,两节车厢。

到海拉尔之后下车先去兵站吃饭,然后与海拉尔、扎兰屯的新兵汇合,接着换了闷罐子火车,走走停停,一周之后才到达了集宁站!

出发前,新兵连的接兵干部对新兵们进行了乘坐闷罐车长途行军的专题教育,从学习教育到吃喝拉撒睡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的讲解和安排。

比如:每节车厢由带兵干部任车厢长,一切行动听从车厢长的指挥;

上、下午要组织在车厢内做广播体操;要组织开展适合车厢内的各项文体活动;

每天在兵站吃一顿热饭,其余两顿饭在车上吃干粮;

车厢内只能坐在自己的铺位上,不得随意走动,走动要报告;

大小便要尽量在专列停靠兵站时解决,实在憋不住要报告;

要记住自己的专列号,在万一漏乘的情况下,及时向兵站领导报告等等。

按照事先分好的班、排、连,新兵们有序登车。

登车是有规定的,先上去的人,反过身来要拉下面一位战友上车,以此类推。

一个闷罐车大概能容纳40人左右,整个车厢里面黑乎乎的,墙和地板都是木质的,大约有二十多米长,四米左右宽,中间对开着两扇大门,可以推拉。

车厢两面共有八个小窗户,窗户不大,一尺见方,车厢中间安装了一个烧煤的火炉子用来取暖。

车厢中部还临时拉了一盏瓦数比较大的白炽灯,一张小桌子上放了一部临时装的电话,方便各个车厢之间的通信联络。

还有一只硕大的保温水捅,里面灌滿开水供大家饮用。到了下一个军供站会续满。

车厢门一面全关,在列车前进方向的右门,用铁链勾住把手,留出一条小缝通风。

最麻烦的事,是如何解决内急的问题。

开车后,新兵们有的开始睡觉,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吃东西,但绝对没有一个满车厢乱窜的,大家都很听话。

两小时后,开始有人报告要小便了。

车厢的角落里放到一只大铁桶,小便可以就地解决,一般装满了,就在停车时安排抬下去倒进厕所里。有时尿桶满了,指导员就让憋着。

当时是冬天,很冷!室外大概是零下二十多度!

闷罐子车里虽然生着火炉,但还是不能和家里相比。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晚上怎么睡觉是个问题,车外就是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这不得冻僵了啊?

新兵们每人只发了一床被子,军大衣里面是羊毛的,为了抵御寒冷大家都穿在身上。

接张学奎们的新兵班长叫于金台,是呼伦贝尔西旗人,蒙古族。

他看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晚上只有一床被子怎么睡,就说:你们不睡我可睡了!

就见于班长把军大衣脱下来,羊毛那面朝上,被子抖开铺上,脱得只有一条裤衩,往里面一钻,然后把衣服裤子都铺被子上!

大家都等着看好戏呢,没想到几分钟之后就听到班长的呼噜声响了起来。

原来部队的军大衣里面是整张的羊卷毛皮,光身子贴着羊毛,特别暖和!一点都不冷!

大家纷纷照猫画虎,第一晚就这样过去了!

第三天,火车到了山海关。

全体人员都下车,车站附近有兵站。

一排排的桌子都摆好了,大家在这里吃了第一顿热乎乎的饭。

这之后每天都能吃一顿热饭,都是在军供站停车时解决,一般是在早晨。

于班长很有经验。每逢这个时候,就指挥我们,下车不要太斯文,直奔饭堂,拿着刷牙的缸子先盛上一大缸再说,第一缸你少吃菜,快速吃完再盛第二碗,再多吃菜,否则饭就没有了。

他的这些抢食诀窍还真管用,新兵们基本上都能吃的挺饱,没有半饱的情况。

在闷罐车的这几天里,大家逐渐熟悉了。

满洲里的大部分是汉族战士,而海拉尔上来的有部分是蒙古族战士,汉语都说不太利索。

班长于金台决定,这几天集中训练说话,要不然到了部队,连口令都听不懂,新兵训练咋办呢?

张学奎找到于班长,说:“我每年都到草原上打草,会说一点日常用语,我可以帮忙!”

白天,蒙古族战士在车厢里学习基本的汉语,张学奎则在兵站要到了一些纸和笔,教大家识字。

终于,在一个晚上,火车到达了这次旅途的终点站,集宁南站。

几辆敞篷解放牌大卡车把大家拉到了平地泉,这里是内蒙古骑兵第五师十三团的团部所在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