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怀旧系列 > 第2章 第 2 章

怀旧系列 第2章 第 2 章

作者:宁捷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3-08 11:37:58 来源:文学城

张学奎的思绪不禁回到了那个夏天!

1966年,张学奎上高中,没想到老实的父亲竟被打成右PAI!

他的父亲祖籍山东,是当年闯关东的下一代,出生在东北,14岁开始当学徒,在满洲铁路从司炉工干到火车司机。建国后,相应国家建设铁路的号召,举家搬迁至满洲里这个边境小城。

被打成右API的原因也很简单,东北解放前,父亲参加罢工游行,被日本人关了一年的监狱,差一点死在里边。

虽然被打成右PAI,但大家都知道张学奎父亲是个老实人,技术又好,本来机务段的司机就不多,所以依然正常上下班。

但家里的孩子就都当不成“革命小将”了!

张家的孩子又多,7个。张学奎上有哥哥姐姐,下面还有三个弟妹。

和张学奎关系最好的是他二哥,去年考上哈工大,暑假回家了。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暑假期间,二哥张学德带着17岁的张学奎来到满洲里旁边的大石磨打草。

这里位于呼伦贝尔草原深处,是中国最好的牧场之一。

除了少数几户游牧的牧民,几乎没有人烟。

哥俩带了些干粮和一顶简易的帆布帐篷,和牧民打好招呼,每天打草,到8月底会有供销社的人来收,干得好的一个暑假可以挣100多元。

张学德曾是学生会会长,还是乐队的小号手,也算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而张学奎小时候身体羸弱,二哥对他也比较照顾。

在这里,天高云阔,没有其他人的打扰,还能用弹弓打兔子,打鸟;有时候还能骑牧民家的马帮忙放羊,比在城里肆意多了!

晚上,哥俩躺在晒干的草垛上,遥望星河。

张学奎说:“二哥,再过两年,我也要考大学,和你一样!”

张学德说:“只要你的成绩一直保持这样,肯定没问题!”

张学奎说:“不过我想当医生,考哈医大,我也去哈尔滨!”

(1966年6月1日,《**中央批转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后的5天,革命小将开始向高考制度开炮。

《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的一封信》说: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的升学制度是和**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其具体罪状如下:

(一)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不少同学有严重的“唯有读书高”、“成名”、“成家”、“个人奋斗”、“走白专道路”等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现行的高考制度助长了这种思想。

(二)使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许多“特殊”、“重点学校”、专收高材生,这种学校为一些只钻书本,不问政治的人大开方便之门,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

(三)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我们具体建议如下: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

仅仅隔了5天,6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革命学生给**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说: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这两封不同寻常的充满血腥的信是废除高考的直接导火索。

1966年6月13日**中央、□□发出通知,“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7月24日,**中央、□□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并指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必须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

这两项通知由于“停课闹革命”,当时并没有得到执行;但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都停止了招生。

直到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

“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这个时代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招生的模式是“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

虽然招生还在进行,但统一形式的高考消失了。)

1968年,张学奎高三毕业。

摆在张学奎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参军,或者上山下乡!

但张学奎又是幸运的!

全校100多名应届毕业生,包括张学奎,最后只有5个人通过了招兵审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