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清晨,江淮鱼是被厨房里传来的煎蛋香吵醒的。昨夜睡得沉,梦里还带着领完证的甜,迷迷糊糊间,黄油融化的香气混着鸡蛋的焦香,顺着门缝钻进来,勾得人肚子“咕噜”叫。她翻了个身,伸手摸向身边,却只摸到一片温热的床单——季昭宁早就起了。
江淮鱼揉着眼睛坐起来,随手抓起搭在床头的季昭宁的白衬衫,套在身上。衬衫很长,刚好盖到她的大腿根,袖口卷了两圈才露出指尖,领口松松垮垮的,裹着她的颈子,满是季昭宁身上淡淡的雪松味,像被人轻轻抱着似的。她趿拉着季昭宁的拖鞋,鞋底太大,走一步晃一下,慢悠悠地走到厨房门口,刚探出头,就被眼前的画面撞得心头一软。
季昭宁正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围裙是她前几天买的,浅蓝色的,上面印着只歪歪扭扭的小猫,套在他高大的身上,竟有种反差萌。阳光从厨房的玻璃窗斜照进来,刚好落在他身上,给轮廓分明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连他垂着的眼睫都泛着浅光。他手里拿着锅铲,动作不算熟练,手腕轻轻晃着,时不时低头盯着锅里的煎蛋,眉头微微蹙着,像在研究什么复杂的实验,格外认真。锅里的煎蛋边缘微微焦糊,卷成一圈,像朵不太规则的小太阳,却透着股笨拙的可爱。
“醒了?”季昭宁像是察觉到了她的目光,回头冲她笑了笑,眼底还带着点清晨的惺忪,眼尾泛着淡淡的红,“快去洗漱,牙膏我给你挤好了,洗完我们吃早饭,吃完去看爸妈。”
“嗯!”江淮鱼用力点头,转身时脚步轻快得像踩着云朵,连拖鞋晃荡的声音都透着欢喜。昨晚他们特意给两边父母打了电话,说今天带红本本回家报喜,江母在电话里笑得直念叨“总算盼到这一天,我这就去买排骨”,季父虽然话少,只说了句“路上小心”,但语气里的欣慰,她和季昭宁都听得明明白白。
等江淮鱼洗漱完出来,餐桌上已经摆好了早餐:两只“小太阳”煎蛋、两杯冒着热气的牛奶,还有两片刚烤好的吐司,吐司上还抹了她爱吃的草莓酱。青柚蹲在自己的小餐盘前,脑袋埋在盘子里,埋头啃着季昭宁特意给它加的小鱼干,尾巴竖得笔直,偶尔甩一下,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满足声,连耳朵尖都透着开心。
“你看它,好像知道我们要出门,今天格外乖,都没去挠沙发。”江淮鱼拉开椅子坐下,咬了口吐司,草莓酱的甜在嘴里散开,她看着脚边乖乖吃饭的小猫,忍不住笑出声。以前只要他们准备出门,青柚总爱趴在门口挠鞋,今天却安安静静待在餐盘前,确实反常。
“大概是怕我们不带它。”季昭宁把煎蛋推到她面前,又拿起她的牛奶杯,试了试温度,确认不烫了才放下,“多吃点,等下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你家,别到时候饿了。”说着,他还伸手把她嘴角沾到的草莓酱,用指腹轻轻擦了擦。
江淮鱼的脸颊微微发烫,乖乖点头,拿起叉子,把煎蛋的焦边咬掉——她不爱吃焦的,季昭宁记着,刚才煎的时候特意把焦边弄小了些。两人就着青柚的呼噜声,慢慢吃完了早餐,季昭宁收拾碗筷,江淮鱼则把红本本放进包里,又给青柚添了点猫粮,才一起出门。
他们先去了江家。江家在老巷子里,车子开不进去,只能停在巷口。刚把车停稳,江淮鱼就看到巷尾的院门口,江母正站在那里张望,手里还攥着块没织完的米白色毛线,针还插在毛线上,显然是织着织着就跑出来等了。看到他们下车,江母的眼睛瞬间亮了,快步迎上来,一把拉住江淮鱼的手,力道带着点急切:“可算来了!我从早上八点就站在这儿等,你爸在厨房炖着你最爱喝的莲藕排骨汤呢,说要给你补补。”
“阿姨好。”季昭宁手里提着两大袋水果篮——里面装着江父爱喝的茶叶,还有江母爱吃的蜜橘,笑得有些腼腆,却还是下意识地把江淮鱼往身后护了护。他知道,江母每次见到女儿,都要先拉着说上半天话,语气里总带着点“怕女儿被拐走受委屈”的念叨,他得帮江淮鱼“挡一挡”。
“哎,好,好!”江母这才注意到季昭宁,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指尖触到他胳膊上的肌肉,又点点头,“瘦是瘦了点,但是结实。快进屋,外面风大,别冻着我们小鱼儿。”说着,就拉着两人往院子里走。
江家的小院还是老样子,院子里种着不少花,月季开得正艳,粉的、红的堆在一起,绣球也开得饱满,蓝的、白的缀在枝头,墙角的老槐树已经长了十几年,枝繁叶茂,树下落了一地碎白的花瓣,踩上去软软的。江父从厨房探出头,手里还拿着锅铲,围裙上沾了点汤汁,看到他们手里的红色袋子,推了推眼镜,嘴角忍不住往上扬,声音里带着笑意:“回来啦?汤马上就好,再等十分钟。”
客厅里很快热闹起来。江母把水果洗好端上来,又转身从柜子里翻出一本厚厚的相册,是江淮鱼小时候的,封面都被翻得有些磨损了。她坐在季昭宁身边,把相册翻开,指着一张江淮鱼扎着羊角辫的照片,给季昭宁看:“你看她小时候,总爱蹲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蹲一下午都不带动的,还跟个小大人似的,跟蚂蚁‘对话’,我说她两句,让她别蹲太久,她还跟我急,说我打扰蚂蚁‘搬家’。”
季昭宁凑过去看,照片里的小姑娘穿着粉色的小裙子,蹲在花丛前,眉头皱着,小嘴抿着,手里拿着根小树枝,轻轻碰着蚂蚁,眼神认真得可爱。他转头看了眼身边的江淮鱼,她正红着脸,伸手去抢相册,嘴里念叨着“妈,别说了,多丢人啊”,鬓角的碎发被阳光照得透亮,脸颊泛着浅浅的粉,和照片里的小丫头慢慢重叠在一起,温柔得让人心头发软。
“不丢人,很可爱。”季昭宁抓住江淮鱼的手,不让她抢相册,又转头看向江母,“阿姨,再给我看看她小时候的照片吧。”
江母笑得更开心了,又翻了好几页,指着江淮鱼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的照片,跟季昭宁说:“这张是她八岁的时候,非要学自行车,摔了好几次都不哭,爬起来接着学,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倔得很。”
“爸!妈!你们怎么都跟季昭宁说我小时候的事啊!”江淮鱼又气又羞,伸手掐了掐季昭宁的胳膊,却没用力。
“昭宁啊,”江父端着切好的西瓜过来,放在茶几上,坐在季昭宁身边,拿起一块递给他,语气认真了些,“我们家小鱼儿从小被我们惯坏了,有时候脾气倔,认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你以后多担待点,别跟她置气。”
“爸!我哪有那么不讲理!”江淮鱼不依地喊了一声,脸颊更红了,却偷偷看了眼季昭宁,眼里带着点委屈。
“我知道。”季昭宁没接西瓜,目光先落在江淮鱼身上,带着化不开的温柔,像在安抚她,然后才转头看向江父,语气坚定,“她很好,偶尔倔一点也可爱,我会好好对她的,不会让她受委屈。”
简单的一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承诺都要动人。江父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想起二十年前,他和季夫人在研究所加班,看着两个孩子在办公室里一起玩积木,还笑着说“要是两个孩子以后能在一起就好了”,如今愿望成真,眼眶忽然有些发热,伸手拍了拍季昭宁的肩膀,连说两个“好”字:“好,好,有你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
午饭的餐桌上摆满了菜,满满当当一大桌。莲藕排骨汤炖得糯烂,莲藕粉粉的,排骨脱骨,汤里飘着葱花,香气扑鼻;红烧鱼的汤汁浓郁,鱼肉鲜嫩,是江父最拿手的菜;还有江淮鱼小时候最爱吃的炸藕盒,金黄酥脆,咬一口能拉出细细的糖丝,里面的肉馅咸香适中。
江母不停地给季昭宁夹菜,红烧鱼、炸藕盒、排骨,一样样往他碗里放,很快碗里的菜就堆得像座小山:“多吃点,看你瘦的,在外面搞科研肯定没好好吃饭,今天在家多补补。”
“妈,他碗里都放不下了,再夹就溢出来了。”江淮鱼笑着把自己碗里的排骨夹给季昭宁——那是她挑出来的,没有骨头的纯肉,“你也吃,别光顾着给我们夹。”
季昭宁低头喝着汤,听着母女俩你一言我一语的拌嘴,看着桌上冒着热气的菜,心里暖烘烘的。他从小跟着父亲长大,家里总是安安静静的,很少有这样热热闹闹的烟火气,此刻却觉得格外踏实,像冬日里的炉火,熨帖得让人想叹气。
下午两点多,两人才从江家出发,去季家。季家住在小高层,小区里很安静,绿植长得茂盛。刚敲了门,就听到里面传来脚步声,季父打开门,他穿着件灰色的针织衫,手里还拿着本厚厚的书,显然是在书房看书。看到他们,季父的眼神柔和了许多,目光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尤其是江淮鱼无名指上的铂金戒指,还有戒根处的蓝宝石戒指,嘴角微微动了动,点了点头:“进来吧。”
“爸。”季昭宁喊了一声,从包里拿出红本本,递到季父面前,“我们领证了。”
季父接过红本本,手指轻轻摩挲着封面的烫金字,慢慢翻开,看着里面两人的合照,照片里的江淮鱼靠在季昭宁怀里,笑得眉眼弯弯,季昭宁也笑着,眼里满是温柔。季父的手指轻轻拂过两人的笑脸,沉默了几秒,忽然说:“你妈要是看到了,肯定很高兴。”
江淮鱼的心头一软,想起季昭宁给她看过的旧照片——照片里的季母,穿着白色的连衣裙,抱着小时候的季昭宁,笑得温柔。她轻声说:“等周末有空,我们去墓地看看阿姨吧,把红本本给阿姨看看。”
“好。”季父点头,眼里闪过一丝暖意,转身从书柜最里面,拿出一个深棕色的木盒,木盒的表面刻着简单的花纹,有些陈旧,却擦得很亮。他把木盒递给江淮鱼,“这是你阿姨当年留下的,说以后有了儿媳妇,就把这个送给她,是她结婚的时候,她妈妈给她的。”
江淮鱼双手接过木盒,轻轻打开,里面铺着红色的绒布,绒布上放着支银质的蝴蝶发簪。蝴蝶的翅膀展开,翅膀上镶嵌着细小的珍珠,珍珠虽然不大,却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发簪的尾部还刻着个小小的“宁”字——是季昭宁的“宁”。江淮鱼拿起发簪,指尖触到冰凉的银面,忽然觉得像是握住了一份跨越时光的祝福,眼眶微微发热。
“谢谢叔叔。”她轻声说,小心地把发簪放回木盒里,收进包里。
晚饭是季父亲手做的,没有江家那么丰盛,却都是家常的味道:番茄炒蛋、清炒时蔬、冬瓜丸子汤,还有一盘清蒸鲈鱼,简单的四菜一汤,却透着满满的心意。吃饭的时候,季昭宁给江淮鱼剥虾,把虾壳剥得干干净净,放进她碗里,江淮鱼则给季父盛汤,偶尔说两句江家小院的趣事,季父听着,偶尔也说两句研究所的旧事,气氛安静而融洽,没有丝毫尴尬。
离开时,已经快八点了。季父站在门口,手里攥着那张季昭宁和江淮鱼的合照——是下午他特意从红本本里,复印出来的一张,照片上的两个年轻人笑得眉眼弯弯,像极了年轻时的他和妻子。他看着他们的车慢慢驶出小区,消失在路尽头,才慢慢转身进屋,把照片放进了那个装着蝴蝶发簪的木盒里。
车里,江淮鱼靠在季昭宁肩上,手里把玩着那支蝴蝶发簪,指尖轻轻摸着翅膀上的珍珠,忽然说:“爸妈好像都很高兴,尤其是我妈,今天笑了一下午。”
“嗯。”季昭宁握住她的手,指尖摩挲着她无名指上的戒指,动作轻柔,“他们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盼了。”
月光透过车窗照进来,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落在那支银簪上,泛着淡淡的光,温柔得像首没唱完的歌。江淮鱼看着窗外倒退的街景,路灯的光像一串温柔的星星,慢慢往后退。她忽然觉得,原来家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间房子,而是餐桌旁冒着热气的饭菜,是长辈眼角藏不住的皱纹与笑意,是藏在时光里几十年的期待,更是此刻身边这个人,带来的稳稳的安稳与暖暖的幸福。
“季昭宁,”她忽然抬头看他,眼睛亮晶晶的,像盛着月光,“以后我们要经常回来,每个周末都去看爸妈,今天去我家,明天去你家,好不好?”
“好。”季昭宁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每个周末都回来,陪爸妈吃饭,陪你去老巷子里逛,也陪你去看阿姨。”
车里的音乐轻轻流淌,是首温柔的民谣,后座的猫窝里,青柚趴在里面,脑袋枕着小垫子,发出满足的呼噜声。远处的城市灯火璀璨,霓虹闪烁,而他们的心里,却装着比灯火更暖、更亮的东西,那是名为“家”的温柔,是往后余生,都能彼此相伴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