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红楼续梦 > 第9章 第 9 章

红楼续梦 第9章 第 9 章

作者:圣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1:42:21 来源:文学城

且说当年荣国府被查抄后,贾氏家族便渐渐的衰落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贾政和王夫人觉得在这里再继续住下去,也没有多大的意思,便和宝钗带了几个家人一起去了京城,并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因为贾政的祖辈早年在京城里留下了几处房舍,他们现在过去生活,要好过留在金陵这边。因为昔日隆盛富贵的宁、荣两府,现在已是危机四伏,入不敷出。叫人见了心灰意冷,心生烦躁,眼不见心不烦,还是走为上。

贾珍、贾琏、贾蓉和贾赦等人仍然生活在金陵城里。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并不想为了眼前的生活而远走他乡。

李纨则是带着贾兰先回娘家住了一些日子,父亲李守中和母亲陈氏见了甚是开心,大伙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其乐融融的好日子。但是李纨的心里明白,贾兰已经到了该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了,他必须要学有所成,否则不是虚度了一生的年华吗。

虽然父母再三挽留他们娘俩再多住些日子,但是李纨还是带着贾兰去了离金陵城不算远的乡下过生活。因为那里的环境更清静,便于贾兰用心读书。此前贾兰虽然得中举人,但李纨还打算叫他继续去京城参加会试的考试。

贾兰的父亲贾珠是荣国府里的大公子,他从小就身子虚弱,但是他发奋读书,志向远大,他在刚满十四岁的时候,便考中了秀才。贾珠虽然只活了二十岁,但他自小就十分听父母的话,很少让父母为他操心。一次宝玉不慎惹事上身,王夫人当着众人的面毫不留情地数落宝玉道:“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也免你父亲生气。”虽然王夫人说的是一时的气话,但从中也能看出她对大儿子贾珠的喜爱。

贾珠走后,培养和教育贾兰的担子便落在了李纨的肩上。其实李纨的教育方法也是简单和实用的,即把贾兰关在屋子里,给他讲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教给他如何念好书的方法,并及时地修改贾兰所写的诗作和文章。

李纨心想:荣国府是个热闹喧哗的富贵乡,一些人每天只知道讲究吃喝玩乐,和享受物质生活。如果让贾兰看得多了,他自然就会无心读书和不思进取,甚至还会贪图享乐。虽然宝钗和黛玉等人比较有文采和天赋,她们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对,评古论今,但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一些个人感**彩的东西,她们或是在玩一种高雅时尚的娱乐游戏,李纨知道这些东西对贾兰以后走仕途之路毫无关联。贾兰只有读懂四书五经,认真学好八股文,然后再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光宗耀祖。这才是贾兰要走的一条正路。

事实证明,李纨的教育方法是非常成功的,她把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地转变成了贾兰的日常思维,并顺理成章地成了他日常的自觉行动。李纨不愧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爱女,她知书达理,教子有方。如:贾兰在私塾里念书时,有一次学堂里的一群书童打成了一团。贾兰这时头脑冷静地告诉他身边最要好的小伙伴,这个与我们无关,我们是来念书的。

同时李纨也是一个极聪明的女子,她刻意教育贾兰为人处事要低调。因为她知道:贾珠过早的离世,已给贾母和王夫人造成了永久的心里阴影和伤害。在贾府里,李纨和贾兰从不争宠。尽管贾兰是嫡出长孙,她们娘俩儿也甘受冷遇,其实这样做的受益一点也不少,这正是李纨的高明之处。李纨的心里明白:以自己寡妇的身份不便事事上前或出头露脸,一时一事不慎,或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极易招惹人家的暗算和使跘子,而且自己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

因为李纨看到了宝玉和王熙凤在贾府里遭遇五鬼的事情,这明着是有人在背后使坏,想至他们于死地,用心极其险恶,可见知人知面不知心。她们两个是荣府里的何等人物,都有人敢在背地加以算计,就别提自己和兰儿这对孤儿寡母了。

贾兰从小就很懂事,有远大的志向。一方面是因为父亲早死,他对自己的处境和未来堪忧,同时他多少也有些自悲感。另一方面,也是李纨对他的要求很严格。贾兰自5岁入私塾读书后,便日日来往于学堂和稻香村,他放学后就在自己家里玩耍或是读书。贾兰虽然居住在大观园里,但他对大观园里举办的各项娱乐活动,和嘈杂喧闹之事从不参与,更没有什么兴趣前去观看。

荣国府被上面查抄以后,大家已是各扫自家门前雪,自己顾自己的小日子。后来,李纨领着贾兰来到了这个江南的小村庄里居住。这里山清水秀,野花飘香,人杰地灵,好似世外桃源一般。

没有了荣国府里的喧闹杂乱,贾兰比以前更加用心地读书了。此前,贾兰虽然参加过乡试,并考中了举人。但是他还有更远大的人生志向,想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也是李纨多年辛苦经营的良苦用心所在。

夏日清晨的窗前,经常能听到贾兰在大声地背诵文章。室内书声朗朗,林中鸟儿欢唱,好一幅江南小镇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李纨现在每天除了要照顾贾兰的日常生活,她还要帮助贾兰修改他写的诗句和文章,并进行一些必要的讲解。这样一来,贾兰在学习上的进步就很快了。李纨毕竟是出自书香门第之家,她在那样的环境熏陶下,耳熟能详,闲时阅读了很多的书籍,应该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李纨闲时还在房前屋后,伺养了一群鸡、鸭、鹅、狗,另外她还种植了一些瓜果蔬菜。她们母子二人现在是不用为吃穿发愁的,因为当初李纨在荣国府里每月可以得到20两银子的月钱,她和王夫人的月钱一样多。此外,李纨还能拿到一份上等的年例。并且,李纨和贾兰先前在贾府里的吃住都是不用花钱的。所以现在李纨手中的那千十两银子,是足够她和兰儿生活的。即便不是这样,以李纨娘家的身家,自然也不会让李纨娘俩缺吃少穿,或是受到什么太大的委屈。

一天晚饭后,李纨和贾兰坐在桌前说些闲话。李纨问道:“兰儿,你觉得是在这里过得舒心些?还是在荣国府里过得好些?”

贾兰回道:“当然是这里好,这里空气新鲜,鸟语花香。而且行动更加自由随意,整日无拘无束,不必小心行事。”

李纨问道:“大观园里也是有花有鸟的,在那里有什么好拘束的。是否有谁对你说了什么不合适的话?或是难为了你。”

贾兰想了想回道:“倒是没有人对我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但是那里各类人都有,她们有时对人不冷不热的,所以我平时说话办事只好小心些。荣国府里的花鸟只是供人观赏的,现在连主人都被上面给查抄了,他们自然也就完蛋了。”

李纨有些伤感地说:“兰儿,你父亲走的早,这些年甚是难为了你。亏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不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怎么样的呢。”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李纨娘俩已经在这个小村庄里生活了一段时间。贾兰的羽毛现在已渐渐的丰满,他要远走高飞了,会试的时间临近了。为了应对这次科举考试,贾兰已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他经常挑灯夜战,发奋苦读。李纨语重心长地叮嘱贾兰道:“兰儿你下了考场,一定要把文章的题目看得仔细些,用心作出好的文章来。也好给你父亲争一口气,他在仙界也就瞑目了。”

贾兰笑着回道:“母亲,你只管放心吧,我一定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我发奋苦读了这些年的书,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李纨又道:“兰儿,你要知道这一次会试甚是不同寻常,如果你高中了,便可光宗耀祖,前程似锦。以后你出则封疆,入则拜相,便都是有可能的了。”

贾兰回道:“母亲说的甚是在理。但是儿子以为,现在首要的事情是要静下心来去应对会试,这个才是最要紧的。其它的事情如果想得太多了,反而会误了正事儿的。”

李纨听后笑道:“我儿现在果然长进了,为娘甚感欣慰,并祝你好运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贾兰先是进京通过了会试考试。一段时间过后,他又参加了殿试,并一举得中进士,终于金榜题名。现在贾兰不但风光一时,光宗耀祖,他以后的高官厚禄恐怕也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贾兰不愧是朝廷的最高学官李守中的子孙,他现在终学有所成。贾兰未来的人生之路将大有可为,实在让人充满期待。

这几天贾兰得中了进士后,李纨在第一时间向父母报了喜讯,随后她又叫人给贾政和王夫人送去了报喜的贴子。大伙听了这个好消息,无不高兴得欢天喜地的。

附近的村民和邻居也都争相过来瞧瞧贾兰,并道:“我们实在是没有想到这么个小地方,竟出了个大进士,真的是可喜可贺。我们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竟然飞出了一只金凤凰,现在我们大伙都跟着他风光呢。”

这些日子,李纨的家里整日都像过年节似的十分热闹。村民和邻居刚走了这一波,便又来了那一伙,而且还有人专门过来向贾兰提亲呢。

这一日的上午,大门的外面突然来了两个报喜的官差。李纨出来一问究竟,前来报喜的人笑道:“这里可是贾公子的住宅吗?”

李纨听后回道:“正是呢,请问你们有什么要紧的事情?”

其中的一个中年男子笑道:“恭喜了贾夫人。你们府上的贾公子前不久得中了进士,现在他又被上面封了官,这可真是可喜可贺,双喜临门呀。”他一边说着,便将一个贾兰被上面任命为江阴县知县的任命状交给了李纨。李纨赶紧上前接过了这个状子,并面谢了两位官差。

李纨回到屋里,立马叫来贾兰,二人见此又惊又喜。喜的是贾兰现在做了官,惊的是这件事情来得太突然,她们完全没有一点思想准备。

李纨笑道:“这可真是喜从天降,我儿现在也做了官儿,只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以后我儿一定要好好的为朝廷做事情,千万别辜负上面的信任。同时也要为百姓多做些实事儿才好呢。”

贾兰回道:“母亲说得非常在理。看来多读些书到了任何时候都不会吃亏的,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不苦读这些年的书,今儿哪里有这个知县给我做呢。”

李纨又道:“万事开头难,我儿要想做好了这个知县也不容易呢。”

贾兰道:“既然走上了仕途之路,就要有进取之心,我这辈子是不会满意只做一个七品的知县的。”

李纨笑道:“那是当然的,人往高处走吗。仕途之路是否通畅,一是自己要勤奋的为百姓做事情,二是要靠超好的运气。”

又过了几天,李纨给母亲家写了一封家书。她把这里的情况细细地说了一遍,在信中李纨告诉母亲,再过几天兰儿便要走马上任了。一旦这边有了什么新情况,自己会尽快地告诉家里。此时,李纨觉得自己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情那样痛快,她满心喜悦地想道:兰儿真是个有出息的孩子,而且他的运气也相当不错,自己这辈子的辛苦和付出终是没有白费。贾珠这回也该瞑目了,因为他有了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儿子,还想怎么样呢。

贾政和王夫人也得到了贾兰被上面封为知县的好消息,王夫人欢天喜地的对贾政说道:“这兰哥儿是个有成立的孩子,这回我们贾家可有指望了。知县这个官虽然不大,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贾政听了也开心地说道:“正是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兰哥儿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呢。”

王夫人笑道:“这回我们大伙都跟着风光了。回头我叫宝钗置办下两桌酒席,叫大伙过来一起喝个喜酒,好好的乐一乐。”

贾政道:“这样使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