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红楼续梦 > 第10章 第 10 章

红楼续梦 第10章 第 10 章

作者:圣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1:42:21 来源:文学城

且说贾兰经过了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得中进士,现在他年纪轻轻的便坐上了知县的位置。这可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贾兰如愿以偿,李纨见了自是喜之不尽。贾政和王夫人在京城那边摆下了酒席,请亲朋好友过来一起吃了喜酒。

这几天,左邻右舍的村民们听说贾兰当了官,都纷纷前来道贺,也有人过来向贾兰提亲。贾兰的家中甚是热闹,人来客走,吃茶聊天,大家都想亲眼目睹这位远近闻名的新任知县大人。也有人说这里人杰地灵,风水甚佳,贾兰现在年轻有为,日后必为朝廷所重用,没准还能当上一个大官呢,为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添些光彩,大伙都跟着风光。村民们有说有笑,并对贾兰大加赞许。

这些日子李纨也甚感欣慰,她心想:贾兰多年的付出现在终于获得了回报,他父贾珠在仙界若知晓了,还不知道会怎样乐呢。兰儿这孩子从小便是个有志向的,日后他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光宗耀祖。我以后老了也有了依靠,母子二人多年付出的心血终是没有白费。

单说贾兰在家里度过了一阵轻松愉快的好日子,他走马上任的时间也到了。贾兰赶紧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启程前往江阴县去任职。

这江阴县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县,地广人多,百姓贫穷,十分不好管理,而且县里的人际关系也很复杂。县内的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因为县城周边多为丘陵和丛林的山地。百姓的吃粮问题,这些年来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叫前几任县太爷深感头痛,但他们也无能为力。民以食为天,不解决当地百姓的吃饭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

上一任的老知县姓戴,他已在这里干了很多年。老知县现在已是年老体弱,老眼昏花,这次他正式退位让职,告老还乡,准备在家里颐养天年。这位戴知县在职的时候,县里曾发生过几桩大案,但是最后都没有被侦破,便不了了之。上头对此十分不满,曾几次派专员下来督办,但最后还是无功而返。很多当地的百姓也时常对此表示不满和失望,他们甚至是牢骚满腹。

且说贾兰在走马上任之前,李纨和他在家里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她对贾兰今后如何为官提出了约法三章。李纨道:“我儿即将过去上任,这是一件叫人非常开心的事情。这个知县虽然只是个小官,但是你要做好了也不容易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要边干边学才行呢。”

贾兰笑道:“这个我当然知道,万事开头难么,母亲想对我说些什么?”

李纨思忖了一会儿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我儿出去为官做事,最要紧的是要为当地的百姓做些实事,当好他们的父母官,解决好百姓的衣食住行。而且还要公私分明,平等待人,一碗水端平。不许你在外面受贿敛财,或是贪赃枉法,那样做不仅有损祖上的荣誉。常久为之,如果是叫皇上知道了,他必会杀你的头。”

贾兰听后立马回道:“母亲说得在理,孩儿都记在心里了。”

第二天一早,贾兰便离家赴任。李纨将他送到了村口的小路旁,又叮嘱了他一番。贾兰在走马上任的途中,他不时地回想着母亲对他说的这些话。心想:自己一定要多为百姓做些实事,争取在有生之年干出一番大事业。

贾兰经过了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江阴县城。他与前来迎接他的江阴县的大小官员分别见了面。此时踌躇满志,一表人才的贾兰身着大清官服,正式走马上任,他的前程自是不可限量。

贾兰初次坐在了县太爷的位置上,他自我感觉良好。贾兰的顶戴花翎上的饰珠是亮黄素金珠,他拿在手里仔细地看了一回,显然是不太满意。但贾兰还是把它端端正正的戴在了自己的头上,贾兰心中暗想:来日方长,人往高处走,这路是一步一步的走出来的,以后我必要换一顶更好的官帽戴。我贾兰是不会满足这辈子只做一个小小的知县的。

贾兰的七品文官补服上绣有一只黄色的叫鸂鶒的鸟儿,它乍看起来还算不错。但是要和二品文官补服上的锦鸡图案相比,显然还是寒酸了不少。

上头新派来一位姓贾的知县,他看起来也只有二十几岁的样子。这让江阴县当地的百姓们觉得有些好奇和困惑,在当地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他们在背后相互告之,并纷纷议论道:老将出马一个顶两,上头派来一个乳嗅未干的毛小子,他怎么能当好县太爷呢,他十有**是不中用的。

大家都拭目以待,想看看这个新来乍到的小知县,到底能有些什么真本事,他是否能干出些名堂来?也有人说道:“这个新来的毛头小子不闹出些笑话来,就算是不错了,千万不要指望他会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在贾兰刚上任的那几天里,虽然新老知县已有了日常事务的交接,但贾兰并不知道他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具体的事情。新知县叫来手下的助理,大概地询问了一下当地的情况,又叫他领着去城里城外转了一转。当贾知县看到城里街道的一些路面已经破损时,他便批拨了一些银子,叫手下的助理安排人将路面修整好。

贾兰一家人居住的知县官邸,早已经被人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独门大院,院里有几所独立的房子,正房的后面还有一个小花园,和一个凉亭,周围种植了一些花草和树木。大门口处还有两个当差的在那里垂手站班。

又过了些日子,贾知县择吉日将家搬进了知县官邸。李纨还带了几个小丫头过来,大家都感觉这里的居住环境还是挺不错的。

一天晚饭后,贾兰到李纨的屋里说话,他先向母亲请安问好。小丫头过来给二人递上了茶,李纨一边喝着茶顺口问道:“兰儿,你初来乍到,县府里的事务是否已经摸出了点门道?万事开头难,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只要多看勤问,过一段时间做事情便会得心应手了,你现在年轻学东西也快。”

贾兰回道:“我现在倒也没有觉得怎样,只是县府里的事务繁杂凌乱,一时半会还理不出个头绪来。我现在每日只是向下属或文职了解些本县的情况,或是到各处走走看看。前几日,我叫人把县城的街道已破损的路面修整了一下。这个县城里还有几处历史十分悠久的古迹呢,总的来说这里的民风习俗古老淳朴,县城里百姓居住的房子普遍都比较老旧。”

李纨劝道:“这些日子你刚刚上任,我们家又是才迁居过来的,你对这边的情况还不完全了解,但是也不要着急。万事开头难,等再过些日子,你把事情理出个头绪来就好了。现在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儿,兰儿你就早些回屋里歇着吧。养足了精神,明日好去县里做事情。”

这两天,贾兰闲着无事可做,他便叫一个文职去把县里这几年发生的案卷拿过来翻看。有一桩案子引起了贾兰的特别注意,案底的情况是这样的:在本县的张家庄,有一个叫张三的男子,几年前他在省城犯了大案。案发后,这个张三可能用重金进行了贿赂,后来这个叫张三的人干脆就销声匿迹了,他好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似的。省城的巡抚大人几次派专员下来督办,但最终还是无果而归。贾兰觉得这个案子甚是有些可疑之处,想必是办案的人员做事不利,才让这个罪犯逍遥法外了。这几天贾兰一直在心里琢磨这件案子,他打算把这个案子搞个水落石出。

这一天晚饭后,贾兰正在书房里看书。紫然陪着李纨进来了,贾兰赶紧站起来,向母亲让座问好。紫然给二人倒好了茶,便退出去了。

贾兰问道:“我们家在乡下生活时,母亲伺养的那几只鸡、鸭,和狗狗,这些日子怎么没见着?是不是我们搬家时因为走得太过匆忙,把他们都忘在那里了?”

李纨回道:“不是的,在我们搬来江阴县的时候,我把他们都送给了咱们家的邻居了。一是我们这几年相处得很好,想送给她们些东西留个纪念。二是我怕咱们搬到了新家,他们成天家吵吵闹闹的,惊扰到了别人。”

贾兰笑道:“这样也好,大伙都得个清静。”

李纨思忖了片刻道:“兰儿,今年江阴县这边是个大旱之年,你应该想办法提前多收储些粮食才好呢,凡事都做到有备无患。以避免今年秋天这里的庄稼减产,粮食欠收,县里的百姓无粮可吃。县太爷就是百姓的父母官,事事都要为百姓的生活着想才行呢。如果是江阴县这边的百姓没有足够的粮食吃,或是饿死了人,万一叫上面知道了,他必会怪罪下来的。”

贾兰听后点头道:“母亲说的极是,我们现在就要有个准备才好呢。再过几天孩儿安排一些人员,专门下去办理此事。”

李纨想了一想问道:“兰儿现在每天都在县府里忙些什么事务呢?日常公务有没有走上正轨。”

贾兰回道:“我现在每天都是干一些日常的事务,或是找人了解一些情况,知县这官看来并不难做。有时我闲着没事可做,还特意翻看了县里这几年发生的一些案卷。阅后我发现江阴县近些年发生的那几起大案,几乎都没有被侦破,这叫人感到十分不解,因为一些案子其实并不是怎样离奇或难审的。有的案子一直未被侦破,可能是存在一些其它人为的缘故,或是办案人员玩忽职守,没准收取了别人的好处费也说不定呢。再过几日,我打算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重新审查这其中的个别案子。”

李纨听后立马说道:“你这又是何必呢,这也许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还要兴师动众的。一但你仍然查不清楚这些案子,到头来便会遭到别人的耻笑,他们会认为新来的知县好大喜功,想想怪没意思的。”

贾兰想了想说道:“没有做过的事情永远都做不好。反正我现在没有什么太要紧的事情可做,正好可以查办几件旧案练练手。查清楚了更好,即使是查不清也没有什么关系,我还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我现在是江阴县的知县,谁敢对我怎么样呢。”

李纨听了笑道:“我儿果然长进了,也长大了,为娘不及。你现在想干什么,就应该放开手脚去干好了,干中学吗。做事情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不亲自动手去做,有些事情永远都不会干。”

新来的贾知县执意要重新审查县里这几年发生的旧案。一些人听了则不以为然,有一个好心的县府参议劝贾兰最好不要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很是得不偿失。而且还要兴师动众的,何必呢。

但是贾兰年轻气盛,他无论是想要做任何事情,一旦拿定了主意,便完全听不进去别人的任何劝告。又过了些日子,贾兰先是派了几个官员去省城那边了解一件案子的详情,接着他又派出了两个极有经验的暗探去张家庄摸底。几个月的时间下来,贾知县终于搞清楚了这件案子的来龙去脉。

这件案子中有一个叫张三的人,他原是本县张家庄的人氏。多年以前他一直在省城做珠宝和玉石原料的加工生意,也兼经营各种首饰的加工和销售生意。开始的那几年,张三的生意做得并不是很大,他也能够本分的经商。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或是他受到了什么人的点拨,张三竟起了贼心,鬼迷心窍,他老是在心里盘算着想要一夜暴富,不想在那里老老实实的做他原来的生意,他认为那样赚钱实在是太辛苦了。

因为张三做生意每年都需要上货,有资金上的周转,外加上门市房的租金,他还需要雇用几个伙计,所以张三做生意一年下来的开销还是不小的。张三先前是通了一家钱荘,只和人家通融了几千两银子而已。而到了年底,张三都会按时结清帐目,分文不差,所以他在省城那边的信誉非常的好。附近的那几家钱荘,都愿意和张老板这样讲信用的商人做生意。

这一年,不知道为什么张三突然把做生意的门面改大了,而且他又在城南边开了一家分店。店中的伙计也增加了好几个,咋看起来他的这两家珠宝首饰店里,每天都是热热闹闹的,不时有人出出进进的谈生意。虽然张三对钱荘通融的银子比先前增加了不少,但是到了年终,张老板还是能与这几家钱荘按时结清了帐目。同时张老板还对外声称,现在自己的生意做大了,先前通融的那些银子已经不够用了。

这个消息一下子传了出去,大家都说张老板的生意现在越做越大了,人家发了大财了。另有几家钱荘的东家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也主动找上门来,想和张老板做生意。但是张老板此时却加码了,他说现如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一年只通几千两的银子很容易误了生意。从今年开始,钱荘每年至少要和他通一、两万两的银子,他才会考虑与这家钱荘开通融资的业务。

有几家钱荘的东家都相信张三是发了大财的,便答应了他的要求,他们和张老板开通了生意。但是在随后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张老板却将肯与他通融的这几家钱荘的银子,都如数悄悄地提了出来,共计能有近七、八万两银子。这些钱全部都被张老板在暗地里偷偷地转移走了。随后张三来了一个不辞而别,从此销声匿迹,张三本人下落不明。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几家钱荘的东家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头。他们赶紧来到张老板的店面里一看,几个人不由得大吃一惊,全都傻了眼,原来此处早已是人去楼空。屋里的地板上只留下了几个破箱子,和一个破旧的柜台,几把椅子东倒西歪的被丢放在一边。

那几家钱荘的东家怎么肯如此善罢甘休,咽下这口恶气。他们联合起来一起告张三,又找了内部的熟人,给上边送去了不少银子打点。后来衙门府也对外贴出了告示,对发现与此案情有关线索的举报者,给出了很高的赏格,但是他们哪里能找得到张三呢。此件案子一直被拖了两年多,最后便不了了之。

新来的贾知县心高气盛,年轻有为,他一定要查清此案件不可。贾兰暗中又派出了两个很有经验的探员到张家庄明查暗访,其中有一个姓李的探员,从张三的一个亲戚的嘴里套出了这件案子的实情。

原来这张三拐骗了人家的七、八万两银子之后,便改名换姓,他的新名字叫李得升。他在一个十分偏远的地方新买了一套房子,和老婆孩子居住在一起。张三只是偶尔在年节的时候,才会偷偷地潜回张家庄,去看望他的父母。而且张三通常是白天躲在他父母的家里,绝不肯轻易的出门。张三悄悄地住上三两天,等到了晚上,他便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了。所以这几年,本村的村民通常根本就见不到他的影子。

贾知县暗中查明了这桩案件的真相后,他立刻派出了几个得力的捕役,将那个叫张三的嫌犯抓捕归案。并把他关押在衙门府的大牢里,准备择日当众进行审理。县太爷心想:这张三是个极其危险的人物,留在外边必然是后患无穷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会遛出来干些作妖闹鬼的坏事儿,所以这一回必须要把他绳之以法。

这一天,正是江阴县衙门府审判张三的日子。在衙门府的大门外面,早早的就挤满了看热闹的民众。又过了一会儿,时辰已到,衙役连击堂鼓三声,三班衙役两厢站立,他们齐声高喊,“升堂,升堂。”

只见知县贾大人身着七品官服,胸前还挂着一串黄色的蜜蜡朝珠,缓步从暖阁东门走出来,他一径走到大堂中央的桌案旁,胸有成竹地端坐在太师椅上,不怒自威。在他身后的墙壁上还悬挂着一块匾,上书《明镜高悬》四个大字。贾知县向门外的人群看了一眼,随即他大声地说道:“带被告张三。”

这时那张三被两个衙役带了进来。此刻张三的心里也有些纳罕,自己的案子已经过去了很久,最近不知为何又突然找到了他,实不知这其中是何种缘故。

张三被带进大堂后跪在地上,他斜着眼偷看这位新来的知县大人,见他不过是个二十几岁的毛头小子,张三立刻就放下心来。他哪里把这个新来的小知县放在心上,他心想:我张三走南闯北,大风大浪都曾见过。我的这件案子就连经验丰富的老知县都审不明白,他根本拿我毫无办法,几年前便不了了之。就凭是你这乳嗅未干的娃娃也想过来凑个热闹,真是不自量力,实在不知天高地厚。别看你坐在那里装模作样的,不过是个摆设而已。回头我找个人给你送些银子,打发你乐呵的。想到这里,那张三露出了得意洋洋的样子,他大模大样地跪在那里,面部竟毫无惧色。

贾知县问道:“下面跪着的,可是张三?”

张三答:“我是张三。”

贾知县问道:“今日你可知罪否?快速速向本官招来。”

张三回道:“我一时糊涂,实在不曾记得在那里触犯过大清王朝的法律,请知县大人明示。如确有其事,我必认罪服法。”

知县问道:“你可在省城那边做过珠宝生意?”

张三想了想回道:“我现在每日只是待在家里务农种菜,不曾去过省城那里做过什么珠宝生意。我只是一个安分守己过日子的乡下人,我们家里的几代人都是以种田为生的。”

贾知县闻之大怒,他以手掌力拍桌案,高声喝道:“你这大胆的刁民,竟想蒙骗本官。来人,先给我大刑伺候这个叫李得升的小子,重重地打他50大板,不叫他吃些皮肉之苦,他哪里肯轻易地招来。”

那张三一听 “李得升”三个字,就知道自己的事情已败露了。他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立刻爬在地上连声喊道:“知县大人息怒,先莫打小人板子,小民愿意从实招来。”

新来的贾知县查明这件案子后,立刻给罪犯定了罪,这可真是大快人心。这也让贾知县名声大噪,在附近的几个县城无人不晓。

且说这位新来的知县上任了两年多,他埋头苦干,雷厉风行。新知县先后审理了两起江阴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案,并分别给相关的罪犯定了罪。县城里的百姓纷纷拍手为他叫好,社会上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同时这位年轻的知县,还亲自主持治理了县城周边的自然环境,多多种植树木,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并清理和加宽了河道,方便百姓的出行。动员社会上的一些青壮年人,开荒平整土地,增加县里的可耕地面积。一段时间过后,江阴县的百姓看到了社会上的新变化,众人都对这位新来的年轻知县赞不绝口,对他的所作所为更是心服口服。

江阴县新来的年轻知县上任后,任劳任怨,肯为百姓办实事,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使本地区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在远近一时被传为佳话。后来甚至连朝廷里的官员也听说了这件事情。

一日,皇上在上早朝时,有一位大臣向皇上奏明了此事。皇上听后称赞道:“此人年轻有为,又肯做实事,人才甚是难得。朕以为此人可以加以重用,以励他人效之,不知爱卿的意下如何?”

那位大臣听了,连忙回奏道:“皇上圣明,下臣无不心悦诚服。我等皆愿按皇上的旨意行事。”

皇上闻之龙颜大悦即刻传旨,并御笔亲书:“知县贾兰,做事尽职尽责,官阶连加三品,朕赏他白银三百两。”

贾兰的官阶被皇上连升三品,现定为四品。他帽上的四品顶戴花翎下面的饰珠是涅蓝青金石的。现在贾兰身上穿的朝服,褂前缀有一幅四品文官的补服,上面的图案是一只飞舞的鸳鸯。贾兰外出办公差的时候,他的胸前还时常挂着一串白色的砗磲项子的朝珠,显得年轻有为,官相十足。

贾兰四品文官的年俸虽然只有一百多两银子,外加禄米一百多斛,但他每年还能得到一大笔的养廉银。贾兰的官阶现为四品,他从一个知县被上面破格提升至知府的职位,只用了几年的时间。

且说居住在京城里的贾政听到了皇上奖赏贾兰的消息后,他顿时高兴得老泪纵横。贾政的嘴里不住地说道:“不得了,我们贾家的儿孙当中,终于出了一个有大出息的,他给我们老祖宗的脸上添了光彩,这回贾家可有指望了。”

王夫人在一旁听了也笑道:“从小看到大,兰哥儿从小就是个要强懂事,和有成立的孩子,他的文章写得又好。现如今兰哥儿得到了皇上的特别奖赏,他的官阶被连升三级,这个并不叫人感到很意外,说明我们贾家的儿孙确有这个本事。另外兰哥儿的上头还有祖上的功德和荣耀在那里罩着,这回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贾政道:“去把宝玉叫来,我现在有话对他说。”

不多一会的工夫,宝玉进来了,他先向贾政和王夫人问了安好。随后宝玉问道:“父亲叫我过来,可有要紧的事情吩咐于我?”

贾政笑道:“我儿且坐下说话吧,这会子我叫你过来是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兰哥儿这几天不但被升了官,还得到了皇上的特别奖赏。这是我们整个家族的荣耀,也是族人盼望已久的好事儿,真的是可喜可贺,我怎能不告诉你呢。”

宝玉听了也笑道:“这可真是不得了,兰哥儿果然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他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便做到了四品官,这兰哥儿往后的前途不可限量呢。”

王夫人在一旁含笑道:“兰哥儿打小就肯用心读书,今天终于得到了回报。明日咱们家里摆下两桌酒席,把大伙都叫过来,一起吃杯喜酒,好好的乐一乐。我们也跟着兰哥儿风光一回。”

贾政笑道:“说的正是呢,兰哥儿叫人捎来了这个好消息,正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情,我仿佛又看到了贾氏家族的希望,家道复兴不是没有可能。兰哥儿被主上连加了三品的官阶,这个哪里是容易的。他现在已是四品的道员,真是年轻有为,前程不可限量呢,这是我们家族光宗耀祖的大事儿。”

大家正说得高兴,贾政却看了宝玉一眼,他话锋一转道:“宝玉,这也是在你小的时候,我总是让你用心读书的良苦用意。事到如今,你总该明白这个道理了吧,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宝玉回道:“父亲,我现在非常感激你当年对我的那些关心和教诲。其实我小的时候也时常用心读书了,只是我的悟性不够好,更不是一个可以当官或担重任的材料。人各有志,我想高官厚禄或与我这辈子少有缘分。但是我发自内心的为侄儿的仕途顺畅感到高兴。”

贾政听后冷笑道:“一派胡言,别人能行你怎么就不行。功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你是年少的时候不肯用心读书,现在又能言巧辩地给自己找些借口。另外你读的那些书,多是些言情说事儿的书根本不管用,读好了四书五经才是要紧的。你说得倒好听,人各有志,你的志向在哪里呢?”

宝玉皱了皱眉头回道:“父亲现在事已至此,我还能怎么样呢。”

贾政道:“怎么样?当初你好歹也中了个举人,可是放着正路你不走,却偏要去山上当一个快活的神仙,现在想想真是叫人无语。”

宝玉回道:“父亲,人生在世,凡事都是有定数的。我恐怕天生就不是一个做官的材料,这个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贾政不屑地数落道:“你现在想做什么事情都为时已晚,你只能是望洋兴叹,空伤悲。你小的时候我整日为你的学业操心,现在你成了家,我还要为你们以后的生活操心。我活一天就得为你操劳一天,不是吗?”

王夫人听了在一旁劝道:“老爷也别太过心急了,什么事情都是想开些的好。今天本来是个叫大伙十分高兴的好日子,怎么说着说着就转调了呢。”

贾政回道:“我说的不是吗?现在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大家就会有饭吃,过生活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现在拿着朝廷的俸禄。但是将来有一天我不在了,我看你们只能去喝西北风了。我说的不是这个道理吗,我能不为这一大家子人以后的日子担忧吗,人无远虑怎么使得。”

薛姨妈也在一旁劝道:“老爷也不必太过操心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宝玉还很年轻,他以后出去找个差事做,赚钱养家糊口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

宝玉回道:“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帮我找了个在学堂里教书的职位。过几天我过去瞧瞧,赚钱吃饭现在可是头等要紧的事情。”

贾政的口气缓和了些说道:“我现在也不是逼迫着你立马出去做事儿,但什么事情都要想得长远些才行。贾岩现在是否肯用心读书?你们一定要看紧了他,不能由着他的性子从早玩到晚,否则将来必会悔之晚矣的。”

宝玉道:“贾岩现在读书还是很用心的,而且他的脑子也很好用,读过的书便可以过目不忘,这是那位教书的先生说的。”

贾政说道:“好了,宝玉你且回去吧。我现在觉着有些疲乏了,我想一个人待一会儿。”

宝玉回道:“父亲,我先回屋了。”宝玉起身向后面退了两步,才转身离去。

宝玉回到屋里,宝钗正陪着贾岩读书。宝玉笑道:“老爷刚才把我叫了过去,你猜是个什么事儿?”

宝钗道:“我哪里能猜得到,我又不是个万事通的大仙儿。”

宝玉笑道:“兰哥儿刚受到了皇上的嘉奖,他的官阶被连升三级。现在贾兰已是四品的知府,老爷听了这个好消息后甚是欢喜。但是他又当众把我数落了一回,说我是个不长进的,太让他操心了。”

宝钗道:“那只能怪你自己不好,谁让你当初不好好地读书了,每日只知道寻开心,找乐子。兰哥儿从小就看着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每日都肯用心读书,志向远大,而且大嫂子对兰哥儿看得也紧。大嫂子出于书香世家,她自然对如何管教孩子很是在行,这个我们可比不了人家。”

宝玉又说道:“老爷刚才再三地嘱咐我了,叫我们以后一定要看紧了贾岩,让他用心读书。再过几天,老爷可能会把贾岩叫过去,叫他当面背诵几段文章。如果贾岩背诵不好那几篇文章,老爷是断乎不依的。”

宝钗回道:“嗯,这个我知道了。”

宝玉又道:“再过些日子,我可能要出去做事了。我总是呆在家里不做事,老爷看了很不开心。”

宝钗问道:“你在外面打算找个什么差事做?”

宝玉说:“前些日子我的一个朋友帮我找了一个在学堂里教书的差事儿,我先过去干一段时间再说,我整日呆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儿。”

宝钗道:“你早就该出去做事了,一个大男人整日呆在家里像什么话。你写的那几首诗完全不中用,又不可能顶饭吃。现在最要紧的事儿,就是想办法出去赚钱养家糊口,人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得吃饭。但是你记着,现在不必眼高手低的想赚什么大钱,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就好。”

玉宝听后,随便地答应了一声:“我知道了。还想赚大钱呢,想得倒美。小钱还不知道是否能赚到手呢。”

陆续更新,请大家关注!!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第 10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