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红楼续梦 > 第7章 第 7 章

红楼续梦 第7章 第 7 章

作者:圣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1:42:21 来源:文学城

十月的京城晴空万里,蓝天上飘动着几朵白云,圆圆的太阳晒得人身上暖暖的。大街上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在京城的四合院里,或是在小胡同的大树下面,有些人正在乘凉或是下棋。京城百姓的日子过得既悠闲又自在,到处都是一片祥和的景象。

宝玉出家修炼了几年后,现在他终于还俗回家了,此后他打算在家里过一个平常人的生活。这几年贾家虽然落破了,但亲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情仍在,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经过了多日的长途跋涉,宝玉终于风尘仆仆地抵达了京城。此时晌午刚过,宝玉骑着一匹高头快马从东直门进了城,他一径来到了贾府的大门外。宝玉下了马来,看门的小厮见了赶紧上前打千问安好,并接过了宝玉的行李,宝玉对他说道:“快进去禀告宝二奶奶,就说宝玉回来了。”

那小厮听了哪里敢怠慢,他赶紧进去禀告主人,宝钗听说宝玉回来了,她顿时感到了一阵惊喜,宝钗立马让大丫头秋月去转告王夫人。自己则是对着镜子稍整理了一下着装和发饰,随后她便匆忙地接了出来。宝玉这时刚好进了大门,宝钗便到了,宝玉上前一步拱手笑道:“贤妻一向可好?宝玉如约而至,回来看你们来了。”

宝钗看着宝玉埋怨道:“你为什么不提前叫人捎来个口信儿呢,也好给家里人一个知会儿。你做事情总是风一阵雨一阵的叫人摸不着个头脑,多早晚你办事才能学得稳重些。”

宝玉笑道:“我这样做是想给你们一个意外的惊喜,这样见面不是更有趣吗。事先叫人捎来个口信反而不妥,说不准我会在途中的哪儿耽搁了。”

宝钗回道:“你出去闯荡了这几年,现也没见你有多大的长进。说话办事还是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完全不会替别人着想,只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混来。我们还都好说,如果是老爷恼怒了,说不定他会当众责怪你,你以后要多留意些才好呢。”

二人正说着话儿,银玲陪着王夫人就出了二门,宝玉见了急忙迎上前去,说了一句:“母亲安好,不孝之儿回来看你了。”宝玉说毕,就欲倒身下拜。

王夫人上前一把拉住宝玉,她仔细地打量了宝玉一番,说道:“我儿终于回来了,算你是个有良心的,还没有忘记我和这个家。”

宝玉自责道:“儿子当初年少无知,因一时迷茫便离家出走了,这个做法甚是欠妥当。孩儿现在想来甚感惭愧,这几年有劳父母挂念我这个不孝之子了。”

王夫人道:“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做父母的哪里能不惦记着你。今日我儿回来了,为娘也不与你计较那些过去的事情了。”

宝玉回道:“母亲这样说话,儿子更是无地自容了。当初我因一时彷徨无助便离家出走了,此举必是伤透了父母的心。父母的大恩大德儿子还没有报答呢,今日我回来就是要向父母尽一些孝心呢。”

王夫人笑道:“宝玉你今日回来,我便不再嫉恨你了。现在说谁对谁错又能怎样,事情已经过去了,好歹都是自己的孩子,只能由自己担着。”

宝钗在一旁见了,笑道:“太太见了宝玉满心都是欢喜,这几年的一切的烦恼立马都烟消云散了。”

王夫人道:“这几年宝玉在外面闯荡,我连睡觉都觉得不踏实,我的心里总是觉着云遮雾罩的。现我瞧见宝玉回来了,心里头立马便觉得敞亮了,我那一肚子的怨气也都不见了。”

宝玉听了赶忙回道:“可见人世间的母爱才是真爱,母亲宽广的胸怀可以容下孩儿过去的一切过错。不管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今日我回来就是要对父母多尽些孝心,以弥补自己过去给父母造成的那些烦恼。”

王夫人拉住宝玉的手说道:“我儿在外面闯荡了这几年,想必是吃了不少苦头,也见了些世面,所以才会说出这样明理的话来。走,我们回屋里说话去。”

几个人一起来到了王夫人的屋里,王夫人刚坐下,宝玉随即上前向王夫人行家礼,他跪在王夫人的面前,口中说道:“母亲大人在上,不孝之儿给你行礼了。”说毕,宝玉给王夫人连着磕了三个头。

王夫人道:“我儿起来坐下说话吧。”这时,丫头银玲过来给大伙递上茶来。

大伙正说着话,薛姨妈和周姨娘等人也到了。她们听说宝玉回来了,便立马过来想看看宝玉,宝玉起身向她们问了安好,随后大伙一边说笑着各自归了座。

薛姨妈笑道:“我们每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终于把宝玉给盼回来了。宝玉你倒是说说看,你走了这几年也去过了不少地方,哪儿都赶不上自己的家好吧。”

宝玉笑着回道:“姨娘说得极是,以后我哪里都不想去了,只是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过日子。”众人听了一阵大笑。”

宝钗在一旁抱怨道:“宝玉这几年只顾着自己出去做逍遥自在的神仙,往四处随意地消洒去了。我们家里人可是犯了难,整日都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担心你在外面怎么样了。岩儿还时常吵闹着要见他父亲,我们对此可是没有一点法子呢。”

王夫人也在一旁说道:“岩哥儿这孩子瞧着也怪可怜见的,自小就是摊上了这么个不着家的爹,这甚是难为了他。”

周姨娘笑道:“民间有句老话说得好,父母在不远游。宝玉你舍家撇业地出去折腾了这几年,现在还是得乖乖地回家来吧。家里现在有老有小的,以后大伙还指望你赚钱养家呢。”

宝玉听了点头:“嗯”了一声。心想:我不回来怎么行,我一个人在外面折腾,搅和得一大家子人都不得安宁。

宝钗对银玲吩咐道:“你过去禀告老爷一声,就说宝玉现在已经到家了。他在太太这边稍坐一会儿,马上便过去见他。”

银玲刚出去,宝钗又把秋月叫了来,告诉她:“你回屋去把贾岩领过来,好叫他们父子见上一面。”秋月答应了一声便出去了。

此时王夫人的心里甚是喜悦,她笑道:“看来宝玉出去这几年确是长进了,现在也知道我们做父母的苦衷,想着回家来孝敬父母,看来我这个儿是没有白养。”

宝玉听后,立马回道:“当初的我年少无知,不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现在想想悔之晚矣。”

薛姨妈在一旁笑道:“宝玉,以后你再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不会再次离家而去了吧。你这一走,叫这一大家子人都怕了。”

宝玉听了连忙摆手道:“你们只管放心吧,我以后再不会出走了。就是老爷生气了打骂我,我都不会离开这个家的。”大伙听了,全都笑了。

周姨娘笑道:“宝玉走了这几年,现在说话也明理了,身子骨也长得结实了。年轻人出去闯一闯也是件好事情,整日腻在家里永远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大家一边吃着茶一边说话儿,气氛很是温馨随和。

王夫人对宝玉说道:“我们这就过去见老爷,大伙在这里耽搁久了,老爷该不开心了。”

宝玉答应道: “这就过去见我父亲吧,我早就想念他了。”

王夫人又不放心地嘱咐宝玉道:“一会你和老爷说话时可要当心些,记着一定要把话儿说得婉转些。你离家出走的这几年,老爷时常感到焦虑和不安,并对你挂念着和放心不下,平白的给他添了不少的苦恼。所以一会儿你们父子见了面,你要知个好歹才行呢,别一时莽撞惹恼了你父亲,他说不定会当众捶你。”

宝钗听了笑道:“太太尽会开玩笑,快别吓唬宝玉了。他走了这几年,刚刚才进了自己的家门,老爷怎么会舍得当众打他。”

宝玉听了笑道:“我当众挨一顿暴捶也不打紧,因为事情都是我自己找的,这叫自作自受。我现在恨不得叫父亲多捶我几下子出出气才好呢,这样我的心里才会舒服些。只是我父亲别一时急眼了,叫人来使用扳子往死里打我就行。”

大伙听了,哈哈一阵大笑。

王夫人说:“你这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老爷只有这几年没有捶打你,你便在这里说大话。你小的时候最怕你老子教训你,每次你见到他真的恼怒了,都会被吓得落荒而逃,像个老鼠见了猫似的。当初在荣国府里,如果不是有我在一旁袒护你,老爷不打扁你才怪呢。”

薛姨妈也在一旁笑道:“宝玉现在长大了,身子骨也比以前结实了许多,敢自比从前更经打了。这会子他还在这里谈笑风生的,等会儿他去了老爷的书房里,我倒是要看看老爷会怎样处置他。”

这时,秋月领着贾岩进来了,宝玉上前拉住贾岩的手问道:“岩儿,父亲特意回来看你了,你可开心吗。”

贾岩笑着回道:“很是开心,只是父亲以后住在家里,再不走了才好呢,我会更开心的。”

王夫人笑道:“宝玉你听听,这孩子现在长大了,他什么事情都知道了。”

薛姨妈笑道:“岩哥儿可是个知好歹的孩子,脑子又好用。等几时得了闲,岩哥儿给你父亲背诵几首古诗听一听。”

大家又说了一会子闲话,便起身往贾政的书房里走来。虽然小丫鬟刚才已经向贾政禀告过了,说宝玉现在已经到家了。但是贾政见儿子真的回来了,还是感到十分的惊喜和开心。王夫人引领着宝玉等人一径来到了贾政的书房里,并笑着说道:“老爷,你快瞧瞧是谁来看你了。”

贾政见宝玉进来了,他立马放下了手中的书本,并用眼睛不住地上下打量着宝玉,嘴里说道:“我儿终于回家了,这叫人感到意外和惊喜,只是叫大伙等得太久了。不管怎么样,今儿你能回来便好,我可以既往不咎,把你先前所犯的过错一笔勾销。”

宝玉上前一步,说了句:“父亲,不孝之子回来看你了。”言毕,宝玉倒身下拜。他跪在地上连着给贾政磕了三个头,口中说道:“儿子给父亲行礼了,孩儿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后我要在家里对父母多尽些孝心,以弥补我当初因一时的任性,给父母带来的诸多烦恼。”

贾政听后笑道:“我儿起来且坐下说话吧。你出外面闯荡了这几年,应该是见了世面,也明白了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知道了我们做父母的难处和苦心,这个叫人感到高兴。既然你回来了,我也不好再当众责怪你了,算是你将功折罪吧。你在回家的路上走得是否顺利?”

宝玉赶紧回道:“父亲,我回京的沿途都是风和日丽的,到处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看了叫人心里十分的爽快。我们全家团聚了,连老天爷见了都开心呢。”大伙听了全都笑了。

说话间各位都归了座,小丫头立马过来给大家献上茶来。

宝玉坐在贾政旁边的一把椅子上,问道:“父亲的身体近来可安好?每日都在书房里看书吗?”

贾政回道:“现如今我的年纪也大了,还想怎么样呢。能马马虎虎地凑合着过日子,就应该知足了。我的眼睛已是老眼昏花了,看书的时间多一点,眼睛立马便会觉得累得慌,所以,我现在也只能是量力而行。”

玉宝思忖了片刻说道:“在我回家的路上,我的心里总是感到有些忐忑不安,我担心父亲会当众责怪我。不成想我回到了家里后,父亲竟如此的慈爱和大度地待我,这叫儿顿时倍增汗颜,无地自容。”

贾政道:“天要下雨,人各有志。当初你如果执意要走,料我也留不住你,好在你是个知悔改的。如今我的年纪也大了,不为别人也要为自己的身子着想,再像以前那样和你们发火、生气,我的身子必会吃不消的。”

宝玉回道:“正是父亲说的这个道理。当初我年少无知,又赶上我们贾家被上面给查抄了,这个甚是叫人感到惊恐不安。我因一时想不开,又不知所措,便离家而去了。现在想想甚是不妥,但是后悔晚已。我当时应该留下来和家人在一起共患难,分担一些父母的忧愁才对呢。这几年儿子虽然远走他乡,整日在寺院里修行,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父母和这个家。今日我回来了,见父母并没有当面责怪于我,儿的心里愈加感到惭愧和不安。可见父母对孩儿的爱才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是最无私的大爱。”

贾政道:“你知道这些道理便好,说明你这几年长进了。我们的烦恼和担忧是一定的,儿行千里母担忧么。父母花费了多少心血才把你养大,你却不辞而别了。在你走后的这段日子里,我和你母亲真的是很难面对这个严酷的现实。我们内心深处的痛楚和无奈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述的。好了,现在我们再说它也没有意思。”

宝玉自责道:“父亲如此说,儿子便无地自容了。”宝玉一边说着,泪珠就扑扑地掉了下来。

贾政见了说道:“当然了,当初你是含玉而生的,这里面许是有些前世的因缘和定数也说不定呢。好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我希望你以后做事情要多动动脑子,凡事都要三思而行,不要风一阵雨一阵的。”

宝玉回道:“儿子记下父亲今日对我的这些教晦了,以后必不会再给这个家添乱了。”

贾政又问道:“这几年你在外边生活的怎样?你去寺院里修行,能够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么?我知道寺院里的清规戒律一向甚多,而你在家里的时候,又吃不得半点辛苦,对此我一直都感到疑惑不解。”

宝玉回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万事开头难。我在家里的时候,过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连穿衣戴帽都有丫头服伺着。在寺院里我们常年睡的是凉炕,盖的是薄被,每日三餐粗茶淡饭,还要劈柴,打扫庭院,下山提水。我刚到寺院里的头半年是最难熬的,真的是强咬着牙才挺过来的。”

贾政问道:“出家人每日都要念经打坐,日常生活必是相当枯燥的。我有些不大明白,念一遍经书和念十遍有什么不同,知道了个大概的内容不就得了,为什么和尚要整日没完没了的在那里念经?”

宝玉笑着回道:“出家人念经的遍数多了,便会从量变到质变,并从中悟出真正的道理来。而且整日里不停地念经书,头脑中就没有其它的私心杂念了。”

贾政听了点头说道:“嗯,说着挺容易,做起来必是很难的。”

宝玉道:“出家人的日常生活虽然清苦些,但他们在精神上是有依托和信仰的,少了许多俗人的烦恼和痛苦。”

贾政问道:“这个怎么见得?”

宝玉回道:“这个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出家人每日都要修心养性,打坐诵经,四大皆空。他们没有来自荣华富贵,官运仕途,和生老病死的困扰。他们的内心世界好似秋天的江水一般清澈,总是充满了欢喜和愉悦。”

贾政哼了一声,说道:“既然出家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还俗回来?”

宝玉回道:“我虽然有佛缘,也经历了一些人世间的磨难,但我毕竟还没有修炼到大彻大悟的境界。我的内心里还有些放不下红尘之中的事情,所以我才选择了还俗。另外我的家人都是俗人,他们因为不能见到自己的儿子,或是父亲,必然会感到苦恼。所以我选择了还俗回家,这既是在做一件善事,也是在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贾政听了不屑一顾地说道:“不管怎么说你现在都是有道理可讲的,你的确长进了,出去混了这几年,现在学得能言善辩和强嘴了。”

宝玉道:“我现在和父亲说的都是心里活,绝不敢有半点强词夺理之意,或是为自己出家找借口。”

贾政道:“我在想寺院里每日都必须诵经打坐,和尚们吃的是粗茶淡饭。以前你在家里甚是散漫和懈怠,你能够遵守寺院里的那些清规戒律么?我看难,你许是因为吃不了寺院里的那些辛苦,所以才不得以地找了一个借口还俗回来了。”

宝玉笑道:“随父亲怎么说吧,难道父亲不希望我还俗回家?我是一个出家人,怎么敢混说乱道,那样不是要遭报应了。”

贾政回道:“我当然希望你能早些回来,你母亲更是如此。所以今儿当着众人的面,我并没有为难你。”

宝玉道:“这样便好。有些事情一两句话也很难说得清楚,回头找个时间我再详细地说给父亲听,料父母会原谅我当初的一时莽撞。”

贾政道:“我这里是来去自由,你已经长大成人,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你出去见了些世面,又吃了点苦头许不是什么坏事。我希望你以后能好自为之,别再让我整天替你操心。”

王夫人和薛姨妈等人坐在一旁,听宝玉父子俩不停地说了这好半天,王夫人便对贾政说道:“老爷,宝玉今日回来是一件叫人喜之不尽的事情。他在回来的路上必是走得疲乏了,现在已是下午天了,宝玉还没有用过午饭呢,他早已是饥肠辘辘了。依我看不如先叫宝玉吃了饭,稍微休息一会儿,然后再过来陪着老爷说话如何?”

贾政看了宝玉一眼,说道:“这个主意使得,宝玉你先过去吃饭吧,还是你母亲痛爱你。记着,晚上你到我的书房里来,我还有话要问你。”

宝玉答应了一声,便起身去饭厅里吃饭了。饭后宝玉回到屋里,见薛姨妈正和贾岩在一起玩耍,宝钗也坐在一旁,他便上前向薛姨妈请安问好。

秋月过来给他们递上了茶,宝玉端着茶杯喝了一口茶,问道:“岩儿现在能识多少个字了?每天只是玩耍可不行,现在就得教他认字读书,男娃以后必是要立业成名才行呢。”

宝钗在一旁说道:“我哪里敢随便放任了他,时常会教他识一些字,或是背诵几首古诗。老爷隔一段时间便会把岩儿叫过去,亲自过问他读书的事情呢。”

薛姨妈道:“宝玉走了这么长的路程,现在身子必是疲乏了,不如先去里屋歇一会儿,有什么事情回头再说也不迟。”

宝玉回道:“我也没有觉得怎样疲乏。这几年我在寺院里修行,每天都要干一些体力活,或是练工夫,经常活动筋骨身子就强壮些。哪里像我出家之前那样弱不禁风的样子。”

宝钗在一旁问道:“宝玉,这几年你在寺院里都干些什么样的体力活儿?说给我们听听。”

宝玉回道:“我们在寺院里每天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通常是早晨起来,先要练习一会动功。随后便是打扫庭院,或是下山提水。师兄弟们都会抢着做事,没有哪个敢偷懒耍滑的。”

薛姨妈在一旁问道:“什么是个动功?”

宝玉回道:“动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硬工夫,可以活动筋骨,扭腰踢腿,强身健体和防身。静功就是盘腿打坐,三念合一,气归丹田。”

宝钗笑道:“这就是了,原来寺院里的那些和尚平时都喜欢于练些硬工夫,所以他们的身子骨都比别人强,平时也极少生病,他们还可以使用硬工夫来防身呢。”

宝玉说:“出家人每天除了要背诵经文,还要练工夫,活动筋骨,脉络通畅,邪不犯正。自然就不容易生病,身子也比较强健。”

薛姨妈又问道:“这个静功是怎么修练的?又有些什么功用?”

宝玉答道:“静功的修炼方法是,坐在席垫上打坐,双腿盘起,双掌重叠,母指相对,气归丹田,意守天目穴位。静功如果修练得好了,便可开发一个人的智慧,激发他的灵感。另外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和师傅一起外出云游名山大川,并在旅途中为一些百姓医病。这也是一种修练,多行善事,以积功德。”

宝钗笑道:“我看得出来,你现在的身子的确比以前强健了些。这么看,你出去闯荡几年也是有些收益的。”

宝玉又过去和贾岩说笑了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屋里,他睡了一个十分解乏的下午觉。宝玉一直睡到了快要吃晚饭的时候,宝钗才过去把他叫醒。

晚饭过后,宝玉坐在桌前吃了一会子茶,便起身一径来到了贾政的书房里。贾政正伏在桌案上写东西,他见宝玉来了,便示意他坐下说话。宝玉向贾政请安问好过后,便坐在桌子对面的椅子上陪着父亲说话。

贾政问道:“你休息了一个下午,可解了路上的疲乏?”

宝玉回道:“父亲,是的。年轻人的体力恢复得快,平时不管我有多么疲乏,只要我好好地睡上一觉,体力和精神立马就会得到了恢复。父亲可有什么要紧的话要问我吗?”

贾政思忖了一会问道:“有个问题我一直都没有想通,下午家里人多我也不方便当众问你,更不想叫你当众难堪。当初你不辞而别离家出走,难道你就没有考虑过家人的感受吗?你在家里是受到了什么委屈,有人做了什么对不住你的事情?还是另有其它的什么缘故?”

宝玉回道:“这个问题其实父亲也不必想得太多了。家里人都对我很好,有些事情只是一念之差。聪明一世,可能还有糊涂一时的时候。而且我当时只是一个毛头小子,办事情哪里会思前想后的。”

贾政叹道:“不开心了便一走了之,真的是不可思议。你的做法,一直叫我耿耿于怀。”

宝玉想了一想说道:“几年之前,我还是个青年人。当时以我们贾家的声望,和祖上曾为朝廷立下的赫赫战功的份上,怎么都没有想到荣国府竟会被上面给查抄了,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我的心灵深处如何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而且我的姐姐还是皇妃呢。遇到了这样倒霉的事情,我感到非常的恐惧和沮丧,心生绝望便赌气一走了之。”

贾政道:“也许是你说的这个理儿。”

宝玉道:“我的做法,并不是冲着家里人去的,是我对未来的绝望,而且当时好像是有人叫我这样做的。但是事后我的头脑冷静下来,细细地想了一想,觉得自己当时的做法甚是欠妥当。我一赌气地走了,在精神上得到了一时的解脱,可是父母和家人不是难上加难了吗。”

贾政十分不快地说道:“这么大的事情,你都不和我们打一声招呼,便不辞而别了。这如何使得,在你的眼里,还有我们当父母的吗。”

宝玉回道:“当时我觉得自己要离家出走的做法,如果是叫父母知道了,你们是断乎不会同意的,我亦可能会受到非常严厉的训斥。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的做法确实给父母增添了忧愁和苦恼,时至今日我还对此深感不安。”

贾政点头道:“你现在能认识到这些,说明你比以前有长进了。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动脑子,切不可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因为当时你还年轻,今儿我就原谅了你。”

宝玉道:“父亲,现在我回来了,让一切都从新开始吧。”

贾政道:“你还俗回来这一步走得是对的,我们也都希望你能早些回来。特别是你母亲,这几年来她时常挂念着你,并对你的离家出走感到苦闷和忧伤。宝玉,你还俗回来最开心的人就是你母亲,以后你可要好好地孝敬她才好呢。”

宝玉道:“父亲,我的心里是这么想的。”

贾政问道:“寺院里的那些出家人都能静下心来修炼吗?他们是发自内心的信仰佛教吗?”

宝玉回道:“一些出家人的情况确是如此,他们都是有善根和佛缘的。但有些人则是在受到了挫折和痛苦之后才想到佛,他们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些人在遇到了困难的时候,都希望佛来帮助自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因为他们信仰佛教后确实是受益匪浅。这些人的心态比以前变得平和了,心胸也开阔了,而且他们看淡了人世间的坎坷和名利,这样就减少了他们受苦的心病和缘由。”

贾政听后若有所思道:“一些信仰佛教的人,许是为了寻求在精神上的解脱。”

宝玉笑道:“也可以这么说,因为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再痛苦和悲伤又能怎么样呢,那不是存心和自己过不去吗。信仰佛教后可以叫人们看淡生活中的挫折和纷扰,从容淡定的面对以后的生活。”

贾政听了宝玉的这一番话后,颇不以为然地说道:“说来说去,你还不是想给自己的离家出走找点理由和借口。”

宝玉道:“人世间的诸事都是有因果的关系或是定数,所以我们只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是当初的我还年轻做不到这一点,那时我义气用事,许是上面查抄荣国府把我给吓到了,我便赌气离家出走了。我在寺院修炼了这几年,确实是受益匪浅。”

这时贾政话锋一转道:“这话又说回来了,你现在回家来过一个平常人的生活,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所乐见的。但是过日子首先要解决一家人吃饭的问题,我也不指望你能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以后你能赚钱养家糊口我便知足了。”

宝玉道:“是的父亲,这几天我一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贾政道:“当初你好歹也考中了个举人,如果出去好好的做一个官,不是比什么都强吗。可是你偏要去山上做神仙,到了现在还是一事无成,一切都要重头开始。”

宝玉笑道:“事已至此,父亲太过烦恼了也无益处。来日方长,让一切都重新开始吧。”

贾政又道:“等贾岩再大些,就要送他去私塾里念书,这件事情一点也含糊不得。等他到了上学时候,如果你们手里暂时缺钱用,可以过来找我,我们贾族的未来全靠这几个孩子了。宝玉,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宝玉离开了贾政的书房,一径去了王夫人的屋里。他进屋后给王夫人请了安,随后宝玉坐在椅子上,他的精神似乎是比刚才放松了些。

王夫人问道:“你才去了老爷的书房?你们在一起都说了些什么?你父亲有没有刻意地难为你,或是对你发脾气?”

宝玉回道:“没有,我父亲只是询问我当年为什么要不辞而别,离家出走,现在又为什么还俗返家,他对此心存疑虑。我告诉了他事情的起因,和我当时的一些想法。我父亲听后也只能是不了了之,时间都过去这么久了,还能怎么样呢。”

王夫人听后说道:“那便好,老爷这次没有对你发脾气便放过了你,算你好时气,我也就放心了,先前我一直担心他会为难你。这几年你父亲的年纪也大了,他的脾气比以前好歹也收敛了些,老爷还对你说了些什么?”

宝玉回道:“我父亲还不是老调重弹,他让我看紧了贾岩,叫他用心读好书,以后好考得一个功名,然后再去做官,光宗耀祖,这是他最在意的事情。现在他看我实在是没有任何的指望了,便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岩儿的身上。但是谁知道这孩子将来是不是个读书的材料呢。岩儿如果是随我,成天家只喜欢玩耍,不肯用心读书那可就糟了。”

王夫人道:“小孩子现在哪里看去,不过你听老爷的话终归是没错的,到时候把岩哥儿送到私塾里读书就是了,也免得招惹老爷生气。将来岩哥儿是否会有大的出息,一是要看他是否肯用心读书,二也要看他自身的运气好坏。”

宝玉笑道:“是母亲说的这个道理。有些年轻人苦读了很多年的书本,点灯熬油地吃了不少辛苦,最终还是榜上无名,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王夫人道:“岩哥儿的脑子好用,想必以后是差不了的。”

宝玉问道:“近来母亲的身子可安好?”

王夫人回道:“还算好,只是我有个胸口时常闷涨的老毛病,老是感觉着气不够用似的。先前请了大夫来家给我瞧了瞧,也吃过了两付中药,但还是时而有反复,应该是以前落下的病根。不管是个什么病症,如果不能一次彻底的医治好它,便会转成了慢性病症,以后便会反反复复的。”

宝玉道:“在我出家的这几年里,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和师傅一起云游四方。有时我们还会为沿途的百姓治病。这期间我也从师傅那里学了几手,我的手里现在还有几付不错的药方呢。因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功德和功力都会大增的,这比整天坐在屋里修炼还要强些呢。这次我回来,还带了几枝上好的天山雪莲,等一会儿我给母亲下药吃了,应该是会有些疗效的。”

王夫人听了笑道:“那敢自好,如今我儿也长进了,还懂得了些医道呢。到底还是出去闯一闯好,多长了许多见识不是。只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人思儿之心太重了,人家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回我可是真的感受到了。”

宝玉听了,连忙说道:“母亲只管放心好了,以后儿子哪里都不去了,只是在家里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好好的孝敬父母。”

王夫人笑道:“那敢自好,其实哪儿都不如自己的家里好,一个人出门在外总会有个不方便的时候。”

宝玉道:“母亲时常感到胸腹涨闷,这许是从气上得来的。气滞血不畅,肝火则旺,心烦易怒,反反复复。所以,母亲平时一定要尽量少生气,保持心态平和,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要尽量想开些。心平气和,血脉通畅,这个是顶要紧的。”

王夫人笑道:“是我儿说的这个理儿,你出去闯荡了这几年,果然是学得了些真本事回来。”

王夫人想了想又道:“宝玉你先在家里好好地休息几日吧,走了这么远的路程哪里是容易的。等过两天你得闲了,给咱们家的亲朋好友捎过去个口信儿,叫他们在方便的时候到京城来聚一聚。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这些日子我也怪想念她们的。”

宝玉答应了,并回道:“这个不是什么难事,我必会找个时间把它办妥当了。”宝玉又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回屋歇着了。

宝玉回到屋里,宝钗正坐在桌前吃茶。她问宝玉道:“你怎么去了这么些时候,老爷都问了些什么?他没有对你发脾气吧?”

宝玉回道:“老爷倒是没有特别的不开心,他说要让贾岩早些去私塾里读书才好,千万不要误了孩子以后的前程。老爷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让贾岩将来能考取个功名、再当上一个官,家族的兴旺才是老爷心中最在意的事情。”

宝钗道:“孩子去上学的事情现在也没必要太着急了,远水难解近渴。宝玉,你走了这么远的路途必是疲乏了,不如早点歇着吧,有什么事情明日再说。”随后,大家洗漱毕,都去歇着了。此一夜无话。

大家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收藏,我会每天更新一回,大家就不会错过后面更精彩的内容,谢谢大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第 7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