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河湟女儿行 > 第87章 第 87 章

河湟女儿行 第87章 第 87 章

作者:花落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17:36:31 来源:文学城

“娟子!快叫老陈,骑马去给你阿大报信!” 婆婆妈抓着我的手,指节捏得发白,声音抖得不成样。我应着,转身撞开房门,院里的雪没到脚踝,小脚一崴,差点摔在雪地里。老陈是跟着公公爸二十年的老佃农,此刻正守在院外的炭盆旁烤火,一听消息,抄起马灯就往马棚跑,马蹄踏碎积雪的声音 “哒哒” 响,没一会儿就远得听不见了。

婆婆妈这才想起该做的规矩,抹着泪从炕柜最底层翻出个红布包,里面是早就备好的寿衣 —— 深蓝色素布长衫,黑布裤,针脚是她去年冬天就着油灯纳的,线脚密得能数清,没敢绣半点花,怕显得不庄重。“去叫张婶和李婶来,” 她推了推我,“净面、穿衣裳,得要女眷搭手。” 我踩着雪往隔壁庄子跑,张婶家的灯刚亮,一听是公公爸的事,披了棉袄就跟我走,李婶也揣着块新拆的细白布,脚步匆匆地跟在后头。

两人烧了滚水,兑成温的,用细棉布蘸着,轻轻擦公公爸的脸和手。张婶的手稳,一点点把公公爸指缝里的泥、袖口沾的皮子碎屑都擦干净;李婶蹲在炕边,把寿衣的扣子一个个解开,怕扯着公公爸瘦得脱了形的胳膊。我站在一旁递胰子、递布,看着公公爸穿上长衫,领口空得能塞进一拳,才想起他这半年连轴转,皮毛厂管复工、地里管青稞,藏青色马褂都撑不起来了。“得含个宝,” 张婶突然说,从兜里摸出一小块珊瑚,是她儿子娶媳妇时托人从兰州带的,“让老太爷走得安稳,到那边不受屈。” 她轻轻把珊瑚放进公公爸嘴里,又用白布盖住脸 —— 那是 “蒙目巾”,薄得能看见公公爸的轮廓,我鼻子一酸,眼泪砸在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两个壮实的佃农抬来块松木大板,是公公爸去年冬天特意让木匠打的,说日后自己用着方便,板上还刷了层清漆。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公公爸移上去,按河湟的规矩,头朝外、脚朝里,头得对着南,说是能朝着阳气旺的方向走。板下垫了三层毡子,是婆婆妈陪嫁时带的,怕地寒冻着公公爸。堂屋的八仙桌挪到墙角,大板就放在正中,旁边摆上长明灯 —— 粗瓷碗里倒了半盏菜籽油,灯芯是用三股棉线搓的,点着后昏昏黄黄的,风从门缝钻进来也吹不熄,老陈守在旁边,时不时添一勺油。

天刚蒙蒙亮,院外就传来马蹄声,是阿大来了。他身上落满雪,眉毛胡子都结了冰碴子,一进门就往大板前凑,撩开白布看了一眼,原本挺得笔直的腰杆瞬间就垮了,手在公公爸的胳膊上碰了碰,又缩回来,红着眼圈拍了拍我的肩:“娟子,别怕,有阿大在。” 他蹲在门槛上抽了袋烟,烟锅子 “吧嗒” 响,又起身去灶房找了热水,给婆婆妈递了碗,才开始商量请知客的事:“得请王大叔,他懂咱们河湟的丧礼规矩,又是你公公帮过的人,靠谱。” 说着就裹紧棉袄往王大叔家去,没半个时辰,就把王大叔请来了。

王大叔进门先对着大板作了三个揖,腰弯得深,嘴里还念着 “老太爷走好”,才直起身跟婆婆妈说话:“嫂子,你放心,老太爷的事,我保准办得周全,不寒酸也不铺张,贴合咱们农家的本分。” 他先安排佃农老宋去城外的报恩寺请和尚,“得请三个,念两天经,上午一次、傍晚一次,每次一个时辰,不多不少,刚好能超度亡魂。” 又让老陈去城里买粗麻烧纸和黄纸,“黄纸得剪买路钱,剪得方方正正的,边长三寸,路口、桥口、坟地都得撒,别漏了。” 婆婆妈从炕柜里摸出个蓝布包,里面是现钱,数了五十块大洋递给王大叔:“你看着花,别亏着老太爷,也别亏着帮忙的人。” 王大叔接了,交给旁边的账房老周,让他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

快到晌午的时候,院外传来马车轱辘压雪的 “咯吱” 声,是舅舅来了。他赶着辆旧马车,车辕上挂着个布包,里面是他连夜准备的香烛和素布。一进门就对着大板作揖,腰弯了三次,红着眼圈跟阿大说了几句 “辛苦”,就蹲在院里帮忙搭灵堂。佃农们搬来两张长凳,架上块门板,铺了层白布当祭桌,摆在大板前。上面先放倒头饭 —— 一碗白米饭,插着双竹筷,筷子尖朝上,饭上还撒了点芝麻;旁边摆四个白面馒头,捏得方方正正,是张婶早上刚蒸的;还有几个冻梨,是去年秋天窖里存的,公公爸以前最爱就着馍吃。桌下放了个瓦盆,老周特意在盆底钻了三个孔,怕纸灰积多了闷着火,还找了块铁皮当盖子,不用时盖上防雪。

王大叔又让人去村里找识字的李先生写挽联,上联是 “一生勤俭传家远”,下联是 “半世仁慈积德深”,横批是 “音容宛在”,用墨汁写在白纸上,晾干后贴在大板两侧的墙上,字写得苍劲,看着就肃穆。灵堂搭好,王大叔想起该让家里人换孝服,就从带来的布包里拿出几匹布 —— 有深蓝色素布,也有白粗布,都是按河湟的规矩备的。

先给婆婆妈换。张婶帮着她脱了平日里穿的藏青色褂子,换上深蓝色素布长衫,领口、袖口都缝了白布条,外面还搭了件薄麻罩衫,这是长辈的规矩。下装是黑色紧身素布裤,裤腿缝了三条白布条,自上而下,整整齐齐。婆婆妈坐在炕边,头发用木梳梳顺了盘起来,插了支素银簪,再裹上三米长的白孝布,一端垂在左肩,一端绕头打了个结,孝布末端还缝了点麻丝,显辈分。最后换上白色粗布袜和黑色小脚丧鞋,鞋面上缝了块白布,鞋底是粗线纳的,踩在地上稳当。换完后婆婆妈对着镜子看了一眼,眼泪又掉下来:“你公公要是看见,该说我穿得素净了。”

接着给我换。阿妈这时候刚好到了,手里拎着个布包,进门就来帮我。先脱了青布衫,换上深蓝色素布长衫,领口、袖口也缝了白布条,只是没搭麻罩衫 —— 我是晚辈,不用那样的规矩。下装也是黑色紧身素布裤,裤腿同样缝了三条白布条,裤脚收紧,方便我这双小脚走路。头发盘起来插了素银簪,阿妈帮我裹白孝布,绕头一圈,一端垂在左肩,打了个松结,怕勒得慌。鞋袜跟婆婆妈的一样,白色粗布袜配黑色小脚丧鞋,鞋面上的白布缝得方方正正。换完后阿妈扶着我走了两步,念叨着:“慢些,别崴了脚。”

阿大和舅舅的孝服是白粗布做的对襟短衫,胸前缝了块方形白布孝章,有巴掌大。外面套着黑色素布马褂,下装是黑色宽腰长裤,腰间系了两米长的白麻孝带,绕腰两圈后垂到膝下。头上戴的是白色无檐粗布孝帽,帽沿缝了点麻丝,头发用白布条束住。鞋袜是白色粗布袜配黑色布鞋,鞋面上缝了块白布条,没花纹,透着庄重。他们俩自己换的,换完后对着大板作了揖,就去院里商量出殡的路线了。

傍晚的时候,舅母带着海山和韩梅来了。舅母手里拎着个木匣子,里面是给帮忙的佃农准备的面馍和毛巾;海山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手里攥着张剪好的买路钱;韩梅则由舅母扶着,走得慢 —— 她的脚缠得极小,小腿往下只剩个大拇趾的小尖,裹脚布缠得紧实,外面套着双黑色素面小脚鞋,鞋面上没任何装饰,是舅母特意给她做的丧鞋。

舅母的孝服跟我和婆婆妈的样式差不多:深蓝色素布长衫,领口、袖口缝白布条,黑色紧身素布裤缝三条白布条,三米长的白孝布裹头,白色粗布袜配黑色小脚丧鞋。韩梅的是浅蓝色素布短衫,黑色长裤缝了一条白布条,头裹一米五的短白孝布,绕头一圈打结,脚穿的还是那双黑色素面小脚鞋,走一步晃一下,全靠舅母扶着。海山则是灰色素布短褂,黑色长裤腰间系了条白布条,头上扎着白色方巾孝帽,脚穿黑色粗布布鞋,鞋面上缝了块白布条,蹦蹦跳跳的,却也不敢大声说话。

王大叔看着人都到齐了,就召集阿大、舅舅商量祭奠和出殡的日子,定在三日后设奠,四日后出殡。老周则在一旁记账,把买烧纸、请和尚的钱都记在本子上,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当晚和尚就来了,三个穿着灰僧袍,背着木鱼、经卷和香炉,在堂屋角落设了法坛,摆上三个香炉、两对烛台,香是檀香,点着后满屋子都是味儿。他们念起经来,声音嗡嗡的,我和婆婆妈、阿妈、舅母都躲进里屋,韩梅也跟着进来,小声问我:“表姐,和尚念经,老太爷能听见吗?” 我摸了摸她的头:“能听见,这样老太爷到那边就顺当了。”

守灵的事按王大叔说的来:白天由我和婆婆妈、阿妈、舅母轮流跪守,祭桌旁铺了两领蒲垫,怕我们小脚跪久了疼;晚上由老陈和老宋守着,确保长明灯不熄、瓦盆里的纸灰满了就倒。我跪在蒲垫上,手里攥着块白布,看着长明灯的火苗晃啊晃,总想起公公爸以前坐在院里抽烟的样子,烟锅子一明一暗,跟这灯似的。婆婆妈跪一会儿就哭一会儿,眼泪滴在蒲垫上,洇出一个个小坑。

第三日是祭奠日,天依旧阴沉。一大早,知客就安排佃农在门口摆了张桌子,用来登记吊唁的人。亲友、工人、佃农陆续赶来,知客站在门口迎接,引着他们到灵前。吹鼓手是王大叔请的两个人,一个吹唢呐,一个敲梆子,客人一跪,唢呐就响,调子悲得人心里发紧。吊唁的人都要烧纸、行 “一跪三叩” 礼,我和婆婆妈、阿妈、舅母跪在灵堂右侧,陪着哭,待对方礼毕,我们再共同回跪一叩。我小脚不稳,每次起身都得阿妈扶着,膝盖跪得发麻,可不敢懈怠 —— 这是主家的礼数,半点不能错。

家祭按规矩简化了,因为婆家没亲,明泰又不在。舅舅作为外家代表,站在灵前,手里拿着张纸,念的是公公爸的事:“老太爷一辈子好善,佃户家没粮了,他让人送粮;工人家孩子病了,他给请大夫;去年雪灾,还免了佃户的租子,说‘大家都难,别逼太紧’……” 念着念着,舅舅的声音就抖了,底下的佃农也有抹眼泪的,有的还擤了鼻涕。念完,舅舅把纸烧在瓦盆里,又对着大板磕了三个头,磕得重,额头都红了。

韩梅和海山也得祭拜。舅母扶着韩梅,让她跪在蒲垫上,韩梅的小脚刚沾地就晃了一下,舅母赶紧扶住她,她才磕了三个头,磕得轻,怕摔着;海山则由舅舅抱着,往瓦盆里扔了三张烧纸,纸没扔进去,飘在地上,舅舅捡起来放进盆里,笑着说:“老太爷别见怪,孩子小,不懂事。”

还礼是提前准备好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婆婆妈、阿妈、舅母就坐在炕边忙活:把白孝布裁成小块,和面馍包在一起,毛巾也叠得整整齐齐;给工人和佃农的还礼是四个面馍加一小袋粮食,粮食是去年收的青稞,装在粗布小袋里,扎得紧实。客人吊唁完,亲友的还礼由我和婆婆妈亲手递,递的时候得弯腰,我弯腰时小脚得踮着,不然站不稳,递完还得回跪一叩致谢;工人和佃农的还礼由知客代转,我们只需点头致谢 —— 王大叔说 “这样既合身份,也省得你们小脚来回折腾”。给舅舅一家的还礼多了块深蓝色素布,给韩梅和海山各备了一套新的素色小衣裳,舅母接过,连声道谢,眼眶都红了。

第四日凌晨三点,天还黑着,雪还没停。和尚先念了 “起棺经”,声音比平日里响,透着庄重。王大叔喊了声 “起灵”,四个壮实的佃农抬起棺木 —— 棺木是前几天请木匠打的,黑油漆刷了三遍,上面放着长明灯,用绳子绑着,怕洒了;盖棺布是深蓝色素布,铺得平平整整。老陈手里拿着买路钱,走在最前面,每过一个路口就撒一把,嘴里念叨着:“老太爷,路上有鬼神挡道,您拿着钱,让他们让让,顺顺当当到坟地。”

出殡的队伍按规矩排着:最前面是韩梅,由舅母扶着,手里举着引魂幡 —— 是用白纸做的,上面写着公公爸的名字,韩梅举得不算高,却攥得紧;接着是撒买路钱的老陈;然后是吹鼓手,唢呐和梆子的声音在夜里传得远;再后面是棺木,四个佃农抬着,脚步轻,怕惊动了邻里;之后是我和婆婆妈、阿妈、舅母坐的马车,马车是佃农老马家的,铺了三层毡子,还放了个炭盆,怕冻着我们;最后是舅舅、阿大和送葬的工人、佃农,他们步行跟着,手里拿着烧纸。

我扶着马车帮,看着棺木慢慢往前走,雪地里留下一串脚印,心里空落落的。婆婆妈靠在我肩上,哭着说:“你公公这一辈子,没享过几天福,就盼着明泰回来,能一家团圆……” 舅母在旁边劝着,韩梅也不说话,只是紧紧攥着引魂幡的一角。

到了祖茔,墓穴早就挖好了 —— 是六个佃农昨天挖的,按王大叔说的,坐北朝南,深三尺,宽两尺,刚好能放下棺木。舅舅先铲了三锨土,往墓穴里撒,说这是代明泰做的,“长子不在,外家来替,让老太爷知道,家里有人惦记他”;海山也铲了一锨,土没铲多少,却撒了自己一身,惹得旁边的人都红了眼。佃农们把棺木放进墓穴,调整好方位 —— 头北脚南,按河湟的规矩,这样老太爷在地下能安稳。

接着就开始封土,佃农们你一锨我一锨,填得实实的,没一会儿就堆成了个小土堆。坟前立了块木碑,是老周写的,刻着 “吴公水淼之墓”,还有生卒年月,用红漆描了字,看着醒目。所有人都在坟前磕了三个头,和尚念完 “封坟经”,仪式就算完了。

往回走的时候,天已经亮了,雪停了,太阳出来了,照在雪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韩梅走在我旁边,手里还攥着引魂幡的一角,小脚踩在雪地上,留下一个个小坑,她小声说:“表姐,老太爷到坟地了,就不会冷了吧?” 我点点头,摸了摸她的头:“嗯,不会冷了,还有我们惦记着他呢。”

回到家,堂屋的灵堂撤了,只剩下祭桌和空瓦盆,看着空荡荡的。张婶端来一碗热粥,让我喝了暖暖身子,我喝着粥,想起公公爸以前早上也爱喝粥,就着咸菜,还会给我夹一筷子,说 “娟子,多吃点,你脚小,走路费力气”,心里又一阵酸。往后这个家,就得靠我撑着了,我得把皮毛厂管好,把地里的庄稼种好,等明泰回来,跟他说公公爸走得安稳,让他放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