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37章 诗论成辩才(1)

汉魏风骨 第37章 诗论成辩才(1)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2 12:36:43 来源:文学城

半月后,前线传来的一件大事,轰动了整座邺城,乃至整个北方政坛:故中郎将蔡伯喈之女蔡琰,被曹操从南匈奴赎归中原。

没错,就是历史上那个赫赫有名的汉末才女——蔡文姬!

一时间,不论才子名士,还是街巷黎庶,皆议论纷纷。有感伤蔡氏流离戎狄、命运多舛的,有忆及昔年战乱与亲故离别而流涕的,亦有感慨当朝司空大义,作谣歌为颂的。司空府内,一众姬妾更因蔡琰才貌双全的传言,将此事传得沸沸扬扬。直到又传来曹操将蔡琰许配给屯田校尉董祀的消息,她们才松了口气。

彼时正是谷雨时节,檐外雨流如注,庭下水潦纵横,府中一众姊妹给卞夫人定省毕,正于堂前嬉闹,崔缨则与秦淳倚柱观雨,抱臂闲谈。

关于南匈奴,崔缨曾听曹丕说起过,它原是匈奴部族的分支,乃呼韩邪单于之孙醢落尸逐鞮单于建立的政权,早年一直归附汉室。桓灵时期,汉廷政局动荡,南匈奴不仅内部分裂,互相残杀,还趁机勾结鲜卑,袭掠边塞,杀虏汉吏,多年来战争无止无休。官渡大胜后不久,南匈奴各部落首领皆归依收编入曹氏政权。曹操将其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安置在冀并等州,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

“高幹是袁绍外甥,先降后叛,遁逃匈奴,求救于单于,单于惧于司空威势,反将高幹部将擒送给了司空。后来戍边的屯田校尉董祀,从逃回的汉人口中得知,当年被掳走的蔡中郎之女,正身陷其部落,为匈奴左贤王所有。司空与蔡中郎有旧交,断然不会坐视不管,区区玄璧,只是给那匈奴些许薄面罢了。”

“怎么,阿姊,你对军旅之事也感兴趣吗?”

崔缨摇摇头:“军旅之事倒还次要,蔡琰此人所遇所历,才教人唏嘘。”

环柱嬉戏的曹操女儿们,听她叹息着讲故事,纷纷起了兴致,凑近前来。

崔缨观望着卞夫人已不在正堂,便继续感慨道:“蔡琰是名士蔡邕之女,蔡邕你们晓得不?多少人尊崇的名士大家啊。那位蔡姊姊年轻时,精通律吕与书法,博学多才,容貌出众,天下闻名。如此罕见的才女闺秀,却遭遇诸多不幸。她早年嫁给了河东卫家,年纪轻轻便守了寡,很快又没了父亲。

“兴平年间,她被胡羌掳走,从此不知音讯,竟长达十年有二!如今虽得回归家园,代价却是要与生下的两个胡儿诀别。我等皆为女流,可她所经之劫苦,何止十倍于我等所历。诸位妹妹们,你们说,如今在府中安逸的日子,可是不易?”

曹操女儿们相视沉默了。

历史上蔡琰归汉后不久,便消失匿迹。没有人知道她后来结局如何,与再嫁之夫董祀过得好不好。只是,中国文学史上,因蔡琰的出现,而极大增添了女性的光辉。

“阿姊说的极是,若是生在寻常人家,我们只怕也是任人宰割的命运。”秦淳叹道。

小曹节噘着嘴低下了头,兀自玩弄她的小辫:“是啊,若没有翁翁在外征战辛劳,节儿也不能有穿不完的新衣和吃不完的粟饭了。这样想想,那位蔡姊姊真的好可怜啊……阿姊,她还有亲人吗?”

崔缨摸了摸曹节的头:“有的,她还有个妹妹,嫁给了泰山羊氏,回中原后,她应该会回陈留老家吧,算着日子,月底就会到邺城董府。”

“哼,说来说去,其实这个世界就属女人最可怜啦!”

大咧咧讲话的是站在曹节身边的一个女孩,她是杜姨娘之女,名唤曹姝,是秦朗同母异父的妹妹,今年不过八岁,却比十一岁的曹节还要高一些。

“姝儿之意是?”

“意思是我觉得很不公平!”小曹姝昂起头道,“阿姊,你给评评理,前日傅母教我们读《礼记》,什么‘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难道女人生来就只能‘从’着别人不能‘由’着自己吗?从匈奴回来的那位姊姊明明已经很可怜了,为什么改嫁三次还要被人说不是呢?”

曹姝童真无忌的话语着实教崔缨吃了一惊,另一名常与她同处的女孩赶忙捂住她的嘴。

“嘘——这种话姝儿你私下同我抱怨就是了,干嘛跟崔姊姊说?”

她叫曹贞,和秦淳同龄,是环姨娘之女,曹冲的亲姐姐。

看来是最近府内外的闲言碎语都传到小孩子的耳中了,汉代虽容许女子改嫁,但儒教深入人心,哪怕是名臣之女也难免遭人非议,尤其是初嫁时卫仲道早亡之事。

“不打紧,大夫人不在,这堂上都是自家姐妹,有什么想说的尽可告诉阿姊,刚好,我们姊妹间也谈论一番。”

小曹节拉住了小曹姝的手:“姝儿,不爱读那些书咱不读就是了,回头我跟母亲说一声,你搬来正院和我一起住,府中下人爱怎么说闲话咱不听就是了嘛。”

“可这不是爱不爱看书听不听的问题呀?”小曹姝撇开曹节的手,歪着头,微笑问崔缨,“崔姊姊,你来府中那么久,可曾去过东阁?姝儿听说,你是全府最爱看书的阿姊了,可知书阁有府吏看守,我们要想看书还须教婢女们去拿,公子们却不同,随时都可出入?”

“东阁是兄长们的习业之所,司空府自有司空府的规矩,阿姊也去不得。”

“是的,有规矩呢,”曹姝鼓起腮帮子,盯着檐外飘洒的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时候,阿姊可也会觉得不公?

“公子们在东阁有全城最好的夫子授课,我们每日却要受傅母的训诫,除了绣花针还是绣花针。像这种下雨时节,丕二哥他们都在阁上饮酒作诗,那阁上景致,定比我们这里四正方方的天空要好看多了呢……”

姊妹们被曹姝说得心动,多少有些骚动,开始附和着抱怨起来了。

崔缨浅浅笑,明白了曹姝发问的用意。

真有意思,这曹姝比曹节曹贞秦淳年纪都要小,却比她们多长了个心眼,看来以后得对她多留意下。崔缨掂量着自己论语读得也差不多了,心想不如就趁此机会,去挑衅那何晏一番。

“好啦!既然大家心里烦闷,下着雨我们也无处玩去,阿姊这就带你们往东阁一游,去破了这规矩!若母亲怪罪,阿姊一力承担!”

姊妹们拍手叫好,纷纷跟着走。于是乎,崔缨、秦淳、曹节、曹宪、曹姝、曹贞、曹华姊妹一行人拉手笑着穿过长廊,浩浩荡荡,就往东阁奔去。

东阁分设东西二门,东门直对广德门大街,有主阁和别阁之分。藏书室设在底层和别阁,修业习礼的学殿设在二楼,小姑娘们从廊下登木阶而上,轻飘飘就溜进了学殿,这时才发现,东阁祭酒邴原恰巧不在殿上。

“好亮堂的地方啊!”曹节第一个欣喜地叫出了声。

殿内连枝灯火灿烂,将年代久远的梨木地板映得锃亮,矮案整齐排列,多设半旧蒲席,两侧都有堆满竹简的书架。这里陈设虽素朴,却尽显书香古韵,曹操对府中公子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面对不速之客,公子们纷纷怔住,不管是坐着的,站着的,都投来了好奇和迷惑的目光。崔缨四下观望,瞅见了何晏、秦朗、曹矩、曹上、曹据、曹林等人,却独独不见曹丕的身影,想来定是在主阁吧?此时曹植正拿着书同曹彪在窗边谈话,听见曹节的声音,于是回过头。

“节儿?”

曹节扑上前,笑盈盈地拉起曹植的衣袖喊“四哥”,曹冲也遥遥地打招呼直喊“崔姊姊”。崔缨领着一众姊妹来到窗沿赏雨,对着外街景象谈笑风生。

听说了她们“参访”的来意后,后排的何晏等人果然傲慢上前。

“擅登东阁学殿,崔妹妹,你好大的胆子啊。”

崔缨倚着窗沿,扭头静看何晏,微笑不语,诸姊妹皆会集在她身后。

“看这架势,怎么,妹妹们今后莫非也想听夫子的课不成?那可只有临渊羡鱼的份了罢,须知东阁只与公子授课,此乃司空府惯例。”

“唉,兄长说的是哪里的话,”崔缨挽臂上前,“既然都在司空府内,且学问相当,凭何我们不能在此学殿有一席之地呢?”

“学问相当?”何晏等人皆笑,“此处可是东阁,孔夫子之像尚且挂在梁间,比不得几位妹妹们的锦绣闺阁,放言且须谨慎,切莫自扇了脸面。”

崔缨抬头看了眼画像,仍旧笑道:“今日我们既然敢来,自然也敢请教兄长们的学识一二喽。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曾一试,兄长怎知我们闺中之人不可与公子学问相当呢?”

“《论语》?”何晏听了来劲,觉得有趣,“妹妹果真天真可爱,引用曾参之言?只怕你连《论语》为何人所辑录的都不知吧?”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编撰记录的,除了孔子称“子”外,还有曾参、有子、冉有和闵子骞称“子”,于是后人就有推论,《论语》正是这些人的弟子所编撰。

众公子大笑,只当崔缨不知此事,有人起哄道:“崔妹妹,你可小心些,平叔《论语》之学,在我们中可是一等一的好,昨日邴祭酒还夸赞过他呢!”

何晏在应和声中洋洋得意,眉眼吊得极高。于是曹植拉着曹冲和曹彪,在一旁摆好看戏的姿态。

这时,远在主阁饮酒的曹丕曹真二人,恰巧闻声推门而入。

崔缨清了清嗓子,故意走在殿央,喊道:“二哥,何晏也!”

场中众人皆疑惑得停住了笑,何晏更是觉着惊诧,自以为抓住了把柄,连忙喝问她道:“当殿直呼兄长名姓,可乎?妹妹莫不是忘了上回大夫人给的教训?”

崔缨一溜烟似的快走到曹丕身侧,端着手站定,嬉笑应答:“噢?兄长怕是误会了什么罢?《论语˙子路篇》‘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适才我不过在跟二哥打招呼,难道兄长,连孔夫子说的话也忘了么?”

殿内火药味弥漫,引得曹丕发笑:“缨妹,方才你们说的话二哥都在外间听到了,私自携姊妹们登上东阁,确实放肆了些。”

“二哥!”崔缨拼命给曹丕使眼色。

“不过,只要你能向众人证明你所谓的‘才学相当’,我便向母亲请令,去了东阁女子不得入内的府令,且准你来学殿上课,同你这些哥哥们一起修业学诗,如何?”

“好好!”

崔缨满心欢喜地答应了,曹丕便寻座坐下,高声问道:

“何晏,你可敢与她比试比试?”

何晏当然不把崔缨放在眼里,他还记着上回因《尚书》同她面红耳赤争辩的事。

“比就比,本公子还怕她不成?妹妹且说,你想要个什么比法?”

引诱何晏入套成功,崔缨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连连摆手:“不敢不敢,非是‘比试’,只是做妹妹的请教兄长一二罢了。”

鼓足勇气,缓步上前,崔缨脑中忽而回忆起去岁被他和曹茂欺负的场景,顿时收敛笑意,严肃起来。

“古来素有主宾问答之习,三局两胜自是常理,你我就各做一局之主,各做一局之宾,以《论语》为比试内容,来个问答定胜负,如何?”

“好!那这首局就由妹妹来做主出题,我来答,你要是能难住我,便算你赢了。”

常规出题,崔缨怎么问也不可能难得住何晏,倒不如就凭恃最熟练的《论语》压一压他的气焰。

她沉思片刻,故作自负姿态:“《论语》,启蒙之学耳。崔缨不才,两局皆烦请兄长做‘主’罢。”

何晏笑弯了腰,他拿竹简指着她道:“妹妹真是狂妄得很啊,不知近世文人最爱玩的几种花样,除了‘对问’之式,更有‘七发’‘连珠’。念在妹妹年纪尚幼,我也不为难你,只以问答之式提出七问,若妹妹皆能作出令满座中人信服之回答,这局便算你赢。”

那时崔缨单纯地想着,考察《论语》的基础一定绰绰有余,便点头做了个“请”的手势。

窗外雨声正紧,众人围成个圈,看何晏在殿央站定,与崔氏小女摆下分庭抗礼的阵势。

“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子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敢问妹妹,何以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其言也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近仁’;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恭、宽、信、敏、惠,行此五者可为仁’;子路‘杀身以成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而为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兄长首问问‘仁’,崔缨一介女流,不胜惶恐,然犹记‘当仁,不让于师’,数此种种之仁,不知可合兄长心意否?”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敢问妹妹,何以为‘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义之大者,为国长远之计。君子‘义以为上’、‘见危致命’,忘乎生死,舍身而取义。”

“君子不知礼,无以立,敢问妹妹,何以为‘礼’?”

“《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冠、昏、丧、祭、乡、相见’,先人脩此六礼以节民性。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孔鲤退而学礼,君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知者不惑,敢问妹妹,何以为‘知’?”

“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敢问妹妹,何以为信?”

“人言寡信,譬如大车无輗,大车无輗。为人谋应忠,与朋友交应信。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轻诺必寡信,‘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所谓正人君子。”

五问五答下来,通畅流利,殿内已是掌声雷动。崔缨自以为成竹在胸,拿下首局胜利不在话下,却听何晏振袖问曰: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敢问崔妹妹,何以为孝?”

孝?她在这个世界早已无怙恃,背《论语》时也未加注意,如今问起“孝”字,还真不知孔子口中的“孝”为何物。然而一提起孝,她又浑身直打寒噤,心神不知不觉便飘到了九霄云外……

若是寻常人家子女,定知孝字当道,如利刃悬梁,是必朝夕克勤罢?可她呢?

何晏瞅准崔缨出神的间隙,连连冷笑讥讽:“好妹妹,纵你是个人才,仁义礼智信答得头头是道,独独忘了‘孝’——原竟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不知百善孝为先。”

被何晏一激,她终于回过神来,在众人注目下,情不甘心不愿地说出几句:“子曰:‘父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闵子骞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是为孝,孔子……”

“孔子什么?”何晏步步追问。

崔缨犹豫着:“孔子……孔子苦寻父叔梁纥之坟,葬母是孝……”

“孔子葬母?”何晏哂笑,“以今观之,妹妹也算熟读《诗经》,怎地连此典存伪也不知?”

什么?孔子葬母不是家喻户晓的典故么?

崔缨怔在原地,将目光投向曹丕曹植二人,可他们显然也并不否认何晏的说法,一时间崔缨慌了神,不知自己在前世所记的“历史”有多少真多少假。

何晏见她窘态,只管笑:“崔妹妹,这才第六问呢,你便要支架不住了么?唉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子又曰‘无友不如己者’,看来,今后是无缘与饱读诗书的崔妹妹做这同窗之友了呢!”

崔缨顺着何晏的话,强作镇定:“兄长引用此言不妥。”

“如何不妥?”

“孔子是说过‘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可在《子张》章中,当子夏提出‘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的观点时,子张却反驳道‘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由是可见,《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自有矛盾。丈夫处世,何必拘束小节,今日我不过是这六问答得磕绊了些,兄长便要与我划清界限,莫不是要做当世腐儒不成?”

话毕,众人皆笑,何晏气得呼呼,仍旧斜着眼睛看人:

“妹妹不用转移话题,你于儒学造诣不深,早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利口可覆邦家’今日我便在众人面前揭穿你的面目!”

“兄长又错了!”崔缨越说越自信,“利口可覆邦家,亦可造邦家。战国策士苏秦张仪可谓利口,然在齐梁间以辩术著称的孟轲、持节游说诸侯间的陆贾、上疏政论以济时弊的晁错、贾谊,可尽是利口覆邦家之徒?伶牙俐齿不受世人待见,只因某些轻浮之人‘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一番话及时堵住了何晏的嘴,曹家公子小姐们齐声叫好,显然已认可她赢下这第五问答。

何晏环顾无对,生出一计。

“好,这第五问便算妹妹勉强过了,接下来第六问,我也要稍作变通了,妹妹心下可要做好准备呢?”

何晏这语气似已不敢小觑她的积累,最后一问,定然会用尽所学来为难,窗外春雷声声,崔缨藏在袖中的手不自觉地捏出一把汗。

只见何晏来回踱步,摇头晃脑,念经似的开始出题: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大丈夫生当于世,固当步玉阶,登高堂,奉命持节,肥马轻裘,光耀道路。此所谓圣人之‘同名教于自然’,妹妹可赞同否?”

玄学在这个时候已经萌芽,崔缨确是始料未及的。

她愣住原地,心想这算什么问题?以儒释道?不不,以道释儒?可对于老庄,她尚且停留在前世中学文言文积累层面,这让她如何与何晏“清谈”玄学啊?一开始界定《论语》为出题范畴,她正是怕被何晏问及知识盲区,这下该如何是好?

见她又哑然无声,何晏露出了得意的笑,却听台下有人反驳道:

“圣人何时说过这样的话?你是要用《淮南子》诓人么?”

崔缨抬头望去,只见曹植扶案而起,大摇大摆走近前来。

“首局焦灼,竟也牵扯进儒道二家,何晏,你既要谈道家,我便要同你辩上一辩,‘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子都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区区肥马轻裘怎是丈夫处世必需?呵,以天下之公成己之私,又有何羡乎?依我看,你还是换个题目的好!”

众公子掌声不断,立刻倒向曹植这边,听到曹植用老庄思想,替自己出头反击,崔缨心中若有所动。

何晏似乎看出崔缨的知识漏洞,他也不恼曹植帮我说话,只继续抚掌说道:“行行行,换就换,听好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成者也……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无誉为大。夫唯无名,故可德遍以天下之名而名之……”

“哎哎——无用之言故弄玄虚!”曹植直接将何晏的话打断,“你就直问罢!”

看着何晏难看的脸色,秦淳等姊妹都忍不住掩袖失笑了,崔缨也和曹植互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却被一旁的曹茂看在眼里,遂对着他鼻哼一气。

何晏倒还沉得住气,难为他挤出个笑容:“崔妹妹,你既自诩熟读《论语》,想必对孔、颜、曾、孟这些儒家‘圣人’了解甚深。巧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道家也有一个‘圣人’之称。敢问妹妹,儒家的圣人和道家的圣人有哪些区别呢?”

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崔缨攥紧手心,再次陷进何晏融汇儒道出题的圈套。

半天的时间过去了,她还是嗫喏着“圣人”二字,想不出一句《论语》里关于圣人的描述。总不能,把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搬出来吧?

曹植见状,恨铁不成钢似的重叹一气,再次为她出头:

“孔丘仲尼,是为儒家‘至圣’,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荀子曰‘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圣人无私,古之尧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为儒家代代颂扬之‘圣人’。

“道家‘圣人’却不同,是为‘无为’之圣。‘圣人无为,以百姓为刍狗’,是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若能在治政抚民之事上不敢‘强作妄为’,顺民之自然,不施加过多干预,这种人便叫作‘圣人’。”

一说起老庄崔缨就听得稀里糊涂,可不管怎样,其余公子都听懂了,纷纷鼓掌叫好。

何晏却笑了,阴阳怪气:“自己答不出,便托他人作答,崔妹妹,你凭心而问,这第六问,我能算你答出吗?”

道家基本常识都不能答出,崔缨有些惭愧,本就好面子,索性跟何晏说道:“兄长说的甚是!我崔缨有自己的本事,确实不该请旁人代答!”

“所以,首局妹妹可是要认输了?”

崔缨盯着何晏的眼睛半晌,神秘一笑:“其实吧,我虽在道家学问上不如兄长,也还算下过一番背书功夫。兄长既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作引,想来对《逍遥游》篇十分在意了,若我,今日能背出《逍遥游》呢?”

众人闻言皆愕然,何晏反应过来后,更是笑得直喘气:“哈哈,妹妹连道家‘圣人’都不知何物,还敢口出狂言唬我?你要是能背出半篇《逍遥游》,这首局我让你赢又何妨?”

“一言为定!”崔缨怕何晏出尔反尔,赶紧应下。

半篇《逍遥游》,刚好是高考课标必背,若要背齐后半部分,她还不能有十足把握呢。回想起前世高中时代,晚读课时,语文老师催促全班背诵《逍遥游》并要求晚自习默写的场面,崔缨心丝萦纡,一时兴奋不已。

“背啊?你倒是背啊?”

何晏催促,一副等着看她笑话的姿态,不曾想下一秒她就朗朗上口背起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一刻钟不到,《逍遥游》前半篇便被她一字不落地背完,只剩何晏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殿中众人纷纷为崔缨庆贺,曹丕也颇感纳罕:“缨妹,可以啊,我竟不知,你何时背了《庄子》。”

“《逍遥游》算什么,我还会背《离骚》呢!”

“啧啧啧,她还会背《离骚》?”公子们纷纷哗然且不平了,只有崔缨一个知道内情的人笑得愈发自信。

何晏终于罢休,认下首局她赢。

“哼,别得意,这才一局呢。按妹妹的说法,这第二局,仍旧是我做‘主’,你做‘宾’,对否?”

“是。”

“这样吧,本公子出一题,你我共答,免得教他人说我欺负你。”

“请出题——”

“好,”何晏击掌而笑,“就以适才意犹未尽的‘孝’为题,你我各作赋一篇,请众人共鉴水平,如何?”

一听作赋,诸公子皆不言语。曹丕发言道:“何晏,你妹妹年积尚幼,骚赋体大,不宜为题。”

何晏却踱步行至崔缨身侧,颇有深意地说道:“赋,确实难以入手,是我考虑欠妥了。妹妹既已开蒙学过诗论,那就……作首五言诗吧!我仍作赋来与你比一比,也算公平了。”

先提个十分不合理的要求,是为了提出后面五分不合理的要求。众人都屏息听崔缨回应,那时,哪怕她随便背首唐人写的五言古体,也是可以蒙混过关的,可她沉默了半晌,只是低下了头。

“这局,我弃权。”

“什么?”

全场再次哗然一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