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36章 任尔落冰霜

汉魏风骨 第36章 任尔落冰霜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2 12:36:43 来源:文学城

这还是她第一次去拜访曹丕的小院,路途不远,走上片刻便到了。

院内百卉丛生,绿株遍植,蜂蝶飞忙,崔缨欢欢喜喜,一蹦一跳,边走便逗留追逐花蝶。

在婢女的引路下,她来到曹丕书房门口。可未及敲门,房内便传出一阵激烈的吵架声,紧接着便是杯盏破裂声。崔缨吓了一跳,不敢吱声。

隐隐约约听见房内似有妇人啼哭音,崔缨站在门外听得不甚真切,况有婢女在后,既不便伏墙倾耳以听,又不能退居中庭,于是只好尴尬地站在原地。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有人凄凄念辞,哀婉声绝。

“我十三岁便嫁与你为妻,于今已有七载,她甄氏凭什么!曹丕,你为何这样对我!”

“……”

早听闻,曹丕与他发妻任氏不睦,今日如此不巧,竟让她撞上了,看来这次是白跑一遭了。想着在曹府须谨慎,少掺和他人家务事,崔缨也不向婢女多打听一句话,自觉转身,即刻便要走,却迎面撞见前来奉茶的甄妤。

甄妤面色红润,看着心情却不甚佳。想起她的身世遭遇,崔缨心生怜悯,主动上前行礼问候。甄妤抬头望了眼紧闭着的房门,便将奉茶之事交给了侍婢,领崔缨去了她的房中。

崔缨一进房门,便闻到阵阵花香,珠帘屏风,斗帐烛灯,皆安置合宜。小小摇篮里,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孩儿睡得正香。

“叡儿都长这么大了呀!”崔缨压低了声音,“阿嫂你看他的小脸,多白净多可爱啊。”

甄妤笑着,亲自沏茶招待,崔缨也毫不客气地拾了些桌上的点心来吃。

“阿嫂,上回你送给缨儿的胭脂甚好,等下回二哥再带缨儿出府时,我定给叡儿买一些好玩的,就当是给他的周岁礼。”

“好,好……那我便代叡儿,好好谢谢你这个小姑姑!”甄妤温和地摸了摸小崔缨的发髻,替她撩起松散的碎发,“你二哥众多姊妹中,就数你最与众不同了,别的小姑娘都拿胭脂往脸上涂,你却用来研制红墨。”

“嘻嘻,阿嫂,我可不是玩胭脂,有大用处哩,不过,你可不许告诉大夫人哦,这是我们姑嫂之间的小秘密!”

“是。”甄妤笑着拧了拧崔缨的小脸。

“唔……阿嫂,你做的这些桃花糕真的好好吃啊,二哥也太有福气了!缨儿日后有空,也要跟您学这些手艺!”

“嗯,是得多学些厨艺,以后缨儿长大了,也能给未来的夫君做可口的糕点。”

崔缨吃着桃花糕,闻言差点呛到:“阿嫂!”

甄妤抬袖掩笑,谨慎回头,看着小曹叡熟睡的方向,竖指做了个嘘声的手势。

…… ……

没见到歌姬来莺儿的面,虽然有些失落,但崔缨还是满怀信心地走回了自己的闺房。

她在房梁上悬起数十条黄幅,写的都是《诗经》名篇篇名,以黑、红、蓝三色区分风、雅、颂三大类。只要每次抬头看见篇名,便要求自己得在心里默背出来。除此之外,晚上她还趴在草席上,用麻纸默写屈指可数的几篇诘屈聱牙的诗。

这一切都被东偏房的曹植看在眼里。

当他推开崔缨的房门,亲眼目睹满屋飘舞的黄幅、满地堆积的麻纸草稿时,动了动嘴唇,欲言又止。而此时,崔缨正趴着握笔划去最后一日的时间安排表。表上什么时辰做什么事情,都写得清清楚楚,精确到了几刻钟。

这一月的时间,都被她算进了计划里,没有丝毫的浪费。

曹植嘿然,负手而立,见崔缨满脸堆笑,满脸墨迹,便简单地考问道: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下句?”

“嗯……‘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召南·鹊巢》首句?”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相传鸤鸠不筑巢,居鹊之巢,由是便有‘鸠占鹊巢’之说。”

“‘螽羽诜诜’一词,所出何处?释为何意?”

“出自《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此以螽斯之多,喻夫妇和睦,子孙众多。”

“毛诗所录许穆夫人之作篇名?”

“许穆夫人,卫昭伯之女,于国有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亲赴漕邑,是缨儿心中的‘女屈原’,传世之作共三章,《载驰》、《竹竿》、《泉水》,一句‘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教大夫惭愧,齐桓动容。”

“对你来说,《周颂》里教训最深的一句是什么?”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惩前毖后,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小雅》中阿缨感触最深一句呢?”

崔缨顿了顿,看着曹植的眼睛,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郑注曰‘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吾之最爱,不过一句‘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而也已。”

……

问了一圈《诗经》名句,几乎没多大问题,只是不能诵出全篇。

“嘿嘿,如何?这场赌局,我可是赢了哦。”

曹植弹了弹衣袖,与崔缨隔案对坐,冷哼一声:“我当妹妹全卷背出了呢,原只是择其重者而背之,你所谓的‘熟背’,又与耍赖何异?”

“欸,话不能这样说——”

崔缨歪着头,清声辩道:“‘诗言志,歌永言’。文章之用,便在于日常所需,我背我喜欢的,背我觉得用得上的,何错之有呢?”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曹植说着又用竹简拍她的头,用教训的口吻说道:“阿缨,文学并非功利之器,‘兴观群怨’固为诗之功用,然学问偏做不得假,唯有脚踏实地,博览经史,严谨治学,方可修无遗之业。”

“我怎么便算不得严谨治学了呢?”

崔缨不服气地撅起了嘴:“难道便只该像你们一样,哦,摇头晃脑,声如蚊蝇,于涩水中求渡?你们受那规绳矩墨的束缚,不知巧变,反而为累,就是腐儒!”

曹植纳罕:“ 孔子尚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怎到了你的口中,辄成‘腐儒’了?”

空气弥漫着浓厚的火药味,曹植把玩着那拦腰折断的毛笔,讽讥道:“也罢,君子和而不同,我不与你多计较,只是缨妹妹背书之法,委实与常人不同,四哥确想请教一二——”

崔缨哂笑道:“植公子,你别看不起人,我崔缨可不是呆子。我深知背书亦有道法可循,譬如《秦风·蒹葭》,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深藏曲乐之妙。背诵时,比之耳享阳春白雪,又有何妨?”

曹植微微颔首,表示认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圣人早有言在先,此诚可信。”

“再举《周南·芣苢》……你看啊,‘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往后五句,只须将“采”字换作‘有’‘掇’‘捋’‘袺’‘襭’,便能迅速背出,我说的对否?”

“说得不错,还有么?”

“还有便是……一个‘温故知新’。”

崔缨神秘兮兮地凑在曹植耳畔,悄声笑道:“四哥可听过,何为‘艾斯浩宾记忆法’?”

“呃?什么法?”曹植一头雾水。

崔缨忍住笑意,从诸多麻纸堆里翻出几张曲线图和记录表,指着它们,骄傲地介绍道:

“此即你我日常无意感知的背书之律:遗忘之过程,并不均衡,始迅后缓。意思是,我们所背所学,自装入头中起,便开始逐步消退记忆,前一二日如遇陡峰,会急剧跌落,往后数日,便似平川无折了。由是可知,倘若一书生要熟记学识,必然要掐着时间节点,学会温故知新。”

“何须如此繁琐!”曹植嗤笑道,“真正善学者,一目即不忘耳。”

“植公子,你真当天下所有士人都跟你一般,生来便是神童么!”

“欸,妹妹折煞我了,我可不曾自诩过什么‘神童’,”曹植笑眯眯,“不过欺负欺负像你这样的,还是易如反掌的。”

崔缨被曹植气笑了,拿起竹简指着他:“既如此,缨儿倒想考考四哥的学识,关于《诗经》,你又了然多少?”

曹植环抱双臂:“你是在嘲弄我么?如此简易之问,还须我来告诉你么?”

“我就想看四哥是否能流利说出。”

“那听好了——”

曹植正襟危坐,直视着她的眼睛:

“《诗》分《风》《雅》《颂》,除存目无文的笙诗六篇,计三百零五篇,大抵皆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所出。《风》为各地民谣;《雅》为周人正声雅乐,有《小雅》、《大雅》之分;《颂》为周王廷与贵族宗庙祭祀之乐歌,分《周颂》、《鲁颂》与《商颂》。

“汉传《诗》者,凡四家,申培之鲁诗、辕固生之齐诗、韩婴之韩诗、毛苌之毛诗。鲁诗、齐诗、韩诗,称‘三家诗’,于汉初立为博士,为今文经学;毛诗乃前汉时人毛亨所授,炎汉中兴后,方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旧事多本《左传》,为古文经学。毛诗盛行至今,力压三诗。世称鲁人毛亨为大毛公,赵人毛苌为小毛公。”

“说起毛诗,可少不了提及毛诗之《序》啊。子夏作《序》,美刺之旨,固为后世之范典。”崔缨故意试探他道。

曹植莞尔,波澜不惊:“《诗序》三篇不离‘后妃之德’、‘刺时淫佚’,与孔丘‘无邪’之说背离颇远。可见毛诗并不尽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自小只爱读韩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