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38章 诗论成辩才(2)

汉魏风骨 第38章 诗论成辩才(2)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2 12:36:43 来源:文学城

看着曹植震惊不解的眼神,崔缨愈发惭愧,只好吞吞吐吐道:“我……不会作诗。”

何晏等人笑得连成一片,众人万万没想到,作诗这种当世书生基本功,一个适才还背诗朗朗上口的人竟然直接说不会。

是的,崔缨确实不会。

因为在二十一世纪时背过太多唐诗宋词,早对作诗索然无味,平时也就疏于练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固学的音韵与这个时代有很大不同,常常记混韵目,押韵的功夫又很累,又生性懒惰,写写文言文还能平凑出几句酸句子来,作诗实在没有底蕴;再有,就是古体诗不比律诗有章法可循,与其写出个四不像的酱油诗惹人笑话,还不如不写。

何晏知道崔缨这两月背《诗经》的事,竟能赌赢她不会作诗赋,确实聪明。

一旁的曹冲见状,忙小声道:“阿姊,五言诗很简单的!冲儿都会呢,阿姊再考虑考虑啊?”

崔缨对着曹冲苦笑道:“冲儿,谢谢你,可阿姊,确实不会……作诗。”

“哗众取宠,可得长久乎?”曹植对她的失望写在了脸上,他只当崔缨是故意说不会,或者是不敢,于是他撒手不管了,径直返回自己的席座。

何晏莞尔:“诶,妹妹肯主动承认自己才疏学陋,还算实诚嘛——”

“不是还有最后一局么?”崔缨闷闷不平,打断他的话道,“兄长,这第三局,就以《诗经》为主题,展开辩论,我定然不会再输于你!可敢应战?”

“《诗经》?呵!”何晏早已察觉出崔缨只对诗论比较熟悉,于是识破了她的谋算,“偏不许这第三局从《诗经》中选题,妹妹既饱读诗书,脱离这些‘启蒙之书’,不一样可大展身手么?难道,今日妹妹敢来东阁寻衅,只是欺负着我们这些公子不曾像你一般,月前精心背诵了诗论不成?”

“就是啊!”

“不能出《诗经》,太简单了!”

后排公子纷纷应和。

崔缨沉住气:“好,这第三局,我不做这出题之‘主’,请旁人来吧。”

公子们挤眉弄眼,悄然一片,曹丕也不好出面,会有偏向之嫌。

“不如让我来吧。”只见何晏身后的秦朗小公子举手说道。

秦朗虽与何晏走得近,上回当庭作证的事却可见是个做事公正的人。他既出来,倒也没有公子反对。

他先是上前对着安坐中的曹丕揖了一揖,才缓缓道来:“诗论背来终究浅显,不若立足当世时局,就新近平定的冀州一论,上至山川地理,下抵风土人情,可谈古今人物,可论俊杰名士,兄长阿姊大可开怀畅谈,半柱香内,以博闻强识者为胜。”

冀州?名士?崔缨瞬间懂了秦朗的用意。

何晏倒未觉察出秦朗有意偏向崔缨,或者说,以他自负的心性,根本没把崔缨放眼里。他听了题目只是抿嘴笑,思量不多时便已胸成点墨。

“崔妹妹,等候多时了,你既一时没准备好,那为兄便当仁不让了。”

“请——”

只听何晏在殿内侃侃说道:

“冀州,天下之上国也,西靠太行,北接燕代,东连齐鲁,南通中州。东河以上,西河以来,南河以北,易水已南,膏壤千里,天地之所会,阴阳之所交,所谓神州也。

“冀州也者,民生质朴,物产丰盈。常山为林,大陆为泽,蒹葭蒲苇,云母御席。魏郡好杏,常山好梨,清河缣总,房子好绵。河内好稻,真定好稷,安平好枣,中山好栗,共汲好漆,地产不为无珍也。

“若论俊杰贤士,春秋以来,可以海内比而校也。恭谨有礼,莫贤乎赵衰;仁德忠义,莫贤乎赵盾;纳谏服义,莫贤乎韩起;决危定国,莫贤乎狐偃;勇谋经国,莫贤乎魏绛;达雠为主,莫贤乎祁奚;延誉先生,莫贤乎张老;明智识物,莫贤乎赵武;清直笃义,莫贤乎叔向;聪明肃恭,莫贤乎羊舌职;守信不移,莫贤乎荀息;见利思义,莫贤乎中行穆子;保国捍君,莫贤乎先轸;书法不讳,莫贤乎董狐;分谤和众,莫贤乎郄克;流放能显,莫贤乎冀缺;拔幽进滞,莫贤乎臼季;守义死节,莫贤乎栾恭子;抗言不屈,莫贤乎荀莹;劫略不动,莫贤乎解扬;审听知机,莫贤乎师旷;放而益显,莫贤乎狼耳覃;儒雅博通,莫贤乎董仲舒;体恭笃敬,莫贤乎石奋;才兼文武,千金不入私门,莫贤乎窦婴;明君显贤,莫贤乎田叔;证主知分,莫贤乎贯高;忠义正直,莫贤乎鲍子都;謇谔忠谏,莫贤乎王宏。

“如此,冀州堪谓河东大鉴,诚乃圣贤之渊薮,帝王之宝地也。”

话毕,殿内掌声如雷鸣。一番演说流畅,将冀州说了个尽,任谁都深感压迫性。风中夹雨,吹得窗棂直震,几个公子前去将窗户关上。

崔缨深纳一气,但见何晏眼中尽是得意。他扬了扬衣袖,径自在前排席垫上坐下,一副等着看崔缨落败的架势。

“崔妹妹,该你了。”

见何晏答得如此之妙,她本该紧张才是,只是从一开始,她就没做和他抢答冀州的准备。

“好,好一篇《冀州论》!兄长此论,于冀州之况可谓靡不尽览啊!”崔缨昂起头,又笑眯眯地观望众人,“只是区区冀州,怎可道尽这华夏风土?崔缨不才,愿给诸位献上一篇《九州论》。”

“九州?”公子们交头接耳地议论开来,没一个相信崔缨能道尽九州四海风情。

踩着窗外春雷的节拍,崔缨边在殿内踱步,边开始阔论: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上古之时,‘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洪水滔天’。禹疏河道以治水,遂将天下依山川划分为九州。《尚书》禹贡篇所述九州,北可达燕山,南至于溟,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我朝共设一部十三州:司隶校尉部、扬州、荆州、交州、益州、徐州、豫州、雍州、凉州、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兖州。

“九州幅员辽阔,山川水利密如蛛网,江河枝干四向纵横。地势西倾东低,绵山成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地者,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类,湖者,则有芍陂、巢湖、太湖、洞庭湖、彭蠡泽、大陆泽、大野泽、青海湖等。若依江河地势,则大致可将天下三分。”

“天下三分?”众人面面相觑,更迷惑她这一断言从何说起。

崔缨侧身掩袖偷笑罢,仍旧一本正经地回忆起高中地理知识,组织语言道:

“没错,就是天下三分。

“第一分,大致淮水以北,绝大半中原地壤。只此江淮界分南北,南渡淮水阴,东至泰山阿,西出雍凉关,北有长城御防。或有山岭起伏,或有阔野平原,或有群山环抱。翻度燕山,尽是白山黑水苦寒之地,乌丸鲜卑傍水而居,未若中州富饶,故而边境之民频受袭扰。大河东入于海,浩浩汤汤;大河往西,直通西域丝绸之路;大河北上,可见吕梁、太行,冀州有此天然屏障,方得千顷万亩平地良田。《汉书地理志》曰:魏地,觜觿、参之分野也。司空若据魏地而守,北可制狄虏,南可收荆襄,西可合汉中而并西凉。

“第二分,大致淮水以南,湘江以东,东南吴会之地并诸山越。楚地,翼、轸之分野也,吴楚自古辄有长江天堑为屏障,今有孙吴三世,坐断东南,兵戈未休,造营水泽米乡,庶民富饶,且岭南有苍梧士燮盘踞交州,若要一时克复,只怕成败难料。然北攻南而易,鲜有南克北之鉴,若假以年岁,屯田以利民生,休养生息,一朝倾卒渡河,则吴越莫不望风而降。

“第三分,湘江以西,川蜀盆地及周边之郡国。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毋须分说。而‘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非为守成之君,此等丰饶肥美之地,必为诸侯所夺。司空所能制者,或所能依恃者,唯有汉中,汉中得而西川固,汉中失而西川危。”

听了崔缨的演说,曹丕显然心若有动,曹植却抱臂冷嘲道:“妹妹未出闺阁而知天下时局固然是好,只是我常听父亲说起,马腾韩遂身怀异志,这西凉又多悍勇之兵,且孙吴根基深厚,善习水战,若欲不战而屈人之兵,未免有些天真。”

听到曹植这样拆自己的台,崔缨有些不乐,便也不去理会,继续说道:

“再论方今九州四海宗族,姻亲者不可胜数,九州时局,莫不为豪门世家所控。“三君”“八俊”“八顾”今何在,汝南袁氏亦曾为‘四世三公’,‘关西孔子’是弘农杨氏之祖。颍川荀、陈、钟、韩、辛、郭氏六大家族,辉炳当世。荆州亦有襄阳豪门蔡氏、庞氏、黄氏,南郡蒯氏,江夏黄氏……”

笼统概括三国世家是崔缨前世所擅长的,当初在清河的时候,就不曾闲着,凭着崔家的士族信息晓畅的优势,已经摸清楚汉末时局和士族情况,至于早先所炫山川地理、地形地势,更不用说。崔缨越说越兴奋,余光也注意到曹丕神情有所变化,于是暗暗自喜。

“次论下邳陈氏、泰山臧氏、河内司马氏、辽西辽东公孙氏、扶风马氏、武威张氏不可胜计。世有‘江东之豪,莫强周沈’之说,是以‘吴中四姓’——张、朱、顾、陆,富春孙氏与庐江周氏有连襟之好、吴郡吴氏、会稽虞氏、临淮步氏亦多辅佐之功。”

众公子对崔缨最后演说世家的反响远超于前者,像是闷声中炸开的锅,纷纷发出赞叹之言,姊妹们更是高兴得欢呼。崔缨明白这局她已稳操胜券,于是揖袖作了总结:“九州之况已概述毕,拓宇开疆,英雄所志,王霸之道,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如雷的抃声里,她先是十分得意地横了何晏一眼,将囤积数月的愤怨宣泄而尽,继而朝曹丕投去期待赞扬的目光。

可崔缨的笑容逐渐凝固了,因为此时,他的神情难以琢磨,眼神甚至有些锐利。其实一直以来,崔缨最不喜欢的,就是他用那样的眼神看着自己,仿佛对他们曹家有什么威胁似的。但下一秒曹真的打趣立刻消减了她的不安。

他抱臂碰了碰曹丕的胳膊,笑道:“丕弟,你这妹妹捡的,值啊。”曹丕莞尔,脸倚手背:“确实,与众不同。”

眼看就要落败,何晏很是不甘,他撇着嘴讥讽道:“好一篇《九州论》,说尽天下天文地理,我竟不知,你们这等‘闺阁绣衣’,却也略晓军政之事。只是一点,崔妹妹论尽九州士族,独独不提关东望族的自家,莫不是自知先祖丑闻甚重,不敢声张么?”

何晏所谓崔家“丑闻”,即清河崔氏先祖、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弑君杀三代史官的旧事。他倒是挺聪明,欲攻击崔家独不提与崔缨同宗族的冀州名士崔烈。崔烈有‘铜臭之嗤’,中平二年汉廷曾卖官鬻爵,他用五百万钱买了司徒职位,可两年后,曹操之父曹嵩也曾通过贿赂中官及捐钱西园出任太尉,位列三公。且崔烈死于李郭之乱,有忠烈余誉,不及崔杼毫无转圜的余地。

殿内赞声戛然而止,公子们都想看崔缨如何圆话,只有曹丕冷冷说道:“何晏,说话须小心些。”

崔缨倒不以为患,谈笑道:“对子骂祖,其可行乎?枉费兄长饱读诗书,这精通《论语》之虚名,委实不真。一叶可障目,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兄长只知问罪世家先祖,而不具发展之眼光,此为心胸狭隘之故。

“若非要说我历代仕宦的清河崔家,姑且不提与班固、傅毅齐名之崔骃,且不论书圣张芝取法于崔瑗,且不论崔寔《四民月令》踵步《泛胜之书》,且不论与袁绍俱起兵山东讨董卓、现为荆州名士之崔州平。但只论我叔父,少时击剑任侠,论语兵书靡不尽览。青年时代求学艰难,从学经师郑玄,后为躲避黄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比之尔今时今日富贵之享,诚可叹心志苦、筋骨劳、体肤饿、身空乏,有坚忍不拔之志也。今也博观古今,行为世范,可谓怀抱王佐利器待施也。崔氏再展昔日荣光,指日可待,兄长何必奚落往古而忽视当下利国利民之士呢?”

何晏的脸色很难看,崔缨接着上一口气继续步步紧逼,朝他走去。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兄长既以丑闻为耻,自当防患于未然,以此箴言为规劝,好生勉励,勤于治学,少耽于什么‘将军’‘尚书’之游戏。”

“什么‘防患于未然’!?你在胡说些什么?”何晏气呼呼得不行,除了曹植,其他人都被崔缨‘反常’‘过激’的神态惊到了。

旁观看戏笑得最爽朗的小曹姝突然发言道:“这首诗姝儿会!‘好乐无荒,良士休休’,出自《唐风˙蟋蟀篇》。崔姊姊是想告诉你,不可过分追求享乐,应当好好完成学业,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利益,还要想到将来的忧患呀。平叔哥哥,你以后还是在府中少玩蟋蟀罢!”

众姊妹皆笑。

崔缨平揖一礼,却切齿着笑道:“兄长,童言无忌,今日之比,妹妹略胜,承让承让。”

何晏这时终于明白了崔缨先前假意捧迎他的缘由,是对数月前之事耿耿于怀,何晏还要发作,却被其他公子劝住。

“平叔,认输罢,丕二哥还在呢,公子植都这么护着她了,你赢不了的!”

“就是!”

“认输吧。”

……

何晏万万没想到,自己也有下不来台面的时候:“好啊,我倒是晓得了,妹妹今日此行,乃是深谋远虑,乃是又一出‘卧薪尝胆’啊!好心计,佩服佩服!”

“心计?呵,兄长高抬我啦!”崔缨笑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我素来只认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之理。”

在众人面前理直气壮地说出这句话,明事理的都懂了她的意思,她内心现在只为打压了何晏的气焰替自己报了仇而狂喜。

“既说起这德——”何晏哈哈假笑两声,旋即换了副阴狠的面容,略有警告意味地说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这个世界如此逞强好胜,可知何谓班孟坚《离骚序》批屈原之‘露才扬己’?此间得失,妹妹可要思量清楚才是。”

崔缨愣在原地,脑中不自觉地尝试把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德和‘露才扬己’的批评连在一块,一时间却哑了声,不知如何驳斥。

这时,曹丕终于从席间起身,何晏见了,显然心有畏惧,后退一步。曹丕负手立于众人之前,发声道:

“诸位姊妹兄弟,崔缨既入曹府,与我等便形同手足,当日既是我从南皮将她带回,便有不可推卸的教导之责,且父亲留崔公辅我守备邺城,于名于实,崔公都是我曹丕之师。今日我便在此放话,你们都不准把崔缨看作外人,日后对她不逊,便是对我不逊,如有犯者,我便代父亲行此教管之责,纵有母亲求情,也绝不宽恕!”

众人闻言皆伏色,只崔缨一人,满心感动,对曹丕好感倍增。

何晏算是彻底落败,再有不服,也只好灰溜溜地跟曹矩、曹茂等人离门而去了。殿内却剩姊妹们将她拥簇。临走时,她忽而在人群中看见秦朗,于是暗暗靠近,悄声向他致以谢意。

秦朗却清冷的笑了,他刻意与崔缨保持着距离,不愿牵扯进崔曹两家的是非中。

“我虽有心帮你,却仍是你自己有真本事。阿姊九州论虽夺一时锋芒,细考较去,遣词造句仍远在平叔哥哥之下,今后还是勤于文章罢!”

目送着秦朗下楼,崔缨深吸一气,却只绷着不敢松气。

其实秦朗的话她明白,何晏就是她崔缨的一面镜子,何晏身上争强好胜、自尊心极强、自卑而尚浮华的毛病,她也有,今后兴许再无何晏欺凌之忧,却须时时记着以他为鉴。

回院途中,曹植和曹丕并行,崔缨遂舍下欢声笑语的姊妹群,紧步上前,欣然询问曹丕适才殿内何晏所谓班固说屈原“露才扬己”之事。

曹丕听了,倒还不以为意,也不正面回答:“那是班孟坚妇孺之见,不必理会。”

“哦。”

崔缨一路笑脸逢迎,一个劲地跟曹丕搭话,再述适才学殿上与何晏辩论论语时的精彩场面,大有得意逞炫之意,大有满足于兄长夸耀之虚荣心。被崔缨挤开一旁的曹植,此时却明显不乐了,他听她将《论语》和《孟子》相比较,又言更喜欢孟子,便抱臂冷笑,借子贡的话讽讥于她:

“譬之宫墙,孟轲之墙也及肩,汝遂得以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孔丘之门者寡矣!这世间治学但凭兴趣止于浮面之庸人,不差你崔缨一个。”

崔缨在曹丕身后朝他扮了个鬼脸,也不再理会,只昂头笑着追问曹丕道:

“二哥二哥!你什么时候跟母亲说,让我跟兄长们一起在东阁听课呀?”

曹丕笑:“好妹妹,何须将时间放在那枯燥课堂上?”

“嗯?二哥的意思是?”

“明日,我自命人给你在底楼独设一间书房,今后每天二哥都会给你安排所学课业,你就在那儿多看看书,不必拘泥于儒经,书阁大有兵、律、官、田户、盐铁、政要之书。你既对时政有兴致,不如便将这些实用之书参透。每日省安后,都要来东院与我汇报,有不懂的,二哥亲自教你,少壮真当努力……”

“啊!!?”

听到要在曹丕的严格要求下修习功课,崔缨发出了尖锐的爆鸣声。

“此外,女红技艺你也要来找你阿嫂学习,淳儿便常来,回头我跟母亲说一声,午时或可就在我那院中用饭。”

“天呐,二哥,这针绣裁衣之事,可饶了我吧!我这笨拙的手工,再花十年也比不过淳儿啊……”

崔缨叫苦不迭,满心为她盘算学业的曹丕反倒笑得更高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