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35章 传说来莺儿

汉魏风骨 第35章 传说来莺儿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2 12:36:43 来源:文学城

太阳落山了,集市渐渐冷清。

汉末尚有宵禁,一更三点暮鼓一敲,便禁止出行。

曹丕见崔缨惊魂未定,一句话也不说,就这么一直傻站在原地,便让曹植送秦淳和曹节先回府,他和曹真则牵着马,携她步行出市。

崔缨闷闷不乐地走着,不知不觉间都快忘记双腿属于自己。等到再回过神时,曹真在前头忽停住脚步,回头对曹丕唤道:

“丕弟,到了。”

崔缨茫然举头,一眼便望见“崔府”二字。

错愕良久,崔缨心情复杂,满是疑惑地看向曹丕。

曹丕叹了口气,说道:“母亲那儿昨日我已经请示过了,府卫二哥也替你招呼了,以后每月十五,你都无须向母亲禀告,可自由出入司空府,与你弟弟团聚。”

崔缨的眼睛里像进了沙子一样难受。

“二哥今日带我出府,正是为此吗?”

“嗯。”

“……”

五味杂陈,崔缨说不出什么别的话,扭头看向朝思暮想的崔府大门,迟迟不敢叩门进去。

“走吧。”曹丕浅浅笑,牵起她的手,拾阶而上。

崔琰去年举家迁来邺城后,便在建宁街南端的衙署官寓落居。今日首次登临,果见曹操将崔府修得比清河老宅还要阔气。未及通报,府中众人便已闻声而出,崔琰官服未卸,即迎曹丕入堂,拱手与之洽谈,并不看崔缨一眼。

“阿姊!”

崔缨一听见崔铖的声音,眼泪便止不住地掉落下来,反身便与他抱了个满怀。

“铖儿!……阿姊终于见到你了,快让阿姊瞧瞧,你的伤好些了没?……”

“来,快来,阿姊这儿有好多好吃的呢,喏,都是带给铖儿吃的……”

“……”

寒暄良久,悲喜交织,铖儿见了阿姊,高兴得不得了,反倒是崔缨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直抹泪,婶婶连忙将她扶起,好生安慰。喜极而泣后,崔缨领着崔铖来到曹丕面前,使他作揖好好感谢曹丕,铖儿虽不甚情愿,但还是懂事地照做了。一时间,满屋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息,下午街市的不悦,也在亲人团聚的喜悦中,消散殆尽了。

后来,崔琰还留他们三人用了晚膳。

膳后崔缨和铖儿只闲聊个不停,除了叮咛饮食起居,还勉励他要继续发奋学业。虽然一想到不能长久相伴便心生愧疚,但数个时辰的短暂相聚,足以让她内心坚定——来日方长,她崔缨,一定能够争取到更多和亲人团圆的机会!

她决心要刻苦学习诗论和书法,不单是为了和曹植的赌约,更是为了在曹府替清河崔氏争光。于是临行前,婶婶备好的衣食她一概未取,只去书阁挑了好多曹府没有的经书,以及一些书法相关的典籍。

大概是上次与何晏斗殴的缘故,崔琰今日一直没给她好脸色看,但也不曾当着外人的面训斥于她。当崔缨小声提出借毛诗郑笺和《论语》郑注的请求时,崔琰只冷冷地应答道:

“为叔只借汝两月。”

崔缨连连应下:“诚当如是。叔父放心,两月后,我必完璧归赵。”

原本就计划一月读熟《诗经》,一月读熟《论语》,那《论语》郑注,既是代何晏借的,也是为她自己借的。

崔缨深刻地认识到,真正能在这个时代保护她的,或者说能够改变人生轨迹的,一定是自己前世学来的专业知识,以及在这个时代后天习得的本领。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在曹府打下坚实的古文基础,便是实现生存自由的第一步!

留给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回府后,崔缨连夜着手制定“一月诵记诗经”的计划。

第一阶段,从元月十三到元月二十;

这是粗读《诗经》的初步梳理阶段。七日内,借助汉末流行的郑笺,她要读懂每一首诗的大意,并领悟主旨。

宋代以后的文人读书做笔记时,常常使用读号和句号,分别表示语气承转停顿与句终。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圈点”,而圈点并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可在北宋之前,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也是口传心授,故而门外之人诵读起来是有不小困难的。

对崔缨来说,为了提高诵读效率,采用后世标点符号是必须的。

于是她一边诵读,一边用笔蘸取不同颜色的染料,用红迹上标国际音标,蓝迹下划直线突出重点章句,小三角、波浪线等特殊符号则用以划记难理解的字词。

“《草书势》!?”

某日日中,曹植趁她背书之时,偷翻我从崔府带回的书卷,惊乍一声把她吓了一跳,她尚未发作,曹植倒顺手牵羊拿走了那卷手录书。

“妹妹有如此之宝,竟也不告知于我!”曹植显然十分惊喜,“不过,你是如何得来的呢?”

崔缨哂笑道:“四哥的记性委实不佳!你忘了,那作者崔瑗是博陵崔氏,与我清河崔氏原是本家,崔伯玉当世大儒,享誉九州,家叔有手录藏本亦不足奇吧?”

曹植点头微笑:“张伯英《笔心论》、蔡伯喈《隶书势》我那儿皆有,如今有了这崔瑗《草书势》,正好齐全!”

“哎!你站住!这原本可不能给你,四哥若想读,须自个儿抄去。”

“好妹妹,我用蔡张二人之作与你交换如何?”

“不行,”崔缨笑得很是得意,“我偏要四哥也一尝这录书之辛劳!”

“哼,抄便抄!小文一篇,于我,反掌之间耳!”曹植一字一句地说着,还配上手势,一副成竹在胸的姿态。他立刻动身去拿纸笔。

崔缨好奇地在案旁搴裳坐下,执书掩笑,欲一览此人章草“风姿”。心中暗道:趁曹植年幼,这回定要借他并不成熟的书法好好嘲弄一番。

可等崔缨低头再看时,却着实又吓了一跳——年仅十四岁的曹植,写起字来,竟比后世习练书法的成人还要强上许多,他笔速极快,挥洒自如,一盏茶的功夫不到,辄抄录毕。

崔缨瞠目结舌,汗颜戚戚。

“四哥从小……便开始习练书艺了吗?”

“那是自然,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可严了呢!不过不瞒你说,我那几位弟弟啊,可经常托我代笔,我都没答应,哈哈,他们也不想想,个人书艺之风不同,怎能瞒过父亲的眼睛呢?我可不想遭父亲的训斥……”

“……”

曹植抄完便兀自沉浸在阅览的天地中了,他读书读得极快,快到崔缨几乎听不懂他在念什么。可又是片刻间的功夫,他竟能合书背诵,还故意背给崔缨听。

这是崔缨第一次见识曹植抄书背书的本事。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

听到几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字眼,崔缨心下一动。

曹植,你果然爱赋爱到了骨子里。

“怎样?怎样?我厉害吧!”

曹植像个考试拿满分的小孩儿一样,甩着草稿得意洋洋。

“是是是,你最厉害了,我还没开始背呢,就被你打击了。”崔缨叹息着,将书卷随手掷到案上,转身郁闷不已。

曹植只瞟了一眼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笔记,便笑出了声。

“阿缨!你……你这都是从何处学来的怪符啊?”

“昔年黄巾军所用之符!”崔缨逗他道,“别急着笑,这些,可比你们用反切注音好用多了。”

曹植哼声表示不信。

第二阶段,从元月二十到元月二十五;

崔缨先在会意的基础上速读三遍《诗经》,以形成初步语感。然后进入精读硬背阶段,将重点章句一举斩获。重章叠句是《诗经》一大特性,为了便于记忆,她会将诗里变化的字挑拣出来,编成顺口溜,或长或短。

这五天,崔缨每日卯时便起来洗漱,早早地来到中庭背诗。

“喂!这是我读书的位置。”

“大懒虫,谁叫你辰时才起呢?岂不闻‘先来者居之’乎?嗯?”

“妹妹这是强词夺理。”

“我就是强词夺理,来府中那么久了,也没见着你这个当兄长的何时让过我。”

“……”

曹植不再多言,只颇不服气地关上了房门。结果第二天,他也卯时起来,非要与崔缨争夺石几。几番争执不下,只好作罢,于是他俩各坐一头,各读诗书。

正是春日晨读好时光,阶除微凉,暖风微醺,夹着泥土的清新气息,沁人心脾,目之所及,尽是朦胧柔光幻影,昂首便见,中庭桃枝,绿叶葱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曹植像后世打了鸡血的高三党,喜欢疾速且响亮地诵读,可崔缨喜欢悠悠然的氛围,安静默读,只好捂着耳朵忍耐。偶而他也回自己房中默读,崔缨那时,便故意更换背书方式,在中庭大声诵读,惹得他气呼呼地推开纱窗,喊道:

“崔缨!汝读书之声,比之白日响雷,真真有过之而不及!”

这一喊,几乎要将整院的人都惊动,崔缨笑着笑着便慌了,赶紧上前堵住他的嘴,可曹植不想理会她,反身又去读书。

崔缨笑嘻嘻地蹭上前,厚着脸皮搭讪道:“今日四哥所读何书呢?又是枚乘之赋吗?”

“就不告诉你。”

“哎,别那么小气嘛,你念一段试试,说不定本大学生背呢。”

“什么太学生,呵,就凭你?这可是荆州王仲宣所作《登楼赋》!怎么样,听都没听过吧?”曹植晃着竹简,睥睨崔缨道。

“王仲宣?”崔缨敏锐地抬头,“前司空王畅之孙王粲?”

“呀嗬,你竟识得此人?”曹植挑眉怪道。

“岂止识得!”崔缨眉开眼笑,来了兴致,“王粲的诗赋啊,那可是今世一流啊,仲宣此人,更是沧海遗珠,四哥,他若能北归来投靠司空,你当得一文学良友啊!”

“妹妹甚晓我意!”曹植以简拍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吾思见此君,欲施翮与之高翔,奈何山川险阻,欲济无梁……欸,你笑甚?妹妹别是不信,单是这篇《登楼赋》,都是我托人多方辗转,方可一睹为快呢。”

“哦?这样说来,缨儿倒比四哥更有福气了呢。”

“怎么说?”

“实话告诉你吧,我不单读过此赋,还能逐字背出,你信么?”

王粲的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在文学史上与曹植并称“曹王”。曹植根本不会想到,崔缨在一千多年后的大学图书馆走廊,背得最熟的王粲作品,除了《七哀诗》,便是《登楼赋》了。

曹植听罢,直翻了个白眼:“不可能!此赋我只给二哥看过,府中再无第三人了。”

崔缨眼珠一转,又换一种说辞,笑得诡秘:

“那行,你先给我瞧一眼,我即刻便背给你看,上回是四哥大展身手,这回,可该轮到俺了吧?”

“妹妹好胆量,若能顷刻间背下——哈,我定会在母亲面前替你美言几句!”

“说定了!”

于是曹植给崔缨看罢,不几时,崔缨便声情并茂地背起全文来,她想象此刻自己,即是那去国怀乡的游子王仲宣,更发挥起师范生讲台前的演技“特长”来: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曹植愕然,愣了半晌,方回过神来:“你……是如何背出的?”

小崔缨抖抖裙摆优雅起身,晃转起脑袋,手舞足蹈:“没想到叭!我崔缨乃神人下凡,自有过目不忘之术。”

曹植举起竹简,仗着身高,轻轻拍了拍她的头:“净胡说!定然是你提前背过此赋,故而来耀炫。只是可恼,我与二哥约好的,不得借给他人,尤其是你!他居然……”

“嘁!什么炫耀,我还用得着炫耀。”

“你本来就是爱跟人抢风头,还不自知喽。”

“略略略。”

“……”

第三阶段,从元月二十五到元月二十八;

三日内,崔缨用行楷简体,同时采用后世标点符号,在麻纸上横向抄完毛诗。

前次抄书时,心绪浮躁,无暇仔细思量书写工具,这回崔缨动了动脑筋,将细长的毛笔折短,仍旧按后世握硬笔的姿势,以加快抄写速度。

这是在抄写的过程中,默读了一遍《诗经》。

第四阶段,从元月二十八到二月十三;

这是最后的复习巩固阶段。

彼时桃花初绽,含苞粉艳,馥郁花香弥满庭。

崔缨心血来潮,在短简上抄下所有整理出的《诗经》名句,一句一简,誊以汉隶。然后拆除丝绳,将上百片竹片混投进竹筐中。

她和秦淳曹节三人,那时,就一起坐在庭院桃树荫下猜拳,输者随机抽取竹片,背诵全篇,赢者积满五个回合,则一口一块小桃花糕。当然,她们都是自愿来配合崔缨背诗作乐的,只识得一些名句,并不能悉数背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淳儿,下一句是什么呢?”崔缨笑嘻嘻地问道。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秦淳抿嘴笑得十分自信。

她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低声道:“阿姊可知,如今我们府中,正有一位司空都企慕不得的‘汉女’。”

“哦?是谁?”崔缨竖起了八卦的耳朵。

“喏,在那东院绣阁之上,住着一位名唤‘来莺儿’的宠姬,其喉声婉转,善唱悲清妙曲,颇受司空怜爱,只是其人性情怪癖,不苟言笑,虽出身倡家,却目无下尘,故而逢年过节,司空想请她献唱,都求之不易。”

“在司空府都敢如此放肆么?……”宠姬的身份引起了崔缨的好奇,“她究竟是何方神圣?”

秦淳趁曹节扑蝴蝶之际,再次低声道:“你当司空何以如此宠幸于她?她与大夫人同出一处,曾是雒京乐坊最善歌舞之名妓,后来董卓火烧雒阳,来莺儿辗转流离,蒙司空收留,才得保全性命。”

“那‘企慕不得’之说,又从何而来呢?”崔缨总是擅长抓住问题关键。

秦淳神秘一笑,故意吊起她的胃口。

像是好友久别重逢,崔缨将秦淳的双手紧紧握住,笑眼盈盈:

“好妹妹!阿姊今日方知,与你真是相见恨晚!我晓得你同我一般,都是颇懂风情的妙人!快别卖关子了,与我说说这来莺儿的故事罢……”

秦淳只捏着帕子笑个不停,脸笑得通红,都快赶上桃花儿了,她附在崔缨耳边低语道:

“传言,那来莺儿,曾心许司空身边一侍卫,后来侍卫犯了事,为司空所诛,来莺儿便再不献舞,只夜夜如夜莺练曲,常常无礼傲慢于司空,亦在府中得罪不少人。”

崔缨吃了一惊:“淳儿,这话可不能乱说!如何无端生出一个侍卫呢?那侍卫叫什么名字呀?你见过么?”

“淳儿当然不曾见过,外间这样的流言可多着呢。”

崔缨叹了口气:“三人成虎,流言可畏,古来多少宫宅佳人便是为流言所谮毁,以后你不要听这些乱七八糟的。”

“嗯。”秦淳认真地点了点头。

听秦淳一番说辞,崔缨蓦然想起曹操与袁绍年少时盗劫新娘的传说来,于是开始对青年曹操风流绝代的洛阳时光浮想联翩,不觉间便已忍俊不禁……多少年前,曹操那一代人,也曾是斗鸡走马的少年啊,后来,个个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风流不再,反目成仇,唯独这个曹阿瞒愈老愈多情,愈老愈狡黠。

老曹家善出情种,这她是再清楚不过的。

不过呢,唉,那又与她有何干系?

“阿姊?”秦淳见她走神,在她眼前挥了挥袖,“你可知,这来莺儿多才多艺,既知音律,更晓《诗经》,能自谱曲将《风》《雅》入韵……阿姊何不去会会此人?若能请得这位高人出山,岂不有助阿姊诵记?”

“淳儿你的意思是,请来莺儿给我们唱《诗经》?”

“对呀!”秦淳笑眯眯地看着崔缨,像只妲己变的小狐狸。

崔缨猜出了秦淳的心思,玩笑着推了她一把:“好哇!淳儿,你定是跟四哥学坏了,来莺儿性情不定,你这……不是让我火中取栗么?哼,看我不挠你!”

秦淳娇笑着掩袖求饶:“我的好阿姊,难道你真不想一听吗?”

她这激将法还真管用。

昔年名震雒阳的乐坊名妓,身世又如此传奇,崔缨若能一睹这位美人真容,也是极好的!只是卞夫人定然不会插手来莺儿的事儿,纵观府中能帮她的,唯剩一人。

崔缨于是撇下秦淳和曹节,立刻飞出院门,往曹丕住的别院跑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