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并未因她们的坚韧而立刻停息,但她们各自在风雨中扎下的根,开始悄然孕育出破土而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她们发现,追求公平与理解的路上,并非只有女性孤身奋战。
梁婧代理的职场性别歧视案,在一波三折后,终于迎来了初审判决。法院采纳了梁婧团队精心准备的证据链,最终裁定公司方构成性别歧视。在宣判后的法庭外,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了。
原告女高管的一位男性前同事,主动站出来对媒体作证,提供了关键的时间线证据,证明原告的工作能力一直备受认可,绩效下滑与团队人员变动(而非其个人能力)直接相关。
他坦言:“我只是说出了事实。公平的工作环境对每个人都重要,不应该因为性别或生育状况而让优秀的人才被埋没。”
这位男性的证词和立场,有力地驳斥了“所有男性都是既得利益者”的简单标签,展现了基于事实和公正的男性同盟者形象。
这个消息像一剂强心针,也传到了虞向晚和沈明钰那里。她们在小小的聊天群里,分享着这份喜悦。
沈明钰特别提到:“我们团队里几位男性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在理解‘织语’的设计理念上非常投入,他们中有的人是因为见证了妻子产后重返职场的艰难,有的是希望为自己未来的女儿创造一个更友好的世界。技术的向善,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沈明钰的“织语”智能手环,在经历了初期的舆论担忧后,凭借其切实有效的功能,口碑持续发酵。用户群体中,也不乏关注自身情绪健康的男性用户,以及为伴侣或家人购买产品的男性。市场数据显示,其用户性别比例并非一边倒,证明了情绪健康并非“女性专属议题”,而是现代人普遍的需求。
一位科技专栏的男博主在深度评测中写道:“‘织语’的价值在于,它正视并尝试解决一种长期被忽视的‘现代病’——情绪耗竭。这无关性别,关乎的是对我们自身内在世界的关怀与探索。沈博士团队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而在北京,吴漾主导的新基金,迎来了第一个重量级的成功退出案例。她们早期投资的那家专注于利用AI算法为罕见病(其中多数患者为女性)进行早期筛查和药物匹配的科技公司,被行业巨头收购。这个案例的成功,离不开核心技术团队一位男性首席科学官的卓越贡献。
他在项目路演时曾直言:“我们选择这个方向,不是因为患者主要是女性,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存在巨大诊断空白、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科学应该服务于所有需要它的人,弥补医疗资源的不平等分布是我们的初衷。”
他的存在,证明了在推动进步的道路上,性别不是界限,专业、良知与共情才是关键。在基金的内部庆功宴上,吴漾举杯,特别感谢了所有团队成员,无论性别:“这个案例的成功,属于每一个坚信技术可以赋能弱者、资本可以向善的人。我们证明了,投资于公平与健康,能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
虞向晚在厦门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她的《千重镜》系列开始探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她甚至创作了一幅名为《父职》的画作,描绘了一位年轻父亲在深夜笨拙而温柔地给孩子喂奶,背景是同样疲惫却满眼支持与爱意的妻子。
这幅画引发了关于“新型家庭分工”和“男性参与育儿”的热烈讨论。一位知名的男性社会学者在评论中写道:
“虞向晚的作品没有将男女性别置于对立面,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僵化的性别角色对所有人的束缚。真正的女性主义,是解放女性,也同样解放男性,让每个人都能更自由地选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这种来自男性学者的深度共鸣与阐释,让虞向晚的艺术获得了更广泛层次的理解。
又是一个吴漾返厦的周末。秋色已深,院子里的银杏树一片金黄。
她们并排坐在老藤椅上,盖着同一条柔软的羊毛毯,分享着各自领域的好消息,也聊起了这些积极的男性身影。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性别,开始理解并加入推动改变的行列,感觉真的不一样了。”虞向晚感慨道。
“嗯,”吴漾握住她的手,指尖温热,“因为这从来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的进化。打破旧的枷锁,是为了构建一个对所有人都更公平、更自由的新秩序。”
她们没有过多地谈论过程中的艰辛与挣扎,那些深夜的崩溃、面对质疑时的动摇,都化为了此刻云淡风轻的底色。重要的是,她们都挺过来了,并且发现道路上并不孤单。
“我们确实像在织一张很大的网。”虞向晚望着飘落的银杏叶,轻声说。
“嗯,”吴漾微笑回应,“经纬线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重要的是,我们都认同这张网应该更坚韧、更公平,能接住坠落,也能托举飞翔。”
夕阳的余晖将她们的身影拉长,与金黄的银杏叶、古朴的老别墅融为一体。未来的挑战依旧未知。但此刻,沐浴在破晓之后温暖而明亮的光线里,她们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笃定与力量。
她们知道,推动世界向前的不该是性别,而是人性中对公平、尊重与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