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损之暗暗记下远处几人的模样:“他们不会符箓,平凡书生,这次输定了,我们何必惧怕?”
“我……就是觉得朝廷里坏人太多。”
李损之忽然挺起身子:“等我中进士!”
“之前陆贽陆相公,十八岁进士及第,”元稹见他一下子蔫巴巴的,“抓紧一点!走啦,走啦,我们可别令对面的人起疑。”
“回家温书。”
他竟然真的好学。
【唐肃宗李亨即位之后,王维逐步升迁,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至尚书右丞,但依旧心怀惭愧,上表辞官,他的弟弟王缙回京。】
【彼时,王缙远守边疆,王维担任要职,然而王维在菩提寺中下定决心,回来之后要遁入空门,可是出于对王缙兄弟情深的珍重,在朝中任职不敢离去,可一天一天下来,王维却觉得更加亏待王缙的付出。】
【王维孤身一人,如今时局所迫,怕是一别之后即是黄泉再重逢,便不再恋阙,甘心归于田园,专心礼佛。】
【可是天宝年间,王维在朝堂之上,同样遭到冷落,平日闲暇,被人嘲笑,他却全然无事,一边奉命作诗歌颂圣恩,一边私下闲笔讽刺当朝宰相。】
【王维《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仍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天声也是奇怪,都讲到肃宗李亨了,却调过头说起天宝旧事。
这些年来,刘禹锡平时将天声全当耳旁风,此时却觉得颇有深意。若是按照柳宗元的思路,他肯定认为天声让他们回头看当年事。
当年托顾少连的福,刘禹锡得到百炼镜,他却从未和他谈起镜子的怪事。
是时候了。
刘禹锡前去拜见顾少连。
“镜子?”顾少连一愣,“可真有什么说头?你应当听说了吧?宫里的人为了镜子大费周章,圣人正在气头上。”
“听说了。”
太子李诵的长女德阳郡主,向来受皇帝李适宠爱,虽然已经出嫁,但她想回宫随时可以来。然而上次回宫,一见面就掉眼泪,问原因也说不出来什么,只说是思念家人。
后来太子调查清楚,从广陵王妃那里听说,德阳郡主夫家的镜子和宫里的不同,对镜化妆总不满意。
人啊,就是得用自己习惯的镜子。
广陵王妃说自己在嫁妆里放了常用的镜子,但是来了之后就没再见到。她听闻德阳郡主哭得梨花带雨,也学着样子,抽抽嗒嗒可怜兮兮。
广陵王妃,可是郭子仪的孙女,她受到委屈,况且是这种小事,李适便答应立马解决。
不知怎的,找两面镜子,渐渐变为让扬州进贡,现做现取,钱从税里出。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正月,皇帝下诏免除裴延龄在任期间百姓未缴纳的两税前,大约六百万贯。
如今却因为镜子一事无理取闹。镜子别想要了,李适见别人也不满。
旱情严重,公卿仍然大肆养花,他们知道明目张胆挖井不好,便连花带叶整一株移植到自家,罚!
财政紧缺,发给驻军的粮草朽败,相关人员贬为远州司马!宰相挪用赈灾粮草,罢相!宰相泄露禁军秘事,黜为郴州司马!
东宫因此有传言,这些都是没有镜子的报应。
“广陵王大婚,是贞元九年,”刘禹锡回忆道,“当时曲江宴上的镜子,能看到异象。广陵王妃可否知道些什么?”
顾少连沉思片刻:“知道也不能说。知道也无大用。”
镜子上所见,比不上亲身体会。
公主王妃对镜梳妆,她们在镜中浓淡合适,人眼来看却是另一回事。
圣人批阅奏章,宰相朝中决断,同样类似于镜中景象。
“比方说国子司业阳城的奏章,”顾少连问道,“他送别何蕃那天,你去了吧?”
刘禹锡颔首。
“奏章上他写道,何蕃欺压同窗,想以何蕃归省为契机,重振学风。”顾少连叹了口气,“二十年了,前任司业为何没提何蕃的作为?圣人便认为是阳城上任后处理不善,太学生才隔三差五举报何蕃的恶行。”
“或许是国子司业通情达理,他们以为无解的事,遇上阳城,才有有勇气向礼部申诉?”刘禹锡问道。
“礼部事务不少,还要应付太学生,岂不是阳城管教不当?”顾少连反问他,“我听说了,阳城去国子监之后,何蕃的诗文被推到贡院,算是他有作为……”
刘禹锡洗耳恭听。
“太学考试难度降低,学生水平不好区分,何蕃才脱颖而出,”顾少连无可奈何,“京城贡举名额本来就多,是其他地方的几十倍,外面早就不满了,等到年底贡生见面,他们聊起来发现京城科举再度宽松,会引发不满啊。你当年应举,也不是没有听说过此般流言。”
“是。”
“出去看看好啊,京城鲜花似锦,外面的疾苦,只靠听说可不行,”顾少连劝道,“听说今年柳宗元制举登科了?你去转告他,文字简单直白切中要害是好事,但伤害的感情,难以修补。”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刘禹锡听劝,他想去扬州,因为百炼镜,也因为家里有事。他以为柳宗元会依依不舍,没想到柳宗元毫不挽留。
“你去扬州能待上多久?”柳宗元问道,“能带走镜子几个月,我还能舒心一些。之前一听天声,就想比着镜子上的文字来看,最近终于发现只听天声的乐趣。”
“趣味何在?”
“镜子上会配图画,天声说《西施咏》讥讽宰相,大抵是显示朝堂上的画。倘若镜子在我手边,满怀期待地拿出来一看,发现不是西施本人,该有多失望。”
“那我带走镜子,你千万别后悔。”刘禹锡回答他,“要是镜子上把牛仙客画得奇形怪状怎么办?”
“离了李林甫‘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之后,他原形毕露了呗?是天声仙人看得真切。”柳宗元顿了一下,“上次我们在国子监送别何蕃,其实最后我想点开镜子上的一篇文章来看。”
“哪一篇?”
“不过算了,我拿到国子司业阳城的奏文,他写他要整顿学风,否则愿意去下州教化百姓,或者事成之后,把学规著作成书,推向乡间。”柳宗元眉头一皱,“那时候,你还担心他会因何蕃牵连遭贬黜,如今看来他的志向,并不在长安。”
“他不提整治学风的方法,倒是对之后做好了打算。”
“这种琐事,怎么能让圣人烦心呢?他当年任谏议大夫时无所事事,不就是这样的态度?”柳宗元笑了一下,“只要他最后出手就行。但愿他不要听了其他人的想法之后,再挑一个跟风。你可别担心啦。”
“我不担心他。倒是……”刘禹锡欲言又止,“你想点开的是那一篇?”
柳宗元接过镜子一看:“你正在看的这一篇。”
《我靠崩人设后在陛下手中苟命》
游戏测试工程师阳道州,一朝穿越,成了唐朝某村贫困户的长子。
这设定他很熟,典型的炮灰NPC,不用劳烦系统解释,然而系统对他千叮万嘱,必须按照剧本扮演角色推进关键剧情。
关键剧情:村里一户人家遭到失窃,村长指认是一位少女所为,但却说不清被窃之物。正义的你,站了出来,指认少女偷……。
阳道州擅于推理,说不清的即是无形之物。他大声指责少女:“偷情!”
任务完成!
而后阳家三兄弟,皆不能婚娶。
关键剧情:朝廷赈灾,阳道州排在全村最后一个。领取救济粥时,伤了朝廷使君的眼睛,胥吏怒斥使君要对他追……
阳道州长于文辞,此处定然不是实词,他轻轻地说:“追到手!”
任务完成!
一纸诏书,阳道州赶赴京城,担任要职。
关键剧情:朝堂之上,宰相犯错,朝臣紧急上奏,阳道州也不例外,他前去延英殿和圣人说情……
阳道州总结归纳,剧情绝对不简单,他一脸镇定:“说情话!”
任务完成!
圣人暴怒无常,阳道州得以苟活。
……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读完这篇文章,刘禹锡和柳宗元根本听不进去“君宠益娇态”这几个字。
一日清晨,柳宗元在大明宫外遇到太学生们。一眼望去,根本数不清人数。他过去一问,才知道阳城被出为道州刺史,太学生来大明宫叩头请愿留下。
太学生认为阳城冤枉,礼部早就对其恨之入骨。但是阳城的本意,没人问过他。
柳宗元时任集贤殿正字,他进入大明宫,便向人要来诏书的草稿。竟然有人说阳城是藏污纳垢,毕竟同僚在边上感慨,史书上见过太学生集体闹事,没想到如今的大唐也会有。
“撵是撵不走的,也有损朝廷尊严,”同僚叹气,“他们堵在西门,今天傍晚回家,只能绕远路了。”
柳宗元不乐意。他今天还要为刘禹锡送行,迟到了可不好。
只能靠他自己了。他写了封信,用镜子的“崩人设”之法,托人念给门外的学子,以示声援。太学生的表情,柳宗元见不到,但是夕阳下宽阔的大路,令他气爽神怡。
“我,集贤殿的柳宗元,庆幸生逢这个太平清明的时代,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吏部,无力挽留阳城,令我倍感遗憾。但是看到太学生今日之举,实在心悦诚服。”
元稹和李损之听闻阳城被贬,便赶往大明宫,正好从柳宗元的长信开头听起。
“彼时我尚年幼,想入太学,拜师学习,修身养性。时人却称太学生们,懒散成性、浑水摸鱼、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满口恶言、欺辱老生、威胁幼小、顶撞老师、欺辱贤才……我听了惊怕不已,痛心疾首,不敢逗留,只得回到乡下刻苦学习。”
元稹和李损之噗嗤一笑。
“如今你们团结一致,振奋人心,是过去那些人说错了吗?还是国子太学的人变了?我心想,这一定是宽宏大量的阳城对你们潜移默化的结果!有人说阳城降低考试难度,嘉奖你们愚蠢不堪的文章,丧失为人师表的原则。然而,孔子门下也有狂放不羁的学生,阳城不决绝缺点明显的学生,他的行为堪比孔子!”
句句夸奖,越听越不对劲。
太学生们一片骚动。
“况且,阳城在朝廷有口皆碑,圣人放他去教化一方,还是留他在太学困于一隅,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太学生们,你们叩头请愿,不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更是出于大唐的大局。希望你们坚持下去,让你们的功绩值得史官的记载,努力多贺!真心为你们感到高兴!”
听了这话,太学生中有人说再不见阳城就来不及了。
他们急忙赶去送阳城上路。
元稹愣在原地。
所以送别何蕃时见到的外人,也不在他的对立面?
人心太复杂。就像是西施从浣纱女,摇身一变就让人伺候,再也不理过去的友人。
【本章注释】
王维《西施咏》
元稹《阳城驿》
白居易《和阳城驿》
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
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原文就是阴阳怪气的调调)
-
(五代)赵莹、刘昫《旧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王溥《唐会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大燕伪官王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