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 第18章 大燕伪官王维(四)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第18章 大燕伪官王维(四)

作者:江觅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22:07:42 来源:文学城

国子太学。

这里学生的气质似曾相识。元稹来回路过几次,太学生便挡在他的前面,问怎么不认识一下。

李损之才是应当亲自来这里采风的人。元稹和他打赌,诗歌写人,要写出那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元稹来到太学,听太学生口中的阳城,正如李损之所言,但是他不愿输,不甘心只写出阳城的近况。

太学生听闻元稹早年丧父,生活困苦,早早明经科及第,却一直没有出仕的路子,对他深表同情。有人出主意让他去应制举,切记不要选前进士擅长的博学宏词科,最好是能和当朝宰相搭上话。

另一位太学生笑话那人自己没关系,就不要胡乱建议,而他愿意让元稹拿诗文谒见自家的长辈,先去京城外面的幕府历练一番。

“远在他乡,孤身一人,苦于恩情,被克扣俸禄也得任劳任怨。”一位正义的学生说,“十几岁,尚未及冠,何必那么着急。我们在太学受气,都见不得外面的人日子过得好了?”

终于套到话了。

“你们也不容易,却还对我这么关心……可是司业平日教导太严?”元稹心里暗喜。

新来的国子司业阳城,之前频频上书,惹怒圣人,于是被罢为国子司业,现在改过自新,谨小慎微,对太学生和声细气,关怀有加。

表面上是好事,但太学里年年贡举年年不及第的何蕃,仗着阳城司业的庇护,得寸进尺,如今多半学生都向着何蕃,跟他拜师学艺。

学风日下,他们几个和元稹闲谈的学子,如今都靠外面的人求学。

“太难熬了,我们国子监每年休假,然而他五年不归家,”太学生无奈得冷笑,“躲都躲不开他。他身边那群人,还恭维他讲孝道,不学成不归家以示志向……”

孝道?

元稹记得曾在百炼镜上读到过,阳城的妹夫去世,家贫难下葬,他们三兄弟便往返千里将其归葬,而后把妹妹接回家来,一家人和睦友爱。

外人常在院子外看他们,眼里都是羡慕。

另有一个太学生感叹,何蕃的小跟班,喜欢跟风,一人开始向礼部举荐他,其他人蜂拥而上,诚心诚意,希望他早点及第入仕。

“还让我们帮忙抄何蕃的诗文,送进礼部贡院,这样能免这个月的月例钱。”他不情不愿,但是为了省下保护费还是照做了。

其他人称他是叛徒。

可坚守原则的人,见太学一夜之间众人改口,他们也不再去礼部举报何蕃的恶行。

“那么礼部,岂不是认为阳城教导有方,何蕃改过自新了?”元稹问道。

太学生一齐哀叹。他们实在无能为力。

元稹见太学生真心待他,便决定回家写诗相报。写何蕃,元稹无从下手,但若写阳城,元稹已经应验两次了。

既然阳城上奏的时机已改,那么像张万福那样改一下他的性格……要么国子司业换人,要么他性情大变。

写好之后,他先拿给李损之过目——

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俦。

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

一夕不相见,若怀三岁忧。

遂誓不婚娶,没齿同衾裯。

李损之看了直摇头。

他家的教育,不婚即是中了邪。

“公主还有不婚的呢。”

“男女有别。小娘子不婚,多福且高寿。倘若男子不婚,可是容易撞上狐狸精、大猪妖、井底鬼,若皈依佛门以求避险,那就是另外的陷阱,兴许会被人捉去煮了吃,当作长生肉。”李损之表情十分严肃。

“你快接着看。”

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

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

相别竟不得,三人同远游。

共负他乡骨,归来藏故丘。

李损之双手颤抖,本轮作诗,他甘拜下风。

“点评一下。”

“你应当和我一起考进士科。不行,那样你就把我的名次挤下去了。你制举要报哪一科?我们以后可别撞上。”李损之说道,“微之的诗颇具洞见,从阳城的过往便能知道国子太学明日的危机。”

这根本就是不服输,好在夸得真诚。

元稹让他具体、生动、不加保留,一字一句说清楚。

李损之认为太学里有妖怪混入其中,正如元稹所预见的那样。元稹和李损之想把何蕃和阳城弄走,妖怪偏偏想让这两人进入朝堂。

“乱我大唐!”李损之激动不已。

元稹无可奈何,问:“你曾说你家里藏书几千卷,六朝的志怪小说,读了不少吧?”

“一卷没落!”李损之一脸得意。

不敢反驳。

元稹的诗改变阳城赴任国子司业的原因,然而太学生吹捧何蕃实属意料之外。

元稹不信妖怪那一套,但李损之却说得在理。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和元稹相熟的太学生,私下求刘禹锡指点诗赋。三试连中,在朝堂上,无人在意,但在学生圈里,炽手可热。

刘禹锡凭借这点名望,在国子监里安插眼线,定期报告阳城与何蕃的近况。

一切如柳宗元计划的那样。

向来避何蕃如瘟神一样的学子,忽然跟他热络起来,请教起在太学叱咤风云的心得。有天赋就是不一样,有些人一学就会,差点抢了何蕃的风头,然而却及时止住,带着他的小弟一同拜入何蕃门下。

他们以示诚意,承诺绝不说何蕃坏话,并揪出每一个向礼部投诉何蕃恶行的人。

说做就做。

他们捉到一个,那人手里拿着何蕃的诗赋,声称去贡院举荐何蕃。

何蕃一惊,向阳城司业求问情况。

果然如此。

阳城因材施教,成果斐然。刘禹锡趁着指导太学生的工夫,打算多多搜集一些阳城在太学的事迹。

“今日,国子司业特意同何蕃谈心,就是聊些孝道,可能是见何蕃现在出息了,想让他的父母早点知道吧。”

记下来。

明日就托人给阳城美言几句。

以前,礼部那边收到的都是对何蕃的投诉,如今阳城上任之后,听到的都是对何蕃的推荐,而且还有人把何蕃的诗文拿给朝中人士看,他的水平大家有目共睹。

“过不了多久,阳城就能被提拔了。”柳宗元非常欣慰,“而且何蕃近日要回乡赡养父母,坏事的学生走了,阳城也能升了,一箭双雕。”

“甚好,甚好。”刘禹锡应和道,“庆祝一番?”

柳宗元摇头:“挑一个良辰吉日。”

“你来定。”

“何蕃临行的那天!”柳宗元细想,忽然觉得不对劲,“之前从太学生那里听闻,说他不及第绝不回去。”

“却有此事……何蕃为何突然返乡?”刘禹锡纳闷。

“我们和太学生们一起,为他践行。”柳宗元提议道。

【王维《李陵咏》语言质朴,摒弃六朝矫饰之风,他以李陵的家世和志向开场,用“箫鼓”和“沙漠”,声情并茂,描绘出他征讨匈奴事与愿违的困境。】

【《李陵咏》后半,王维将笔触停在李陵受俘前夕,通过李陵望向苏武,片刻之情,尽显李陵的报国之心。】

【苏武,字子卿,门荫入仕担任郎官,他卷入匈奴内乱之后,匈奴招降,他誓死不从,不惜自残。匈奴人便令他牧羊,直到公羊生子,即可归汉。苏武牧羊十数载,终于……】

【……公羊生子?你在期待什么?】

【结识李陵,两人唱和诗篇传世众多,后人一直歌颂他们始终不屈的坚毅品格。】

【身陷囹圄的王维,可否会感激当年写下“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的自己?王维一生志业未竟,但收获匪浅。】

【菩提寺中,裴迪来相救,长安大狱,王维的弟弟王缙愿自削官爵为兄赎罪。】

【安史之乱中,王缙协助李光弼防守有功,于是唐肃宗李亨对王维从宽处理。】

【当年写下《李陵咏》,安史之乱后,王维在牢狱之中,忆起的是“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有寻死之心,又心存愧疚。】

【倘若报国和知己二选其一,王维其实早就做出回答,只是迟迟不肯承认。】

元稹听了天声的分析忽然一愣。

李损之催着他快点走。

再不去国子监捉妖,妖气怕是弥漫京城,继而随着何蕃归乡之路席卷大唐。

拯救天下,就在今日!

李损之一边念叨,一边亲手帮元稹套上做法事的袍子。

“停!”

“这衣服是新的,特意弄来的。”李损之解释道,“不过我没说清楚,他们以为是给我穿,所以可能有点短。”

“你想拯救天下苍生?”元稹问道。

“见不得黎民百姓被官府欺压,还要遭妖孽作祟深受伤害!”

“你穿!”元稹肩膀一抖,袍子飘扬,“损之,此般重任,怎能由我抢功?你去国子监牧羊……口误、口误,你去国子监内部,日暮时分,放起黄沙,我来击鼓,拿好符咒,趁乱潜入,放上奏文……”

“我记得!口诀是‘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李损之整理衣衫,转而问道,“我不会用符咒啊?我也没有照妖镜啊。”

“写符即施法,你只要手持符,不需要担心。”元稹看他神情不宁,“照妖镜不必带上。若是惊扰了妖类同族,可就不好了。今日何蕃归乡,机会只有一次。”

李损之疯狂点头,带上冠帽,大步向前。

元稹在他背后冷笑一声。

志向虽远,可惜心智没追上身高。若是有朝一日真当上宰相,我们大唐朝廷岂不是……算了,算了,进士登科都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呢。

国子监外,何蕃拎着行李,众人和他挥别。

礼部的人来了,毕业生也来了。生面孔太多,刘禹锡和柳宗元混在其中,太学生毫不在意。

但忽然一个奇怪的道士闪现身边,令刘禹锡起了疑心。

他朝远处大树的阴影处望去,果然一棵树下,有一个少年躲在那里。

柳宗元随后确认,正是大明宫外他们遇到的同一人。他早有准备,但先等树下少年先出手。

元稹的第一个符咒已经写好——

平生附我者,诗人称好逑。

私来一执手,恐若坠诸沟。

送我不出户,决我不回眸。

李损之带进国子监之后,很快就有了效果。阳城和何蕃依依不舍,他单独为其送行,两人并肩行走,越来越远。

果然如柳宗元所料,暗中之人,想让阳城和何蕃同进同退。

他向众人倡议,自阳城从谏议大夫改任国子司业以来,大家品德高尚,太学气氛融洽,阳城对何蕃如此挽留,彼此真心相换,何蕃很快就会回来,大家无需过于伤心。

太学生可不想让何蕃回来。

有几位赶紧追上去看看阳城在聊些什么。

元稹一边磨墨,一边观察事态。该用第二张符咒了——

唯有太学生,各具粮与糇。

咸言公去矣,我亦去荒陬。

公与诸生别,步步驻行驺。

符咒还没投掷到李损之手上,去追阳城的太学生便折返回来。

晚霞满天,沙尘四起,众人纷纷散去。

元稹从树荫之下和李损之汇合。

“怎样?”元稹问道。

“奏章放桌子上了。明天一早会被拿走?”李损之问道。

元稹颔首:“太学生们答应我了。”

“我看你符咒那么灵,还以为是什么法术呢。”李损之睁大双眼,一脸期待。

“这是最后一次,金盆洗手啦!”

李损之眼里饱含同情:“入仕当官,真的不如做法事,不信你看……我是实在没有灵根,不得不去读书应举啊。那我们以后除不了妖,在朝堂上,为民除害,权当是补偿。”

不对啊,这不是当官的本职吗?

以后再和这小孩子好好说一说。

“此事还没完呢,”元稹指着远处国子监的几个外人,“他们想令何蕃入朝堂,刚才说得清清楚楚。”

【本章注释】

王维《李陵咏》

元稹《阳城驿》

白居易《和阳城驿》

韩愈《太学生何蕃传》

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

-

(五代)赵莹、刘昫《旧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王溥《唐会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大燕伪官王维(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