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扶南曲歌词》】
【翠羽流苏帐,春眠曙不开。羞从面色起,娇逐语声来。早向昭阳殿,君王中使催。】
随着天声响起,柳宗元灵光一现。
想让裴延龄这样的奸臣下台,写文章上书,反而适得其反。
因为当今天子李适,有陆贽在其左右,数年熏陶之下,看文章的本事可是一绝。关于裴延龄的文章越多,李适兴许以为是裴延龄的威望猛升,所以忮忌的人变多了。
陆贽当年便是美名和骂声同在。
当今天子李适登基之时,引陆贽为翰林学士。陆贽的文章条理清楚,以至于后来在连连战火当中,重要的诏书都由他独自撰写。
一人之力,不经宰臣商议。后来朝中之人称陆贽为“内相”。这个称为从宰相口中说出,是嫉妒他扰乱朝政夺取相权,但若别人私下提起“内相”,反而是羡慕他凭借文采即被皇帝重用的真本事。
每日清晨,是决定朝中要事的时段。在翠羽帷帐之中,群臣在大殿之中上朝。
圣人批阅奏章,召对朝臣,他评判的根据,当然是信任奏文皆是实情,朝臣的对答合理有据。
李适在位已经十多年了,陆贽当年的那一套行文说话方法,朝廷内外,大家都学了去。
裴延龄也不意外,照着陆贽的言辞风格,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无缘亲眼见到真实情况,谁能分得出是否虚报。
况且,裴延龄嘴甜。
之前裴延龄奏报粪土里找到的白银为羡余,太府寺少卿上书抗议,称白银本就是每月申奏的存货,李适没有怪罪任何人,权当白银储存不当。谁让之前没人先讲羡余的喜报。
李适一眼看穿他谎报同州有八十尺木材的事情,但裴延龄会立马补充说君主圣明,天降奇迹。于是,皇帝便原谅他。
就像是当年陆贽哄着皇帝先向叛乱的藩镇服软,然后再出兵一样。
【堂上青弦动,堂前绮席陈。齐歌卢女曲,双舞洛阳人。倾国徒相看,宁知心所亲?】
皇帝究竟亲近谁呢?
天声的最后一句,令柳宗元的困扰有了眉目。
皇帝宠信的大臣,说错了可以原谅。皇帝冷落的大臣,说什么都是狡辩。
除非真的触及到了他内心深处。
李适即位之时,他一心收复河北三镇。然而藩镇未能平叛,反而引得天下大乱。
安史之乱有八年之久,李适平叛也打了七年。
起初还算顺利,而后因为皇帝拒绝藩镇世袭,使得藩镇继任者相互勾结,田悦称魏王,李纳是齐王,王武俊作赵王,朱滔为冀王,朱泚当秦帝,李希烈名楚帝,倏然之间大唐出现二帝四王。
战局紧迫,文武百官却大难临头各自飞。宦官和神策军一路护驾,皇帝方才保住安危。混乱之中,是陆贽出谋划策,局势才得以平定。
而后也因为陆贽,李适放弃了他最初的心愿。
这些年来,李适信任的人,仍然是落难之际,忠心于他的那些人。
如今,陆贽在李适面前抗议裴延龄,和当年文武大臣站到了叛藩那一头似曾相识。
李适如此重用宦官,便是因为他们不会靠嘴上功夫做事。
那如果宦官也反感裴延龄了呢?如果神策军因为裴延龄而受了委屈呢?
柳宗元对自己的思路颇有信心。
【香气传空满,妆华影箔通。歌闻天仗外,舞出御楼中。日暮归何处?花间长乐宫。】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冬。
王维和同僚一起在大明宫西南的中书省用餐。
鱼脍虽美,但他并不动筷,吃点菜就够了。他看别人将酒一饮而尽,于是也跟着喝上几口。
能吃上大明宫的工作餐,得多谢丞相张九龄。
去年托他的福,王维在洛阳官拜右拾遗,今年跟随皇帝一同重返长安。
同僚们说他这次回来,赶上了好时候。
午餐时不时有荔枝和樱桃,皇帝赏赐的频率也加了。
王维环视四周,翠羽是新换的,熏香从未闻过,蜡烛也比以前更花哨。
假期也多了。
自开元二十年起,新设寻胜使,就是带着文武百官出去游玩设宴。
王维的同僚忽然感叹:“按照现在寻胜的次数的增长来看,明年怕不是每十天就要游玩一次。”
“用词错了,”另一位胡吃海塞后喝了口酒,“寻胜更频繁,是好事啊。每天各地常常献上珍宝,奏文皆是喜报。”
“都是好消息。”王维同僚的语气意味深长。
好消息就像是屋内的香气,混着脂粉的味道,粉饰太平。
奏文是皇帝的赞歌,朝臣个个长袖善舞。
王维在一旁摸鱼。
吃完这顿饭,没什么事儿,估摸着他们要回去游赏宴乐了。
【宫女还金屋,将眠复畏明。入春轻衣好,半夜薄妆成。拂曙朝前殿,玉墀多佩声。】
张九龄张相公给安排的右拾遗,品级是从八品上,但却是清要官。
自从魏晋开始,官有清浊,清官浊官升迁路径不同,“从浊得清,则胜于迁”,所以王维能得到这个八品小官,心里愉快极了。
浊官多是靠军功,可如今天下太平正是盛世,军功不易,王维庆幸自己是科举出身,要不然和那些门荫的子弟争不来清官。
右拾遗属中书省,左拾遗归门下省,其实做的事情差不多,讨论国家大事,若有所偏颇疏漏,便进行补充,正所谓“言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
拾遗之上,还有左右补阙。都是谏官,针对同一件事提建议,不会因为品级更高就更靠谱。
但他们拿得俸禄更多一些。
王维激励自己要更上一层。
他夜里忙于工作,次日一早上朝。
睡不够,干劲也就少了一半。
他重新看了一遍昨夜的表状,打着哈欠,赶赴紫宸殿。
大明宫刚修好的时候,上朝的大殿是宣政殿。
但当今天子李隆基,日常起居在紫宸殿,批阅奏章在紫宸殿,如今上朝也在紫宸殿。
说他懒散,他在长安洛阳之间两边跑,说他勤快,不愿为上朝多耽误一点工夫。
免去移驾宣政殿的浪费的时间,夙兴夜寐,夜以继日,勤于政务,都是为了大唐的繁荣。
居家办公第一人!
王维走在其他大臣后面,周围环佩叮当响,闹醒了半梦半醒的他。
【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散黛恨犹轻,插钗嫌未正。同心勿遽游,幸待春妆竟。】
太阳渐渐升起,皇帝姗姗来迟。
据说,修建大明宫的时候,找到了秦始皇的镇国之宝,一面方镜。
高约六尺,宽约四尺,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也能照见人的心中邪念。
因此,太宗李世民把镜子悬挂在大殿上。
也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
王维并没见过这面秦朝的照妖镜。
“明镜高悬”这个词倒是长留人心。
所以不论皇帝选在哪里上朝,大家的小心思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我们的圣人,机智果断,可惜宰相之间并不融洽。
前任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勤俭节约,财政丰裕,政绩可观。李隆基想给牛仙客加官进爵,在此征求意见。
这种事情,圣人和宰相们私下讨论不就行了吗?
今天拿出来公开讲,说明已经谈崩了。
王维眼神左瞟右瞟,观察同僚的态度——
严格按照典籍法规来谏言。
中书令张九龄率先发言:“牛仙客的政绩,一家之言。他乃鹑觚县吏出身,骤然提拔为清要官,有失朝廷尊严。”
很有道理。
那么多进士科出身的人都升不上去呢。朝廷要员如今多是由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担任,昔日南朝皇室的后裔若想升迁,都得一步一步来,这北方偏远地区的胥吏突然出现,怕是两边的人都给得罪了。
兵部尚书李林甫说:“尚书之职,由德高望重者担任,牛仙客实至名归。之前已经有人前去河西查看过了,那边确确实实是仓库满盈。就凭这一点,从节度使升为尚书,有何不可。”
李隆基询问人证物证。
牛仙客岂止是财政能手,河西的兵器也比以前精良。
皇帝大悦。
“我们大唐向来重视孤寒,优先赏拔他们。否则,岂不是步入南北朝的后尘。”李隆基面带笑意,“这件事你们都没有异议吧?那就按之前宰相所推荐的,给牛仙客封……”
“圣人!”张九龄提高了音量。
打断皇帝说话,失了礼节。
李林甫肩膀一抖,颤颤悠悠的。不知是被张九龄吓到,还是突然占了上风在得意地笑。
反正王维身边的几个人开始偷笑。
按理来说,优待孤寒庶族。以情来论,张相公不准输。
王维回忆了一下他熟识的典籍,向圣人禀报。
加封爵位,是为了奖励功劳,牛仙客如今考功上等,可却是他应尽的本分。
李隆基煞有介事地点点头。
大殿之上,一片沉默。
窸窸窣窣的笑声消失不见。
哪里说错了吗?
王维抿着嘴唇。
本来被打断说话,李隆基就有点生气。
竟然还冒出来一个给张九龄帮腔的。
大冬天的,怎么这么热呢。
王维的额头有点冒汗。
盛唐时的工作餐吃什么,我没找到。但是中唐的确有荔枝和鱼脍,大中午喝酒也是惯例。
元白的诗,有文学价值。他们同事的诗,有史料价值,吃穿用度,事无巨细,连把自家的树苗移栽到大明宫里,都有人写。
工作量不饱和!
百姓种桑养蚕,不是为了养你们上班时间种花种树的!
另外,开元二十四年的“明年”,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敕,百司每旬节,任追胜为乐。
【本章注释】
同心勿遽(jù)游、鹑(chún)觚(gū)
官有清浊,以为升降,从浊得清,则胜于迁。
——杜佑《通典》(杜佑的名字在本文第二章出现过)
言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
——李林甫《唐六典》(实际应该是张九龄主持编撰的,他就是抢功)
-
王维《扶南曲歌词》
-
(汉)刘歆《西京杂记》
(五代)赵莹、刘昫《旧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王溥《唐会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京圈佛子王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