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浮云天下赋 > 第46章 愿言不获(一)

浮云天下赋 第46章 愿言不获(一)

作者:夜满青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4 12:25:40 来源:文学城

启元三年盛夏,屋内闷热至极,敞开窗子通风,屋外蝉鸣声震耳。为避酷暑,京中文人游园为乐,曲水流觞,行风雅事,以避尘嚣酷燎。

小院里清净幽深,躺在竹席上十分清凉,风吹进凉亭,她忽一睁眼,似有了不得的灵感爆发,起身夺了笔来狂书,周遭的文人都围着惊叹叫好。

盛邀之下,叶青玄也参加了许多京城文人的聚会。她在文坛上名气渐盛,近年来,经常受邀命题作赋,文章辞赋堪称天下一等。

叶青玄作文章有个习惯,仰仗才气,挥笔立就,一气呵成,有时候趁醉意写下的诗文,自己清醒后读来都觉发聩。

所谓文辞天成,一旦写下,不论好坏,再不做删改。

窗外的石榴花开着,透过层层珠帘,映入深堂。

花绮翻着她刚作的一篇文章,笑着道:“允和,这篇文章不符合你的水准啊,可有心不在焉?”

方循却道:“我看是力不从心吧。这文章的题目,就不是她所擅长的。”

叶青玄擅长吟咏风花雪月,歌舞瑶台,不擅作应试策论。这篇文章的主题也确是她所不喜的,若非她现在供职翰林院,写文论策乃本分事,像这种题目她是绝然不写的,不论是谁出的题。

“谁出的题?”花绮问。

方循瞟了一眼在那边一袭青衫、潇洒卧于亭榭里的叶青玄,对花绮道:“是你的老师出的。”

叶青玄打那水榭边倚着栏杆一滚,站了起来。“哪里写的不行?说与我听。”

白秀吟忽而笑着把砚台端走,打趣道:“‘一旦写成,再不删改。’你也忘了么?”

石洞院门外面,又传来一阵喧嚷声,方循往前倾了倾身子,去听那外面的动静,确认那边不需要自己出面了,这才安心地坐了回去,放心下来畅言道:“允和,师相今日得了画院的宫廷画师新作的几幅挂轴,你的新居方落成,挑选几幅中意的,回去布置一下。”

叶青玄下意识就想拒绝,可是转念一想,方循提出赠与的并不只是画而已,更是一张表明身份的入场券,她需要仔细地想一想。

这一犹豫,石洞门外跑来一个小厮,看了看躲在偏远的芭蕉叶子下面乘凉的四人。“大人,宴席就要开始了。”

“知道了。”方循起身,白秀吟亦跟着起身。她转身道:“允和,你若是不去宴席,那就在这里.......”

叶青玄手腕上沾了墨,此时一抬手,眼睛还黏在只面上,道:“我自便就好。”

那二人一走,她顿时变文雅庄重为逸兴寥寥,将胡乱做的应酬文章团了扔向假山,往后一仰瘫在了石藤椅中。

今日,武光四年前赠与温颂声的京城宅邸终于修缮完毕了,为此,向来低调、喜爱清净的温颂声在上表致谢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私宴宴请百官。他不仅是朝堂上百官之首,更是文坛上的领头人,这一催举办宴席,名义上是为新宅庆贺,实则暗含了一层——为其独子温柏寒铺路结交善人。

两年前,张秋凛一别京城、赴乡为官,数载而来,名声不减。大周建立初年,文脉不兴,古学断代,张秋凛便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复兴先儒之学,以正士风时俗。她所创办的学堂闻名于四海,坐下弟子不胜数。

这段时间她们二人私下没再通过信,可在朝为官,免不了人情世故的纠葛。张秋凛名声正盛,她虽人不在京城,京城却处处都有她的身影。每当张秋凛在榆州又发高论,天下士子争相应和,或附或贬,往来成章,为时下一大风气。

可满朝文武,哪能个个都精通文墨?这其中有不少是请了润笔,时人甚至不以为怪,反以润笔者高价为荣。

叶青玄以文墨名满京城,既长于此道,也接过不少润笔的活。因为她的文风以气贯通、流畅潇宕,经常被人认出是她所作,京城文人之间也爱以品评白石子之文的真伪为乐。这其中诸多繁缛,并非是她自愿,很多时候都是像刚才方循赠画一样,不得不应下的。

她的生活早已不再困窘,俸禄再加文章所得,足够她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做个洒脱名士、过自在生活。她起初也的确挥霍了一番,落下个风流才子的美名,但大多数钱财还是被她存了起来,妹妹年纪尚小,日后尚有用处。

她在石藤椅上瘫坐了一阵,温暖的阳光洒满身,催人欲眠。待她苏醒过来,日色已昏,风止气闷。拾起蒲扇,绕到后院园林的花池边,大而圆的荷叶盖满了池塘。

荷叶下,金色的游鱼穿梭,一闪而灭。

庄园内绿茵遍地,楼台清荫倒影在池塘中,微风吹动,漾起横波,似水晶帘幕翩翩拂动。

水面另一端的堂屋下,有一群人正围着观看温颂声给画题诗,一旦得了宰相题辞,那画的价值便要连夜翻上几翻,远超出本来的艺术价值。叶青玄遥遥地看着那里,莲叶间的灯船一暗一灭,摇曳生姿。

自她离开山崖边的小村寨,一路跋涉而来,可曾实现了当初的理想么?似乎得到这一切,似乎与她想的不一样。

“叶姑娘?是叶姑娘!”

水中的小舟上原来不仅有灯,还坐着几位乐师,怀里抱着琵琶与琴。叶青玄定睛一看,正是前年杜芳从光州带来的那支队伍。

在叶青玄的举荐下,杜芳经常给京城的官宦人家演奏乐章,已然颇富名气。她们远远地招手打了招呼,划着小舟,朝楼宇间最亮的那处去了。

那天夜里,笙箫散尽,叶青玄抱着满怀的书画卷轴走回玉孤江畔的新府。妹妹叶青微还未就寝,她虽平日里没见对书画感兴趣,如今看了长姐抱回来的这些热乎真迹,竟也连连爱不释手。

叶青玄浑身无力地往桌子上一摊。叶青微探头:“你喝多了?”

“......酒能,助兴。”

至于助成的是什么兴,那可说不准。

当天晚上,她最终还是没藏好,被温颂声带着游园的那群文官给瞧见了,吵嚷着要请“天下第一文卿”作文记乐事。他们人多势众,叶青玄实在没办法了,解酒助情,写成了一篇《曲水亭文》。

不知是不是白日被方循盯着写的那篇命题之作还在她脑中萦绕着,文中语句之间,依稀还有映射那道考场旧题的意思。

数日后,《曲水亭文》传遍京城,又有不少文人登门拜访。叶青微为了躲这些客人,那几日都会主动抢着去学堂了。

叶青玄把温颂声赏赐都字画都挂在了门厅之中,宾客一登门便能瞧见,谈话气氛愈发热络了。

当日她送走了吵闹的宾客,正准备研墨写几篇诗赋,忽然又觉得意兴阑珊,发觉自己好似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写过一篇吟情咏兴的“无用”之文了。她抬起头,书房的墙壁四面空空,并无藻饰之迹。推开门窗,盛夏气闷也无风响,墙外的天只有一线灰色。

次日,她终于想起跑去翰林院露一面脸,忽然见几位平日和善的年轻同僚分成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这些人都是最低品阶的待诏,平日里就负责些修书撰文之事,温颂声生性平和、不喜激言朝事,更不会允许底下的人乱议朝政。不知这些人因何事争得面红耳赤?

叶青玄走过去,想一探究竟。谁知她刚一靠近,那些人突然都噤了声。

一阵尴尬之气弥漫,没人再说一个字。其中一拨人互相看了几眼,连忙走了。叶青玄疑惑之际,见桌上摆着一卷文,应该正是他们方才争执之事。

她的手碰到文卷的那一刻,剩下的另一拨人也瞬间如鸟雀惊飞,四散走了。

叶青玄:?

她一低头,卷上赫然写着《驳赫公文昌圣眷集序千言书》,字体是经人誊抄过的、标准的太学体,并未引起她的注意。她草草地扫了一眼全文,在落款上顿了视线,眸中震颤。

“......”

“......”

叶青玄明白那些人避着她四散惊逃是为什么了。赫公是一位年过七十致仕的老臣,在京城人脉颇广,前几日集了一册京城官僚闲时对赋的文章成册,还请叶青玄为其做了序。集中文章无非都是些歌功颂德、文人雅趣、诗酒风流的故事,若是十几岁的文章才子所作,那倒是文坛趣事,但出自五十余岁身居高位的重臣之手……就像这篇千言书上说的,“祸国误民”、“雕虫篆刻”。

当然了,那群写文章的朝臣们是业余戏作,尚可辩解这仅是私人趣味,谁想着被人编纂成集四处传阅了呢?要怪就怪那个编书之人,还有那个作序之人!

那千言书落款上的名字落的笔迹,她比谁都熟悉,要问起来,她从前收过千百张这种落款的书信,加起来也未必有个千言,落款上写的是:榆州张秋凛,谨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