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福肴酒馆之山河弈 > 第7章 七夕往事·槐下灯

福肴酒馆之山河弈 第7章 七夕往事·槐下灯

作者:一夜檀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6 20:47:33 来源:文学城

于尚刚及加冠时还不是穿紫袍的丞相,仍是京城武成候府的教书先生。

他眉眼间还带着些少年人的清俊,束发的玉簪是恩师留给他的旧物,簪头雕着半朵残莲,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

纪凌跑来寻他时,他正伏在案间看书。

案头摊着的《孙子兵法》上,留着几处他批注的小字。墨色深浅不一,显然是看得入神时忘了添墨。

那时纪凌刚过十四岁生辰,个头蹿的飞快,已经快到于尚的肩头。少年来时穿了件月白色的锦袍,领口和袖口都绣着细细的银线。许是侯夫人刚让人做了新衣裳,他便穿来让先生瞧。

斜阳照进窗棂时,于尚正握着纪凌的手写字。少年腕骨虽没成年男子那般强壮却满是劲儿,握笔的力道总像是在拿枪,纸上逢字就是一处被墨汁洇出的黑洞。

“横要平,竖要直,小侯爷的字倒是如您的武艺一般放浪不羁。”

于尚从纪凌手中抽出狼毫,蘸了清水在案上书写:

“您看着案几的木纹,横平竖直才能撑得住事物。字是如此,做人亦是如此,行得端做得正,才能立住跟脚。”

纪凌本就坐的有些犯困,听见于尚说话后才一个激灵抬起头,眼神中的困意一扫而空:

“先生,今日是七夕,听说街口要摆灯会,管家还说有捏面人的老师傅,能捏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呢!”

说罢从袖中不知何处变出个青瓷碗,碗边还沾着一粒莲子,“小厨房炖了莲子羹,我特意多要了一盅,里面还放了槐花蜜呢,吃完我们去看灯会好不好?”

于尚放下笔,刚要板起脸说“课业未完”,但看着纪凌亮晶晶的大眼睛,喉结动了动,终究没说硬话,接过青瓷碗放到窗边:

“您揣袖子里也不觉得烫,凉透了再吃。上次是谁喝得急了,舌尖让燎了泡,几天吃不了东西……”

纪凌嘿嘿一笑也不反驳,趁着莲子羹放凉的空档,眼珠一转又拿起笔,在纸上规规矩矩地写了几个字,虽然还是歪歪扭扭的,但到底比刚才那几个强了不少。

“先生您看,我写得是不是好多了?”他献宝似的把纸递到于尚面前,眼里满是期待的光,“我再写几个,写完我们去灯会,好不好?”

于尚看着他认真地样子,到底心软了下来,虽然咱们小侯爷字不好,但是其他方面很棒啊。他点了点头:“再写一张,写好了我们就去。”

纪凌瞬间来了精神,埋头苦写。笔尖划过纸张,偶尔写歪了,他就懊恼地皱皱眉头,把字划掉重新再来。

于尚坐在一边,看着他专注的侧脸,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撒在他身上,仿佛给他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少年的睫毛很长,像两把小扇子,随着眨眼的动作轻轻颤动。

不一会儿,纪凌就将一张字写完了。他吧纸铺平,等着于尚检查。于尚将纸慢慢移到跟前,仔细看了,虽然尚有不足之处,但确实比之前进步了许多。

“嗯……有进步。好了,一会儿我们就去。”

纪凌开心,一把端过窗边的莲子羹,于尚只尝了两口,全让纪凌喝了个精光。

少年力气不小,拉着于尚往外跑时,险些将他绊个踉跄。

刚出府门,就见街口已是灯火如昼。卖灯的摊子一字排开,走马灯上画着《牛郎织女》的故事,灯影流转间,织女的衣裙仿佛真的在飘动一般。三五成群的孩童,每人手上都提着一盏花灯,在街巷中穿梭。街边摊贩们的吆喝声,混着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种食物的想起,热闹非凡。

“先生您看!”纪凌指着画糖人的摊子,靠近于尚耳边说道:“这老板就老虎画得最想,咱们不要其他的,就要个老虎得了。”说完拉着于尚的手就往摊子前跑。

于尚拉住他,从袖中摸出几枚铜钱递给摊主,“我们要一只老虎。”摊主舀起一勺糖浆,在青石板上熟练地勾勒起来,待糖浆将凝时,用竹签一挑,递给纪凌。纪凌接过糖人时还不忘递到于尚嘴边:“先生先尝。”

于尚笑着摇摇头:“小侯爷吃吧,我不爱吃甜的。”

纪凌也不勉强,自己咬了一小口,糖浆很甜,带着焦糖的香气。他边吃边拉着于尚往前走,眼睛不停地四处张望,最后走到猜灯谜的摊子前。

一个大大的灯笼上挂满了写着谜语的字条,不少人在那里苦思冥想。纪凌指着一条写着“七夕未遇下笔难”的谜语,轻轻扯了扯于尚的袖子:“先生试试。”

于尚看了眼谜面,只思考片刻笑道:“是‘死字’。七夕未遇,便是无‘夕’,下笔难,便是一横下一匕,合起来正式‘死’。”

摊主连声叫好,取了盏小巧的荷花灯给他。荷花灯是用绢布做的,花瓣层层叠叠,里面嵌着小蜡,点亮后,整个灯都透着淡淡的粉色光晕。于尚举着荷花灯,好似捧着一团月光。

之后的一路上,纪凌开心的像只小鸟,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

他给于尚讲下午在演武场和其他小兵比试,说自己如何赢得胜利;又讲府里的老黄狗,说它调皮把管事嬷嬷晒的被子扯到了地上;还讲他老爹打算再过两年便让他从军。

于尚耐心听着,偶尔插句话,脸上总带着温和的笑意。

回府路过前院的老槐树时,纪凌突然停住脚步。

槐树下摆着个小木桌,是小厨房用来放腌菜坛子的那个,桌角还沾着酱汁的痕渍。上面放着没糊好的河灯,竹骨歪歪扭扭,还有根篾条翘着尖,显然是初学乍练的手笔。

“先生您看。”

纪凌献宝似的捧起来,左手指尖上还有被竹签划的细痕,“我下午从演武场回来后做的,本想和您一起去放,但是嬷嬷说用米糊粘比浆糊更牢,我就用米糊做了,现在才干。”

于尚接过灯,又拉过他的手。指尖触到少年掌心的薄茧,指节处还有块儿新的擦伤,“小侯爷做的很好看,不过下次要当心,若再弄伤手。”他故意放缓语气,将手中的河灯放下后,从袖中取了帕子替他包扎,看着纪凌瞬间紧绷的脸,才补上后半句:“就罚小侯爷与在下学拓印。上次教您的蝉翼拓,您还嫌太麻烦,正好趁此机会好好练练。”

说完拿过素绢仔细蒙在河灯的竹骨上,绢面是纪凌从自己的画纸上裁下来的,边缘还留着他裁毛的线头。

纪凌的下巴轻靠上他的肩,呼吸热乎乎地喷在颈窝:“先生,我爹又领兵符出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娘说,等我爹回来了,就带我去城外的温泉庄子玩。”

于尚粘绢布的动作顿了顿,想到武成候上个月又领了兵符,临走时把纪凌按在他面前,“于先生,你二人年纪近,还劳你多照看他些。”

纪凌抬起头,攥着于尚的衣袖,指尖因用力泛白:“先生,我想快些长大。”

于尚偏头看着少年泛红的眼角,将手中刚好粘完的河灯放下晾干,抬手将纪凌耳边散了些的碎发拨至耳后:“在下明白。”他的声音比平时沉些,却又格外清晰:“您想替侯爷分担,想快点长成能抗事的模样。”

纪凌用力点头,没说出的话堵在舌尖,他怕分别,怕未知,更怕哪一次父亲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于尚弯腰,与他平视,院里的烛光在他眼尾上撒落点碎金:“可长大不是赶时辰的路。”

他抬手,替纪凌擦掉眼角的湿意:“真要急着往前赶,反倒容易摔着。不如每日里把书念透了,把剑练熟了,等侯爷回来时,他会看见您站得比上次更直,眼神比上次更亮。”

于尚把河灯递到纪凌手上,轻声道:“等您真的长到能撑起一片天的时候,或许就能明白,可以慢慢长大,原是多大的福气。”

纪凌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脸埋在于尚肩上,闷闷地说:“先生,有你在真好。”

于尚心里一暖,轻轻拍了拍他的背。他知道,这孩子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活泼开朗,但是内心深处还是很想念父亲的。

片刻后,纪凌忽然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玉质算不上顶好,却被摩挲得十分光滑温润:“这个给先生。”

他把玉佩塞进于尚手中,指腹蹭过对方微凉的指尖,带着少年人不设防的亲近:“我娘说,玉能保平安。这是我抓周时和小银剑一起抓的。先生戴着它,就像我在您身边一样,能保平安。”

于尚看着手中的玉佩,上面新刻了一个“尚”字,他刚要说话,就见少年已经拿着河灯跑去了后花园的池塘边。

“先生快来!”

月光透过树叶,在纪凌发间织出细碎的银网,少年回头喊他时,织银的发绳在风里划出轻快的弧度。倒让于尚想起自己幼时,也是这样追着恩师的脚步跑,手里攥着刚写好的策论,蝉鸣把耳朵吵得什么都听不清,心里却充满了欢喜。

“先生快看,它真的能飘起来!”

于尚笑着走过去,蹲在纪凌旁边,看见那盏歪歪扭扭的河灯浮在水面上,烛火在绢面上微微晃动。

纪凌仰着脸看他,眼里的光比烛火还要亮,鼻尖上还沾着点刚刚蹭上的米浆。他忽然想起老侯爷的嘱托,握紧手中的玉佩,指腹摩挲着上面的纹路。有些承诺,原是不必说出口的,他会好好照顾纪凌,看着他长大成人,成为一个像他父亲一样顶天立地的英雄。

那时他还不知道,一年后他会被迫站上朝堂,卷入原本已经远离的政治斗争;也不知道,这枚玉佩会被他藏在贴身处,陪他熬过天牢的寒夜,挺过酷刑和折磨,走过湖州的雨巷。更不知道,在隐瞒身份重逢后,会被已经长大成人的纪凌攥在掌心,带着颤抖的问一声“你当真只是识得他的旧物?”

而这时,纪凌袖口还会沾着糖人的甜香,漫在夏夜的风里,成为他最温暖的回忆。

夜渐渐深了,外面熙熙攘攘的人声也慢慢少了。纪凌打了个哈欠,显然是困了:“先生,我们回去吧。”

于尚点点头:“好,我们回去。”

他牵着纪凌的手往后院走,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拉长了他们的影子。于尚把纪凌送回房间,看着他躺在床上睡着了,才轻轻带上门离开。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书案前,拿起那枚玉佩,放在灯下细细看着,微微一笑,把玉佩贴身戴好,然后拿起笔,在纸上写下 “平安” 二字。

七夕快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七夕往事·槐下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