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山野遍地是宝。
村道旁、田埂边、山底洼地处处透着蓬勃的生机。
蕨菜、马齿苋、蒲公英、水芹、白蒿等爬满山野。
同一块地,今天摘完明天又会冒出来。谢行恨不得把整座山搬回家。
这比农家乐好玩多了,谢行沉浸其中。野菜多到不是嫩得能掐出水来的他都不要。
野菜包子饺子、野菜汤、凉拌清炒等等,每天变着花样做。姜明第一次知道野菜还能这么好吃。不过想想也是,谢行炒马齿苋放的油都能买块肉了。别说野菜,放草鞋下去都好吃。
在大山村村民眼中,两个整天吃野菜也该满脸菜色的人脸色却红润起来,一扫冬日的颓丧。
“快来,红色的小伞,真艳。”姜明连连招手示意谢行过来。
谢行走过来,两人对着树下红色的不知名蘑菇品头论足。最后遗憾用一句“吃完躺板板”总结。
谢行对山上的菌菇特别感兴趣,特别想摘。只是真遇到他不敢摘,甚至不敢上手摸生怕被袍子沾到。用他的话就是不知道哪些吃完见小人,哪些吃完躺板板全村开席,于是全部都不能碰。
只可远观不可摘更不敢吃。他很惜命。
就算这样,谢行对蘑菇的兴趣依旧不减。
姜明也分不清哪些蘑菇能吃。以前他更多的是找能饱腹的野菜野果,最好是不用生火可以直接在山上吃完的食物。
这还是他第一次认真观察大自然的色彩,第一次放松心情尽情享受谢行说的“采摘乐趣”和“不劳而获的快乐”。
见到奇形怪状或色彩艳丽的蘑菇,两人总会兴奋地分享。分享彼此眼中美丽的色彩和新奇激动的心情。
谢明和谢白跟在两人身后。谢明有些懊悔地移开脚,地上是一朵踩地稀巴烂的黄蘑菇。
“早知道二哥喜欢蘑菇,我刚刚就不踩了。”谢明说。
他想叫谢行来看蘑菇,以此拉进双方的距离。他很喜欢这个堂哥,可是他跟堂哥不熟,不敢找他说话。
要找个理由与堂哥搭话才行。他真佩服父亲,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能大嗓门地唠上两句。
很快,谢白在树根边找到一朵蘑菇,洁白的伞面像披着月华。
谢白很高兴:“哥哥,这有一朵漂亮的小蘑菇。你叫二哥来看。”谢白眼睛亮闪闪地看着他哥,眼中的期待几乎要溢出来。
谢明一僵,他抬头鼓起勇气想喊人。谢行听见谢白的欢呼正好看过来,谢明一接触到他的眼光立马跟做贼似的俯身躲到树后。
他还不忘拉着谢白一起藏起来。
“我这么可怕吗?”谢行揉揉脸。
两个小家伙喜欢跟在他身后,可每次没等他走近两兄弟又立马逃走,根本不给他搭话的机会。
有一次,谢行快走到两兄弟跟前才被发现,两个小家伙来不及逃跑,谢明不知道怎么想的拉着谢白当着谢行的面钻进稻草堆里。谢行只好装作看不见他们。
“他们喜欢你。”
“你怎么知道?喜欢还躲着我?像见鬼一样。”谢行提出质疑。
“当然是我也……”姜明回过神来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我就知道。”
“他们喜欢你,想靠近你但又害怕。也许还有点害羞呢。”姜明说。这是小孩子的想法,他才不会这样。
“我长得这么可怕吗?”谢行的童年过得乱七八糟地实在不明白小孩子的想法。但谢明谢白是谢吉的孩子,他还是希望跟两个孩子好好相处的。
看见两个小家伙很有分寸,只走大路不往深山里去,从这里往山下望还能看见山底下耕地的村民。谢行放下心来,和姜明继续往山上走。
“哥哥,我们躲什么?”谢白歪头问,他还不忘压住自己的双丸子头,免得被人瞧见。
谢明恨铁不成钢:“我们不躲不就被发现了嘛。”弟弟可真笨。
谢白想问为什么怕被发现,他们不是想找堂哥玩的吗?只是他的注意力很快被脚边的白蘑菇转换,蘑菇已经被踩烂半个伞面。
谢明有些心虚,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躲,就是下意识躲起来。他想找堂哥玩,可每次见到堂哥都不敢跟他说话只好躲起来。
谢明觉得自己一点也没有男子气概,男子汉大丈夫怎么会害怕呢?
这些不用弟弟知道。谢明安慰弟弟:“没事的,我们再找其他的蘑菇。大人不喜欢白色的蘑菇。”
“为什么?白色蘑菇不好看吗?”
“好看。大人喜欢稀少的蘑菇。越少越好。”谢明解释道。
谢白听不明白但不妨碍他看着他哥满脸崇拜。哥哥太厉害了,大人的事他也懂。
谢明笑得露出大牙,弟弟还是笨点好。
两兄弟挎着小篮子继续翻找,篮子里有一整颗的马齿苋,不知名的黄色小花,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植物。
马齿苋看着很老,谢明坚持要拔走,毕竟这是一颗巨大无比的马齿苋。
多有面子啊。
谢行挖满一个大背篓,他们两个根本吃不完,谢行打算做些腌菜。
竹笋也挖到五颗。姜明砍好竹子说要编些竹筐和簸箕在家里用。谢行脚下的草鞋还是姜明前两天给他编的,鞋底磨的很细,一点也不扎脚又透气。
山林中微风阵阵,阳光透过树叶洒到地上,鸟儿不时地啼叫两声。带着绿意的空气吸入肺中,谢行感到神清气爽。
“我们该回去了。”姜明第三次催促。
谢行恋恋不舍地环顾四周,还有好多好多可以采摘的。只是他再不走姜明真要生气了。谢行收拾好跟着姜明下山。
“唉。”姜明在心里叹了口气。
这个家还得靠他啊。这么想,他又有点得意。
谢行宛如土匪进村,恨不得把地皮都掀走。见天就想着进山采野菜摘野果,完全没想过春耕的事。谢行也不提读书的事,姜明不知道他有什么打算。姜明不想谢行去读书,毕竟有谢宝这个前车之鉴在。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靠不住。
可他们家以后怎么办呢?他们没田地,靠什么营生?手中的银两虽多,但不能坐吃山空。
他必须要和谢行谈一谈了。
到山脚,果不其然谢明两兄弟坐在树荫下等他们。
这回看到他没跑。谢明倒是想跑,但鉴于弟弟在一边,他只能忍着害羞。
“太阳升到头顶该回家去了。”谢行没靠太近在半路停下来说。
这里虽然是山脚,但还是一段下坡路,谢行怕两个小家伙跑起来会摔倒。
谢明分不清是弟弟的眼睛亮还是天上的太阳亮,在弟弟崇拜的眼光中,他拎着篮子站起来:“堂哥好。”
“堂哥好。”谢白马上跟着站起来大声道。
这还是第一次谢吉不在听到谢明谢白叫他。谢行笑眯眯地看着两人。
“堂嫂好。”谢明看向后面的姜明继续问好。他已经是成熟的小大人,懂礼貌。
谢行笑容一僵。
“堂嫂好。”跟屁虫马上照搬,声音清脆。
姜明高贵冷艳地点点头,似乎习以为常的样子。
他的手不由自主攥紧竹筐,小孩子会受大人的影响。谢明和谢白这样叫他,肯定是家里大人教的。
这说明什么?
证明谢家认他。哪怕过年出了丑事,谢家还是认他。
谢家以前对他不冷不热的,为什么会认他?是因为谢行啊。小孩看大人的脸色,谢家看谢行的态度。
微风带来野果的清香,空气中沁着丝丝缕缕的甜味,吹散姜明心中的燥热。
不等他们说什么,谢明举起竹篮说:“这是给堂哥的。”
他们两兄弟吃了堂哥的包子,决定要“报答”堂哥,这是“礼善往来”。娘亲说与人交往要有来有回,哪怕是亲戚也不能贪人的便宜。
可是他们没钱,实在没什么能送给堂哥的。谢明看谢行天天上山摘野菜,觉得他很喜欢野菜,于是两兄弟决定摘野菜给谢行。
“谢谢你们的好意。”谢行说:“我已经摘了很多,你们带回家吃吧。”
两张小脸先是露出失望的神色,然后是惊恐。
救命,他们家的菜已经够难吃了。煮野菜更难吃,又苦又涩根本咽不下去。按谢吉的说法野菜是喂猪的,不是邓书元厨艺的问题,也不是他的问题。
在吃到谢行的野菜包子前,谢明根本想不到野菜能吃,而且这么好吃。
他们两兄弟一来是因为谢行喜欢摘野菜,二来是他做的野菜好吃,他们觉得谢行需要,所以才决定上山摘野菜。
没想到谢行不要,还要他们带回家。要知道他们家已经不养猪了,何必带野菜回家折磨自己呢。
谢明不用想都知道,带回家娘亲怕他们伤心不好扔掉,只能炒给他们吃。真的好难吃啊。
“那,好吧。”谢明蔫蔫地放下竹篮。
谢行说完就想起谢吉炒菜把自己吃到看郎中的传闻,又看到满脸沮丧的谢明谢白。他走过去接住竹篮:“我看看有什么?”
“哇,有蒲公英。”谢行夸张地喊出来:“拿来炒鸡蛋可香可香。这一篮子我都收下了。”
谢明有点怀疑怕谢行安慰他们,谢白却马上高兴起来。
“下山去吧。等太阳落到山顶,你们来我家吃炒鸡蛋。”谢行乐呵呵地说,看着两个小孩往家跑去才和姜明回家。
姜明依旧笑着看他,没人知道短短几刻钟他心思百转。谢行人真好,对小孩很好。他不是只对自己一个人好的。他是对所有人都这么好吗?还是只对自家人好?真好,他是谢行的自家人。
姜明摇摇脑袋跟着下山。他不知道怎么了,老是爱乱想有的没的。以前总想着找吃的,没心思想这些。姜明把一切归结为吃饱撑着了。
“哥哥,我们去堂哥家吃炒鸡蛋吗?”谢白边跑边说。
谢明回头严肃地说:“不去。我们可不是贪嘴的三岁小孩。”
谢白咽下口水懂事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吃。”娘亲教过的,他有好好记着。
摘野菜、编草鞋、织箩筐,谢行忙的不亦乐乎。每天往山里一扎,不用跟人打交道,沉浸在大山里让人忘了时间。
可惜,快乐总是短暂的。
“做什么营生?”谢行问。他不愁银两只是不能跟姜明说。
姜明认真分析他们家的情况:“你读过几年书,还想继续读吗?”
谢行摇摇头,他不打算在这里科举。他迟早要回去的,他不可能扔下谢迎。
姜明心中一喜,面上不露声色继续说:“你要是考中秀才还能去当夫子。现在看来当夫子这条路走不通。”
要去镇上当夫子起码要是秀才。在村里教小童启蒙也行,只是可惜大山村太穷,饭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去其他村,吃住都要银子划不来。
“咱们没其他手艺。”姜明还是喜欢做自己擅长的,“只能种地。还是有块地心里才踏实。”
谢行想说他会很多,虽然金融知识在这里毫无用处,但他厨艺很好,各种硬菜糕点都会做,卖吃食也不错。
可是,这是他喜欢的他擅长的。如果他走了,姜明怎么办?
姜明能靠这些生活下去吗?
改个错别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章 第 38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