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空调发出低沉的嗡鸣,与服务器机柜的噪音交织,构成了夜晚独有的背景音。空气里弥漫着冷却剂和电子元件的微涩气味。
沈凇的指尖停在键盘上,凝视着屏幕。上面是连续第十二个小时训练后的神经渲染模型结果。她抬起手,用食指和拇指极其轻微地捏了捏鼻梁根部,很短暂,随即手指又放回原位。她的背脊依然挺直,但那种专注力似乎已经出现了一丝极细微的涣散。
屏幕上的图像——石材的纹理、金属的反光、玻璃的折射,所有量化指标都已趋近完美,渲染损失曲线早已平缓,陷入一条令人绝望的直线。
沉默在实验室里蔓延,沉重得压过了机器的噪音。
“不对。”沈凇终于开口,声音听不出丝毫波澜,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但那尾音极其细微的沙哑,泄露了高强度专注后的疲惫。“物理参数已优化至理论极限。但主观体验卡在瓶颈。”她目光未离开屏幕,镜片后的视线似乎放空了一瞬,并非在看数据,而是穿透了屏幕,带着一种极其罕见的的无力感。
林知砚站在她侧后方几步远的地方,双手下意识地交握着。她捕捉到了那个捏鼻梁的小动作,以及那比往常多出很久的沉默。她也看到了那些图像——很完美,但毫无生气,冰冷,“真实”,但又因此而不真实。一个念头在她心里盘旋,带着冒险的意味。她犹豫了几秒,声音比平时更轻,带着试探:
“学姐……有没有一种可能,‘真实感’并不完全来自于物理参数的堆叠?”
沈凇闻言,并未立刻回头。她的视线从屏幕上的数据缓缓移开,像是需要额外的时间来处理这个非标准化的提问。过了两秒,她才微微侧过身,目光透过镜片投向林知砚,眼神平静无波,但眼底深处有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让她惯常的锐利稍微软化了一点。
“继续。”沈凇的声音平稳,听不出意味,只是一个允许继续的指令。
林知砚深吸一口气,有些紧张,小心地走到白板边,没有拿起笔,只是用手指虚划着。
“就像……文学作品里的意象,”林知砚斟酌着用词,“‘小桥流水人家’,几个简单的词,就能在人脑子里画出一幅画,甚至能勾起一种情绪。这是一种……‘感知上的真实’。”她停顿了一下,观察着沈凇的反应。
沈凇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只是目光跟着她手指的虚划移动,她的嘴角微微抿起,是一种高度集中下的无意识表情。
林知砚鼓起勇气继续:“而我们现在的渲染,好像是在追求画出桥上每一道木纹、水里每一片涟漪、屋顶上每一片瓦片……极致精确,但……”她顿了顿,找了一个更技术化的表述,“……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情感共鸣的效能’似乎并不高?”
林知砚拿起笔,在白板上轻轻写下“物理真实”和“感知真实”,中间留了很大的空白。
“我在想,”林知砚的声音依旧不高,带着商榷的口吻,“如果我们不把所有算力都投入到无限逼近物理极限上,而是……分出一部分,建立一个非常轻量级的、专注于‘感知引导’的补偿模块呢?”
她不敢看沈凇,目光落在自己写下的字上,语速加快了些,像是要尽快把想法倒出来:“这个模块不负责核心渲染,它只注入一些计算成本极低、但‘感知收益’很高的细节暗示?比如……符合场景的、微弱的环境音关联视觉反馈?或者……一点点非物理精确、但符合人类记忆联想的光影氛围?”
林知砚的声音到最后,几乎带上了几分不确定的颤音。她放下了笔,像是完成了某种大胆的尝试,手指微微蜷缩。实验室里重新陷入寂静,只有机器运行的低鸣。她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等待着理性的审判。
沈凇没有说话。
她的目光从林知砚脸上,缓缓移向白板上的那两行小字。身体向后靠了靠,靠在了椅背上。
沈凇捏着鼻梁的那只手,食指无意识地、极其轻微地蜷缩了一下,指节抵在下颌线。她的目光定在白板那两行字上,瞳孔的焦距在那一两秒内似乎有些涣散,并非在阅读,而是陷入了某种内部运算被打断后的怔忡。
沈凇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没有惊讶,没有赞许,没有否定。但她周身那种无懈可击的、掌控一切的气场仿佛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几乎无法察觉的裂隙,显露出一丝被意料之外的思路闯入后的凝滞。
“感知引导。”沈凇重复了一遍这个词,语气平稳得像在复述一个数学定义,但音节之间,有着几乎无法捕捉的、思考的间隙。这个词在她庞大的知识体系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安放似乎需要点时间。
“解释一下你提到的‘细节暗示’和‘感知收益’。”她抬起眼,看向林知砚,目光是纯粹的学术探究,但比平时更深沉, “以及,你如何量化这种‘收益’?”
林知砚深吸一口气,开始小心翼翼地阐述,尽量让自己的思路听起来清晰且有逻辑:“比如,‘细节暗示’可以是一些非全局的、高信噪比的视觉元素。在一间古老的书房里,这可能是壁炉里跳跃的、算法模拟的火焰光影,其形状和颜色不必完全物理正确,但动态必须能暗示‘温暖’和‘噼啪声’;或者是书桌上的一盏铜制台灯,我们不需要完美渲染它的金属氧化和磨损,但可以在其光照范围内,刻意添加一点点符合人们‘复古’记忆的、温暖的色偏和柔和的辉光效果。”
她观察着沈凇的反应,见对方没有打断,只是目光专注,便继续道:“至于‘感知收益’……或许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对照测试?向测试组展示包含‘细节暗示’的渲染结果,向对照组展示纯物理渲染结果。不询问‘哪个更真实’,而是询问‘哪个更让你感觉身临其境’、‘哪个环境更让你想停留’、或者记录他们的眼部注视停留时间和区域。这些主观报告和眼动数据,或许可以作为间接的量化指标?”
她说完,屏住呼吸。
沈凇沉默了片刻,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了两下。
“基于先验认知的感知干预。通过引入低计算成本的启发式元素,提升主观评价权重。”她低声总结,将林知砚的想法转译成自己的逻辑语言。“A/B测试与眼动追踪是可行的验证路径。需要严格控制变量。”
她没有说“好”或“不好”,而是直接起身,走到主控电脑前。林知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沈凇调出复杂的代码界面,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了几个辅助函数模块。她的动作没有丝毫犹豫。
“建立一个独立低优先级线程,”沈凇的声音冷静如常,但语速稍快,“注入点放在后期合成阶段。避免干扰主流程。”
她快速编写了几行代码框架,定义了几个简单的参数接口:“先实现‘环境光氛围色偏’和‘局部动态光影暗示’。强度设为可调节变量,从零开始递增测试。”
林知砚几乎看呆了。她没想到沈凇不仅接受了这个想法,而且如此迅速地将其纳入了可实践的工程框架。
新的训练开始了。等待结果的时间里,实验室的气氛不再凝滞,而是充满了一种紧绷的期待。
新的渲染结果出现在了屏幕上。
图像的基础物理属性几乎没有降低,但整个画面却“活”了过来。那间冰冷的静物场景,因为增添了一抹极其微弱、源自画面外某个假想窗户的暖色夕阳光晕,以及桌面上一个花瓶投下的、微微颤动的模糊阴影,而瞬间拥有了时间感、空间感。
量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但任何一个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沈凇身体前倾,仔细对比着新旧两张图像,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细节。良久,她向后靠回椅背。
“主观体验评级,”她开口,声音依旧平稳,但林知砚捕捉到其中一丝极其细微的、如释重负的松弛感,“显著提升。”
她转过椅子,看向林知砚。镜片后的目光落在她身上,停留的时间比往常长了那么一秒。
“你的思路,”沈凇说道,语气是纯粹的陈述,但用词却让林知砚的心跳漏了一拍,“提供了关键的解局方向。”
这不是直接的赞美,甚至算不上温和。但“关键”和“解局”这两个词从沈凇口中说出,其分量重于千斤。这几乎是最高级别的认可。
“后续需要系统性地构建这个‘感知增强库’,并建立更完善的评估体系。”沈凇已经将目光转回屏幕,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冷静,“这项工作,由你主要负责跟进。”
林知砚压下胸腔里翻涌的激动,用力点了点头:“好的,学姐。我会尽快写出一个详细的方案。”
“期待你的方案,维吉尔。”
注:“维吉尔”来源见第9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第10章-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