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分手美学 > 第2章 第2章:「图书馆的休战」

分手美学 第2章 第2章:「图书馆的休战」

作者:莱意yy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5 16:35:38 来源:文学城

辩论赛的硝烟散去,校园生活重归平静的轨道。但有些东西,一旦被搅动,便再难回到从前。

周晚的生活似乎一切如旧。上课,读书,在社团活动与论文资料间穿梭。只是偶尔,当她抱着书穿过人来人往的广场,或是坐在食堂的角落安静用餐时,会下意识地抬眼,目光在人群中掠过,仿佛在寻找某个熟悉又陌生的挺拔身影。

那个叫周屿的男生,像一颗投入她心湖的石子,涟漪虽已平复,湖底却留下了真实的痕迹。

她偶尔会想起他最后那个关于讲座的邀请。下周三?她瞥了一眼手机日历,那天晚上她恰好有一个重要的读书会分享。这算不算是命运一种微妙的安排?她不知道,也没有特意去深究。只是那个带着期待和试探的眼神,偶尔会在夜深人静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周三转眼就到了。傍晚,周晚在食堂简单吃了点东西,便朝着举办读书会的教学楼走去。路过布告栏时,她脚步未停,眼角余光却精准地捕捉到了一张新贴的海报——“社会成本与经济增长”专题书展暨学术讲座,地点:图书馆报告厅,时间:今晚七点。

她的心跳,几不可察地乱了一拍。

脚步没有停顿,她继续朝前走,心里却泛起一丝极淡的、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怅然。读书会的分享很顺利,她关于“媒介伦理在消费时代面临的挑战”的发言,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可整个过程里,她的思绪仿佛分裂出了一小部分,飘向了那座灯火通明的图书馆。

分享会一结束,还不到八点半。周晚婉拒了同学们一起去喝奶茶的邀请,抱着几本厚重的参考书,独自一人,鬼使神差地走向了图书馆的方向。

她告诉自己,只是想去社科阅览区借几本老师推荐的书,仅此而已。

夜晚的图书馆像一座沉默的知识殿堂,只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的轻微脚步声。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和油墨特有的沉静气息。周晚穿过一排排高及天花板的书架,光影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图案。

她来到社会学著作区,目标明确地寻找着彼得·伯格的《现实的社会构建》。指尖在一排书脊上划过,最终停留在那个索书号上。她踮起脚,正准备将书抽出,旁边却伸过来一只骨节分明的手,先她一步,取下了那本书。

周晚心头一跳,侧过头。

光影阑珊处,周屿就站在那里,手里拿着那本她正要找的书,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惊讶,随即,那惊讶化作了一个清浅而了然的微笑。

“周晚同学?”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在寂静的书架间,像羽毛轻轻拂过耳膜。“这么巧。”

巧吗?周晚看着他。他穿着简单的灰色卫衣和牛仔裤,少了辩论场上穿衬衫时的正式与锐利,多了几分随性的少年气。但那双眼眸里的光芒,却丝毫未减。

“是啊,很巧。”周晚收回手,语气平静,听不出什么情绪。“周屿同学也对社会学感兴趣?”

“讲座刚结束,顺路过来找点资料。”周屿晃了晃手里的书,目光落在她抱着的几本书上——《逃避自由》、《消费社会》、《乌合之众》。“看来,我们关注的方向,有重叠的部分。”

他的视线重新回到她脸上,带着探究:“为了下次辩论做准备?”

“知识没有边界,不一定非要为了辩论。”周晚微微扬起下巴,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防卫,“况且,辩论已经结束了。”

“是吗?”周屿轻笑一声,那笑声低沉而悦耳,“可我总觉得,我们之间的那场讨论,好像还没完。”

他没有将书递还给她,反而就那样拿在手里,顺势靠在旁边的书架上,形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交谈姿态。“关于上次那个采矿的问题,我后来想了很久。”

周晚有些意外,她没想到他会旧事重提,而且是在这样一个场合。她原本以为,那只是对手间礼节性的恭维。

“哦?得出新的结论了?”她顺着他的话问,也放松了身体,靠在另一侧的书架上。两人之间隔着不到两米的距离,像是一场非正式会谈的开场。

“结论没有变。效率优先的路径,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优解。”周屿开口,依旧是那个坚定的立场,但语气不再是辩论场上那种不容置疑的强硬,而是带着探讨的意味,“但我承认,你提出的关于‘代价承担者’的问题,是无法被忽略的。或者说,这正是现代经济学和社会治理需要攻克的核心难题。”

他开始阐述他的思考,引用了阿马蒂亚·森关于“可行能力”的理论,谈到如何将环境成本、社会成本更有效地纳入经济模型,谈到制度设计的重要性。他的逻辑依然清晰严密,但不再是为了驳倒谁,而是在尝试构建一个更完善的、能包容她所提出问题的框架。

周晚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她发现,当他卸下“辩手”的身份,纯粹地进行知识分享时,他身上那种过于锋利的攻击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邃的、专注于思想本身的魅力。

“你的思考很深入,”等他告一段落,周晚才缓缓开口,她没有直接认同他的观点,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视角,“但或许,问题不在于模型是否完美,而在于我们是否过于依赖模型。经济学试图将人抽象为‘理性经济人’,可现实中的人,是嵌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情感网络和权力结构中的。规则的公平,有时候无法抵消起点的巨大差异。就像……”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书架,随手抽出一本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就像这本书里探讨的,权力如何通过精密的规则和知识体系,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认知,甚至定义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那些在效率评估中被定义为‘低效’或‘异常’的群体,他们的声音和困境,是否就在这种塑造中被系统性地忽略了呢?”

她将书递到他面前,眼神清亮:“有时候,看清规则本身是如何被制定的,比在规则内寻求最优解,更重要。”

周屿接过了那本《规训与惩罚》,低头看了看封面,又抬头看她,眼神里闪烁着奇异的光彩。那是一种混合着惊讶、欣赏和强烈兴趣的光芒。

“很有意思的角度。”他摩挲着书脊,若有所思,“所以你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更深层的权力结构和知识话语体系?”

“至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维度。”周晚点头。

接下来的时间,仿佛按下了一个奇妙的开关。两人就在这安静的一角,围绕着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展开了一场完全脱离了胜负心的交流。他们从福柯谈到哈贝马斯,从市场经济伦理谈到社群主义批判。时而观点一致,相视一笑;时而分歧明显,各执一词,激烈处,两人都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唯恐打破了图书馆的宁静,但那眼神里的交锋,却比辩论场上更加直接,也更加深入。

他们不再是正方一辩和反方二辩,而是两个纯粹的对思想本身抱有巨大好奇心的年轻人。

周晚发现,周屿的思维敏捷度和对理论的理解深度远超她的想象,他并非她最初以为的、只懂得冰冷数据的“经济机器”。而周屿也同样惊讶于周晚知识的广博和思维的穿透力,她能从文学文本中提炼出深刻的社会洞察,她的论证往往带着一种直指问题核心的锋利。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碰撞,无关对错,只在思想的星海里互相照亮对方未曾踏足的领域。

不知不觉,墙上的挂钟指针已经指向了九点五十,距离闭馆只剩十分钟。广播里响起了轻柔的提示音乐。

两人这才从酣畅淋漓的思想交锋中回过神来,都有些意犹未尽。

周屿将手里的《现实的社会构建》和《规训与惩罚》都递还给周晚:“看来,今晚最大的收获,不是讲座,而是这场……嗯,‘书架间的对话’。”

周晚接过书,唇边也漾开一抹真诚的笑意:“彼此彼此。和你讨论,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收获。”

他们一起将书放回原位,然后并肩走出阅览区。气氛不再像最初那样带着微妙的试探和防备,而是多了一种惺惺相惜的融洽。

走到图书馆门口,晚风带着凉意扑面而来。夜空深邃,缀着几颗疏星。

“回宿舍?”周屿很自然地问道。

“嗯。”

“一起走一段?顺路。”

“好。”

两人沿着被路灯晕染成暖黄色的校园小径,不紧不慢地走着。争论停止了,一时间,沉默降临,却并不显得尴尬。是一种激烈交锋后,思绪仍在缓缓流淌的宁静。

快到分岔路口时,周屿忽然停下了脚步。

“周晚,”他叫她的名字,去掉了“同学”二字,听起来自然而亲近,“下周末,未名湖那边有天文社的观星活动,据说能看到猎户座星云。不知道……你对星空感不感兴趣?”

他的语气依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随意,但借着路灯的光,周晚能看到他耳廓似乎泛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红。

她的心,再次被那熟悉的、轻微的悸动攫住。

这一次,她没有再用戏谑的口吻反问。她抬起头,望向那片缀满星辰的夜空,然后转回视线,落在他带着隐约期待的脸上。

她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融入了夜色里:

“听起来,比讲座有意思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