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对照组的悲哀[七零] > 第17章 第 17 章

对照组的悲哀[七零] 第17章 第 17 章

作者:一听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8 08:41:04 来源:文学城

郭春雅的日子过得还真不错。

自个在厂食堂工作,这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好工作,参加工作的时间早,有工资之外的附加工资,手里有钱家里就有权。纵然是二婚,各自前头有一个女儿,但是也跟丈夫生下了儿子。

去年评级的时候,杨大勇工资升了两级。

多了一个孩子对他们的日子没有造成太大的压力,这日子自然是和和美美。

“就没有比你更会过日子的。”邻居笑眯眯地说,“回来这么多天,都没听见你们家有什么争吵,我家那孩子是一回来就跟我吵。”

“我们当大人的跟他们计较什么。”哪里是没有争吵,明明都被气得说不出话来了,闺女一回来就给她找了不痛快。

邻居摇了摇头:“不说这个,你家里新年衣服置办了没?你闺女廿号回来,这两天都打扫卫生,没时间给自己弄一套新衣服。没记错的话,她是去赣省插队,难得回来一次,不得整一套新年衣服?”

郭春雅笑着应话:“明天全家一块出门,她回来一趟倒是让我能过一个礼拜天。”

要不是陈柚帮忙打扫了卫生,年前这个礼拜天,郭春雅得忙到脚不着地。这年头春节不放假,打扫卫生的活只能是平时见缝插针,临近春节,厂里的活动比平时要多,各种学习、开会,到时候还有晚会。

厂里的那些春节布置也是厂里员工的志愿活动,厂里要喜气洋洋,工人要精神满满搞建设。从七年前开始,工厂的春节都是不放假的。

郭春雅说出来的话,让人感慨羡慕了一会儿。

李丽芳过来约陈柚逛街,这两天她出门,在饭店里遇见热热闹闹的都是老三届。李丽芳可羡慕他们的成群结队,真是有伴,真的有力量。在乡下的时候李丽芳就羡慕他们,回到城里这种羡慕也没有被稀释。

不过她也不是没有伙伴的,陈柚就跟她住得很近,下乡也在一个地方。过两天就要过年,礼拜天出门的人是不会少的,李丽芳也想去凑那个热闹,她跟门口的郭春雅打了招呼。

门内陈柚在打毛线,她面前是一张画报。

“你怎么回来还这样勤快。”

李丽芳虽然也顺带打扫了一下家里的卫生,但她依然不是主力,

“这个好看诶!你手真巧!”

瞧着陈柚打毛衣,李丽芳一下子都忘记自己过来是做什么的。

陈柚手里的动作停下来,将毛线搁在一侧:“约我出门逛街的?”

李丽芳点头,话里还有委屈:“别人都有伴的。”

这事陈柚得给郭春雅说一声,第二天是礼拜天,郭春雅杨大勇都有假期,家里的年货还没备齐,陈柚不晓得郭春雅是不是需要她。郭春雅还在跟邻居说话,听见陈柚的话,很快就应了下来,说她们要去就去。

郭春雅跟邻居说,年轻人更有伴,陪年轻人可比陪她这妇女好多了。

这之前郭春雅其实也没想着一定要陈柚上街,在“爸爸妈妈”的声音中,陈柚的“杨叔”会惹来旁人的眼光。过去的时候郭春雅不是没有过这样的纠结,不过都没有多大的底气,毕竟她得顺继女的心。

现在却不是要顺继女的心,而是亲生女儿不顺她的心。

陈柚不改称呼这件事还是在郭春雅心中落了不舒服,这事她人前还不好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来。别人真问起来,心里就是有意见,郭春雅也得表现出无所谓来。

改口的事,顺其自然的,哪有这样多的麻烦,改一个称呼又少不掉一块肉。

改称呼,不仅没有坏处,反而都是好处。

能让这个家更和谐,能让小石头在更幸福的家庭里成长,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你好我好的事情,偏偏陈柚不做。

说来说去,还是陈柚不懂事。

没有假期的春节,简单过,许多的习俗在城里都免掉。别的事郭春雅没说,只说让陈柚拿一副对联回家。而今虽不放鞭炮、不祭祀,但春节的对联还是要贴的。

红色依然是年味。

工厂里甚至挂上红色的彩带,插上柏树枝。

次日出门前,郭春雅又让陈柚换一副主席像。

院里恰好有人在学习雷锋,免费给同志们写对联。拿着买来的红纸,陈柚排在队伍里,等学习雷锋的同志写对联。排队的多是熟人,互相说着话,比去买猪肉的时候还要热闹。

几个人凑到一起就都是话,笑声也感染着旁人,每个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的。

陈柚跟李丽芳也说着话,排队的有些眼熟的玩伴,这个春节回乡探亲的人还不少,有回得早的也有回得晚的。陈柚李丽芳属于回来早的那一批,最热闹的是一个人在说自己乡下的经历,活脱相声演员。

说话的人个子不高,声音不低。

钱爱国插队沪郊,比起跨省、跨区的知青,他算是近的。在沪郊当知青,钱爱国平时不大累。别说比起北边的平原就是比起南边,沪郊的人均土地真是少,人多地少,插队的知青过去对当地人来说,那就是抢饭碗的。钱爱国在的那个生产队队长就跟他说了,让他少做事,队里的工分没那么多……

钱爱国在生产队里要做的事情少,但是生产队里的事却不少。

平时也不管这些知青上工不上工,临近春节,生产队里那是天天要上工,上工的哨子除夕都不停。钱爱国差点被队长留在生产队里过革命春节,劳动最光荣么。

钱爱国说起这事,生动形象,旁的人都被他逗笑了。

乡下的生活被他说出几分趣味来,虽是在说抱怨,却句句别人的“体贴”。

去乡下插队,就算是在一个省一个市,只要不是在一个公社,那都是“异地”。

许多人回城探亲才晓得,有的老乡就在隔壁公社插队,步行能到的地方,两人却没见过面。堵塞的信息,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知晓李丽芳跟陈柚是一个公社的,又瞧见两个人关系好,别的知青就说她们运气好。李丽芳也不解释两个人不是在住一块的,她现在的角色就是被羡慕的角色,跟那些被她羡慕的老三届一样。

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她以为,人还是知足常乐。

跨省知青的自留地把城郊知青羡慕坏了,城郊人多地少,他们知青是没有自留地的。在他们看来有自留地的知青,青菜可以自给自足。

沪郊知青说出口的羡慕的话,没有多少人当真。有自留地又不是地里自己冒出蔬菜瓜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付出的辛苦与汗水,田地里不会自己冒出粮食。

跟跨省知青比起来,在沪城城郊插队的知青,过着神仙日子。离家没有那样远,说话的区别没有那样大,不会听别人说话像听鸟语,完全听不懂。春节的探亲,也不是沪郊知青一年唯一的回家,在平日里他们也有回家的机会。家里头条件不错的,人在城郊的知青,日子过得还真是不错,甚至觉得在乡下只是更闲了些。

沪郊知青在乡下,也不是完全不干活,只是赚着更少工分的他们做的活不是很多,在身体上没有跨省知青那样劳累。沪城是一座大城市,人口众多,青年学生也多,沪郊容不下这样多的沪市学生,所以就算是知道下乡到沪郊是最好的选择,也不是谁也能够留在沪郊的。

“草原兵团的农闲是真的农闲,天寒地冻的,你姐怎么不回?”

南边的乡下,除夕也要吹哨子。而零下的草原兵团,冬天不用上工,那鬼天气许多兵团战士会选择在冬季回家。除下乡的前两年不被允许探亲,之后的冬季是有谈亲假的。

杨可琳冬天待在草原兵团,应当是没有什么事情做的:“沪城的冬天,难道比北方还要难熬?”

不然杨可琳怎么会不回来。

“可能是觉得车票太贵,所以才没有回来的,陈柚,我记得可琳比你早两年下乡,没错吧?”

张依依跟杨可琳是同学,两人一块长大,算是朋友。

只有陈柚回来,而杨可琳不回来,郭春雅也不怕落了人口舌。亲生女儿回来有车费,丈夫的女儿回来就没有车费了?张依依默认陈柚回来的钱,是家中寄过去的。

在生产队一年的收入,能养活自己,她信。

但还要剩下来回的车票钱,她不信。

话说出口,张依依等着有人将信息挑明,可其他人的反应并没有令她如意。至于陈柚更是平静,似乎听不懂她的言下之意,还懵懂点头,承认杨可琳比她更早下乡。

“姐姐比我大两岁。”

陈柚是这样说的,又说道:“说早两年下乡也没错,其实不到两年。”

杨可琳为什么不回来?

她怎么会知道。

她给杨可琳写过信,却没得到过回信,对这一点陈柚想得很开——

两人本就没有亲密到需要隔开家庭再联系的程度。

杨可琳虽然没有给过陈柚回信,但是在给父母寄的信中表示过对陈柚的不满。这是陈柚从母亲口中知道的,郭春雅说陈柚不会维护姐妹感情。

从一开始杨可琳就不待见陈柚。

于她而言,陈柚是家庭的外来者。

后妈若是没有自己的孩子,杨可琳对后妈的接受程度会高一些。年少的杨可琳,最直接的担心,不是别的女人占据了母亲的位置,儿童简单的思维逻辑是担心有另外一个小孩分享自己的资源、抢占自己的地位。

杨可琳对陈柚的敌意,最初就存在。

这种敌意,跟陈柚的性格无关,是陈柚的身份带来的。

陈柚给年少的杨可琳带去了危机感。

张依依又问:“从草原兵团回沪要多少钱?肯定比从赣省回来更费钱吧!”

陈柚眨了眨眼:“探亲路费由兵团报销的,留在兵团也许是被别的事耽搁掉。”

话题一下子转到路费这件事上。

张依依一时没有找到新的话题。

几年不见,陈柚的变化真是不小,能够一下子为自己找回场子。

在她的印象中,陈柚没有多大的用处。曾经的陈柚,在张依依眼中是无能的。

杨可琳现在是兵团战士,每个月领着工资,纵然在祖国的边疆,那也是跟解放军一样光荣的。

说起杨可琳,张依依与有荣焉,她跟杨可琳还保持着联系,虽然并不频繁,但是这样遥远的距离,她们依然牵挂着彼此。

陈柚哪里看不出来,张依依是针对自己。

看,继姐的态度转变是多么突然。

过去跟继姐关系不错的朋友,在几年后还不忘针对她。

突然的转变,周围人的态度都还没发生变化。

看着眼前的张依依,陈柚生起了一些探究的心,当年继姐说的那些话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些不太寻常的、不太唯物的想法出现在她的脑海里,乡下跳大神的描述在她心里环绕。

这样的想法只是瞬间的,陈柚对与杨可琳有关的一切不是那样感兴趣。

当陌路人就好,她并不欠杨可琳什么。

在陈柚这里,没有什么“恶人做了一次好事,就成了菩萨”的事。

很多时候,她是不计较,不是没脑子。

李丽芳也看出来了杨可琳对陈柚的不待见,买完主席像,李丽芳心里头更确信杨家的关系没有院里传得那样和谐。就连杨可琳的朋友都对陈柚不待见了,更别提当事人的态度。杨可琳恐怕是对陈柚很不好的,这话李丽芳憋在心里,打算回家问问自己的大哥,而不是在陈柚面前问出来。

在乡下交流的时候,陈柚没有说过杨可琳什么坏话。

就连当初林芬对杨可琳表示佩服、羡慕的时候,陈柚也没有什么异样,没有去破坏他人眼中杨可琳的形象。

所以,问陈柚,是听不到什么话的。

-

张依依去邮局送了封信,给远在草原兵团的杨可琳。

将陈柚给她落面子的事情,说给杨可琳。

实际上在知道陈柚回来的当天,张依依就写信给杨可琳。

在这件事情上,她有天生的正义感。杨叔再娶这件事做得很不道德,可琳的生母走了两月,杨叔就讨了新老婆回家,这速度让作为听众的张依依都感到寒心。

嫁给死了老婆没两月男人的郭春雅,不会是什么简单角色的。

张依依站好了立场,对死了老公改嫁的郭春雅没有什么同情,对死了亲爹的陈柚也没有。她们两个是杨可琳家庭里的寄居者,自己的朋友只能通过虚张声势来对抗这对母女俩。杨大勇再娶的速度太快,张依依还听过风言风语——

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搞上的。

不过现在没有人再说这种话,杨大勇郭春雅两个人的面子做得足。

两个人的相识是通过介绍人,一步一步都是被人见证的。

给出来的理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彼此的孩子。

大人总有很多光鲜亮丽的遮掩,她越长大越明白这一点。

纵然别的人不再说这样的话,但是曾有人怀疑过杨大勇郭春雅的关系,空穴来风肯定是有原因的。

从前好友对郭春雅还是挺亲近的。

瞧见好友对后妈的亲近,张依依还是会跟可琳说郭春雅的坏话,提醒对方别被郭春雅给骗了。

怎么会爱别人的女儿,胜过自己的女儿?

事出反常必有异。

她提醒杨可琳要留心。

她的担心,在几年前应验。

一接触实际的利益,郭春雅还是会偏向亲生女儿,而不是丈夫亡妻的女儿。

郭春雅令张依依感受到恐惧。

一个人的装模作样可以触及到细节,且细水长流。

身边出现一个“卧薪尝胆”的人,还真是令人汗毛耸立。

在二选一的时候,好友成了家中的牺牲品,成了那个下乡的人。

年少的他们或许真是一腔热血,但是在那一年作为长辈不是对之前上山下乡的事,完全没有听闻。郭春雅曾经是乡下人,她难道不知道乡下人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十几岁的学生对自己下乡后要经历的,是不清楚的。

他人口中说的苦,哪里比得过热血、理想。

张依依不相信郭春雅如果真心劝说、引导,好友会是主动下乡的那一个。过去的事情都不用去计较,光光是在家里只有两个女儿的时候,好友选择了下乡,就能够看出来郭春雅的内心还是偏向亲生女儿的。

那一年,好友去了偏远的兵团,开垦边荒,日子艰苦。

而郭春雅的亲生女儿,本来是能够留在城里的。

好在苍天有眼,陈柚也下乡去受苦了,而不是留在城里。

张依依知道自己好友的性子,幼年丧母的杨可琳,虽然一直以来心里挺苦的,但是在物质上的生活是好的,她没有吃过身体上的苦。这样的好友,怎么可能主动下乡去,肯定是迫不得已。

赶鸭子上架罢了。

他们在那个年纪,是会被一些热血冲晕头脑。在张依依看来,她的好友没有知道下乡的真实辛劳后,还愿意下乡的勇气。人的理想不一定是要戍边才能够实现,参与工业现代化建设也是实现崇高理想的道路。

眼下,陈柚跟郭春雅是团聚了,而杨可琳还在祖国的边疆呢。

那样的遥远而孤单。

杨可琳下乡,拥有好名声的又不只是杨可琳一个。

是整个杨家都有了好的名声。

说起这件事,陈柚跟她的母亲一样,是一个隐忍的人。

就像她的亲生母亲郭春雅多年隐藏着自己的私心,到了外人都认为郭春雅对杨可琳好过亲母的地步。连看郭春雅不顺眼,对她一直有偏见的张依依,也不能在日常中挑出郭春雅的大错来。

直到……直到好友下乡。

留在城中,和下乡去,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人生。

确实杨可琳现在的日子比起其他知青算是不错,但那是她自己的选择,行差踏错她的日子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好在下乡是杨可琳自己选的,地点也是她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等到了不得不下乡的时候。

儿子出生后,郭春雅都舍得让亲生女儿下乡了,可见就算好友留在城中,也会成为下乡的那个人。郭春雅既然让亲生女儿下乡,那肯定是他们家没有将孩子留在城中的本事,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份城里的工作。

“可琳碰见这样的后妈,真是可怜。”张依依吐槽,“现在的陈柚跟以前都不一样,有郭春雅的补贴,陈柚在乡下的日子一点不难过吧。你瞧见的,她的个子比我高,人抽条……”

张依依没说的是,陈柚还长开了。

“不会吧……”郭春雅以前对继女要比亲生女儿好,杨可琳的衣服是他们家属院里同龄姑娘里最多的,“以前郭姨对可琳多好,要是补贴陈柚,肯定也会补贴可琳的。你看她都比以前黑了,赣省又不是什么好地方,我听说他们一年都挣不到一百块钱。”

她留在城里在灯泡厂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不算多高,但是一年下来的收入不是下乡能够比的。有知青转工人入厂的,说过在乡下的日子,就是入职第一年不到二十的月工资,也比乡下的日子好太多。

沪郊知青还算好一些,厂里从沪郊转回来的那个知青,算是赶上好时候。这两年沪郊农民苦不堪言,对大批的知青很是不满意,而那个知青就是在不满指数增长前转工人入厂的。

就是这样的知青,也因为在乡下待过两年而珍惜回城的日子。

他说自己在乡下吃的苦算是少的。

至于那个跨省回沪的知青,提起那段时间,都令人觉得备受折磨。哪怕对方口中说起来,还用了“光辉”“灿烂”这样的词,说是一种磨砺,说跟农民学了很多。但是当人问他愿不愿意回去的时候,那个跨省回沪的知青便沉默了,最后笑:“不回了,都过去了。”

不回了。

“一年挣不到一百块钱,日子能多好过。”这还是上工赚工分的情况,乡下的钱、粮都是从工分里扣的,“而且她还是跨省下乡,要是上工不积极表现,回城的机会就更少。”

陈柚家里的条件确实不错,但是无论是杨大勇还是郭春雅都只是普通工人,他们的手伸不到乡下去,就算是想让陈柚回城,那还是得陈柚在乡下好好表现的。

“水田里的蚂蟥就够人受的,你是没看到我们厂里的那人都得皮肤病了,回来三四年了都。”那腿上的皮肤,给人很大的冲击,“而且他说,跟他那样的不止一个。那些农民倒是没有,他们算是水土不服吧,反正我觉得陈柚在赣省好过不到哪里去。”

“草原兵团的土地贫瘠,但是他们是机械化农田,当地人是放牧。”土地是贫瘠,粮食亩产不高,但是那些兵团战士也不是靠地理的产出吃饭,“他们跟我一样是发工资的。”

张依依反驳:“这哪里是一样的,他们两个工资一百多,她吹一下枕边风,以可琳有工资为由,多补贴陈柚一些,陈柚在乡下就是不上工也能吃饱饭。你看陈柚身上的衣服就知道,以前可琳在家的时候,这母女两个太能装!还不是看一切都成了定局,才刚这样显摆!”

“……”

显摆什么。

看出来朋友没有听懂,张依依点拨:“以前陈柚多能装啊,都穿可琳穿过的衣服,现在都不装了。”

张依依继续说:“谁家不是姐姐的衣服传给妹妹的,到了他们家就是后妈对可琳好了。你说说是不是这种伪善的后妈最可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咬你一口。当初谁知道可琳会下乡啊,一去就是那么远。要是后妈真的跟亲妈一样,你说可琳会下乡?”

听了这话,朋友总算摇了摇头。

“明明是她害得可琳去吃苦,可你听听大家是怎么说他们家的,说姐妹友爱、家庭合睦。”张依依打了个冷颤,“她阴着嘞,传出来是可琳自愿下乡投身建设的好名声,可真正得到好处的是谁啊?瞧见陈柚小人得志的模样我就觉得讨厌,跟她那个伪善的妈一样。”

“是哦,传出这样的话,就算可琳不愿意,也不好反驳,这是给人扣了大帽子。”

报了名,再改也来不及。

说自愿主动报名下乡,完全可能是走投无路。

在杨可琳下乡的两年后,报纸上有一篇社论,说到了一些知识青年心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

这些下乡的学生没有种地经验,没有强壮的体格,没有吃过农民的苦,甚至也没有文化。他们下乡既帮不到当地农民什么,还要分去社员们的粮食。

知青青年下乡大部分进行体力劳动,接受再教育的方式,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这篇社论中的“变相劳动”戳中了部分下乡知青的心。

杨可琳下乡那年,还没有这样的声音。

那年还是一边倒的赞美,敲锣打鼓佩戴红花欢送知识青年下乡,以主人翁意识,以高昂的理想情操,去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去跟农民打成一片,他们要让国际歌在巴黎唱响。

所以在那时,杨可琳只能够接受“自愿下乡”的赞美,在后妈说她的懂事时,也不能够跳出来反驳。

已经报了名的杨可琳,就算说出自己“不是自愿替妹下乡”,也不能改变自己下乡的现实。

只能去下乡,只有去下乡。

说出不利于后妈继妹的话,也会让杨可琳下乡的日子更苦一些。

“可不是!我想帮朋友都没办法,我总不能去诋毁可琳的名声。”张依依叹气,“我就是气不过。可琳一个人在兵团里过春节,他们一家四口团聚。”

“这事确实不厚道。”

张依依说的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毕竟杨家两个女儿里,最初下乡的那个人是杨可琳。

虽说杨可琳得了好名声,但得到好名声的不止她一人。而且陈柚的下乡,稀释了杨可琳的好名声。

陈柚的下乡让之前那些美言落了空——

杨可琳下乡的那年陈柚的年纪尚小。对杨可琳的那些美言,属实经不起推敲。

说杨可琳有做姐姐担当,说她特别善良勇敢的话自然少了。

“不过郭姨不是太坏的人,这几年也是她在说可琳的好话。”

郭春雅这几年孜孜不倦说着杨可琳的好话,杨可琳远在草原兵团,依然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就算“替妹下乡”的勇敢行为不再被传播,杨可琳的其他的好的品质也在大院中传播。

张依依撇嘴:“她敢说可琳不好!”

也不瞧瞧她是怎么上位的:“她心虚。”

郭春雅得维护好她的好名声,当然不会说可琳的坏话。

说几句好话,又不少一块肉,可琳不在沪市,最后因美名得到好处的还是郭春雅。

张依依将其中的利弊分析了一道,得到了一个同一战线的战友。

在给杨可琳的信中,张依依写道陈柚穿着新衣裳,这一点是郭春雅、陈柚母女两个伪装的证明。

且陈柚一瞧着就不是营养不良的模样,从发质上可以看出来陈柚在乡下的日子并没有饿肚子。

张依依告诉杨可琳,她应该用探亲假回家一次,家里该要的还是要的,不能便宜了别人。

这两年陆续有同学回城,希望杨可琳也能够抓住回城的机会,她有听到杨大勇给陈柚相看人家的风声,却听到郭春雅拒绝为杨可琳相看对象的事。同龄人陆续的也要踏入婚姻,特别是女同学,虽然提倡着晚婚,也不耽搁一些人到了年纪就成婚。

过了年二十二岁的杨可琳,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将郭春雅不打算为可琳考虑的事,告诉可琳。

杨大勇的具体打算张依依不清楚,她也只是偶然得知这件事。张依依还是个黄花大闺女,哪里好去问婚嫁之事,再说了杨大勇也不会把这事说给她听。不过稍微想一想就知道郭春雅的打算,郭春雅应该是想让陈柚在乡下多一个人照顾。

杨大勇一个男人,怎么可能主动提起这回事。

她听到的是跟杨大勇有关,但提起这事的肯定是郭春雅。

陈柚比可琳还小两岁,郭春雅担心亲生女儿耽搁了美好年华,却又用那些好听的话,敷衍给杨可琳说人家的事。谈起年纪,可琳难道不比陈柚更急一些?

二十二岁,一晃最好的年纪都要过去了。

张依依闭上眼睛,不知道杨可琳心里会怎么想,会对郭春雅真正心寒么。

信件上填写的地址是草原兵团。

张依依此时不知道,她挂念的人,不会收到她的去信。

无论是这一封,还是上一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