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对照组的悲哀[七零] > 第16章 第 16 章

对照组的悲哀[七零] 第16章 第 16 章

作者:一听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8 08:41:04 来源:文学城

女儿的话让郭春雅的心情跌落谷底,她说这些话,不是让女儿反驳的。

郭春雅气到发热,很多话憋在胸口,却组织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陈柚没有甩手离开,小小的筒子楼,本就没有什么不见面的空间,郭春雅不会允许她此时走出这个门,被邻居看了笑话。

好一会儿郭春雅才缓过来,看着沉默的陈柚,令她感到烦躁无言的亲生女儿,她缓和了态度:“不是我要跟你生气,也不是你一回来我就想教训你。当妈的当然希望自己的女儿过得好,我每天上班,只要不是爬不起来,我都会去上班。在食堂工作,我也不比别人轻松的,一天到晚,日复一日,我的腰不是不酸、我的手不是不累,是习惯了。”

“我没有念过书,你是文化人,我说不过你。你生在更好的时代,念过更多的书,跟你比起来我说出来的话没有文化。我说不过你,我肯定说不过你。你太较真了,一句话你要说出八个意思来,我根本没有那个意思。”

陈柚垂下眼眸,耳边是郭春雅的喋喋不休。

心里却空荡荡的、茫然的。

“你现在就是在给我扣帽子,你对我有意见,所以才会这样。”

郭春雅通过手部的动作来表示她的情绪,说话的时候手舞足蹈,

“但是不是这样子的,我过着这样的日子,起早贪黑,腰酸背痛。我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你又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女儿啊,你亲爹是没了,可你爷奶健在,那边也有亲戚。以前我不说,现在我偏要说!就我当这个坏人!你爹死得早,他亲戚也死光了?是我把你从小养大的,你的话是什么意思,是我不爱你,我要是不爱你,我怎么会不爱你。天下没有不是父母的,我不是想说你什么,我们现在这样也不是我生气了。我们在交流,我现在知道你怎么想的。你还没有成家不会懂我,不能设身处地,可是你是读书人,你要是能换位思考就好了。”

“世界是你们年轻人的,我老了思想老了,也没什么文化……”

还不到四十,老了么。

看着郭春雅的模样,陈柚说不出老这个字。

较真、扣帽子。

郭春雅才是真的会给别人扣帽子的。

她的记忆还没差到忘记自己刚刚说了些什么。

她们现在说的是同一个话题么?

陈柚知道自己现在再去问郭春雅提起杨可琳、说着那些话,是为什么,要她解释她说那些话的用意,肯定又会被郭春雅定义为较真。

在郭春雅心里,就是自己在较真。

当妈的怎么会做错什么。

就算是做错了、说错了,那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那你是什么意思?”

比起郭春雅的激动,陈柚和平多了。

郭春雅说:“你还是这样,我都跟你白说了。我是什么意思,我没什么意思!就是谈谈家常,你太敏感。你这样子以后接触社会是要吃苦的,别人说一句话你要想着这么多,哈哈,你到时候你一天到晚就想着别人什么意思,哈哈哈,你就是太敏感,家里人哪里有那么多意思。”

“……”

听郭春雅的苦,听郭春雅的为她好。

就算陈柚过得或许没有那么好,那也比郭春雅小时候过得要好,能吃饱饭已经比很多乡下孩子过得要好。能念到高中,更加要学会感恩……

这样的话,不用郭春雅说,陈柚就在心中念过想过。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在面对家里的区别对待,她坚定站在母亲同一侧。可是……这本只是她的一厢情愿。

杨可琳不在家中,郭春雅的那些话,只可能是说给她听的。

那些令她心里不舒服的话,难道是为她着想?

郭春雅都知道将“吃得饱”作为对她的付出,说明心里头知道“物质”的存在,知道爱是能够是需要通过物质体现的。

所以不闻不问,没有包裹……

是不是就是不爱啊。

门里没有安静多久,门口就有了敲门声,隔壁的邻居来打探事来了。若不是前头屋子里有声响,这敲门声能来得早一些。来的人也没问刚刚母女两说了什么事,说的还是楼道里听到的子女婚姻的事。

下乡的青年不是杨家一户,这家家户户找个没有子女下乡的人家都少。有女儿的也担心女儿在外头成了婚,遥远的距离,一边担心孩子吃苦,另一边也知道孩子是白生了。外嫁的女儿,在千里之外安家的女儿,对家里基本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当爹当妈的就算是老了也是指望不上这个女儿的。

说话间不会特意说这样的话,但言语之间也没躲开这样的意思。

杨大勇郭春雅两个人的收入有一百多,三个子女不算是多的,家里头的两个女儿,要是留在城里,那家里的门槛都要被踏破。这会儿虽说两个女儿都是下了乡的,但是家里条件好的,不会不给女儿一点补贴。

家里有子侄辈下乡,跟杨可琳一个地方的,要是能跟杨可琳够结个伴,那知根知底,要好过些的。

现在也不是早些时候,兵团里不好恋爱。

现在知青的岁数都上去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趋势挡也挡不住。

不过这话也是说说。

筒子楼里去草原兵团的不多,去了兵团那也是南边的要多些,跟草原兵团一南一北都是祖国的边疆。两个兵团远着呢,两个兵团的知青就算是要谈婚姻也谈不到一块去。

比起来,反而是年纪更小一些的陈柚,更能找到相看的对象。

过来说话的人说了,要是郭春雅有这个意思,媒人春节里就能把事情给办好,把婚事办了,省得真少了个闺女。

“哪有妹妹先结婚的事。”郭春雅摆了摆手,“这事情急不来的,我闺女年纪还小。刚刚你也说,现在回城的办法多起来,她过了年才二十,真要结婚了那回城的机会轮到她的可能性不是更小了。这事情急不来的,再等两年再说。”

“跟知青结婚,也不是跟乡下人结婚。要等闺女跟乡下人结婚,那真是哭都来不及。她姐姐确实要抓紧,女人的花期就那么几年,过了年纪行情就差了。你家可琳大家都是知道的,那是处处好。但城里的好青年,到了年纪都是要结婚的,等到那个年纪还没成家的……”

不是这有毛病,就是那有毛病。

“不过现在的孩子也都是有主见的,我看你也别替她太急。咱们这楼在草原兵团的人没有,沪市人这样多,去草原兵团的肯定也不少,在外头老乡见老乡,那都是要亲热些的。”

别人的这样说,郭春雅都不好再说些什么。

大女儿远在千里外,婚事真不是她管得到的。

“他们这代人成家晚,先立业再成家。可琳她心很正,我这个当妈的完全比不过她。将更多的时间投身建设祖国的边疆,我们真应该改一改思想。二十岁根本不晚,二十五岁都是刚刚好的……”

“春雅,这话不能这样说。他们年轻人是读过书,我们却也是多活了半辈子的,这些年不是认识几个字就能比过去的。我们才是过来人,再说了,他们下乡要面对的又不只是自己一辈的人。

就说你二女儿去了赣县当知青,她插队的生产队里有权威的还是那些年长者,不是跟她一个年纪的人。乡下跟她一个年纪的人,根本没有比她更有文化的,她面对的实际还是我们那个年纪时乡下人要面对的事,且她没有长辈在身边,没个后盾更难。”

“也没人给她撑腰,我是瞧见你家闺女的,他们乡下人哪里有长得那样标志,养得那般好的。说难听点的,那些乡下汉子瞧见了就不动心?他们不会起什么心思?真要有什么事,后悔就来不及的。”

郭春雅蹙眉,另外一个人瞧见了,让说话的人别提了。

*

杨大勇在外头吹了夜冷风,一回来就有热乎的汤水,郭春雅絮叨很少,多是关心。说出来的话是温言细语,两个人会提起共同的孩子。

这一天,母亲这个词、这个人,离陈柚又远了一步。

心中反反复复白日的话语,想起郭春雅堵着不让她说话的模样,想起郭春雅反反复复重复一句话的模样,想起跳跃的话题。

回答不了,所以躲避。

实质上就是一种回答。

陈柚知道,郭春雅是一边希望自己明白她的意思,另一边又希望自己不要挑破。

要懂事。

郭春雅的内心或许是心虚的,但是就算是急到白天那一步,郭春雅也不会认为自己需要心虚。陈柚知道,在面对自己的时候,郭春雅总是最有底气的。

无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郭春雅都可以说出是为她好。

今日可以说是丑态毕露,明日也会是若无其事。

果然次日郭春雅吩咐陈柚去采购年货,昨日的争执完全没有了影子,并依然在陈柚叫杨叔的时候向陈柚表示自己的不开心。只是这一回,她没有将陈柚拉过去说教什么,只是用神态表示对陈柚的失望。

临近春节,买猪肉排了很长的队伍。跟别的地方不同,沪市的猪肉是不限量的,只是每个人一次买的肉有限,一些人早早来,就是要排几次的队,家里人多的,那是出动几个人来排队买猪肉。

就算是城里人,最舍得吃肉的也还是春节。

陈柚在队伍里,听着耳边熟悉的乡音,有时候也望一望前头还有几个人,要排到什么时候去。肉的价格郭春雅是有数的,实际上郭春雅吩咐陈柚买的年货价格,郭春雅心中都有数。这年头食材的价格相对是固定的,至于有差价的海鲜,郭春雅并没有让陈柚买。

沪城的冬天,风是湿冷的。

戴着帽子的陈柚就算是用围巾将耳朵都围上,露出来的眼睛也是冷的。

天上没有太阳,在外面想要取点暖也没什么机会。

陈柚买到了第一份肉,再排队已经买不到猪肉了。长长的买肉队伍,人们脸上的喜悦,都让陈柚倍感陌生。

不是亲切、而是陌生。

她在乡下待太久了。

原来三年的时间足够模糊她成长的记忆,这些画面在她下乡之前的过往中肯定出现过,但是陈柚更记得的是,乡下人抬着猪去食品站。杀猪时冒着热气的大锅,吆喝的人,凑热闹的人……血水浸入泥土中去,灿烂的笑容出现在沉重的脸蛋上。

沉重才是主色调,做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遇见人的喜悦与独处时的麻木。陈柚也奇怪,社员明明是热情的,说话做事也充满活力,可她偏偏对一些麻木的神情记忆尤深。

社员前一刻还是面无表情,遇见人了脸上立即展露毫无芥蒂的笑容。

陈柚扯了扯嘴角,眼睛也找到焦点,原来脸上的笑容也能带动心里的情绪。

无论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当这样的笑容展现出来时,她是开心的,却不知道开心的点。

她在为什么开心,她不知道。

这种情绪,是这样的笑容带来的。

生产队的社员能够吃上猪肉的日子并不多,他们不像沪市人一样,想买肉排队就能买到,甚至不像其他非农户口一般有猪肉票。他们只能等生产队杀猪分肉,或者是自家养猪到了年底留点肉。陈柚去公社食品站买肉,碰到的人跟今天碰见的人比起来,完全是灰头土脸的。

在公社食品站买肉,买到肉之前,大家都没有多少话要说。天还未亮就从家里出发来排队,就是为了能够买到心仪的肉,去的晚一些就会空手而归。别说是去得晚的,有时候去得早,但是食品站没有杀猪,那也是没办法买到肉的。

等买到了肉,那话就多了起来,认识不认识,都是能说上几句话的。

还没买到的也会问问买到的今天还有些什么肉。

城里人拎了一刀肉,还要继续排队。

陈柚在乡下没有遇到过这样的。

社员去食品站买猪肉,没有这样大方的。

城里跟乡下真是两种滋味,无论乡下的生活被话语如何修饰,也不能否认城里的日子比乡下好过,对陈柚来说,能留在城里她能过得比乡下好,这完全排除了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人的能力差距。

陈柚的一天也没闲着,打扫完楼道卫生后,又去了图书馆看书,之后又随便逛了逛。难得回城一趟,她没把时间费在屋子里头。

这年头,在乡下看书确实没人说什么,但是乡下也买不到什么书。城里的东西品类总是要比乡下多的,书籍也是这样,陈柚到处转转熟悉一下,下乡的时候能备上需要的书。乡下的娱乐很少,在读书时,陈柚能感受到一些自在。

回到沪市一趟,陈柚没打算空手而归。

很多人都说念书没有用,陈柚却是从中得到实质的好处的。自己经历过,别人的判断就没有那么重要,再说了这也是打发时间的好方式。在乡下看场电影都叫奢侈,至于露天电影,都是知青们在城里都瞧过的,都是些老电影了,让沪市知青去看,那都是要犯困的。再说了,到了那个时候,是人山人海,也不知道是看人头还是看电影。

比起文学类的书籍,陈柚更偏向有实用性的书籍。

正是一本本实用性的书籍,构建了她清晰的逻辑思维,让她渐渐剥离原生家庭。当然实用性书籍,也不会起到到剥离人类感情的作用,这只是陈柚的一些偏好。她十分功利性的希望从书中得到一些什么知识,最好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有时候陈柚是这样想自己的。

其他类型的书陈柚也是会看的,乡下的生活令陈柚更具有想象力,看书的时候那些文字能够变成画面呈现在她的脑海,对看一场新电影有大困难的陈柚来说,这些书籍也是不错的,看书的过程中能经历不属于自己的一生。

过了廿四,楼道里的打扫没有停止过,每天都能看到打扫卫生的人。

平日里杂乱的走廊,整洁、洁净。

不过打扫少不了水,楼道的潮湿也不可避免,不朝阳的那一边,很多抱怨声,却也没办法,只能等待天开晴。

“老古语没说错,‘冬至晴年必雨,冬至雨年必晴’,今年的冬至晴坏了。”

“春雅,今年你家打扫挺早的。”

他们家里头双职工,老人没跟着照顾的,打扫卫生的事零零散散地做,或者是轮到年前最后一个礼拜天,“我这两天到扫卫生也没碰见你,你什么时候打扫的?”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她闺女打扫的,她闺女廿号回来的。”说话的人本蹲着身子擦门,这时候直起身子来,“她家两个闺女,都是好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就发生在春雅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