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对照组的悲哀[七零] > 第11章 第 11 章

对照组的悲哀[七零] 第11章 第 11 章

作者:一听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8 08:41:04 来源:文学城

巧儿所有的喜悦与赞美都发自内心,一碗青菜鸡蛋面就可以让她感受到无比满足。

不对,是一颗大白兔奶糖就可以。

这些是巧儿应得的,这本来应该叫作报酬。时下不兴这种说法,便成了有来有往的人情。陈柚柔声问巧儿的脸会疼么,干过头的肌肤,直接接触雪花膏,最初的时候会有刺疼。雪花膏在巧儿的脸上抹开,她的两颊红扑扑的,还有些红血丝。

巧儿说是不疼的,这样的疼与温水擦洗过皮肤差不多。妈妈给她洗脸的时候,粗糙的土布用力划过她的脸颊,雪花膏敷在脸上是温柔的,没有洗脸的时候疼。知青姐姐给她洗脸时又是不一样的,那是细细的擦拭,像抚摸,跟雪花膏一样是温柔的。

这段时日村里的男人去修水坝,所谓的农闲,也是忙碌的,人总能有事情做,就是待在家中,也能从白天忙到夜晚。巧儿一到家就帮着妈妈碾地瓜粉,用一根圆木棍将地瓜粉碾得细细的。碾粉是个耐心活,其实不碾也能用,但巧儿不碾也没别的什么事。

一边碾粉一边跟妈妈说知青姐姐的好,小孩子说话东一头西一头。

自家孩子在陈知青家里吃了面,还拿回来一个水煮蛋。

还说陈知青今年要回家。

陈知青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县城里的人都不能跟陈知青比,她是沪市来的。

没有离开过江市的刘春,觉得像陈知青这样离家这样远,其实挺苦的。可转念一想,若是知青苦,那祖祖辈辈在泥土里扎根的他们又是怎么样。

一念起自己不怎么样的生活,就消了对知青的心疼,她自己还没有知青过得舒服,哪里好去心疼知青。

陈知青要回城的事,大队里一下子就传开,这回去一趟得开证明,队、社、县一级一级往上,最惊掉人下巴的是来回一趟要二十多块钱。

刘春光知道沪市远,不晓得要这样多的钱。二十多块钱,去年陈知青年底分到的钱二十出头。

这回去一趟,能吃多少斤肉了?跟他们一起出工的知青,跟他们到底还是不一样的。回家要花这样多钱,那刘春一辈子也能不回娘家。不过她娘家近,走走路、不用钱。

在井塘,二十多块钱无论放在谁家都重手。

要是有这样多钱,过年的肉都多留几斤。或者也别说留肉,就是全换成肉票都成。队里人不将猪肉全卖掉、留下肉票,还不是因为钱。平日里分厘必较,更别提是一斤一毛的差距,一样的东西多花一毛钱,谁能不心疼。

“来回要二十多块钱,怪不得去年陈知青没回去,这路费谁遭得住。”

队里一年到头的工分挣个百来块钱,除了口粮等花销,都不剩下什么钱。

“还算她爹娘心疼她。”

要不是她爹娘疼,陈知青在乡下怎么过日子。

“陈知青的工分不会少的,小瘸子会帮她干事情的。”

小瘸子不是真瘸子。村西的瘸子捡来养老的孩子,就叫他小瘸子。

跟他爹不一样,小瘸子身强体健的。就算有个瘸子爹,大队里想给他当媳妇的姑娘也是有的,因为小瘸子是干活的好把式。

瘸子没有熬过今年的炎夏,入了秋小瘸子入了伍。前几日穿着军大衣的小瘸子,都没人好意思叫一声小瘸子。

“顾炎夏。”

那天陈知青是这样叫小瘸子的。

穿着崭新衣裳的顾炎夏,看上去颇有气势,比平日里更为俊朗。

顾炎夏。

瘸子捡到小瘸子是在一个炎炎夏日,瘸子走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队里的人小瘸子喊惯了,说出口才念起顾炎夏已经入伍,想起前几日顾炎夏的光鲜模样:

“我瞧炎夏跟陈知青有戏,以前不好说,现在炎夏是当兵的,家里就他一个人上头没有公公婆婆,给他当媳妇,就是自个当家作主。都不用多年媳妇熬成婆,多么省力。”

“那可不成,生下来孩子都没人带。这当兵的……”说句难听的,跟守寡的有什么区别,“你别再胡咧咧,人家陈知青还是个姑娘。”

“这不是瞧他们都是马一样的人。”

这话没说错,公社里的青年一米七以上就是好个子,顾炎夏这两年跟春笋样窜个,比别人要高半个头,这才十八还能长。

可不就是马一样的人。

“城里人吃得好长得高,炎夏那小子也不知道怎么长得。”

他那身高,可招公社里的小子恨。

这两年送公粮时,都要顾炎夏去;去卖生产队里的农副食品时,也让顾炎夏去。

顾炎夏能入伍,一点不令人意外。他的条件不能当兵,大队里还有谁能当兵?

当兵的都得顾炎夏那体格,才让人感受到安心。

瘸子一走,顾炎夏就入了伍。

大队里头就算有人传过顾炎夏跟陈柚的瞎话,现在也是传不起来的。再说些什么,都是恶意中伤知青。他们跟陈知青也没仇没怨的,陈知青可没占生产队的便宜。陈知青住的屋子确实是生产队的,可之前可真没人住。

那屋子有些晦气,分一块宅基地重建,都不比修整那间屋子多费什么钱。

现在情景不同,所谓的晦气在有了几年人的生气后,都是老日历了。

最实在的是,屋顶那一片片的瓦是真金白银的。

队里人多眼热那个屋子不至于,只是那屋子不再是一文不值。

“陈知青说不准不去知青点住。”

“队里学校要办初中,肯定得招老师。要是当了初中老师,都不用去知青点。陈知青可是高中生诶!”

公社供销社的售货员,也不过是个初中生。

“等大队里就能读初中,那大队里的小孩走出去都是初中生。”

大队办初中的事传出来,队里人的心思都活泛起来。去公社念初中到底有些耽误家里的事,家门口就能念初中,愿意让自家孩子念书的肯定多起来。念书可能没什么用,但还是有很多人为自己不识字而遗憾。

“大队里没有人比陈知青更适合当老师的。”

要只是教小学生,其他人也能教。这会儿要办初中,陈柚是高中生,文化知识水平高,很有机会成为大队学校的教师。

话是这样说,当老师却不一定要看文化程度的。大学生确实精贵,但是……这些知青念大学的机会,也没有比农民高。

“城里的女娃娃精贵。”

“家里人念着她,她早晚都要回城,真不会一辈子呆在我们这旮旯里。”

被家里头记挂着的知青是不同的,大队里还有嫁给村里人的知青。井塘大队就一个,但是公社里这样的事可不只一起。嫁给村里人的知青,跟没有成婚的知青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这十多个知青里头,才有那样一个跟乡下人成婚。

嫁给农村人,下工的日子变少,但那个知青并未因为嫁人气色变好。嫁人之后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忙,围着炉灶打转,鸡舍菜园。听当事人说起来,是虽然累但不比之前更累,但是所有听过她事迹的女知青,几乎都打了退堂鼓。

陈柚还没有考虑成婚的事,她刚下乡的时候国家就在提倡晚婚,比法定年龄晚个五年八年再成婚,才有利于建设,才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五到八年后的事情,不是陈柚能够预料的。听到已婚女知青的话,陈柚心里头也对婚姻产生抗拒。

不知道从哪里听说过,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都是不道德的。

在已婚女知青的话语中,陈柚没有看见爱情的成分,并且没有在故事中看到值得人屈服的价值。哪怕已婚女知青过得其实不差,可就是听着对方的感觉良好,陈柚越发抗拒那样的生活。

扎根农村,不是这样的扎根。

围着炉灶打转,抛掉脑海里的知识,成为纯劳力劳动者。这无论从大局出发,还是从个人出发,都是不利的。知青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有其他的任务,由他们这些有学识、有新观念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打破旧的观点,去瓦解那些封建迷信。将科学的种子传播下去,将他们的文化传播下去。

而不是与农民成婚落户,绕着炉灶打转。

他们应该改变一些什么,就算无法带来什么好的变化,也不应该是完全被同化。

“那还用说,陈知青还能给庄稼汉当媳妇!”

庄稼汉能娶到知识青年,那是排面是体面,知识青年嫁给庄稼汉那绝对是被家里人抛弃、放弃的。这城里姑娘的爹娘,哪里能同意自家闺女嫁给庄稼汉,这一嫁就是在乡下扎了根,是把根扎到石头里去了。

这话说出口也没人觉得不对,乡下人对吃商品粮的城里人是羡慕的,真比起来,他们比城里人更瞧不上自己。

嘴里说着伟光正的话,心里头却明了,城乡是真的不同。

陈知青能花几十块钱的路费回家探亲,哪里会一头扎进乡村。

有家里人补贴的知青,过得可不差,城里人一个月能挣几十块钱,陈知青就算是不上工,只要补上钱,也能分到粮食。

“陈知青真是舍得,你说这回家,能留半个月?来回坐车都够折腾人的,她就非得回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