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魏 > 第2章 入仕

大魏 第2章 入仕

作者:醒目录录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0 05:10:08 来源:文学城

晨光透过驿馆窗棂时,司马懿已洗漱妥当。他将那件唯一还算齐整的青布襕衫仔细抚平,又对着铜镜理了理发髻——镜中男子面容清癯,眉宇间藏着几分未脱的青涩,唯有那双眼睛,亮得像淬了寒星,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昨夜翻《孙子兵法》时批注的几页纸,被他折好塞进袖中,指尖触到纸页上凸起的墨迹,心里竟生出几分踏实。

驿馆外的巷子里已响起零星的脚步声,挑着粥担的小贩吆喝着走过,热气裹着米香飘进窗内。司马懿揣好文书,随手抓了块冷硬的麦饼塞进怀里,便匆匆往尚书台赶。清晨的洛阳还浸在湿冷里,石板路泛着潮气,他走得极快,袍角扫过路边的枯草,带起细碎的霜粒。

刚转过街角,便见尚书台方向走来一队人马。为首的官吏穿着绯色官服,腰间挂着金鱼袋,正与身边人低声说着什么,身后跟着几个手持文书的侍从。司马懿下意识地往墙边靠了靠,目光落在那官吏腰间的鱼袋上——绯色官服配金鱼袋,是三品以上的大员,看那身形步态,倒像是昨日见过的尚书台主事陈群。

待队伍走近,司马懿躬身行礼:“下官司马懿,见过主事大人。”

陈群停下脚步,转头看他,眼中带着几分讶异:“倒是来得早。”

他抬手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指腹触到布料下凸起的肩胛骨,“刚入仕便有这份勤勉,不错。”

说罢,他朝身后的侍从递了个眼色,“你带仲达去文书房,让他先熟悉下今日要处理的奏折。”

侍从应了声,引着司马懿往尚书台后院走。穿过栽满松柏的小径,便看见一间宽敞的屋子,屋内摆着十多张案几,几个穿着青色官服的吏员已坐在案前忙碌,竹简与木牍堆叠如山,空气中飘着墨香与纸张的气息。

侍从指着靠角落的一张空案几:“司马郎官,你便在此处当值,有不懂的可问旁边的李吏员。”

司马懿道谢后坐下,刚将文书摊开,旁边的李吏员便凑了过来。

这李吏员约莫四十岁年纪,眼角堆着笑,手上却不停翻动着竹简:“这位便是河内来的司马郎官吧?昨日陈主事还在夸你呢。”

司马懿抬头笑了笑:“不过是随口献策,侥幸得到主事大人认可罢了。”

“郎官太谦虚了。”李吏员压低声音,指尖在案上轻轻点了点,“如今朝堂上,敢提军屯之策的人可不多。你没瞧见,昨日曹休将军听说后,脸都黑了。”

司马懿握着笔的手顿了顿,抬眼看向李吏员:“曹休将军?”

“可不是嘛。”李吏员往四周看了看,声音压得更低,“曹将军是宗室重臣,手里握着兵权,最不喜旁人动边境的事。你这军屯之策,若真推行起来,可不就断了那些靠运输粮草谋利的人的路?”他叹了口气,“咱们这些小吏,只求安稳度日,朝堂上的纷争,还是少掺和为妙。”

司马懿点点头,没再多问,只是低头翻阅案上的奏折。大多是各州郡上报的灾情与粮草账目,字里行间满是敷衍,有的甚至连数字都对不上。他指尖划过那些潦草的字迹,眉头渐渐皱起——大魏刚经历战乱,民生凋敝,可这些官吏却如此懈怠,若长此以往,国本堪忧。

正看着,门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侍从匆匆跑进来,高声道:“陛下驾临尚书台,诸位郎官速去前院接驾!

司马懿跟着众人往前院走,心跳比平日快了几分。他走在队伍末尾,目光悄悄扫过前院——曹叡已坐在院中的石凳上,依旧是昨日那身明黄色锦袍,只是外面加了件玄色披风,墨发被风吹得微微晃动。陈群站在他身侧,正低头汇报着什么,曹叡听得认真,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石凳的边缘。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跪地行礼,声音整齐划一。

“平身吧。”曹叡的声音比昨日听着更沉稳些,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冽,“今日过来,是想看看各州郡的粮草账目,陈卿,都备好了吗?”

陈群躬身应道:“回陛下,已备好,就在文书房。”

曹叡起身往文书房走,众人跟在身后,脚步轻得几乎没有声音。司马懿走在人群里,目光落在曹叡的背影上——那背影不算高大,却挺得笔直,像株迎着寒风生长的青松,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进了文书房,曹叡走到最前面的案几旁,拿起一本账目翻看起来。他看得极快,指尖划过竹简的声音清晰可闻,偶尔会停下来,眉头微蹙,问陈群几句。旁边的吏员们都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屋内只有曹叡的声音与竹简翻动的声响。

忽然,曹叡的目光扫过人群,落在了司马懿身上。他停下翻账目的手,开口道:“你便是昨日提出军屯之策的司马懿?”

司马懿心头一紧,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道:“回陛下,正是臣。”

曹叡站起身,缓步走到他面前,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审视:“你说要派亲信大臣监督军屯,可有合适的人选举荐?”

他沉吟片刻,缓缓道:“回陛下,臣以为,监督军屯之事,需选既懂农事,又知军务之人。朝中大臣中,钟繇大人曾任司隶校尉,熟悉地方事务;陈群大人心思缜密,善于督责,若能让二位大人协同处理,必能事半功倍。”

他刻意避开了曹休等宗室重臣,又不会得罪宗室,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曹叡听完,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了:“你倒会选人。钟繇与陈群,确实是合适的人选。”他转头看向陈群,“陈卿,你觉得呢?”

陈群躬身道:“陛下圣明,司马郎官所言极是。”

曹叡又问了几个关于军屯的细节,司马懿都答得条理清晰。

曹叡离开后,文书房里的气氛才渐渐放松下来。李吏员凑到司马懿身边,一脸羡慕:“司马郎官,你可真厉害,竟能得到陛下如此赏识。”

司马懿笑了笑,没说话,只是低头继续整理账目。他知道,今日得到曹叡的赏识,既是机遇,也是危机——树大招风,他一个寒门出身的郎官,太过显眼,只会引来更多的猜忌与打压。父亲说的“藏”字诀,看来要时刻记在心上。

忙碌到黄昏,司马懿才从尚书台出来。街上的行人比清晨多了些,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沿着街道往驿馆走,路过一家布店时,停下脚步——橱窗里挂着一件深蓝色的襕衫,布料厚实,针脚细密。他摸了摸怀里的钱袋,犹豫了片刻,还是转身走了进去。

“客官,要点什么?”店主是个中年妇人,脸上堆着笑。

司马懿指了指那件深蓝色的襕衫:“请问这件襕衫多少钱?”

妇人看了看他,笑道:“客官好眼光,这可是上好的松江布做的,要五百文。”

五百文,几乎是他三个月的俸禄。司马懿咬了咬牙,从钱袋里数出五百文递过去——他知道,在洛阳城,一身得体的衣衫,比什么都重要。

回到驿馆,司马懿将新襕衫仔细叠好,放进行囊里,又拿出那件旧襕衫,准备修补。油灯的光跳动着,映在他的脸上,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布料的破洞里,眼神专注。忽然,窗外传来一阵敲门声,他停下手中的活,起身去开门。

门外站着一个穿着灰色布衣的少年,约莫十五六岁年纪,手里捧着一个食盒:“请问是司马郎官吗?陈主事让小的给您送些吃食过来。”

司马懿愣了愣,连忙接过食盒:“有劳小哥了,替我谢过陈主事。”

少年笑了笑:“郎官客气了,小的先走了。”

关上门,司马懿打开食盒——里面放着两碟小菜,一碟炒青菜,一碟酱肉,还有一碗热粥。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他的肚子不争气地叫了起来。他拿起筷子,尝了一口酱肉,肉质软烂,咸淡适中,比驿馆里的糙米饭好吃多了。

吃着饭,司马懿想起今日陈群的举动,心里泛起一丝暖意。陈群身为尚书台主事,却对他一个寒门郎官如此关照,想必是看中了他的才干。只是在这朝堂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意,陈群的这份关照,究竟是真心赏识,还是另有目的,他还需要慢慢观察。

吃完饭,司马懿将食盒收好,又坐在案前翻看《孙子兵法》。油灯的光渐渐暗了下来,他起身添了些灯油,继续看书。书页上的字迹在灯光下跳动着,那些关于谋略与兵法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在他眼前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传来几声梆子响,已是二更天。司马懿合上书,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起身走到窗边。月光比昨夜更亮,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上铺了一层银霜。他望着窗外的夜空,想起今日与曹叡的对话,心里忽然生出一个念头——这个年轻的帝王,或许比他想象中还要不简单。

他抬手吹灭油灯,房间陷入黑暗。躺在床上,司马懿却没有睡意——今日的经历,像一场梦,既真实又虚幻。他知道,从踏入洛阳城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便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前路漫漫,布满荆棘,可他别无选择,只能带着父亲的嘱托,带着自己的野心,在这权力的棋局里,一步一步,稳稳地走下去。

窗外的月光依旧明亮,映照着洛阳城的万家灯火。司马懿闭上眼睛,脑海里却浮现出曹叡的脸庞——那双锐利的眼睛,那沉稳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