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魏 > 第3章 第 3 章

大魏 第3章 第 3 章

作者:醒目录录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0 05:10:08 来源:文学城

月光漫过驿馆的青砖黛瓦,在司马懿床前织出一片细碎的银网。他睁着眼,能听见窗外槐树叶被夜风拂动的轻响,还有远处更夫敲梆子的余音——三更天了。

白日里曹叡那双眼晴总在眼前晃,分明是二十岁少年人的眼,却藏着比深潭更沉的东西,像淬了冰的寒星,落在人身上时,能穿透衣料,直抵心底。

他翻身坐起,赤足踩在微凉的地板上,走到案前摸索着点燃油灯。昏黄的光瞬间漫开,照亮了案上那本摊开的《孙子兵法》,昨夜批注的墨迹日王,“兵者,诡道也”五个字旁,他画了一道细如发丝的横线。

指尖抚过那道线忽然想起白日里曹叡问他军屯需多久见成效”时的模样--帝王坐在案后,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竹简边缘,阳光从窗棂漏进来,在他鬓角镀了层浅金,可那双眼睛里,没有半分少年人的暖意。

“笃笃笃。”

轻微的敲门声响起时,司马懿几乎是立刻握住了案角的匕首—-那是父亲临行前塞给他的,鞘身缠着黑布,藏在最隐秘的地方。

他屏住呼吸,压低声音问:“谁?”

门外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带着凡分谨慎:“是老奴,陈主事府上的张忠,给郎官送些东西。

司马懿松了口气,却没立刻开门,而是走到门边,透过门缝往外看月光下,一个穿着灰布衣裳的老仆捧着个木盒站在那里,背有些驼,手里还提着一盏小马灯,灯光微弱,却照得他鬓角的白发格外清晰。

开门时,夜风卷着寒气涌进来,老仆忍不住打了个哆嗦。他将木盒递过来,脸上堆着小心翼翼的笑:“郎官,这是主事大人让老奴送来的,说是给您夜里看书用的。”

司马懿接过木盒,触手微凉,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盏琉璃灯,灯座是黄铜做的,刻着细密的云纹,旁边还放着一小罐灯油,闻着是上好的松烟油。

他抬头看向老仆:“陈主事为何突然送这些?”

老仆搓了搓手,声音压得更低:“主事大人说,郎官年轻,夜里看书费眼睛,这琉璃灯比油灯亮堂,不伤眼。”

司马懿指尖摩挲着琉璃灯的灯座,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往上爬。他知道陈群是老狐狸,在朝堂摸爬滚打三十年,从曹丕时期就位居要职,如今曹叡登基,更是深得信任。这样的人,不会平白无故对一个刚入仕的寒门郎官好,可他送的这份礼,却又细心得不像有图谋—-琉璃灯在洛阳城里不算稀罕物,可配上这罐松烟油,就不是普通的“关照”了。

“替我谢过陈主事,”他将木盒抱在怀里侧身让老仆进来:“夜里风大,要不要进来喝杯热茶?”

老仆连忙摆手,往后退了半步:“不了不了,老奴还要回府复命。郎官早些歇息,明日还要当值呢。”说罢,他提着马灯,脚步匆匆地走了,背影很快消失在驿馆的回廊尽头。

司马懿关上门,将琉璃灯放在案上,点燃灯芯--暖黄的光瞬间漫开,比油灯亮了数倍,连书页上最小的注脚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坐在案前,看着那盏灯,忽然想起父亲说的“藏锋”—-在洛阳城,太扎眼会被当成靶子、可太低调,又会被永远埋在尘埃里。陈群这是在告诉他,既要露锋芒,又要懂收敛,就像这盏灯亮得恰到好处。

第二日天还没亮,司马懿就醒了。他将琉璃灯仔细收好,又换上那件新做的深蓝色斓衫—-布料厚实,穿在身上很暖和,领口和袖口的针脚细密。

出门时,驿馆的伙计正蹲在门口生火,见他出来,连忙站起身笑:“郎官起得真早,要不吃碗热粥再走?”

司马懿摇了摇头,从怀里摸出两个铜板递过去:“不用了,给我装两个麦饼吧。”

伙计接过铜板,转身进了厨房很快拿着两个用油纸包好的麦饼出来,还多塞了一个煮鸡蛋:“这鸡蛋是自家鸡下的,您带着路上吃。”

司马懿接过麦饼,心里泛起一丝暖意。在河内老家时,邻里也是这样,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多送些给街坊。可到了洛阳,他以为人人都戴着面具,却没想到,在这冰冷的驿馆里,还能遇到这样的善意。

走到尚书台时,天刚蒙蒙亮,文书房里已经有了人影--是李吏员,他正蹲在门口生火,见司马懿进来,连忙招手:“郎官来得正好,快过来烤烤火,这鬼天气,冻得手都握不住笔。

司马懿走过去,蹲在火堆旁,将饼递过去一个:“刚买的,还热着!”

李吏员愣了愣,接过麦饼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司马懿的手,滚烫的温度显然不正常:“郎官手怎么这么热?是不是生病了?”

司马懿笑了笑,没说话--昨夜他几乎没合眼,后半夜靠着案几打了个盹,醒来时浑身发烫,却不敢声张。在这尚书台,一旦生病,很快就会被人取代,他不能有任何差错。

两人蹲在火堆旁,默默吃着麦饼,李吏员忽然叹了口气:“郎官,你可知昨日陛下回宫后,召了曹休将军入宫?”

司马懿握着麦饼的手顿了顿:“曹将军入宫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李吏员往四周看了看,声音压得极低:“定是为了军屯的事,曹将军是宗室,最见不得外人分权,你昨日在陛下跟前提军屯,又避开了宗室大臣,他心里肯定不痛快。郎官,你往后可得小心些,曹将军手底下的人,可不好惹。”

司马懿咬了口麦饼,粗糙的饼渣刺得喉咙发疼。他知道曹休会发难,却没想到这么快。曹休是曹叡的叔祖,手握兵权,在军中威望极高,若是他要针对自己,仅凭陈群的暗中关照,恐怕不够。

正想着,文书房的门被推开,一个穿着绯色官服小吏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书,高声道:“司马懿何在?陛下召你即刻入宫!”

司马懿心里一紧,起身接过文书上面盖着皇帝的玉玺,朱砂印鲜红刺眼。他抬头看向小吏:“陛下为何突然召我?

小吏撇了撇嘴,语气带着几分轻蔑:“谁知道呢?你快跟我走,陛下还在太极殿等着呢。”

太极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寻常郎官根本没资格进去。穿过一道道宫门,红墙高耸,琉璃瓦在晨光下泛着冷光。路上遇到官女太监,见了小吏都低着头行礼,可看向司马懿的眼神里,带着几分好奇和探究。

太极殿的门推开时,一股檀香扑面而来。殿内很宽敞,地上铺着厚厚的红毯,从门口一直延伸到御座前。曹叡坐在御座上,穿着明黄色的龙袍,腰间系着玉带,手里拿着一份奏折,正低头看着。殿两侧站着几个大臣,陈群站在最左边,曹休站在最右边,两人中间隔着几步远,却像是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臣司马懿,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司马懿跪下行礼,声音平稳,没有半分慌乱。

曹叡抬起头,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几分审视:“平身吧。朕召来,是想问你,军屯之事,为何只举荐钟繇与陈群,却不提宗室?”

司马懿心里定了定神,躬身道:“回陛下,军屯之事,需得日夜操劳,既要监督农事,又要协调军务,宗室大臣多掌兵权,镇守边境,若是分心处理军屯,恐会顾此失彼。臣以为,各司其职,方能事半功倍,并非臣不信任宗室。”

他的话刚说完,曹休立刻上前一步,声音带着怒气:“陛下!司马懿此言差矣!宗室乃大魏根基,镇守边境是本分,处理内政亦是责任!他这般说辞,分明是排挤宗室,想独揽军中之功!

曹休身材高大,穿着紫色官服,站在那里像座小山,怒气冲冲地盯着司马懿,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

司马懿没有抬头,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势:“曹将军误会了。臣只是就事论事,军屯之事繁杂,若由不熟悉农事的人来主持,恐会延误时机。臣举荐钟繇大人,是因其曾任司隶校尉,在地方推行过农事改革;举荐陈群大人,是因其心思缜密,善于督责。并非臣有意排挤宗室,还请将军明察。”

“你!”曹休气得脸色发白,刚要再说话,却被曹叡抬手打断。

帝王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曹将军,司马懿说的有道理,宗室大臣镇守边境,责任重大不宜分心。军屯之事,就按司马懿说的,让钟繇与陈群协同处理。”

曹休愣住了,显然没料到曹叡会这么说。他张了张嘴,想反驳,却见曹叡眼神冷了下来,只好不甘心地退了回去,临走时,狠狠瞪了司马懿一眼。

司马懿心里松了口气,却没敢表露半分。他知道,曹叡这是在护着他,可这份护佑,既是恩典,也是枷锁--帝王今日能为他驳了曹休,明日若是他有半分差错,这份恩典,也能瞬间变成杀头的利刃。

曹叡拿起案上的一份文书,递给他,“这是凉州送来的奏折说那里闹了蝗灾,粮草短缺,你看看,可有什么对策?”

司马懿接过文书,快速翻阅起来。凉州地处边境,常年战乱,百姓本就困苦,如今又闹蝗灾,若是处理不好,恐会引发民变。他皱着眉头,手指在文书上划过,忽然想起河内老家也曾闹过蝗灾,父亲当年是用“火烧蝗卵”的法子,再加上官府开仓放粮,才稳住了局势。

“陛下,臣有一策。”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凉州蝗灾,当分两步处理。第一步,派官员前往灾区,组织百姓火烧蝗卵,防止灾情扩散;第二步,从关中调运粮草,开仓放粮,安抚百姓。同时,可让当地驻军协助百姓补种荞麦-—荞麦生长周期短,两月便可收获,能解燃眉之急。

曹叡听完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你这法子倒是周全。关中的粮草,由谁去调运合适?”

“臣以为,可派卫臻大人前往。”司马懿毫不犹豫地回答,“卫大人曾任廷尉,做事严谨,又熟悉关中事务,定能顺利完成任务。

曹叡点了点头,转头看向陈群:“陈卿,你觉得司马懿的法子如何?”

陈群躬身道:“陛下,司马懿之策可行。卫臻大人确实是合适人选,臣附议。”

曹叡不再多言,拿起朱笔,在文书上写下批复,递给身边的太监:“即刻派人将批复送往凉州,再传卫臻入宫。”

太监接过文书,躬身退下。殿内一时安静下来,曹叡看着司马懿,忽然开口:“司马懿,你入朝不过数日,却能提出军屯、救灾之策,可见你确有才干。朕有意让你留在身边,做个侍中,随朕处理政务,你可愿意?”

侍中虽只是五品官,却能常伴帝王左右,参与朝政,是多少人挤破头都想得到的职位。司马懿心里一动,却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躬身道:”陛下厚爱,臣感激不尽。只是臣初入仕途,资历尚浅,若骤登高位,恐会引起非议,不利于朝政稳定。

曹叡看着他,沉默了片刻,忽然笑了:“你倒是谨慎。也罢,就依你,继续留在尚书台。但朕有个要求--往后每日退朝后,你需来太极殿,处理需要的批阅奏折。”

这既是信任,也是监督。司马懿心里清楚,却还是躬身应道:“臣遵旨。”

离开太极殿时,阳光已经升得很高,透过红墙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司马懿转头看向陈群,便问道:“主事大人,陛下为何突然让我陪他批阅泰折?

陈群叹了日气,目光望向远处的宫墙:“陛下年轻,登基不久,朝中虽有老臣辅佐,却少有能真正交心之人。你有才干,又懂分寸,陛下是想找个能说话的人。只是你要记住,伴君如伴虎,每日陪陛下批阅奏折,既要展露才干,又不能抢了帝王的风头,分寸二字,需时时记在心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