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从盛夏到深秋 > 第68章 数据与心绪间

从盛夏到深秋 第68章 数据与心绪间

作者:荒渡Dust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8:07:09 来源:文学城

午后的光阴仿佛被拉长,缓慢而黏稠地流淌在云栖客栈的临时会议室里。铅灰色的云层低垂,将天光压得晦暗不明,透过老旧的雕花木窗棂,在室内投下朦胧而柔和的光影。

远处山峦隐在薄雾之后,只余一片模糊的苍黛轮廓,空气里弥漫着山雨欲来的湿润气息,混合着庭院中草木的清苦味道,无声地渗入堂屋的每一个角落。

这间临时充作会议室的宽敞堂屋,还残留着往日作为餐厅的烟火气。

旧木长桌表面带着经年使用的温润光泽和细微划痕,空气中浮动着旧木头、陈旧纸张、以及午饭后未曾完全散尽的淡淡油腥味道,与窗外愈发沉闷的天色交织成一种凝重而专注的氛围。

长桌旁,陈工、沈知时、林叙、沈佳宜、唐小棠以及几位核心队员围坐。每个人的面前都摊开着图纸、笔记本或平板电脑,如同临战前的参谋部,空气里绷着一根无形的弦。

林叙刻意选择了长桌一侧,一个离沈知时最远的位置。他面前摊开着上午完成的草图副本,苍白修长的手指间夹着一支黑色的绘图笔,无意识地在指尖转动,显露出主人内心的并不平静。

他已经换下了那件沾染了泥土与记忆的羊绒衫,穿着一件熨帖的深灰色衬衫,领口扣得一丝不苟,严丝合缝,仿佛试图借此重建起那层被意外打破的、冰冷的专业壁垒,将自己重新包裹进一个安全且熟悉的壳里。

然而,明亮的灯光无情地照亮了一切试图隐藏的痕迹。他过于苍白的脸色和眼下那浓重得化不开的青黑,如同精心描绘的冰冷面具上无法弥补的裂痕,无声地诉说着透支的精力与难以安放的纷乱心绪。

他微垂着眼,目光牢牢锁在图纸复杂的线条与标注上,刻意避免与任何人有长时间的眼神接触,尤其是斜对面那个——只是安静存在,就足以扰乱他呼吸节奏的人。

沈知时坐在他对面,显得沉稳如山。

他面前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上午无人机拍摄的高清影像和经过初步处理的数据图谱,蓝幽幽的光映在他冷静的眼底。

他身上那件深蓝色的冲锋衣还沾着些许新鲜的尘土,袖口甚至还有一小块不甚明显却刺目的干涸泥点——那是方才为林叙取回那个彩色风车时,留下的无声却滚烫的印记。

而他身上那股清冽干净的茶叶气息,在此刻略显浑浊窒闷的会议室空气里,如同一缕清澈的山泉,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对林叙而言,这气息却矛盾至极:它既是奇异的、能稍稍安抚他紧绷神经的良药,又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那些混乱画面与莫名情绪的催化剂。

“好,人到齐了。时间紧,我们直接开始吧。”陈工清了清嗓子,指关节敲了敲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打破了室内的寂静,“林博士,你先说说基于草图和初步实地勘测的结构分析和初步加固设想?”

瞬间,所有目光如同聚光灯般聚焦到林叙身上。

他能感觉到那些视线里的期待、探究,或许还有一丝对他状态的疑虑。林叙的脊背下意识挺得更加笔直,像一张绷紧到极致的弓,每一寸肌肉都透着不易察觉的僵硬。他拿起那支绘图笔,冰凉的笔杆触及指尖,带来一丝短暂的清明。笔尖精准地点在图纸西北角那个用红笔重重圈出、标注了复杂裂缝网络的位置。

开口时,他的声音依旧是惯常的平稳冷静,甚至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刻意滤掉了所有可能泄露虚弱的情绪:

“A7区顶部,K3-5裂缝交汇处,是目前确认的最大风险点。裂缝宽度平均超十五厘米,边缘可见新鲜剥落迹,结合沈工无人机热成像显示的明显温差断层,初步判断为深层应力集中导致的持续性剪切位移,已造成内部结构实质性分离。”

他的笔尖沿着图纸上几条关键的受力线缓缓划过,动作稳定得不带一丝颤抖, “下方基座不均匀沉降是主要诱因,但目前顶部结构已形成独立薄弱体,极不稳定。初步加固方案:优先在交汇点下方打入高强度碳纤维锚杆,深度必须穿透不稳定岩层,建立有效临时支撑体系;同时,对K7区这条疑似贯穿裂缝进行低压慢速注浆,填充内部空隙,阻绝雨水下渗路径,防止险情进一步加剧……”

他的分析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专业术语精准无误,展现出一个结构工程师应有的素养。然而,若是细听,便能察觉那比平日快了几分的语速,以及话语深处一种不易察觉的、急于将全部信息倾倒完毕然后逃离的紧绷感。整个汇报过程,他的目光如同被钉死在那张图纸上,仿佛那是汪洋中唯一的浮木,是他此刻全部心神的锚点。

“沈工,”陈工听完,转向沈知时,眉头因担忧而紧锁,“无人机这边还有什么补充?特别是对林博士提到的这几个风险点和拟定的加固位置,你们的影像数据有没有更精细的发现?”

沈知时微微颔首,神情专注。他的手指在笔记本电脑的触摸板上流畅滑动,将一张经过放大处理的、清晰显示裂缝内部复杂结构的无人机热成像叠加图,投影到临时悬挂在墙面上的白色幕布。

“林博士的判断我完全赞同。”沈知时的声音不高,却低沉清晰,能稳稳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信服力,“基于影像数据,我做几点补充:第一,K3-5交汇点内部,热成像显示此处——”他修长的手指指向屏幕上一个呈现深蓝色的异常区域,“——温度显著低于周边健康结构,温差超过四度。结合可见光影像在此处捕捉到的异常阴影深度,基本可判断存在较大空腔。因此,原定的锚杆入岩深度,建议至少额外增加一点五米以上,才能确保有效锚固在下方稳定岩层上。”

“第二,关于K7裂缝,”他的手指移向裂缝延伸的末端一个细微的点,“热成像显示此处有极其微弱但持续的热源信号渗出,与环境背景温度存在约零点三度的差异,疑似有极小规模的渗水流活动。这表明已有雨水沿微裂隙渗入内部。建议注浆施工前,必须先在该点位附近开设细导流孔,进行暂时性引流处理,否则注浆材料可能被渗水稀释冲走,影响加固效果……”

当沈知时开始发言,林叙握着绘图笔的手指几不可察地骤然收紧,冰凉的笔杆硌着指节,微微泛出白色。

他依旧强迫自己低垂着眼帘,死死盯着面前图纸上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线条和数据,但呼吸却在沈知时开口的瞬间几近屏住。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那道温和却极具穿透力的目光,似乎在不经意间扫过自己低垂的头顶,也能无比清晰地闻到,随着沈知时手臂动作而弥散开来的、更浓郁几分的茶叶清香。

这气息,在此刻门窗微闭、空气滞涩的会议室里,对他而言如同一种温柔而漫长的酷刑。它奇异地抚慰着他因疲惫和紧张而高度紧绷的神经,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尖锐地提醒着他——窗台上那个无声旋转的彩色风车,对方袖口那点刺目的泥渍,以及那份他不知该如何应对的、沉默却厚重的关照。

就在沈知时的手指指向幕布上那个标示着渗水风险的细微点时,林叙的目光,如同被火燎到般,极其快速、如同受惊飞鸟般掠过沈知时放在触摸板上的那只手—— 修长的手指,骨节分明,指腹和虎口处却沾染着几道没能彻底洗净的深色墨迹,袖口边缘那点顽固的、已经干涸的泥渍,在此刻明亮的光线下,更是无比刺眼地提醒着不久之前发生的一切。

心脏像是被那只沾着墨迹与泥土的手猛地攥了一下,骤然缩紧,带来一阵尖锐而陌生的酸胀感。

林叙几乎是触电般立刻强迫自己收回视线,重新将全部注意力聚焦在图纸上某个无关紧要的角落,喉结艰难地上下滚动了一下,才勉强维持住脸上冰封般的平静。仿佛刚才那瞬间的失态从未发生。

沈知时敏锐的余光捕捉到了林叙那瞬间的屏息和目光的快速闪躲。但他面上未显分毫,只是不动声色地继续将剩余的数据讲解完毕,然后话锋极其自然的一转:

“另外,根据上午高空扫描的整体结果,城墙内侧尤其是垛口区域,”他刻意避开了提及具体方位,模糊了处理,“整体风化酥碱程度比我们前期预估的要严重不少,初步识别出至少七八处砖石松动明显的点位。”

“这部分区域虽然不属于本次应急加固的核心范畴,但出于绝对安全考虑,我建议下午由我带队,带小唐和佳宜他们,去做一次详细的手工复核测绘和风险点位标记,全面评估一下是否需要在下方通道临时增设防护网,杜绝任何落石伤人的可能性。”

他的语气平稳客观,完全是基于专业判断。“至于林博士这边,核心加固方案的数据最终复核和后续材料清单的确认,工作量非常集中且庞大,需要极度专注。建议可以留在客栈静心处理。现场复核的体力活和风险,我们这边来承担。”

他这番分工建议,提得自然而然,理由充分且完全站在项目整体效率与安全的角度。巧妙地将需要攀爬城墙、相对辛苦且存在潜在风险的现场复核任务,不容置疑地揽到了自己这边。

而将更耗费脑力、但无需奔波劳顿的数据整理与核算工作,留给了明显状态不佳、急需休息的林叙。既最大限度照顾了团队安全与进度,又无比周全地维护了林叙极强的专业自尊和表面冷硬的面子。

陈工闻言,立刻表示赞同,语气带着关切:“沈工考虑得周到!是该这样!林博士脸色确实不太好,下午就在客栈把方案细节和材料清单彻底敲定吧,现场复核的辛苦事就交给沈工他们。林博士,你看这样安排可以吗?”

林叙终于抬起头,目光短暂地、带着一丝无法言说的复杂情绪,看向斜对面的沈知时。

沈知时的眼神平静得像一泓深潭,波澜不惊,仿佛刚才那一番细致周到的分工建议,仅仅是最寻常不过的工作安排,不掺杂任何额外的含义与情绪。

然而,林叙却在那份近乎坦然的平静之下,清晰地读懂了那份不着痕迹的体贴和……近乎本能的保护。

“……好。”林叙的声音出口,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他迅速避开了沈知时的视线,转向陈工,点了点头,语气重新变得冷硬,“数据复核和清单,下午能完成。”

“行!那就这么定了!”陈工满意地拍板,语气斩钉截铁,“沈工你们现场务必注意安全!林博士你也别熬太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他人各自准备,散会!”

会议继续转向其他几个次要区域的讨论。林叙重新低下头,将所有注意力强行拉回眼前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待填写的清单表格上。

然而,沈知时身上那股清冽的茶叶气息,却如同最具粘性的无形丝线,依旧固执地缠绕在他的鼻端,萦绕在他的周围,与会议室里略显沉闷的空气、纸张的油墨味、以及窗外越来越低、仿佛触手可及的铅灰色云层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却又带着奇异安全感的、矛盾至极的复杂氛围。

他握着笔,用力地在材料清单第一栏写下“高强度碳纤维锚杆”几个字,笔尖锋利,几乎要划破纸背。

胸腔里,那因那个突兀的风车而掀起的惊涛骇浪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平息,反而在沈知时这份无声的、带着泥土和墨迹痕迹的周全关照下,变得更加汹涌难平。

窗外的天色,愈发阴沉得可怕了,浓云翻滚,预示着一场山雨的到来。

……

会议并未立刻结束。陈工翻看着手中一叠厚厚的资料,眉头越锁越紧,半晌,他抬起头,语气变得更为凝重:

“除了西北角这个‘定时炸弹’亟需排除,还有个紧迫任务。上面最新指示,要求我们借助这次机会,对整座云中古城现存的所有建筑遗存,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健康体检’,完成全面的健康评估与风险等级划分,最终要建立一套科学、量化的古城保护状态评价体系。这事儿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沈博士,你这边是遥感建模和文化遗产监测的专家,这套体系的构建,你得多费心牵头。”

沈知时闻言,神色更为专注,他点点头:“陈工放心,评价体系的初步理论框架和指标选取,我之前已有一些构思。

核心思路是基于多源异构遥感数据的定量化分析,再紧密结合现场踏勘验证进行修正。

这次西北角的险情,正好是一个极佳的契机,我们可以将应急抢险加固和全城系统的评估工作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效率更高。”

他操作电脑,调出一份构思严谨、层级清晰的框架图投影到幕布上。清晰的逻辑结构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体系初步规划为三个层级:

1.本体劣化评估:这是基础。重点评估结构稳定性(裂缝发育密度与走向、局部变形位移量)、材料风化程度(砖石酥碱深度、木材腐朽状况)、生物侵害因素(植被根系破坏、微生物污染面积与程度)。

2.环境风险影响:这是外因。量化水害影响(雨水渗透路径、地表径流侵蚀强度)、地质灾害潜在性(周边边坡稳定性、历史沉降数据)、人类活动干扰(不当修缮痕迹、旅游压力承载度)。

3.价值与干预优先级:这是决策依据。综合建筑年代、历史艺术价值独特性、现存完好状况、当前险情等级等多维度因素,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判定保护与修复措施的紧迫性和等级。”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沉稳地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若有若无地落在林叙低垂的、看不清神情的侧脸上:“这套体系要落地,离不开强大、精准、多维度数据的支撑。我计划利用这次机会,集中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五类异构遥感传感器协同标定与数据采集,为后续的精准建模和评价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五类?协同?”唐小棠忍不住好奇地睁大眼睛,脱口问道。几个年轻队员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对。”沈知时肯定地点头,语气里带着技术工作者特有的清晰条理与一种内敛的热忱,他开始逐一解释,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1.高分辨率光学影像(由无人机搭载):获取最精细的地表纹理、色彩信息,主要用于识别表面裂缝、植被覆盖范围、历史不当修缮痕迹等。这是所有分析的基础地理底图。

2.激光雷达(LiDAR,同样无人机搭载):精确获取建筑遗存的高精度三维点云模型,无接触测量计算体积、坡度、微小变形量(如墙体倾斜、屋顶局部塌陷),并能有效穿透稀疏植被,获取被遮挡的隐蔽结构信息。这是结构稳定性分析最核心的数据来源。

3.多光谱/高光谱成像:识别不同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矿物、砖瓦类型、木材种类在特定光谱波段具有唯一反射特征),精准探测肉眼难以分辨的风化程度、可溶盐结晶区域、生物膜覆盖(如苔藓、地衣、霉菌)等材质劣化信息。是评估材料本体健康状况的关键技术。

4.热红外成像:探测地表温度异常分布。干燥砖石与渗水潮湿区域存在显著温差;内部空腔、结构层脱粘处因热传导效率差异也会形成独特的热异常区。是探测内部渗水、隐蔽空洞和非可视结构问题的利器。上午在西北角裂缝的分析就是成功应用案例。

5.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B-SAR,需地面架设):对西北角这类极高风险区域,进行连续数小时的毫米级微形变监测,捕捉应力释放导致的极其微小的位移变化,评估动态风险和发展趋势。用于最高风险区的实时监控与超前预警。

“这五类传感器,”沈知时强调道,目光扫过听得入神的众人,“其技术核心和难点在于‘协同标定’与‘异构数据融合’。它们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方式、空间分辨率、精度指标都截然不同。”

“我们必须确保它们在完全相同的时间窗口、统一的空间地理参考坐标系下进行同步采集,最大限度保证数据时空的一致性,避免后续分析出现偏差。”

“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模型,将激光点云、光谱信息、温度场、形变时序等截然不同的异构数据,精确地叠加融合到统一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出一个能够全方位、多维度反映建筑遗存‘生命体征’的健康状态全息数字孪生体。这才是我们未来那座古城保护状态科学评价体系真正赖以生存的数据基石。”

沈佳宜听得两眼放光,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字。唐小棠和其他队员也露出了豁然开朗又深感钦佩的神情。利用如此多前沿技术手段进行协同作战,构建古城精准的“体检报告”,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前瞻性与开创性的项目。

而林叙,依旧微低着头,手中的绘图笔无意识地在材料清单边缘的空白处来回划着凌乱的短线,形成一个压抑的墨团。

沈知时清晰、沉稳、充满技术洞见与远见的讲述,如同投入他早已混乱不堪的心湖中的又一块巨石。

他无法否认,甚至内心深处极为认可沈知时在专业领域的强大能力与宏观视野。这套构想中的完整保护评价体系,正是他一直认为当前古城保护工作所最欠缺的系统性、定量化的科学方法。

然而,这份冰冷的、纯粹的欣赏,却与他此刻胸腔里翻腾滚烫的、难以名状的心绪激烈地碰撞着,让他无所适从。

他只能强迫自己将注意力剥离出来,死死抓住沈知时话语中与眼前结构安全直接相关的部分——LiDAR的点云模型如何精确计算变形量、GB-SAR的毫米级监测如何实现预警——这些冰冷的数据对他完善手中的加固方案至关重要。

当沈知时最终提到“这次大规模协同标定数据采集,需要在未来两天内天气相对稳定窗口期集中完成”时,林叙几乎是下意识地抬起头,瞥了一眼窗外。

铅灰色的云层压得更低了,仿佛就在屋檐之上翻滚,山风变得急促,穿过庭院中的竹丛,带来更加浓重湿凉的泥土气息,空气中水的含量似乎已达饱和。

一丝清晰的忧虑划过心头——如果暴雨提前来临,或者持续不止,这个至关重要的、短暂的数据采集窗口期将被彻底打乱,甚至完全错过。

沈知时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注意到了林叙那短暂却充满担忧的一瞥,以及窗外更加阴沉险恶的天色。他迅速结束了对宏大评价体系的阐述,将话题拉回紧迫的现实:“具体实施方案和详细人员分工,我稍后会细化成文下发。当务之急,仍是西北角的紧急加固。林博士负责的核心方案数据复核和材料清单是一切的基础,必须尽快精确敲定。至于全城评估的数据采集工作……”

他转向陈工,语气果断:“陈工,天气不等人。我建议,趁着暴雨还没下来,下午我先带佳宜和小唐他们,把城墙内侧垛口区的手工测绘和风险标记做完,同时把GB-SAR设备架设到西北角最佳观测点,开始采集基线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光学和LiDAR的大范围航飞需要绝对良好的天气窗口,我们全员待命,随时准备起飞。另外,多光谱和热红外设备需要提前开机预热和精细调试,佳宜,下午跟我出去之前,先抓紧时间把准备工作做到位。”

陈工立刻同意,语气雷厉风行:“好!就按沈工说的办!安全第一,但效率也要抓!林博士,你那边最终的清单核算和方案复核,需要加派人手帮忙吗?”

林叙立刻摇头,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硬与疏离,甚至比平时更甚:“不需要。我这边人手足够,能按时完成。”

“行!那大家就分头行动!散会!”陈工大手一挥,结束了会议。

桌椅挪动声、低声交谈声、收拾资料的窸窣声瞬间充满了会议室。沈知时合上笔记本电脑,屏幕幽蓝的光熄灭,他抬起头,目光再次投向长桌另一侧的林叙。

林叙正快速而略显凌乱地将散开的图纸、写满数据的笔记纸收拢进厚重的文件夹里,动作间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急于逃离现场的仓促。他依旧微侧着身,避开了所有可能交汇的视线,尤其是来自沈知时的方向。但那过于苍白的侧脸线条,和紧抿到失去血色的唇线,在沈知时眼中,清晰得如同刻印。

沈知时拿起自己的电脑和笔记,脚步沉稳地走到林叙身边,声音压得不高,确保只有他们两人能清晰听到:

“材料清单里,高强度碳纤维锚杆的规格和极限抗拉强度参数,可能需要根据我上午新拍的裂缝内部空腔三维尺寸重新核算一下,更精确的数据我刚刚上传到共享文件夹‘A7区补充数据’里了。”他顿了顿,语气在公事公办的间隙里,不易察觉地放缓了一丝,补充道,“楼上房间里,我出门前用保温杯沏了茶,应该还温着,要喝自己倒。”

说完,他没等林叙有任何反应,便已转身,走向正围在一起、兴奋讨论着多光谱传感器标定参数的沈佳宜和唐小棠:“佳宜,带上多光谱和热红外的设备手册、标准标定板,我们先回房间做设备调试。小唐,你们组负责清点和准备下午现场测绘要用的全套工具,仔细些。”

林叙收拾的动作,在听到最后一句话时,几不可察地僵滞了一下。沈知时最后那句关于茶的话,说得轻描淡写,公事公办之余透着一丝寻常的关照,却像一颗被精心计算过角度的小石子,精准无比地砸入他心湖最深处最不设防的柔软之地,漾开层层叠叠、无法止息的涟漪。

他猛地攥紧了手中的文件夹,坚硬的边角硌着掌心,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色。那清冽的茶叶气息随着沈知时的转身离开而稍稍淡远,却又仿佛更加顽固地、烙印般地停留在了他的感知最深处,挥之不去。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抬起头,视线掠过嘈杂的人群,只捕捉到沈知时带着两个学生走出会议室门口的挺拔背影。深蓝色的冲锋衣下摆随着沉稳的步伐微微晃动,袖口那一点已经干涸的泥渍,在门外涌入的灰白天光映衬下,依旧显得无比刺眼,如同一个无声的烙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