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从盛夏到深秋 > 第51章 星途之囚

从盛夏到深秋 第51章 星途之囚

作者:荒渡Dust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8:07:09 来源:文学城

实验室里寂静无声,只有机器低沉的嗡鸣如同某种恒定的背景音,永恒地存在着。顶棚的荧光灯管投下冷白的光,均匀地洒落在每一台精密仪器上,将它们打磨得泛出一种无机质的、疏离的银灰色光泽。

像一颗颗永不坠落的人造星辰,冰冷,恒定,毫无温度。

沈知时坐在其中一张仪器台前,屏幕上,浩瀚的遥感数据流如同星河般无声滚动、闪烁。他的目光落在其上,眼神却失去了往常那种沉浸式的专注,变得有些空茫,像是透过密集的数字和曲线,看向了更远、更虚无的地方。

方才那顿“家宴”的余音,如同刺耳的白噪音,顽固地盘桓在他耳膜深处,每一个字都清晰得令人心悸,反复轰鸣,挥之不去。

父亲的声音沉稳,带着惯有的、不容置疑的规划性:“对方家世非常好,父亲是投行高管,母亲是大学教授。女孩自己也是常青藤回来的,现在在顶尖律所,谈吐、气质、眼界,都是一等一的。你妈和她聊了两次,非常满意。”

接着是母亲的声音,热切而志在必得,每一个音节都编织着对既定未来的蓝图:“知时,你也快三十了,别再拖了。条件这么好的女孩子主动愿意接触,你再不积极点,外面人怎么看?还以为你有什么问题不成?”

他记得自己当时只是轻轻纠正了一个数字事实,声音干涩:“我今年26岁,妈妈。”

但这微弱的纠正很快被更宏大的叙事淹没。父亲的手指在空气中虚点,仿佛面前就摊开着那张人生的图纸:“你在研究院的工作也稳定了,我和你妈把那套学区房都看好了,离你单位就十几分钟车程,一百四十平,四室两厅,南北通透的大平层。等你这边定下来,我们就去签合同,房本写你们俩的名字……”

话语交织,严丝合缝,像一张精心编织了多年的金丝网,温柔地、却也不容反抗地将他层层包裹。他仿佛能看见那网线的走向——稳定的事业,门当户对的婚姻,位于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下一个阶段就该是聪慧的下一代……所有要素齐备,构成一个外人眼中金光璀璨、无懈可击的“完美人生”。

他曾是这幅蓝图最忠实的执行者。

他以遥感和计算机双料博士的顶尖资质,手握多项突破性算法成果,甫一毕业便进入这所国家顶级遥感研究院,成为最年轻的核心研究员之一。

他的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员身份,他曾为之倾注心血的学术荣誉,不再仅仅是探索未知的勋章,更成了父母在社交圈中游刃有余的谈资,家族聚会时用以温和地碾压其他亲戚的、最优雅也最锋利的武器。

“知时现在可是专家了!双博士学位,一毕业就留所了,前途无量啊!”

“是啊是啊,哪像我们家那个,还在私企里吭哧吭哧加班,连个北京户口都没着落呢!”

他知道父母以此为傲,并深深感激他们的培养。他曾天真地认为,拼尽全力达到他们的期望,用光鲜的履历和稳定的未来回报他们的付出,便是孝道,便是成功。

他是他们倾注半生心血,“培养”出的最成功的“作品”。

可如今,置身于这间代表着无数人梦想的国家级实验室,站在这个看似光芒万丈的“人生高点”,沈知时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窒息的束缚。恒温恒湿的洁净空气,此刻吸入肺腑,却带着金属的锈味。

他的博士论文在国际顶级会议上荣获“最佳青年研究者奖”,导师在送别宴上拍着他的肩膀,感慨他是“近十年见过最踏实也最具前瞻性的学生”。

入职不到一年,他便已成为国家级重大专项的核心成员,案头来自全球顶尖机构的合作邀请函堆积如山。

他每日清晨八点准时踏入这里,常常一坐便是深夜。处理海量的卫星遥感影像,构建复杂的三维地形模型,解析深奥的空间大数据……

他习惯于将自己彻底沉溺在这些由0和1构成的、冰冷而精确的世界里。

在这里,只有逻辑、算法和宏大的课题,可以暂时屏蔽掉外界那些关于“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必须何时结婚生子”、“必须住在哪里”的、无休无止的强硬指令。

唯一被彻底遗忘和忽略的,是“沈知时”这个人,他内心深处那些微弱却真实的渴望。

他迫切需要一场逃亡。逃离这座用“前程似锦”和“稳定安逸”精心砌成的黄金围城,逃离那些将他牢牢钉死在预设轨道上的、沉重而温暖的期待。

记忆忽然闪回不久前的青藏高原之行。他带队进行高分辨率遥感测绘验证。

越野车在连绵的雪山间艰难穿行,窗外是仿佛触手可及的、纯净得令人心悸的蓝天,巨大的云朵低垂,阳光毫无遮挡,猛烈而直接。

在海拔五千米的稀薄空气中,他忽然感到一阵心悸般的自由。也就在那一刻,那张泛黄卡片上的字迹,毫无预兆地撞入脑海:“仰望星空。”

他下意识地推开车门,踉跄着下车,仰起头。高原的天穹蓝得深邃、彻底,亘古的星辰仿佛近在咫尺,冰冷而璀璨地注视着渺小的人间。凛冽的风瞬间灌满他的外套,带来一种刺痛般的清醒。

他眯起眼,久久地站立着,直到眼眶被强光刺激得发酸。

那一刻,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太久、太久没有真正地“仰望”过什么了。

他习惯了低着头。

低头刷题,埋头实验,迎合所有人的期待,沿着那条铺设好的、通往“完美”的轨道稳步前行。

他不敢抬头,害怕一旦抬头,看到的会是那条自己内心深处早已厌倦、却似乎无力也无权挣脱的、一眼便能望到尽头的人生轨迹。

“研究院这边,我和你陈伯伯打过招呼了,你的能力和资历都够,未来几年重点培养对象,稳扎稳打,前途光明。”

父亲的声音将他从高原凛冽的自由空气中猛地拽回现实。书房里,父亲点开电脑,屏幕上赫然是国家遥感研究院人事与项目管理的内部页面,那些图表和文件代表着世人歆羡的“光明未来”,“这里平台高,资源好,编制稳定,福利待遇都是顶级的。”

沈知时坐在厚重的红木书桌前,感觉自已不是在接收信息,而是在被强制灌输一个早已撰写完毕、只待他上台表演的剧本。

“房子的事你不用操心,我和你妈都看好了,离你单位就十分钟,环境、学区都是一流的。等你们关系稳定了,就把手续办了,房本加上名字。”

沈知时沉默地听着,面前茶杯里袅袅的热气早已散尽,只留下一杯冰冷的、无人问津的液体,如同他此刻的心境。

母亲端着一盘精心切好的水果进来,轻轻放在他面前,顺势坐下,语气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推进力:“知时啊,工作重要,个人问题更要放在心上。这姑娘真的没得挑,妈跟她聊过好几次,知书达理,性格温婉,懂事得很,绝对是个好媳妇。你也该定下来了。”

“懂事……”沈知时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字,嘴角极轻微地扯动了一下,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带着浓浓自嘲意味的弧度。

他是不是也“懂事”得太久了?

“爸,妈,院里有个重要的外派任务,我的申请批下来了。”他的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刻意用了“任务”和“批下来”这样的字眼,弱化个人意愿,强调组织和程序的权威。

父亲的目光落在文件上,没有立刻去接,只是用指尖点了点桌面,示意他放下。母亲停下了熨烫的动作,关切地望过来。

“外派?去哪里?多久?”父亲终于拿起那份文件,扫了一眼标题,当看到“MIT”和“为期一年”时,他的眉头骤然锁紧,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合逻辑的错误数据。

“美国,MIT,至少一年。”沈知时重复了一遍关键信息,言简意赅。

“胡闹!”父亲将文件不轻不重地拍在桌上,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否定意味。“院里怎么会做这种安排?你这个岗位是核心岗位,手上的国家重点专项怎么办?谁接替?陈主任知道吗?”他一连串的问题,并非询问,而是质疑和否定,仿佛这通知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被纠正的失误。

“陈主任亲自批准的。项目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院里认为这是提升我方技术实力的关键一步。”沈知时早已准备好答案,他避重就轻,将“个人申请”完全转化为“组织安排”,“至于专项工作,我远程完成,方案已经完成了,也已经得到了孙院的认可,出论文整理资料就行。”

父亲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放在腹部,用一种审视、评估,甚至带着点轻蔑的目光看着儿子:“契合?知时,你不要被那些花哨的名头唬住。MIT又怎么样?他们那套东西,未必就比我们自己的更接地气。你现在要做的,是沉下心来,把国内的根基打牢,把院里的任务完成好,而不是好高骛远!”

母亲也走了过来,忧心忡忡地拿起那份通知,看着上面的英文和公章,满脸不解和担忧:“一年啊,知时,这也太久了!美国那么乱,吃东西也不习惯,你一个人在外面怎么行?再说了,你这一走,工作耽误了不说,个人问题怎么办?那姑娘那边我们怎么交代?”她的担忧具体而琐碎,却同样构成了坚实的阻力。

沈知时感到一种熟悉的窒息感,像被无形的绳索捆缚。他强迫自己维持着表面的冷静,甚至微微低下头,做出聆听教诲的姿态。

“爸,这个合作项目,是部里牵头推动的国际合作重点。机会难得,院里很多资深研究员都在争取。”他再次强调“组织”和“竞争”,暗示这不是他个人的任性,而是经过激烈角逐获得的认可,试图利用父亲对“级别”和“认可度”的看重来为自己增加砝码。“能参与其中,本身也是一种资历。”

父亲冷哼一声,显然不吃这一套:“资历?你的资历是在实实在在的项目里干出来的!不是靠出去镀金镀出来的!我跟陈工认识几十年了,我这就给他打电话!”他说着,作势要去拿手机,姿态强硬,仿佛一个电话就能扭转乾坤。

沈知时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也不能激怒父亲。他依旧低着头,声音却清晰而坚定地响起:“爸,通知已经正式下发,所有流程都走完了。现在所里所有人都知道了。”他顿了顿,加上一句,“这个时候如果我再退出,恐怕……影响不好,别人会觉得我们家里……或者我个人,能力不足以胜任,或者,不识大体。”

他小心翼翼地触碰了父亲最在意的“面子”和“声誉”。果然,父亲伸向手机的手顿住了。他盯着沈知时,眼神锐利得像刀,仿佛要将他剥开,看看这副顺从外表下到底藏着多少心思。

书房里陷入一种极度压抑的沉默。母亲看看丈夫,又看看儿子,不敢再轻易开口。

良久,父亲才重重地靠回椅背,从鼻子里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短促气息。他没有再看那份通知,而是将目光转向窗外浓重的夜色,侧脸线条冷硬。

“翅膀硬了,学会先斩后奏了。”他的语气听不出喜怒,但每个字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既然院里决定了,你自己看着办。”

这不是同意,更不是理解,而是一种极度不悦的、带着警告意味的默许。

意味着他暂时不会动用他的影响力去强行阻止,但也意味着,他对这件事持保留态度,后续的一切后果,需要沈知时自己承担。

“出去。”父亲最后说道,声音疲惫而冰冷,不再看他。

沈知时知道,这场交锋,他凭借精心准备的“既定事实”和对父亲心理的精准拿捏,险险地赢得了一个机会。

但他也知道,他与父亲之间那道本就存在的裂痕,已经变成了一道冰冷的鸿沟。

他默默地拿起那份通知,对着父母的背影微微欠身,然后退出了书房。

关上门的那一刻,他靠在墙壁上,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

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种劫后余生般的虚脱,以及前路未卜的沉重。

他争取到了离开的通行证,但付出的代价,是家庭关系可能降至冰点。那条通往星辰的路,从一开始,就布满了亲情的荆棘。

从小到大,他从不叛逆、从不逾矩、从不掉队。他顺从地沿着父母铺设的黄金轨道,一路从重点中学考入顶尖985,再到拿下遥感和计算机双料的硕博连读,最终踏入这所代表无上荣耀的国家级研究院。

穿着笔挺的西服,站在国际会议讲台上自信陈述的他,是他们眼中无可挑剔的“完美”儿子,是家族荣耀最坚实的承载体。

可这个“完美”的儿子,内心深处却荒芜得像一片废墟。他甚至不曾拥有过一次,对父母精心安排的“好意”说“不”的勇气。

那天深夜,他几乎是逃离了那个充斥着关爱与规划的家,独自乘坐最后一班高铁返回研究院。

车窗外的城市灯火飞速向后掠去,像一条流淌的光河,他却感觉自己正驶向一个更大的、无形的牢笼。

几天前在这间熟悉的实验室里,那窒息感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变本加厉。空旷的大楼里,只有他这一间还亮着灯,四周安静得像凝固了万年的冰川。

仪器屏幕上的数据依旧在无声流动,他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他没有再试图去解读那些外在的星河,而是站起身,脚步有些虚浮地走到实验室最里侧。

那里立着一个灰绿色的老旧铁皮柜,用来存放一些不再常用却又不舍得丢弃的旧物。柜子表面有些掉漆,露出里面深色的铁锈,像一个沉默的、承载着过往的卫士。

他蹲下身,柜子最底层冰凉的金属触感透过裤料传来。他摸索着,拉出一个蒙着薄灰的、巴掌大小的深蓝色金属盒。

盒子表面有些细微的划痕,边角处甚至有一小块不易察觉的凹陷,却依旧被一把小巧的密码锁牢牢守护着。

密码是他多年前设定的,一组毫无规律的数字,象征着一段被他刻意封存的时光。

咔哒一声轻响,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清晰。锁开了。

他深吸一口气,像是要打开一个尘封的世纪般,小心翼翼地掀开盒盖。

拨开上层覆盖着的、已经有些脆化的白色软布,他的指尖触碰到一块冰凉而坚硬的碎片。

那是一块古建筑顶脊琉璃构件的残片,断面整齐,像是被精心切割收藏。边缘还保留着一小块历经岁月却依然鲜艳夺目的金红色釉彩,在冷白的灯光下,折射出微弱却执拗的光芒。

这是当年高中研学时,林叙不知用了什么方法,偷偷弄来送给他的。他还记得林叙当时紧张又期待的眼神,像一只害怕被拒绝的小兽。

"听说……听说这个能带来好运。"少年林叙的声音很低,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把用软纸包好的碎片塞进他手里,就飞快地跑开了,耳根红得像是要滴出血来。

在碎片下面,静静压着一张卡片。

纸张已经明显泛黄,边缘被摩挲得起了毛边,甚至有些柔软。

他将它轻轻拿起,那道熟悉而工整的、属于少年时代的笔迹,仿佛穿透了漫长而厚重的时光,带着某种近乎滚烫的温度,猝不及防地撞入他的眼底:

"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但能这样默默看着你发光,已是我的幸运……祝你前程似锦,永远灿烂。"

没有署名,没有日期。只有这寥寥数语,字里行间却浸满了少年人独有的、笨拙却又无比坚定的温柔与纯粹。

那是一种不求回报、不施加压力、只是单纯希望对方好的、干净到令人心颤的感情。

沈知时的指尖极其轻柔地拂过那几行字,仿佛怕惊扰了沉睡其中的时光。

眼眶难以抑制地泛起一阵尖锐的酸涩,他猛地闭上眼,喉结剧烈地滚动了一下。

这世上爱他的人或许不少。父母爱他,爱那个优秀、懂事、能为他们带来荣耀的他。

师长赏识他,赏识他的才华与勤奋;同僚尊重他,尊重他的专业与成就。

但似乎只有这一个人,在明知可能毫无回报的前提下,选择了这样不求回应、不图索取、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默默守护。

那份爱里没有精密的算计,没有等价的交换,更没有令人窒息的期待与掌控。

它就像荒野中一束微弱的星光,安静地存在于他从未真正留意过的角落,只是固执地亮着,试图照亮他前行的某一步,却从不要求被看见,被回报。

林叙……

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他沉寂的心湖里激起层层叠叠的、酸涩而滚烫的涟漪。

那个总是安静地坐在教室角落、睫毛很长、看人时眼神有些躲闪,却又在某些时刻异常执拗的少年。

那个在他代表学校参加竞赛获奖时,笑得比谁都开心,却只敢在人群散去后,悄悄在他课桌里放一瓶水的少年。

你现在,在哪里?过得好吗?那个曾经只敢躲在角落里的少年,是否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

他弓着背,抱着那只冰冷的金属盒,额头无力地抵在同样冰冷的实验台边缘。滚烫的液体在紧闭的眼眶中积聚、打转,带来一阵阵胀痛,却最终被他用强大的意志力强行压了回去,没有落下。

只有微微颤抖的肩胛骨,泄露了他内心翻涌的惊涛骇浪。

也许,只是也许,在那片他渴望逃往的、更自由也更未知的天地里,除了能呼吸到不一样的空气,还能……找到一丝这样的慰藉,甚至……一个渺茫到近乎奢侈的重逢可能?

这个念头不受控制地一闪而过,带着隐秘的、连他自己都不敢深入剖析的期待。但它很快就被一种更强烈、更原始的本能所覆盖——那是一种对自由近乎饥渴的向往,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挣脱身上所有无形枷锁的冲动。

他首先需要的,是呼吸,是空间,是彻底切断那无处不在的、以爱为名的操控。

契机很快出现,像一道裂缝,突然照进了他密不透风的世界。

研究院内部官网首页,挂出了一则与MIT建筑与城市系统实验室(CityForm Lab)深度合作项目的公告——关于高精度三维城市建模与遥感数据的深度融合研究。

沈知时的目光如同被钉住,死死锁在"MIT"和"CityForm Lab"这几个关键词上。

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攥紧,随即又疯狂地跳动起来,撞击着胸腔,发出擂鼓般的鸣响。

血液呼啸着涌向四肢百骸,带来一种近乎战栗的激动。

他知道林叙在那里。不是猜测,是确定。

半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顶尖建筑期刊的封面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Lin Xu,作为CityForm Lab某个突破性项目的第一作者。

那个名字,那个身影,与他搜集到的所有关于CityForm Lab的信息瞬间重叠。

那个曾经怯懦的少年,已然在异国他乡,在自己选择的领域里,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这个认知像一道强光,劈开了他混沌的思绪。但比那模糊的念想更强大的,是一种瞬间涌起的、几乎要将他淹没的驱动力:这是一个完美的出口!一个远离此地、摆脱窒息、投入全新且极具挑战性研究领域的、无可指摘的正当理由!一个他梦寐以求的、"逃"的机会!

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渴望在他心底疯狂滋长、呐喊——他必须逃离!

逃离这座用"前程似锦"和"稳定安逸"筑成的、华丽而冰冷的牢笼,逃离这些将他牢牢钉死在预设轨道上的、温暖而沉重的期待与安排。

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去走一走林叙曾经独自走过的路。

他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空气和土壤,让那颗曾经怯懦的种子,生长得如此耀眼夺目。

也许,他不该再只是被动地沿着别人铺设的轨道滑行,也该为自己,勇敢地寻找一个出口。

哪怕,那个出口渺茫得如同天边的星辰,哪怕追寻的过程布满荆棘。

接下来的一周,沈知时几乎不眠不休。他利用所有工作之余的时间,查阅了大量关于CityForm Lab的研究文献,仔细分析了双方技术结合的潜在突破口和巨大价值。

他撰写了一份厚达数十页的项目申请与可行性报告,逻辑严密,数据详实,前景展望令人振奋。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申请,更是他递给自己的、通往自由的申请书。

第二天,沈知时带着这份精心准备的、沉甸甸的申请材料,敲开了部门主任陈主任办公室的门。

他的步伐稳健,背脊挺得笔直,只有他自己知道,胸腔里那颗心脏跳得有多快,多用力,仿佛要挣脱肋骨的束缚。

他将材料放在主任宽大的办公桌上,语气平静,却蕴含着一种破釜沉舟般的、不容置疑的决心:"主任,关于和MIT CityForm Lab的联合研究项目,我申请作为我方技术骨干全程参与,并申请外派MIT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深度合作研究。"

陈主任抬起眼,有些讶异地推了推眼镜,拿起那份材料粗略翻看。内容详实得令人咋舌:从项目背景、技术契合度的深度分析,到自身双重学科背景(遥感与计算机)带来的独特优势论证,再到初步的合作计划构想、甚至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应对预案……

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大量前期工作。他翻阅纸张的沙沙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理由呢?"主任放下材料,目光锐利地审视着他,像是要穿透他平静的表象,看清内里的真实动机。

这位他看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眼神里似乎多了些他以前未曾见过的东西,一种被压抑太久终于要破土而出的炽热。

沈知时迎着他的目光,条理清晰,声音沉稳:"我是最优选,专业上,"他开口,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CityForm Lab在参数化建模和空间信息提取上的突破性技术,尤其是其基于机器学习的新一代城市肌理生成算法,对我们提升遥感影像智能解译精度、构建高动态城市演化模型具有颠覆性的互补价值。这是前沿中的前沿,不容错过。我个人认为,我院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他略作停顿,喉结微动,接下来的话,带着一种坦诚的、甚至泄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恳切:"个人层面,主任,我……我需要一个新的环境,更广阔的视野,来打破现有的研究瓶颈和思维定式。这个项目,对我而言,是绝佳的平台和契机。"

他没有躲闪主任的目光,将自己的渴望与决心清晰地展露出来,真挚的眼光要灼伤陈主任。

他只字未提家庭的压力,未提那令人窒息的关爱,更未提那个深藏在心底的名字。

但他周身散发出的那种迫切想要挣脱束缚、想要远走高飞的渴望,几乎从他紧绷的肩线、微抿的唇角,以及那双灼亮得异常的眼眸中满溢出来,无声却强烈地传递着。

陈主任沉默地翻看着那份堪称完美的申请材料,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实验室的灯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

他想起沈知时这些年近乎苦行僧般的工作状态,想起他取得的那些耀眼的成绩,也隐约听说过他家里对他事无巨细的安排。

良久,他终是抬起头,露出一丝了然又带着点复杂叹息的笑容:"你这小子……这几年,憋坏了吧?"

他的目光像是能洞穿一切,"行,材料放这儿,所里会慎重考虑。不过,知时,MIT那边,顶尖人才扎堆,竞争可比咱们这里激烈多了,压力非同小可。你确定准备好了?" 他的语气里带着长辈的关切与审视。

沈知时的心重重落回实处,又轻盈地飘起。他知道,这扇紧闭的门,终于被他撬开了一条缝隙。

光透进来了。他几乎是屏住呼吸,才压下喉咙口的哽咽。

"我明白。谢谢主任。"他郑重地点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那是压抑已久的渴望终于找到出口时的震动。

走出主任办公室,穿过长长的、安静的走廊,沈知时感觉每一步都踏在松软的云端,又不失坚实。

他没有立刻回实验室,而是绕道去了大楼顶层那个鲜少人去的露天平台。

那天深夜,他再一次独自登上了研究院主楼的露天平台。这一次,不再是恍惚的逃避,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

脚下,是规划整齐、灯火璀璨的城市图景,每一条光路似乎都沿着既定的轨迹延伸,那是他熟悉的、安全的,也是束缚他的牢笼。

而头顶,是浩瀚无垠、星辰闪烁的自由宇宙,深邃,未知,却散发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凛冽的夜风瞬间包裹了他,吹鼓起他的外套,也仿佛吹散了他积郁已久的心头块垒。

他仰起头,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这高处的、冰冷的自由空气,仿佛要从中汲取足够的勇气,去奔赴那场未知的逃亡。

风中带着远方隐约的尘嚣,也带着秋夜特有的清冽。

星河低垂,仿佛触手可及。一颗流星恰在此时,拖着极细长的光尾,悄无声息地划过深邃的天幕。沈知时的心跳漏了一拍。

一个名字,连同那份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一起在他心头滚烫地涌动。

他对着虚空,也对着那颗或许正存在于同一片星空下的、遥远而耀眼的星辰,用一种极轻却无比清晰的声音低语道:

"林叙……我们会在那里遇见吗?"

这更像是一句对未知旅程的期许,一个附在主要逃亡目标之上的、微小却执着的愿望。他首先要奔向的,是自由本身。

至于那颗星辰是否会为他停留,能否重逢,他选择,交给命运。而此刻,他只想感受这片刻的、完整的自己。

难受吧,哭吧,难过完就要继续走了好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1章 星途之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