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第9章 一策开篇3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9章 一策开篇3

作者:绿水浮鸥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5 08:25:41 来源:文学城

策堂气氛正盛,几番妙语交锋,众人屏息。

忽听堂东席上传来一声极轻的笑,那笑不大,却叫周围瞬时静了三分。

韩璟手执茶盏,姿态懒散,锦衣松松挂在身上,一身贵气偏偏生出几分不羁。

“好一句‘谁来动权’。”

他慢慢起身,目光扫过满堂,声音低而清,“这一句话,怕是比写三千字还叫座师们头疼。”

堂中人屏气凝神。

韩璟却偏偏不着调地一笑:“诸位话是好话,人人爱听。”

“可你敢动兵?边营多少亲王节度,戳一根草都得过三道本章;你敢减赋?户部三年预算早刻在玉版上,章程一改,仓口一空,到时候北地欠饷、南地怨声,少一两银子你看他们哭不哭。至于那‘权’……我劝各位还是纸上谈谈得了,真要动了,御史台的折子都不够你写的。”

他斜倚案几,笑意潋滟:“你们写策是写‘理’,可朝堂是讲‘势’。你策再正,没个借力的人,恐怕都翻不了一页奏本。”

话落,堂中不少人神情微变。

可下一刻,只听“啪”一声清响,一卷策纸重重摔在了案上。

“你倒是会说。”

褚清芸起身,身姿挺得笔直,眼中已带了几分怒意。

“什么‘兵你动不得,赋你减不得,权你碰不得’——你还不如说我们都别考了,省得浪费纸张!”

韩璟挑眉,一手撑着脸,懒洋洋:“这话我可没说,是你自己悟的。”

“你确实没说,”褚清芸冷笑,“你说得更高明。你说我们笔下无用,说我们空谈政理不如认命认权。你想得可真通透。”

她目光如刃,直直逼去:“可惜了——你以为人人都跟你一样,养尊处优,玩得起‘权势之下皆虚妄’这一套?”

“我北地军屯,百姓冬粮都靠军营发放;边关将士三年不回家,就靠一个策文换调令;你倒好,翡翠扳指、玉暖茶香,说一句‘策无用’,这就想劝天下士子都别写了?”

韩璟似笑非笑:“我哪有本事劝天下,不过就着茶香讲两句实话罢了,直言逆耳嘛。”

褚清芸冷哼一声,声音拔高几分:“你那不是实话,是臭风凉话!你若真瞧不上,尽可以不来——可既然你来了,就别妨碍别人写一纸‘能改天命’的策。”

她说完,拂袖而坐,仍不解气,又补了一句:“哪怕是写一篇没人敢看的策,也总比你在这喝茶泼冷水强。”

堂中一片哗然,半数人神色都忍不住带笑,甚至有几位才子背过身去轻声叫好。

韩璟盯着褚清芸看了片刻,忽而轻笑一声:“好,好得很。”

“褚家女郎,不愧是把兵书当儿歌听的——刀都快砍到我脖子上了。”

他不怒反笑,似乎兴致更高了几分。

而一旁的座师杜清严眉头微蹙,伸手敲了敲面前案几:“肃静,肃静!争锋易,议理难。策堂之设,不为斗言快口,而在文章立理。诸君若真有见地,不妨以文胜。”

堂中顿时一静。

可也正因这一静,竟无人应声。

这一刻,在座诸多学子,心中多半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说不清的沉默。

他们知道,自己既不是韩璟那般高门出身,言语之间自带通透朝局的犀利;也不像褚清芸身后拥兵,有胆有锋、有底可撑,怒而揭底。

他们多半不过是一路从州县书院、窄巷之间,千里跋涉而来的普通士子,只为在来年春闱中一搏功名,拿个好名次,挣口气,回家给父母一个交代,日后有俸可领,有职可依,有亲可结,能养家,能在寒冬时不欠柴米。

他们当然也会说“权归于民”、“赋役当均”。可他们更知道,策堂之外,是谁握兵,是谁管银,是谁签调令、批奏折。

他们不是不懂“理”,而是他们也太明白“势”。

沉默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知道,有些话,说了也白说;而有些事,纸上写得再漂亮,也落不到自己头上。

他们只盼这张策纸写得端正,字迹别太潦草,语气别太张狂,能被座师看得顺眼些,落个中上的批红。

至于“改天命”——

那是有天命的人才配改的。

就在这沉默将凝不化之时——

只听一阵极轻的布声。

是有人起身了。

那动静不大,却在此时显得分外分明。

周围三排学子几乎同时转头。

只见瞿宝砚身着一袭素净青袍,眉目澄澈,姿态端然,起身立于长案之后。

她不疾不徐缓缓朝座师与诸生先行了一礼,接着开口,语声不高,却字字清晰,落地有声:

“学生以为,‘权’不可轻议,亦不可不议。若只因权重而讳言、因难行而避谈,那天下之事,岂非永无可解?百官百策,各言其便,不如不策。”

她环视堂中众人一圈,神色平和。

“适才诸君所论,皆有精义:褚女史见于兵制,顾学子取法地理,庆三娘子直斥权失之弊,韩公子亦言政情之实——皆是所见之真,然非所行之全。”

她顿了顿,语锋微转:“夫实情未必即真理,局中之困,实不应为思辩之终。若以‘动不得’为前提,便不议如何动之;以‘改无用’为注脚,便不图何时可用;久之则政务惰而不思,策者怯而不言,于是权失于积弊之中,理困于成文之内,天下之事,遂日益艰而其政亦废也。”

“今策堂设而不问未来,则策问成空。然生民多艰,庶政待理,正需集群策以通方略,汇众思以启新章;以一衡之理,探万变之道。此乃吾辈当下之责,亦是诸位自四方而至,汇此一堂之本心。”

这话说的堂中众人皆为之一震。

她抬眸望向堂中:

“《周官》言‘均地九州,以任民事’,又云‘制禄以制赋,制赋以制役’。是以古制之设,非一成不变,而因时制宜,因地设策。今我宁国,南粮北兵,东富西贫,若不察其势,不分其宜,拘于一制,反生不适,轻则政弊,重则民怨。”

“故而,学生所议,名曰‘役赋分级法’——”

“以五等地理划境:滨海、岭南、河套、边陲、丘田。各地赋役权责异准,不一而足。以三等户籍分类:田主、佃户、无地。赋役轻重,随户而设。以劳役可承度设阶梯:每岁由州县按地户情形,核定役力可出日数,设“役限总额”,再于村社之间统筹调度,力求均衡。”

“其要义有三:一曰以富代劳:于商贾繁地,役力难出、银粮可供。准其银换役,以利征收;二曰轮役可调:于兵屯重地,设‘兵户轮调’制,每三年一换,常役常休,以保民力不竭;三曰赋役不并征:防止地方以名目重叠之法,加赋于役,防冗防滥以保障民生。”

堂内学子已然屏息。

座师张牧原的指节在桌面敲了敲,目光微亮。

韩璟则轻轻扬眉,盯着她看。

瞿宝砚继续道:“此法下,设‘均赋总局’,隶中书而不属六部,专责实籍清查、负担测定、疑点再核,每年春审秋议,与地方‘民议长’协定年度配额。”

“其监督亦需制衡。故增设‘三印勘查制’:地方司录籍,为初印;中府核定,为二印;御史巡按,乃终印。三印不齐,不得施行,防止上下交蒙、独断成祸。”

“此策之设,非图一劳永逸,实为当下可行之法——可施于政,可推于地,可因方制宜。正所谓:‘法不离俗,政不越人’,制度之于天下,贵在活而不乱,广而不滥,正而不偏。”

“而所谓衡,不在等量于人,而在量其所能,使劳有所值,赋有所依。所求非平天下之力,而是使天下之人,皆有力可尽,尽其所能。”

瞿宝砚语落,堂中静得落针可闻。

良久,座师白砚生才叹谓了一声,缓缓评价道:“此策非‘为上所悦’,亦非‘为下所怜’,实乃——为天下所中正也。”

一排学子中,有人正伏案执笔,刚要速记,却忽然愣住。纸上只写了一行“地势五等、户分三品……”便停笔半晌,冷汗顺着鬓角滑落。

旁边一人叹气道:“抄都抄不来……这根本就不是能抄得了的策……”

“写不出,记不全。”

“她那句‘三印未齐,不得施行’,我刚听懂就忘词了。”

一人索性将笔一丢,靠在身后长案上,轻轻骂了一句:“她写的哪是策,是朝章初稿。”

褚清芸却是最先笑出声的那一个,笑里是罕有的佩服与畅快:

“我是真心服了,真姐们儿,干得漂亮。”

一侧萧令仪也颇为感慨地看着堂中那道静静站定未动的身影。

“原以为只闻其名。今日才知,传闻尚浅啊。”

说着慢慢合起膝上未写完的纸页。

而不久前,刚痛骂过眼前这位女解元的冯子阳此刻也在场。

这一刻,他脑海里闪回的不是堂上的策题,而是那日在江舟之上,他醉酒出言不逊,那人只是语调平静地与他道:

澄州不过一隅,宁国三十六省···何必着眼于一时高下——

他攥紧了手中纸卷,羞愧涌至喉间,却又忍不住仰头望向她,胸口深深起伏。

此刻,他是真心为之折服了。

堂前白砚生轻声开口:

“这位学子,敢问如何称呼?”

瞿宝砚抬手一揖,语声清正:

“晚辈,澄州瞿宝砚。”

白砚生与左右座师相视一眼,都看得出彼此眼底的赞许,继续道:

“诸君,今日之论,非为争锋胜负,而在启智明道。但若要记‘一策立纲’,今日之席——吾,首推澄州。”

堂下静默三息。

然后,不知是谁轻轻叩了两下桌面。

紧接着,三两声敲案接连响起。

渐而,一排排学子纷纷抬手,以“文堂之礼”敲桌示敬。

随即案声自发地逐浪而起,自堂前而后席,层层递涌,如风掠松涛,似雨震江面。

须臾之间,整座策堂百余人齐鸣案响,节奏如鼓,声若潮生,极为震撼。

——这一刻,无须言辞。

一堂寒夜,万卷风生;一纸策问,名动京师。

[愤怒]我宝砚姐,再一次,帅!爆!了!帅爆了帅爆了帅爆了【举起双手前后舞动在电脑前站起癫狂跑开——】

还得是爽文啊,写的我神清气爽——啊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一策开篇3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