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第8章 一策开篇2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8章 一策开篇2

作者:绿水浮鸥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5 08:25:41 来源:文学城

而论兵役,则触及募兵与轮役两制之交错之弊。

朝廷虽设调制以应边防,然军籍多虚、军粮多迟、兵不当调、人不堪役之情,早成积疾。募则有怠,轮则不均,根在制度不清、责不归位。

二者虽分,然终须归于“衡”。

赋者,不可尽轻;兵者,不可尽裁。

但若一味从国用出发,而轻忽百姓之疲弊,则赋役既设,而怨乱自生。

是故衡,不在于减增,而在“公”与“统”,即如何在保障政务之需与不至压垮民力之间,寻得可行之策,是为上答。

由此可见,此题之难,不在文辞之工巧,而在作答者心中是否有一副全局之图、兼沉稳之识。既能正视现实弊病而不偏激片面,又不陷于空疏之谈、流于虚理。

这几位考官设此题,其意恐有三重。

一考识局识人。

君子为政,首在明大势,洞时弊。策题虽关赋役、兵制,若只见田赋兵籍之弊,未免.流于寒士之见。实则所问者,并非一策之得失,而在于你如何看待这天下。能否看清百姓之所困、朝廷之所弊、世情之所趋?能否在权与民之间看出深水暗流,见得是非曲直?

二考政术胆识。

立策见心,落地为术。若只能陈述利害而无一策之解,是为旁观;空论纵千言,终不值一听。若能一言立法、一策成制、一谋可行,兼顾国用之需与民力之艰,且言之有据,行之有道,则可见真才实学、济世之能。

三考立场底线。

一篇对策,虽呈于座师案前,却是纸上所向,心中所依。你笔下所忧,是朝政之患,还是黎庶之苦?是为上者献策以图功名,还是为下者陈情以代其声?是一笔字写满律令条文,还是敢在纸上写一个“衡”字,叫天下看见公平可施的希望?

此中轻重,笔笔见真。

故此一题,虽只一行,却如悬梯:能登其上者,见其志;敢步其稳者,则识其魂。

外头冬风微响,堂中却无声。

旁边的宝桃儿见自家小姐迟迟不落笔,心头愈发紧张。

满堂考子,有人眉头紧锁,有人奋笔疾书,连一向满嘴跑马的褚清芸也早已写了满纸。可她家小姐,却静得仿佛坐在空山禅室里,眼神凝在素纸上,手指也不动一分。

宝桃儿忍不住轻轻凑过来,小声试探:“小姐……还要我做什么吗?”

瞿宝砚没有动,像是没听见。

片刻,才缓缓提笔在纸上写下:

“赋不可轻,兵不可乱,策不可偏。”

三句,落定如钉,不再动笔。

宝桃儿有些愣住:“这就,这就没啦?”

瞿宝砚笑了一下,未作解释。

宝桃儿看着宝砚眼中的光影,不由自主呼吸轻了几分。似乎隐约明白了——她们小姐不是写得慢,而是早已心有成卷了。

此时,堂前忽有响动。

一名考子起身,执卷而立,声音尚带几分忐忑:

“座师大人,学生愿朗策一篇,恳请诸位指正。”

此言一出,有人立即坐直了身张望而去,有人翻起案前草稿,也有人低声交换眼色,显然各有心思。

堂中的白砚生微微一颔首。

那位考子显然信心十足,他身着朴素青衫,稳了心绪,便开口朗声道:

“田赋之重,古来有章。今之弊,不在赋之多寡,而在赋之分配不均。是以当重清籍册、明地契,防兼并而止逃籍。”

“兵役之乱,非募非轮之失,而在执行不公。募兵之弊,在贵门私揽;轮役之忧,在贫民不堪。欲除其害,宜设专官、分省调配,责成归一。”

“夫民力有限,国用无穷,若不量力设政,则国虽富而人不安。唯有立衡于赋役之间,定法于贤能之手,方可致太平之基业矣。”

他一气读完,堂中寂然。

褚清芸挑眉:“倒还成章。”

萧令仪也微一点头:“文字尚整。”

宝桃儿忍不住耳语:“小姐,他说得……是不是也挺对的?”

瞿宝砚没有应声,指间轻抚着纸边。

就在这时,堂前的杜清严缓缓放下手中竹卷,声音如铁落案。

“文辞尚可,结构无虞。可惜——所论皆皮相,所解无深意。”

他抬眼,冷冷望向那朗读者:

“你说‘分省设官’,却未提财政从何调配;你言‘防兼并’,却不述何法可防。整篇策论,如描面而不绘骨,只知其痛,不识其病。若你是将帅,则难定军策;若你是官吏,则难成施行。”

那朗读学子脸色微变,手中握住的策纸几欲不稳。

杜清严再一击:“文可托名,策须托事。写得一手文章,落不到一纸法令,不过是说与街上的说书人听罢了。”

堂中哗然一震。

那考子满面羞惭,抱卷低头退下。

有几个原本蠢蠢欲动的考子,也赶紧把手中的草稿又悄悄折了回去。

前头那位考子方才退下,堂中尚余低声,窃语未平。

忽听中排一声清响。

“学生也愿一读。”

众人望去,只见一位衣着鲜亮的女子站起身来,眉眼冷利,嗓音清亮透底。

褚清芸大剌剌执卷而立,没什么铺垫,开口便是一道斩钉截铁的题眼:

“征赋之弊,在于地权不明;兵役之病,在于民力未衡。”

“如今田亩兼并之风愈炽,宗室士绅囤田不报,贫民却负役如山,形同二税三徭。军额之虚、兵籍之假,不在制法,而在执行上下推诿、主官避责。募兵者报额不实,轮役者调配不均,西北屯营之困,宁朔调粮之迟,皆是其果。”

听至此,前几排已有人微微颔首。

褚清芸语气未缓,笔锋转而切至正题:

“故而当从‘籍’下手,定田主、清户名,复查田税册籍,以对等编役;又应设实役之司,监察轮役之责,兵不入营者,主官并罚,募兵作假者,主卒追责。兵粮应分边策划,征赋应由民负上报,设官则裁、设令则清,始可令赋役有度,军民两安。”

此言一出,不少人微露惊色。

她策中没有花俏对仗,亦无柔语,满纸皆为实地所见、旧策所学,与书卷中那种“文风中和”的答法全然不同,却——句句能落地,句句能施行。

她缓缓读完,堂中片刻寂静。

白砚生轻笑了一声,眉间多了一分难得的赞许:

“文简意深,有断有策。此策虽不华,然可行。”

他并没有继续点评下去,转而抬眸看向众人,笑言:“诸位以为,此策当作何评?”

堂中一静。

忽听一声温润如玉的嗓音自前列起:

“学生有言。”

人群稍稍侧首,只见一位身穿月白直裾的青年缓步而起,眼神澄澈,语声带着江南水意。

——江右书院,顾箴言。

他说话极有分寸,却并不回避锋芒:

“褚女史此策,言之有理,亦落于实用。然学生以为,其策虽稳,却偏于一隅。策问者,治全局者也。”

他顿了顿,手中折扇微展,语气从容,缓缓道来:

“北地有兵困粮荒之忧,策役诚为当务之急。然江南地势平阔,未有边警,其重不在兵,而在赋。若一律推行军役之策,于江南各郡,无异一药而治百病,则恐失其本。”

“学生以为,策问之要,在因地施政。江南百县,田畴丰盈,民多习耕善贾,赋重则伤生计,役轻反可保安业。西北则政军分途,调营募役之制,当分责明权、按地施令。若欲言‘国用与民劳之衡’,则所衡者,非独边患之轻重,亦当察内政之沉浮。‘衡’,非一尺可度,而当是一秤可调。”

说罢,他缓缓作揖,落座如风归水。

一众人神情各异。

有北地出身的考子已然眉峰微蹙;有南方学子则轻轻颔首。

褚清芸原本抱臂而坐,此刻嘴角一挑,淡淡道:“江右出来的,嘴上果真好看。”

岭南出身的萧令仪却轻声:“他说得不错。”

顾箴言刚落座,忽听一阵轻靴敲地声自后而起。

一位衣饰雍容的女郎缓步而出,身着墨紫织金的窄袖襦裙,裙摆绣着蟠螭宝相,乌发高束,腰间嵌玉。她眼神静定如水,眸光所过之处,竟无人敢轻语。

她微一举卷,声音不高,却令人不由自主屏息:

“学生亦有一言。”

堂前座师对视一眼,其中一位低声道:“宗室——郡主之女,宁庆。”

——成安郡主之女,宁庆,郡人皆称:“庆三娘子”。

她未曾先自陈出身,也没什么客套话,只一句话便步入正题:

“今论土地征赋、兵役编制,诸位皆以地分事,以事分策,皆属正理。然学生以为——此题之难,不在赋,不在兵,而在‘权’。”

她缓缓扫过四方,言语平静却句句生寒:

“兼并者何人?逃籍者何人?募兵不实、避役不当,究其根本,不皆出自权门之手?今日所论,似皆治法、调令、册籍、调役,然真正能‘不纳赋、不服役’者,并非庶人。”

有人轻轻倒吸一口气。

庆三娘子声调未高,却带着一种贵族女子特有的冷锐:

“若只修法不动权,只调役不剪权,只核田不夺权——便是你文写再好,也只敢施行于寒门一户,不敢动一位贵胄。故今日策论,皆善。唯独少一件事——谁来动‘权’?”

堂中一片死寂。

有人默默小声道:“哇,也就宗室女子敢这么说哇。”

宝桃儿嘴巴微张,瞄了眼瞿宝砚。

瞿宝砚淡淡一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