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之我回红楼做贾琏了 > 第34章 抄家败落南迁日 凤倚郎肩语将来

第一节

西跨院的暖阁里,银丝炭炉燃得正温,炉上煨着的莲子羹冒着细白热气,氤氲了半面窗纱。

凤姐斜倚在铺着青缎软垫的贵妃榻上,手里捏着枚蜜蜡佛珠,目光却落在奶妈怀里的贾砚身上。小家伙穿着件月白绫袄,小脑袋靠在奶妈肩头,睫毛长长的,呼吸匀净,偶尔咂一下嘴,像是在做什么香甜的梦。平儿站在一旁,正细细叠着贾砚换下的小衣裳,指尖拂过衣料上绣的缠枝莲纹,动作轻得怕碰坏了什么。

“奶妈,仔细些,别让风着了。”凤姐的声音软乎乎的,带着刚醒未散的慵懒,“昨儿太医说,砚儿这几日脾胃刚好些,可不能再着凉。”

奶妈连忙应着“是”,往炭炉边又挪了挪,将贾砚裹得更紧些。

平儿叠完衣裳,走到榻边,端起温在炉边的茶盏:“奶奶,喝口茶润润喉。二爷一早去了织锦坊,说晌午前就回来,还特意吩咐小厨房炖了您爱吃的冰糖炖雪梨。”

凤姐接过茶盏,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心里也暖融融的。这日子虽不如从前那般烈火烹油,却胜在安稳——织锦坊的海外订单源源不断,马考的洋行也渐渐上了轨道,砚儿康健,贾琏又事事妥帖。

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林之孝媳妇略显慌乱的呼喊:“二奶奶!二奶奶!前厅出事了!”

凤姐手里的茶盏晃了晃,茶水溅出几滴在锦榻上。她猛地坐直身子,佛珠从指间滑落:“慌什么?慢慢说!”

“二老爷这会儿正在荣庆堂坐着,脸色难看得很,让赶紧请二爷回来!”林之孝媳妇急得眼泪都快掉下来,“赖大说,京城里都传开了,说是………说朝堂上出事了!御史台的言老爷联名,弹劾咱们府里两件事——一是已故的秦氏奶奶丧礼逾制,用了王侯的仪仗;二是……是大老爷当年勾结贾雨村贪赃枉法!说是这弹章要是准了,咱们府里怕是要大祸临头!”

“什么?”凤姐的脸色瞬间白了,声音都发颤。

凤姐只觉得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攥住了,连呼吸都变得困难。秦可卿的丧礼……她也知道当年排场确实大,可谁能想到,事隔这么久,竟会被翻出来当作罪证?还有贾赦,那个扶不起的,果然还是栽在了贾雨村的旧事上!

“平儿,”凤姐强压下心头的慌乱,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你赶紧让人去织锦坊找二爷,让他立刻回来,就说……就说家里有急事,片刻也耽搁不得!”

“哎!”平儿应声就往外跑,脚步快得几乎踉跄。

凤姐又看向奶妈,语气尽量平稳:“你把砚儿抱回里间,仔细看着,别让他受了惊。”

奶妈抱着贾砚,连忙退进里间,轻轻带上了门。

不多时,院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贾琏的身影出现在雾中,身上还带着织锦坊的丝线气息。他快步走进暖阁,看到凤姐苍白的脸色,心里一紧:“凤儿,回来的路上,平儿跟我说了一下。不必担心太多。既来之,则安之。”

凤姐迎上去,握住他的手,他的手心冰凉,“琏儿,言官弹劾咱们府了,这次非同小可。等下我派个信得过的自家人,日夜加急,前去问问我家叔叔有什么口信。”

贾琏轻轻拍拍凤姐儿的手,眼神却异常坚定:“走,先去荣庆堂看看二叔怎么说。”

他扶着凤姐,刚走出暖阁,就见贾政的贴身小厮匆匆跑来:“二爷,二奶奶,二老爷让您二位赶紧去荣庆堂,说……说锦衣卫的人已经到府门口了!”

“锦衣卫?”贾琏的心脏猛地一沉。

他知道,锦衣卫出马,意味着事情已经不是简单的弹劾,而是皇上动了真怒,要亲自查办了。他深吸一口气,对凤姐道:“凤儿,你先回房等着,我去荣庆堂看看。记住,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有我在。”

贾琏转身快步向荣庆堂走去,脚步虽快,却异常沉稳。他知道,一场关乎贾家生死存亡的风暴,已经正式来临。他不能慌,不能乱。

第二节

荣庆堂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贾政坐在上首的椅子上,脸色铁青,双手背在身后,不停地踱步,嘴里还念念有词:“造孽啊!都是造孽!贾雨村那个奸贼,早就该料到他会连累咱们!还有可卿的丧礼,当年我就说过排场太大,可都,过去这么久了……可谁能想到,竟会被言官抓住把柄,翻旧账!”

邢夫人坐在一旁,哭得眼睛通红,手里攥着帕子,不停地抹泪:“老爷,这可怎么办啊?锦衣卫的人就在门口,要是……要是抓了老爷,咱们贾家可就彻底完了!”

王夫人也坐在一旁,脸色苍白,双手合十,嘴里默念着阿弥陀佛,祈求佛祖保佑。

贾琏走进荣庆堂,看到眼前的景象,心里也沉甸甸的。

他走到贾政面前,躬身行礼:“二叔,锦衣卫的人来了?”

贾政停下踱步,看着贾琏,眼神里满是焦虑:“琏儿,你可算回来了!锦衣卫的人说,奉皇上旨意,要传讯你父亲,去诏狱问话!还说……还说要查宁国府和咱们府里的账目,尤其是可卿丧礼时的开销!”

“传讯父亲?”贾琏心里一动,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了些——若是只传讯贾赦,说明皇上还念及贾家的颜面,没有将事情扩大到整个家族。

他沉声道:“二叔,您别慌。父亲的事,咱们先配合查办,至于账目,林管家早已整理妥当,可卿丧礼的开销虽大,但大多是正当支出,只是……只是有些仪仗确实逾制,这一点,咱们怕是瞒不过去。”

正说着,门外传来锦衣卫尖利的唱喏声:“锦衣卫北镇抚司奉旨传讯——贾赦接驾帖!”

众人连忙起身,只见两个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明黄色的驾帖,神色冷峻,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缩在角落里的贾赦身上。

“贾赦接驾帖!”为首的锦衣卫再次高声喊道,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贾赦临走之前,回头绝望的望了一下贾琏。父子眼神相接的刹那,贾琏心如刀绞,他突然记起了很多琐碎的时光碎片,他记起了这个绝望的老人曾经抱过他,曾经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骑高马”,和他一起大笑着嬉闹。

荣庆堂里再次陷入一片死寂。贾政无力地坐在椅子上,叹了口气:“琏儿,你父亲这一去,怕是……怕是凶多吉少啊。”

贾琏道:“二叔,事已至此,咱们再多担忧也无用。我让人去打探一下朝堂上的消息,看看言官的弹章到底说了些什么,皇上的态度如何。”

“好,好,就按你说的办。”贾政点点头,此刻的他,早已没了往日的威严,只能依靠贾琏拿主意。

接下来的几日,林之孝每日都能带回一些消息:言官的弹章里详细列举了秦可卿丧礼的逾制之处,包括“僭用七旒仪仗”“陪葬玉器为亲王规制”“宴请官员逾百桌”等;贾雨村在狱中供出了当年收受贾赦请托之事,以及枉法为其掩盖贪腐之事的细节;三法司已经开始会审此案,预计不日就能有结果。

贾琏每日都去诏狱探望贾赦,却每次都被锦衣卫拦住,只能从狱卒口中打探到一些零星的消息。

凤姐看着贾琏日渐憔悴的脸色,心里满是心疼,扶着贾琏的胳膊,轻声道,“父亲的事,叔叔那边还没有个准信发回来,估计也在暗查之中。我们几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叔叔不会不尽心用力。咱们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就看天意吧。”

贾琏看着凤姐温柔的眼神,轻轻用指背擦了擦凤姐的眼角,没有再多说什么。

第三节

这一日,林之孝匆匆从外面回来,脸上满是凝重,轻声道:“二爷,三法司的会审结果出来了!已呈皇上圣裁。估计圣旨还有几天下来。”

贾琏心里一紧,连忙问道:“结果如何?父亲他……他怎么样了?”

林之孝叹了口气,沉声道:“三法司判了大老爷‘流放三千里,家产抄没’;至于咱们府里,可能要抄家夺爵。”说完,用衣袖擦了一下眼泪。

“夺爵,抄家?”贾琏只觉得眼前一黑。

贾政和王夫人也听到了消息,王夫人当场就哭晕过去,被丫鬟们扶回房里。贾政则无力地坐在椅子上,嘴里喃喃道:“完了,贾家彻底完了,这次贾家被贾珍这个天杀的害死……”

凤姐扶着贾琏,轻声道:“琏儿,别太难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贾琏看着凤姐坚定的眼神,心里渐渐安定下来。

第三节

抄家的圣旨还未正式下达,但“荣国府将被抄家”的消息早已传遍了京城,也传到了织锦坊。

这日清晨,贾琏正指挥着下人打包行李,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伴随着彼起此伏的呼喊:“国公爷!我们要见天子,我们为公爷求情!”“国公爷,我们去告御状!”

贾琏心里一惊,连忙走出院外,只见织锦坊的工人们浩浩荡荡地站在荣国府门口,足有百人。为首的是李师傅、潘师傅,还有尤二姐、二丫头。李师傅手里拿着一把锤子,潘师傅握着一根织锦用的梭子,尤二姐和二丫头则手里各拿着一卷织好的蒂蕬猫纹样织锦,脸上满是愤慨。

“你们这是干什么?”贾琏皱起眉头,语气带着几分威严,却也难掩心中的感动。

李师傅上前一步,“扑通”一声跪下,身后的工人们也纷纷跪下,齐声喊道:“国公爷,皇上不公!我们听说皇上因为大老爷贪赃枉法,要抄国公爷的家。但国公爷是冤枉的!您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不能看着您受此冤屈!我们要去宫门告御状,为您申诉!”

“是啊,国公爷!”潘师傅也高声道,声音带着哽咽,“织锦坊能有今日,全靠您的带领!您把股份分给我们,让我们这些穷苦人有了活路,有了自己的产业!如今您遭此横祸,我们怎能坐视不管?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状纸,要去宫门请愿,求皇上收回成命!”

尤二姐抬起头,眼圈通红,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国公爷,您是好人,不该受这样的委屈。我们……我们愿意陪着您,就算是拼了这条命,也要为您讨回公道!您看,这是我们连夜织好的蒂蕬猫织锦,上面有我们所有人的签名,我们要拿着它去宫门,让皇上看看,您为织锦坊、为百姓做了多少好事!”

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听着他们恳切的呼喊,贾琏的眼眶瞬间热了。这些工人,大多是穷苦出身,靠着织锦坊的手艺养家糊口。他不过是给了他们一条生路,给了他们应得的权益,他们却愿意为了他,不惜冒着触犯龙颜的风险去告御状,甚至愿意凑钱给他建宅子。这份忠义,比黄金还珍贵,比任何爵位都让他动容。

他快步走上前,亲自扶起李师傅,又一一扶起身边的工人,手指触到他们粗糙的手掌,那是常年织锦、劳作留下的痕迹,却温暖得让他心头一颤。“各位乡亲,快快请起!”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你们的心意,我心领了,但是,这御状,不能告。”

“为什么?”潘师傅急道,眼睛瞪得圆圆的,“国公爷,您难道就甘心受此冤屈吗?我们知道,告御状危险,可我们不怕!只要能为您讨回公道,就算是死,我们也愿意!”

贾琏叹了口气,走到台阶上,目光扫过众人。晨雾渐渐散去,阳光洒在工人们的身上,映得他们脸上的愤慨与坚定愈发清晰。他沉声道:“我并非甘心,只是这其中的利害,你们不懂。皇上的旨意已下,三法司也已定罪,岂是说改就能改的?你们去告御状,非但不能为我申诉,反而会被人扣上‘聚众闹事’的罪名,到时候,不仅救不了我,反而会害了我,害了您们的家人。”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尤二姐手里的织锦上,那上面的蒂蕬猫纹样栩栩如生,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工人们的心血。“我把股份分给你们,是希望你们能过上好日子,并不是让你们为我去冒险。”

人群中一片寂静,工人们默默的用衣袖擦眼泪。

贾琏看着眼前的众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眼眶再次湿润。

他郑重地对着众人躬身抱拳施礼:“多谢各位乡亲!各位乡亲的心意,我今日铭记于心。我贾琏得见今日,实在今生无憾。各位乡亲父老,请回吧。”

第四节

三日后,抄家的圣旨正式下达。

荣国府门口,锦衣卫和内务府的官员列队而立,神色冷峻。传旨的李公公展开明黄色的圣旨,声音尖利得像刮过铁器,在清晨的寂静中格外刺耳: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已故贾门秦氏可卿丧礼僭用王侯仪仗,紊乱朝纲,宁国公府三等威烈将军贾珍即日褫爵,刺配沧州;荣国公府一等将军贾赦,勾结罪臣贾雨村,贪赃枉法,包庇奸邪,即日褫爵,判流放崖州;荣国府上下,连带失察获罪,即日,褫夺府中所有成年男丁爵位。荣宁两府之宅第田产尽数抄没!念皇太后亲赐贾砚荣国公世子头衔,特予保留,以全皇家恩典。限三日内搬离府宅,不得延误!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贾琏声应道。

他的声音平稳,没有一丝波澜,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胸腔里的那颗心,正被无尽的寒意包裹。

李公公收起圣旨后,对着贾琏道:“二爷,咱家都要奉旨行事,还请你尽快收拾妥当,三日内搬离。不得延误。”

“臣遵旨。”贾琏缓缓道。

抄家的官员开始清点府中的财物,从荣庆堂到各个院落,从金银珠宝到古玩字画,一一登记在册。

下人们则忙着打包私人物品,每个人都有条不紊——林之孝早已安排好了一切,确保每个人的物品都能妥善打包,不遗漏一件。

凤姐抱着贾砚,站在西跨院的门口,看着下人们打包行李,眼里虽有不舍,却依旧带着往日的坚韧。

平儿跟在她身边,手里提着一个精致的包袱,里面装着贾砚的衣物和常用的物件,还有凤姐的一些首饰和衣物。

“奶奶,都收拾好了。”平儿轻声道,“老祖宗的遗物也都妥善打包了,还有您最爱的那支赤金步摇,我也放好了。”

凤姐点点头,目光落在院中的石榴树上。这棵石榴树是她刚嫁进荣国府时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每年都能结出满树的石榴。可如今,她却要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承载了她所有青春与回忆的宅第。

“平儿,你说,咱们还能再回来吗?”凤姐轻声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迷茫。

平儿握住她的手,坚定地说道:“奶奶,会的!二爷那么有本事,咱们等将来有机会,咱们一定能再回来!”

凤姐看着平儿坚定的眼神,心里渐渐安定下来。她知道,平儿说得对,只要贾琏在,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贾琏走进西跨院,看到凤姐和贾砚,脸上露出一丝温柔的笑容:“凤儿,都收拾好了吗?咱们该走了。”

凤姐点点头,抱着贾砚走到他身边:“都收拾好了,随时可以走。”

贾琏接过贾砚,小家伙睡得正香,小眉头微微皱着,像个小大人。他低头在贾砚的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然后对凤姐和平儿道:“走吧,林管家已经在门口备好了马车,工人们也都准备好了,咱们这就去码头。”

一家人走出西跨院,沿着熟悉的抄手游廊向外走。沿途的景象让人心酸——抄家的官员还在清点财物,下人们忙着打包,曾经繁华的荣国府,如今却一片狼藉。贾政、王夫人、邢夫人等人也早已收拾妥当,站在门口等着。

邢夫人看到贾琏,眼里满是愧疚:“琏儿,都是……都是你父亲不好,连累了咱们全家。”

贾琏摇摇头,语气平静:“大太太,事已至此,再多说也无益。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离开京城。”

贾政也叹了口气:“琏儿说得对,是该走了。京城已经不是咱们的容身之地。”

众人不再多说,在贾琏的带领下,走出荣国府的大门。

贾政向来送别的几个义田族长和义学书院的山长嘱咐,让他们好生监督贾宝玉在义学书院的读书功课。

义田族长和义学书院的山长一起躬身,请贾政放心。

门口的七驾马车早已等候在那里,贾琏点点头,示意大家上车。贾政、王夫人、邢夫人等人先上了一辆马车,凤姐、平儿和奶妈抱着贾砚,在贾琏的搀扶下上了另一辆马车,向泉州而去。

沿途的百姓纷纷驻足观望,有人议论纷纷,有人摇头叹息,还有人对着贾琏拱手致意——贾家在京城经营多年,虽算不上人人称颂,但贾琏创办义田义学、善待工人的事迹,早已传遍了京城,不少百姓都感念他的仁厚。

“那不是荣国公贾琏吗?怎么就这样搬走了?”

“听说被抄家了,真是可惜啊,这么好的一个人……”

“是啊,他给我们低价卖粮食,还让穷苦人有活干,这样的好人,怎么就落得如此下场?”

听着百姓们的议论,贾琏的心里五味杂陈。

他不在乎旁人的看法,只在乎家人的安危,只在乎未来的路。

第三节

车队刚过京郊的落马桥,秋日的风正卷着枯草在路面打旋。

忽然,一阵密集如鼓点的马蹄声从身后急速响起——不是零星的“哒哒”,是数十匹骏马并驰的“轰隆”,震得路面碎石乱跳,拉车的骡马惊得扬起前蹄,嘶鸣声刺破了晨间的静。

只见后方尘雾像旋风似的卷过来,玄色的身影在雾中若隐若现,飞鱼服的银纹在阳光下闪着冷光,绣春刀的刀鞘碰撞声随着风飘过来,竟带着几分肃杀的意味。

“是锦衣卫!”有人低呼,队伍里瞬间静得只剩马蹄声。

眨眼间,那队人马已冲到车队侧方,二十余匹乌骓马齐齐人立而起,马蹄落地时溅起半尺高的尘土。锦衣卫们翻身下马,队列中忽然走出一人——石青缎常服的下摆扫过尘土,腰间系着一个太后赏的兰草纹荷包,正是三宝太监。

“公公?”贾琏惊得快步上前。

三宝抬手示意,锦衣卫躬身退后,竟没带起半分风。他走到贾琏面前,指尖还带着马背上的微凉,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咱家刚回京入宫复完差事。知道是你辰时往泉州走,所以一出皇宫就赶过来了。”

他说话时语气平稳,没有半分急切:“小世子没受惊吧?”

“托公公的福,刚哄睡着。”

三宝道:“车队不能耽搁,我让郭千户先护着你家眷往泉州码头去,咱们俩,在这儿喝碗酒,说几句心里话。”

看着车队缓缓远去,尘土渐渐落定,早有随从取出两个小马扎,三宝又让锦衣卫搬来一坛酒,坛口封着的红布都褪成了粉白,“前儿京里老伙计送的,说是西山酒坊的陈酿,不是什么名贵东西,今儿正好给你饯行。”

三宝亲手拍开酒封,琥珀色的酒液“哗啦啦”倒入粗瓷碗,酒香混着尘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三日后,我也离京。”三宝端起碗,指尖搭在碗沿,没碰冰凉的碗底,语气依旧平和,“圣上派我去南京任守备太监,总管江南的防务。这一去,山高水远,怕是难再与你见了。”

贾琏握着碗的手顿了顿,酒液晃出一点在指缝间,“公公下西洋的伟绩,开拓的海上商路,还有当年在泉州教我的那些道理,我都记着。将来史书上会记得,我中华曾经有位郑公公,带着天朝的船队乘风劈海,协和万邦,宣布国威于四方,——您的名字,后世总会记得!”

三宝闻言,没说什么,只又给贾琏添了半碗酒。

风卷着一片槐叶落在碗沿,他抬手拂去时,动作轻得像怕惊了叶尖的露。

日头渐渐升高,洒在两人身上,已没了晨间的凉。

三宝起身,深深的望了一眼贾琏,温和地对贾琏笑着说了一句:“珍重!别误了行程。”然后便飞身上马。

马蹄声再次响起,锦衣卫的队列也跟着动了,就像一阵烈风,又席卷而去。

贾琏粗瓷碗里的酒还温着,碗沿那片槐叶还在——刚才那阵如雷的马蹄、肃杀的锦衣卫,已经消失远去。

第四节

马车行驶了大约五日,抵达了泉州码头。

林之孝的高效再一次展现的淋漓尽致:几乎没有觉察到任何劳顿,贾家一家主仆三十几口人,就已经被安顿在两艘开往马考的大船上,接下来的日子,船只在海上航行。

甲板上海风拂面,吹起贾琏的衣袍,也吹起凤姐的发丝。贾砚被海风一吹,缓缓睁开眼睛,好奇地看着眼前的大海,小手挥舞着,似乎很是兴奋。

“二爷你看,砚儿喜欢大海。”凤姐笑着道。

贾琏轻轻抱着两人:“你呢?喜欢大海吗?”

凤姐用力点了点头,“我喜欢有你陪着看的大海。”

经过半个多月的航行,船只终于抵达了马考的港口。

马考岸边的房屋中西合璧,青砖黛瓦与西洋建筑交相辉映,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穿着各色服饰的人们来来往往,一派繁华景象。

“我们到了!”贾琏激动地说道,眼里闪烁着光芒。

凤姐抱着贾砚,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这里……这里真热闹!比我想象中还要好!”

就在这时,码头岸边传来一阵熟悉的呼喊:“贾二爷!我在这里!”

贾琏抬头望去,只见佛朗士穿着一身西洋服饰,站在岸边,挥手向他们致意,脸上满是笑容。他的身边,还站着几个洋行的伙计,手里举着“世家雅各洋行”的招牌。

“是佛朗士先生!”贾琏大喜过望,连忙让人靠岸。

船只缓缓靠岸,跳板搭起,贾琏第一个走下船,快步走到佛朗士面前,伸出手:“佛朗士,好久不见!你还是这么精神!”

佛朗士紧紧握住他的手,用力摇了摇,爽朗地笑道:“贾二爷,欢迎你!我已经等你很久了!听到你要来马考的消息,我特意让人把洋行和宅子都收拾好了,就等着你们来呢!”

“多谢你,佛朗士。”贾琏感激地说道,“这次多亏了你,不然我们还不知道要在海上漂泊多久。”

“我们不用这么客气!”佛朗士笑着道,“这些都是你的家人和工人吧?快,我已经安排好了马车,先带你们去宅子休息,然后再为你们接风洗尘!”

凤姐向贾琏轻问:“工人?什么工人?”贾琏笑道:“西洋人习惯把佣人称呼为工人。”

佛朗士让人搬运行李,安排马车,一切都井然有序。

凤姐抱着贾砚,在平儿的搀扶下走下船。佛朗士看到凤姐,连忙走上前,躬身行礼:“尊敬的贾夫人,您好!我是佛朗士,很高兴见到您!”

凤姐笑着回礼:“佛朗士先生,您好!多谢您的照顾。”

佛朗士看着凤姐怀里的贾砚,眼睛一亮:“这就是小少爷吧?真可爱!和贾二爷长得真像!”

贾砚似乎听懂了佛朗士的话,对着他露出了一个甜甜的笑容,小手还挥舞着,引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坐在前往宅子的马车上,凤姐掀开窗帘,看着沿途的景象,眼里满是好奇:“琏儿,这里的房子真奇怪,和京城的一点都不一样。还有这些人,穿着也很特别。”

“这里本是岭南道番禺县香山的临海村镇,后来成为葡国人主政的通商口岸,各国商人都在这里聚居,所以建筑风格和服饰都中西合璧。”贾琏笑着解释,“等我们安顿下来,我带你好好逛逛,让你看看这里的风土人情。这里有很多西洋的新奇玩意儿,你肯定会喜欢的。”

不多时,马车抵达了一座宽敞的宅子。这座宅子是西洋风格的建筑,白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庭院宽敞,种满了各色花卉,香气四溢。屋内的装修精致典雅,既有西洋的奢华,又不失中式的温馨。客厅里摆放着西洋的沙发和茶几,墙上挂着西洋的油画,画的却是马考的港口景象;餐厅里摆放着一张长长的餐桌,足够二十多人同时用餐;卧室里的床铺柔软舒适,床上铺着精致的锦缎床单。

“这就是你们的新家了!”佛朗士笑着道,“我特意按照你的要求,把宅子收拾好了,每个房间都宽敞明亮,足够你们一家人住。院子后面还有一个小花园。”

贾琏看着眼前的宅子,心里满是感激:“佛朗士,你考虑得太周全了。”

“满意就好!”佛朗士笑道,“我已经在附近的酒楼备好了宴席,为你们接风洗尘。现在,你们先休息一下,洗去旅途的疲惫,晚上我们再好好庆祝!”

安顿好一切后,贾琏陪着凤姐和贾砚坐在庭院里的长椅上。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庭院里,映得花卉格外鲜艳。远处传来码头的喧嚣声,近处是家人的欢声笑语,仆人们也在院子里忙碌着,整理着工具,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琏儿,我们终于安定下来了。”凤姐靠在贾琏的肩膀上,声音温柔。

“是啊,安定下来了。”贾琏握住她的手,心里满是感慨,“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织锦坊我们把股权全部送给了工人们,但是织锦坊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是需要拓展市场,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经营和扩大海外的销路。我们会在这里,把织锦坊做得更大更好,也让‘世家雅各’洋行的名字,传遍西洋的每个角落。”

凤姐点点头,眼里满是憧憬:“我相信你。等砚儿再大一点,我也想学着打理洋行的事务,帮你分担一些。”

“不行,”贾琏笑着道,“因为,你没有时间。”

凤姐儿疑惑地问:“为什么?”

贾琏笑着回答:“因为,等砚儿再大一点,你还会有再小一点的小宝宝要照顾。”

凤姐儿一听,一边笑一边,一边用手狠狠的打了贾琏肩膀一下:“我不生!生孩子痛死了,以前要不是为了给贾家生个嫡子,我犯得着受那么大苦吗?你要生,让平儿给你生去!”

第六节

时光荏苒,转眼间,贾琏一家和工人们在马考已经生活了一年。

这一年里,贾琏陆续收到了尤二姐按照他提前留下的设计概念所生产的“美喵绝伦”和“锦囊喵计”蒂蕬猫纹样织锦样板,样板一经展示,就在整个马考的西洋客商中再次引发采购热潮,订单源源不断。而从泉州发来的货物也络绎不绝。好在林之孝精明干练,竟能同时把泉州和马考的两地生意打理的井井有条。

如今的织锦坊,已经成为马考有名的织锦品牌,“世家雅各”的名字,不仅在马考家喻户晓,还传遍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有西洋的客商不远万里来到马考,只为订购“世家雅各”的织锦。

贾琏还扩大了“世家雅各洋行”的规模,除了经营织锦生意,还开始涉足香料、宝石等贸易。在佛朗士的帮助下,洋行与西洋的许多商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生意越做越大,成为马考有名的洋行之一。

贾砚也已经两岁多了,长得虎头虎脑,聪明伶俐。他跟着奶妈学说话,跟着贾琏学认数字,还时常跑到洋行,看到自家的织锦,嘴里还咿咿呀呀地说着“织锦”“猫咪”,可爱极了。

这一日,贾琏正在洋行里处理事务,林之孝匆匆走进来,躬身道:“二爷,外面有两个人求见,说是您的故人,一个叫石呆子,一个叫苦瓜和尚。”

“石呆子?苦瓜和尚?”贾琏心里一震,手里的笔“啪”地掉在桌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