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之我回红楼做贾琏了 > 第35章 红楼妙谛今日解 千年暗室一灯明

第一节

马考的晨晖总带着几分温润的凉意,透过“世家雅各洋行”雕花木窗,在紫檀木案几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案上摊着刚清点完的西洋贸易账册,朱砂笔圈点的痕迹整齐利落,贾琏目光落在案桌上的砚台,嘴角不自觉漾起一丝浅淡的笑意。

来马考已近一年,昔日荣国府的繁华与抄家的仓皇都已沉淀为心底的过往。如今的日子,是洋行里往来客商的寒暄,是织锦坊传来的梭箱轻响,是西跨院暖阁里凤姐的软语,是贾砚咿呀学语的娇憨,踏实得像脚下的珊瑚石地砖,每一步都踩得真切。

“二爷,外面有两位客人求见。”林之孝压低声音道:“一个是石呆子,另一位,自称苦瓜和尚。”

“石呆子?苦瓜和尚?”

贾琏捏着账册的手指猛地一紧,账页边缘被攥得发皱。这个“石”字,像一把落满尘埃的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泉州码头那道决绝的背影,额角渗血的三个响头,蓝布包裹里文徵明真迹的微凉触感,还有那句“来世再报”的沉郁低语,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贾琏道:“快!快请他们进来!”

不一会,门外的晨光里,出现两个身影。

左边那人穿着浅灰色粗布短衫,布料是马考本地产的棉麻混纺,比江南细布厚实耐造。领口和袖口用同色粗线仔细缝补过,针脚虽不精致却格外整齐,一看便知是自己动手打理的——想来是洗得次数多了,布料边缘有些发毛,才这般仔细补缀延长穿用。这人正是石呆子。

他身旁的苦瓜和尚,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僧袍,僧袍边角打着几个整齐的补丁,显然是精心缝补过的。只握着一串菩提子念珠,颗颗打磨得光滑莹润,泛着岁月沉淀的琥珀色。他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一双眼睛眯着,眼角的纹路里满是笑意,手里拎着一个破旧的布囊,身形清瘦却挺拔,站在那里,仿佛与周遭的喧嚣隔绝开来。

“石先生……大师……,快请进!”贾琏站起来躬身行礼道。

石呆子看到贾琏,黝黑的脸颊上泛起几分红晕,双手不自觉地在衣角上蹭了蹭,显得有些局促。他往前迈了一步,嘴唇动了动,声音依旧带着几分沙哑,却比往日多了几分沉稳:“二爷,别来无恙。”

苦瓜和尚则笑着颔首,双手合十,语气平和:“贾施主安好。”

贾琏快步上前,一把握住石呆子的手。那双手粗糙坚硬,布满了厚厚的老茧,指腹上还有几道浅浅的疤痕,显然是常年劳作留下的。与当初在泉州时那双只懂擦拭古扇的细腻之手,判若两人。

“你怎么会在这里?”贾琏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石呆子的眼神暗了暗,随即又亮了起来,他反手握住贾琏的手,力道沉稳:“一年前,二爷家里的变故,整个京城周围,连远处地方的人都知道了。二爷的车队一离开京城,我就悄悄地远处跟着,远远地看着。可刚走没一日,很快就发现有一支锦衣卫,一直尾随着贾琏的车队。我担心这些人对二爷不利,所以我也悄悄的一路跟着。”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憨直的笑:“二爷对我有救命之恩,我无以为报。若是他们对二爷不利,我这条命,总能先替二爷挡一挡。那我这条命就值了。”

贾琏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温暖的手紧紧攥住,酸涩与感动交织在一起,眼眶瞬间热了。他想起当初为了救石呆子,与贾赦争执挨打的疼痛,想起石呆子赠扇时的决绝,想起自己将扇子献给太后时的初衷,只觉得一切都值了。

一个曾经为了一把古扇宁愿身陷囹圄的人,如今却为了报答一份恩情,不远万里,一路暗中守护,这份忠义,比任何珍宝都来得珍贵。

“你……你这又是何苦?”贾琏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抬手抹了抹眼角,“我当初救你,本就是分内之事,何况你遭此横祸,本就是贾家连累了你。”

“二爷这话就错了。”石呆子摇摇头,眼神坚定,“当初若不是二爷仗义执言,我早已死在牢里。这份恩情,我石呆子记一辈子。可惜我没什么大本事,不能为二爷出谋划策,只能远远跟着,万一有事,能替二爷挡一刀,也算是报答了。”

石呆子又说:“后来,我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探知二爷的船是奔马考去了。于是,我也一路步行,风餐露宿,有时没吃的,就帮人扛个东西换一个馒头吃,有时,我还和我身边的这位大和尚一起乞讨,求个馒头,一路化缘,硬是走了三个月时间,来到了马考。”

苦瓜和尚在一旁轻笑,接口道:“贾施主,石施主一片赤诚,这份情义,可比金石。”

贾琏说不出一句话。

过了一会儿,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波澜,他看向石呆子:“那你这些日子,在马考如何度日?”

提到这个,石呆子的脸上露出几分得意的笑容,黝黑的脸颊泛起红晕:“我在码头附近开了个小烧饼店,店名就叫‘石头记’。我娘亲是做烧饼的好手,我自小她教过我。我做烧饼时,也琢磨着做些新奇的吃食,用本地的葡萄汁和鸡蛋混合着和面,烤出来的烧饼,又香又软,客人们都喜欢,叫它‘葡打’。生意还不错,够我和大师糊口了。”

“石头记?葡打?”贾琏笑着重复,眼里满是欣慰,“你能踏实下来过日子,我就放心了。”

他又看向苦瓜和尚,语气恭敬:“大师怎么会和石先生在一起?”

苦瓜和尚眼神悠远:“贫僧云游四海,前些年在苏州偶遇石施主,见他性情耿直,便多聊了几句,自此结下善缘。去年,石施主得知二爷家逢巨变,决意舍生护送,临行前专门找到贫僧告别,贫僧深受感动。天地之大,贫僧无处可去,便也跟着他,一路来到了马考。贫僧已经跑了二十几年,跑着,跑着,年纪大了,已经跑不动了,就留在了城外的莲峰寺,做些烧火、点灯的杂务,倒也自在。”

贾琏看着眼前两人,一个有舍生取义的执着,一路暗中守护;一个意在云游四方,随性而至。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走在一起,却又有一种令人奇怪得说不出的和谐与契合。

第二节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数月。

马考的气候温暖湿润,这几个月里,贾琏的洋行生意愈发红火,蒂蕬猫织锦不仅在马考供不应求,还远销至西洋各国,订单源源不断。林之孝将泉州和马考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贾琏也难得有了些闲暇时光,时常陪伴凤姐和平儿,带着贾砚四处逛逛。

贾砚已经两岁多了,长得虎头虎脑,皮肤白皙,一双大眼睛像极了凤姐,灵动有神。他已经能说不少简单的词语,常常跟在贾琏身后,一口一个“爹爹”地叫着,声音软糯,让人听了心都化了。

这一日,凤姐带着平儿去城外的莲峰寺拜佛。自从到了马考,凤姐的身子愈发康健,平日里打理府中事务之余,也时常诵经祈福,希望家人平安顺遂,贾砚能健康成长。

这日一早,平儿早已备好马车,收拾好了拜佛用的香烛和供品。贾砚听说要出门,兴奋得不得了,穿着一身红色的小袄,像个小团子似的,在马车里东张西望,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拜佛”“和尚”。

马车驶出城区,沿着城外的石板路前行。道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椰树,羽状的叶片在风中轻摇,像无数双挥动的手。路边的田野里,种满了水稻和蔬菜,绿油油的一片,生机勃勃。偶尔能看到田间劳作的农人,穿着朴素的衣裳,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

贾砚趴在车窗边,好奇地看着外面的景象,小手不停地指着路边的椰树和田野,嘴里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引得凤姐和平儿阵阵发笑。

“你看这孩子,越来越调皮了。”凤姐笑着捏了捏贾砚的小脸蛋,眼神里满是母爱,“再过些日子,也该教他认些字了。”

贾琏坐在一旁,看着凤姐温柔的笑容和贾砚天真的模样,心中满是幸福。他握住凤姐的手,指尖触到她温软的肌肤:“不急,孩子还小,先让他好好玩玩。等再过一年,我亲自教他读书写字。”

凤姐点点头,靠在贾琏的肩膀上,轻声道:“如今日子安稳,砚儿康健,我也就放心了。只是偶尔,还是会想起京城的亲人,不知道宝玉他们怎么样了。”

贾琏的眼神暗了暗,想起抄家时贾政的憔悴,王夫人的泪水,心中泛起几分酸楚。他轻轻拍了拍凤姐的手背:“放心吧,宝玉留在京城,是为了跟从名师读书,好日后进入太学,自古读书人,出门负笈求学,本就是常理,大好男儿,志在四方。哪有一天到晚混在胭脂女儿国里的道理?”

王熙凤叹道:“你这就不体谅天下父母心了。以后砚儿出去读书,我也不舍得的。”

贾琏点头道:“二叔和太太想念宝玉,我怎么可能不明白?当日离京颇为仓皇,后来林之孝每月派人探听,现在的局势应该已经比较平稳,上月你家叔叔的来信也说了,虽然天威难测,但目前风平浪静,想来已经告一段落。今年中秋,林之孝就可以派人送二叔和太太到泉州和宝玉相聚了。”

马车行驶了大约一个时辰,终于抵达了莲峰寺。

莲峰寺坐落于城外的小山脚下,依山而建,规模不大,却古朴雅致。寺庙的山门是用青石砌成的,上面刻着“莲峰寺”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山门两侧立着两座石狮子,虽不算高大,却威严十足。

走进山门,是一片开阔的庭院,庭院里铺着青石板,打扫得干干净净。庭院中央有一口古井,井口用青石围砌,旁边放着一个水桶和一根扁担。庭院两侧种满了菩提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寺庙的正殿不大,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庄严肃穆,香火袅袅。殿内的僧人不多,却都神色平和,见贾琏一行人进来,纷纷颔首致意。

凤姐和平儿带着贾砚在寺院各个大殿逐个的上香和转轮祈福,贾琏自己则四处走走。

刚走到庭院西侧的禅房附近,就听到一阵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夹杂着淡淡的茶香。

贾琏心中一动,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间简陋的柴房,柴房门口搭着一个灶台,灶台里正燃着柴火,火苗跳跃,映得旁边一个身影愈发清瘦。正是苦瓜和尚。

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灰色僧袍,正蹲在灶台边,往灶膛里添柴。手里拿着一根柴火,动作缓慢而熟练,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一脸平和。灶台上面放着一个粗瓷茶壶,壶盖微微晃动,茶香随着蒸汽袅袅升起,弥漫在空气中。

“大师。”贾琏笑着走上前。

和尚抬头时,眼尾的皱纹里漾着浅淡的笑意,没有起身,只指了指灶台旁两块被太阳晒暖的青石:“贾施主来得巧,茶刚煮好。坐吧,不用拘礼。”他的声音不高,却像浸过晨露的菩提叶。

贾琏对着他坐下。和尚提起茶壶,粗瓷杯里的茶水呈浅琥珀色,飘着片晒干的菩提叶,叶片脉络清晰,像被细心压过。茶水入口先是微苦,咽下去时却留着股甘醇的余味,从喉咙一直熨帖到心口。“这不是茶。而是寺后老菩提树上的叶子,晒了三季,配着山泉水煮,倒也解乏。”和尚轻声解释,念珠仍在指间慢慢转着,目光落在灶膛里跳动的火苗上,像是在看什么极远的东西。

两人就着灶火的光静坐了片刻,雾渐渐散了些,院外的菩提树影晃进来,落在灶台上,与火苗的影子叠在一起,忽明忽暗。贾琏握着茶杯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杯沿,他早察觉这和尚不一般——那藏在粗布僧袍里的难以言说的贵气,那说话时不疾不徐的沉稳,都不像个寻常烧火的僧人。可他没敢问,只觉得这份静难得,想多留片刻。

和尚却先开了口,语气像在聊寻常趣事,指尖却轻轻按住了念珠,不再转动:“贫僧听石施主说,贾施主曾随郑公公下西洋,遍历数十国。想来,也见了不少有趣的奇事?”

贾琏微笑着点点头,于是从刘家港的启航说起,讲东海的浪如何掀得“镇海号”的船板发颤,讲马六甲海峡的暗礁如何像蛰伏的巨兽,讲满剌加的码头如何挤满穿各色服饰的商人,连阿拉伯商船的三角帆上绣着的花纹,都描述得细致。

听了很久,和尚才缓缓开口,目光转向院外的菩提树,像是在看很远的地方:“刚贾施主说到,当年中途回国,刚一到刘家港,就连夜被当今圣上亲自召见。施主感觉,圣上如何?”

贾琏想起深夜在紫禁城偏殿的场景——皇帝的龙袍下摆扫过毡毯的声响,还有自己当时攥得发白的指节。他定了定神,语气尽量平和:“圣上英明神武,待臣宽厚。此次下西洋论功,还封爵荣国公,皇太后隆恩,赐犬子名贾砚为世子。在下深感皇上和皇太后圣恩。”

和尚听到“皇太后”三个字,眼睛刹那间被一层雾笼罩。

镇静了一下,徐徐又道:“贫僧十数年来,游历万里河山。当今天下太平,亲眼所见,也算得上是海晏河清。所谓厚德载物,他的确是做到了德配其位。”

他顿了顿,声音忽然发哑,目光落在灶膛里渐渐弱下去的火苗上,像是在自言自语:“不像贫僧。说到底,是德行不够,德不配位。”

贾琏只觉得喉咙发紧。

贾家祖上从贾琏往前数三代,终究也曾做过建文朝的臣子,他想说“臣贾琏,参见陛下”,却发现舌头像打了结,只剩滚烫的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和尚的僧袍下摆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

“爹爹!爹爹!”

院外传来贾砚软糯的呼喊,小短腿踩在青石上的声音越来越近,还带着平儿“慢点跑”的叮嘱。贾琏猛地回神,慌乱地抹了把眼泪,刚想起身,贾砚已经扑到他身边,小脑袋歪着,好奇地看了看对面慈祥的和尚。

贾琏伸手把贾砚抱到腿上:“砚儿,这位大和尚是爹爹的师父。”

贾砚似懂非懂,小手指着和尚,又指了指灶膛里的火苗,奶声奶气地问:“师父?烧火?”

“对,是师父。”贾琏抱着贾砚,轻轻按了按他的小膝盖,“砚儿给师父磕个头,好不好?”

贾砚乖乖地弯了弯腰,小额头轻轻碰了下青石,动作笨拙却郑重,还奶声奶气地喊:“师父好。”

和尚看着这一幕,眼底的复杂渐渐化为浅笑,他伸手摸了摸贾砚的头,指尖带着灶火的温度,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好孩子,乖。”

就在这时,院外传来平儿的声音:“二爷,二奶奶在正殿等您呢,说该回去了,再待下去,小少爷该着凉了。”接着是凤姐的声音,温和却带着几分催促:“琏儿,别让砚儿在风里待太久,刚祈福完,可别染了寒。”

贾琏起身抱起小贾砚,交给凤姐,“刚才跟大师聊得投机,想起些旧事。你们先上车回家,我跟大师说几句话,很快就回。”

凤姐看了他一眼,见他神色郑重,便点了点头,带平儿和贾砚而去。

灶火已经弱了些,只余下几点火星在灶膛里明灭。

和尚重新点了火,添了些柴火,茶壶里的茶又开始冒热气。

“大师,”他开口时,声音有些发涩,“我总觉得自己像活在一场梦里。我救了石呆子,改了织锦坊的命运,办了义田义学,可……可红楼里那些人——宝玉、黛玉、宝钗,他们的悲剧好像还在等着,我改变不了。”

和尚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火,火苗猛地窜起,照亮了整个柴房。

“千年暗室,”和尚把一盏点着的油灯交给他手上,“黑暗得再久,再深,只要有一点光,黑暗就马上消失。”

他的声音平和:“你改变不了宝黛钗的命运,可你改变了石呆子的命运,改变了织锦坊的命运,改变了义田义学里那些孩子的命运——这些人,不就是被你这盏‘灯’照亮?”

“宝黛钗的悲剧,是那时代的‘命’,像这间没点灯的屋子,黑得让人喘不过气。可当你点起的那盏灯,那个‘命’,就突然被消失了,好像不曾存在过。”他顿了顿,指腹又开始摩挲那颗念珠,“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灯’,不一定要照亮整间屋子,而是要让自己知道,哪怕再微弱的光,也是光明。”

灶膛里的柴火又“噼啪”响了一声,和尚提起茶壶,给贾琏续了杯茶,茶水依旧是浅琥珀色,飘着片菩提叶。贾琏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甘醇的余味在舌尖散开,心里的迷茫,像被这茶水熨帖过一般,渐渐消散了。

他抬起头,“多谢大师指点,照亮弟子。”

和尚笑了笑:“你不需要被人照亮,当你点燃了,你本身就是光明。”

那天下午,贾琏走出莲峰寺时,发现山门口的马车上,凤姐正抱着贾砚,还在等他,见他出来,脸上带着笑意:“聊完了?看你这模样,谈得很开心的。”

贾琏接过贾砚,在他软乎乎的脸上亲了一口,笑着点头:“嗯,是的,是很开心。”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洒在莲峰寺的青石板上,映着一家人的身影,绵长而温暖。

柴房里的油灯还亮着,昏黄的光透过窗棂,照在灶台上,像一点永不熄灭的星火,映着那段藏在时光里的对话,也映着《红楼梦》里最不朽的意义——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