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成侯府继室后我和离了 > 第19章 第十九章

穿成侯府继室后我和离了 第19章 第十九章

作者:霜拂剑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9 14:09:59 来源:文学城

一时间,亭内静得落针可闻。

“卿等意下如何?”皇帝按捺不住,又问了一遍。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啊。”尚书令袁执绶率先用和缓的口气劝道。

“有何不妥?”皇帝很是不快,又强压下,苦口婆心劝道,“君臣两厢便宜,不是很好吗?”

中书令黎徵山出列下拜:“臣斗胆,可这对城外的黎民百姓,却是大大的不便。他们一路远来,正是因为在别处都寻不到生路。长安乃天子脚下,陛下要彰显仁德,正应厚抚之,而不应再次逼迫啊。”

皇帝连着被撅了两次,干脆点名:“庞卿呢,你来说。”

门下侍中庞栋臣是个一贯没什么自己意见的老好人,也因此心宽体胖,人称“不倒翁”。此君最擅打太极,见人三分笑,又因为资历老,谁都给面子。

皇帝这是要抬庞栋臣出来帮他说服其他人了。

可庞栋臣用胖乎乎的手擦去额上汗迹,瓮声瓮气道:“事关重大,还请陛下再思量思量,与政事堂诸公一同商议出一个万全的法子。”

皇帝脸色铁青:“好,你们都是朝廷的好臣子,好得很!”

还有人要再劝,皇帝挥手砸了个茶盏,碎片飞起,舒宜顺势低头,看见方伯晏两手紧攥成拳,撑在膝上,爆起了青筋。

“朕看你们是不想做官了!”皇帝一声暴喝。

这不是要不要做官的问题,这是要不要脸的问题。凡是忝称一声士大夫的,都做不出**并无造反意愿的流民的事。

亭中寥寥几个官员都没有回应。

“中书省是不愿颁旨了?”皇帝随手一指,“蒋舍人,我说,你写。”

中书舍人就是专司为皇帝拟诏书的,必须得文辞优美,学识渊博。蒋舍人是蒋祭酒长孙,年纪尚轻,笔头功夫很不错。

虽说越过中书其他官员的讨论,直接让资历尚浅的蒋舍人拟旨有些不妥,但皇帝已经顾及不了这许多了。

蒋舍人一声不吭撩起袍角,跪下了。

这一声就像是打开了什么机关。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仆射、几位尚书,还有舒宜三个,都齐刷刷跪了。

在此时,还有三公与皇帝坐而论道的风俗,除开祭祀和极郑重的大朝会,见到皇帝也不用跪,行礼即可。

众大臣齐刷刷跪一地,其中蕴含的意味已经非常严肃了。

皇帝怒极反笑,站起来来回走了几圈。

“好,好,你们都是极好的!若是我亲自拟旨,你们是要封驳吗?”

庞栋臣再拜,说:“臣不敢,只是请陛下再思量片刻。”话说得软,可摆明了不会妥协。

皇帝怒极,可方才吼也吼了,摔也摔了,再没有什么举动能抒发他更上一层楼的怒火,竟有种色厉内茬之感。

“你们是要逼宫吗?”

庞栋臣依旧保持着姿势,语气极谦恭:“臣不敢。”

舒宜抓住衣袖,默数着呼吸。

她一个现代和平环境穿来的,不得不在一群人精堆里做事也就罢了,还要面对如此剑拔弩张的气氛,实在是太难了。

在她看来,皇帝这一通脾气既是对大臣不听他命令的不满,又是君权居然受制于重臣的惊怒交加。

可明显,如今讲的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是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国士待之,报之国士,众人待之,报之众人。

君权和相权的博弈中,皇帝并不占优,却还不控制脾气,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智。

这可怎么下台啊?

舒宜正忍耐着膝盖的麻痒,替这局面操着闲心,皇帝却天才般地想出了一个破局的新方法。

他好似学过变脸,坐回御座上,便又是和颜悦色的:“闻卿,你过来。”

闻岱依言站起,走到皇帝面前,下拜。

他面上看不出什么,步伐依旧稳重,连手指都没有抖一下。

舒宜觉得前面大臣们的呼吸声都变粗了。

闻岱手上可是有羽林军啊!

刚刚大臣们可以坚持着扛住皇帝的压力,是在制度框架的保障之下的。要是皇帝坚持不要脸,跳出框架要直接派羽林军去镇压,大臣们一时之间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难道大臣还能派蓄的私兵去拦羽林军?那你是要造反还是要造反?

听着皇帝慢条斯理地布置作战命令,亭内众人皆盯着闻岱的背影,亭中只闻得静静的呼吸声。闻岱在朝中无太深根基,手中又真有兵,要是他也决定伙同皇帝一起不要脸,文官们一时难以抗衡。

闻岱沉默了片刻,依旧跪得笔直:“陛下,臣虽将种,亦知有所为,有所不为。”

“你也和他们一样违抗朕么?”皇帝声音不大,蕴着低沉的怒意,“你要知道,官阶、赏识、地位,你的一切都是朕给的,你也要忘恩负义?你是将军,是朕手中一杆枪才对,谁给你的胆子抗命?”

抛去战功都是闻岱自己打出来的不谈,皇帝让他掌羽林军,确实是拿他当亲信看重了,很有被辜负的感觉。

他阴沉地笑起来:“你才三十不到,自己的官位不要,子孙的前程、一族的兴衰,都不要了吗?”

“陛下容禀,”闻岱依旧不急不缓,却字字千钧,“臣不过是农户出身,本不敢奢想功名利禄。”

皇帝一声冷笑。

闻岱接着道:“臣长于边关,幼时,突厥长驱直入,臣只得随父母逃难,有幸遇神威军驰援,拒敌于边关之外,救民于水火之中。边关百姓,得沐皇恩,无不欢欣雀跃,感激不已,为陛下立生祠者有之,箪食壶浆劳军者有之,上至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交口称赞陛下圣明。”

“神威军上下军纪严明,不扰百姓,民间感恩,神威军皆说是皇上严令,百姓为本,臣记忆尤深。吾从军之愿,是为报国,为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臣发过重誓,此生兵刃只指敌军,不敢指向百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陛下乃千古明君,臣妄自猜度,此言应非陛下本意,只是激愤之下一时之语,故不敢领命。”

一个站着的皇帝,和一地跪着的大臣,沉默地对峙。

皇帝被闻岱明捧暗劝,满腔怒火消下去了些,仍不愿放弃,是以气氛仍沉凝。舒宜目光一闪,该是她出场的时候了。

“姑父,”她喊道,“姑父不过是被会昌伯那厮搞得一时生气,怎么大伙都这么严肃。我看不该怪姑父说气话,该怪会昌伯为人荒唐才对。”

她故意作小女儿态,皇上也缓和下来,笑道:“珠珠,你虽不明白政事,可分析起来,可比一些男儿强得多了。”

“我有什么不明白的,”舒宜笑道,“他们施粥触怒了陛下,不就是因为措施不当嘛。要真是为百姓好的政策,姑父怎么会不去做呢?”

其他臣子都在心中默默唾弃舒宜无底线的马屁行为,但皇上明显很受用:“唔,珠珠也看出来了?”

舒宜咽下心里对皇帝的骂街,无视众大臣隐隐鄙视的眼神,她今天的任务就是装个对朝政一无所知的郡主,让皇帝好下台。

“是啊,古书上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会昌伯擅自施粥,那些流民们是一时有饭吃了,又不能一世有饭吃,这不是荒唐是什么。”

“正是,”皇帝顿觉悦耳,“朕让他们回乡去,难道是错的么?”

不不不,不能肯定皇帝“派兵把流民赶回家,不想走就杀了”的思路。

舒宜先肯定皇帝的大略方针,再提供修正版的具体建议:“我听大臣们说,百姓安土重迁,土地才是根本,长安附近并无足够流民耕种的土地,他们留不下来。但是,他们故乡的土地也被洪灾毁了,这时候回故乡也是无本之木,因此我猜,陛下必定有更好的法子。”

“哦,那珠珠再猜猜朕有什么法子?”皇帝道。

“我先猜,陛下再说对不对,”舒宜笑道,“莫如先把他们组织起来,以工代赈,凭劳动换食物,有个生计,也不至骚乱。待到明年,再让他们还乡,泰州乡土观念重,他们必定愿意的。”

皇帝大悦:“还是珠珠明白朕!”

有了更好的方法,皇帝顺着台阶就下,先做痛心疾首状说诸位大臣都把他想成昏君了,动辄上纲上线,他一怒之下才说了气话。大臣们也很上道,顺势就一通好夸,把皇帝捧成堪比尧舜的千古明君,双方都满意了。

随后就是对皇帝正确方针的讨论和细化,经过一个半时辰的撕扯,终于定下来,派将作司和京兆一道,将流民编册,在距长安城十几里外的一道关隘修筑抵御突厥的防御工事,作为报酬,每日领取饭食。

原本防御工事这类军事器物,须得通晓武事的人修筑,黎徵山一向对闻岱颇有好感,推举闻岱负责,其余人见闻岱今日据理力争,也都赞同。可皇帝小肚鸡肠,还记着被闻岱和众大臣撅了一脸的气,派了陈将军负责,让闻岱因“冲动”在家反思一旬,算是让皇帝下台的小小代价。

尘埃落定,舒宜被皇帝单独留下夸了几句,终于筋疲力尽地走出骑射苑。

通向宫外只有一条路,二皇子回宫了,闻岱和众位大臣并行。

今日闻岱的不卑不亢令人大生好感,况且他眼见着是要握兵权的,故这些老狐狸一个比一个亲切,言语间都在说他今日受委屈了。

闻岱依旧谨慎有礼,嘴角噙着微微笑意,只道自己太过轻狂,辜负了圣人,半点没有借势卖惨的意思。

舒宜一出来,庞栋臣率先对她笑呵呵一拱手,其余人也跟着招呼,笑容中隐有深意。如果说之前众人还把她当一普通女眷对待,今后这评估怕是要变了。

舒宜面对一大票老狐狸的笑容,很有压力,她才不敢和他们玩心眼!

今天对皇帝的姿态,也不全出自于她自己,舒宜回想起几日前越国公府那个下午。

她信心满满说出以工代赈的政策,却见越国公和大臣们的表情都说不上欣悦。舒宜奇怪道:“这法子真的很好的,给圣人上一折吧,实施了就知道了。”

“不,”越国公道,“我知道这法子很好,所以不该上奏折,更不该抢先上奏折。”

见舒宜仍不解,越国公不由苦笑,一旁的赵廷和耐心解释一番,舒宜才懂皇帝在名声上的忌讳。

她张了张口,仍是理解不了,怎么会有人认为虚无缥缈的名声比人的生命还重要呢?

张晁缓缓道:“也不必等太久,两天之内,必有人忍不住要出来跳,届时你再给圣人建议,就会和缓得多。”

“到时你们再上本呢?”舒宜问,“我不是大臣,圣人真会听么?”

“正是因为你不是大臣,”越国公道,“圣人总觉得你一介女流,又是子侄辈,不免轻视,接受你的建议会好受些,总比被大臣纠正强。且,你不能直接提出,要让圣人觉得这是他自己想的,最好还能让他给方案纠点错。”

“不错,”张晁点头赞同,“在此之前,不能大张旗鼓的搞施粥,只能暗暗救助流民。”

因此,虽然以众大臣的视角看,舒宜这次立了大功,还饱受皇帝青眼,但她还是打不起精神。

走到宫门前,众人分道扬镳,舒宜的马车恰和闻岱的马在同一方向。

这两日他们已相处得熟稔了些,闻岱落后她半步,问:“郡主可是精力不济?”

“是有些累了,”舒宜勉力提起一个微笑,“方才人多,还未谢过闻将军大义,只是要暂忍几日委屈了。”

她没有明言,但闻岱自然知道。

闻岱只淡淡道:“某只求无愧于心,并无委屈,就如郡主,也是一样。”

“是啊,”舒宜终于露出一个真心的笑容,“闻将军说得对,受教了。”

但求无愧于心,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

我知道大家看到皇帝很生气……我写得也很生气,但是现在女主还没条件,以后会搞掉他的!

==

再喊一句,过几天大概会把文名改短点,不要认不出我啊啊啊啊啊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第十九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