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舆论风波,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阴雨,虽不致命,却足以让初生的“铭宇科技”沾染一身泥泞。那些质疑项目可行性、嘲讽“学生创业异想天开”的帖子,在几个本地论坛和初期的科技博客上悄然传播,虽然范围不广,但精准地打击了团队本就因内部分歧而有些低迷的士气,也势必会影响到潜在合作伙伴和投资人(尤其是张雷)的看法。
“查到了吗?源头是哪里?”李铭看着王浩搜集整理的帖子截图,语气平静,眼神却锐利如刀。
王浩摇了摇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发帖的ID都是新注册的,IP地址经过多层跳转,很隐蔽。对方很小心。”他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不过,从行文风格和引导方向看,不像是周瑞麟那边惯用的粗暴手法,更……阴柔,更懂得利用大众心理。”
李铭若有所思。不是周瑞麟,那会是谁?是其他潜在的竞争对手,还是……赵振泄愤所为?这个念头一闪而过,便被他按下。赵振虽然不满,但行事尚有底线,不至于用这种下作手段。
“不用查了。”李铭忽然开口,打断了王浩的追踪,“浪费时间。既然是舆论战,那就在舆论上解决它。”
他立刻行动起来。首先,他找到了沈言。这一次,他没有请求沈言直接发文驳斥,而是提供了一份经过精心准备的、关于“铭宇科技”创业历程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愿景的“背景资料”,并“无意间”提及了网络上突然出现的、有针对性的质疑声音。
沈言是何等精明的人物,立刻嗅到了其中的新闻价值——不仅是创业故事本身,更是背后隐藏的竞争暗流。他承诺会以客观的视角,撰写一篇深度报道,既展示学生创业的艰辛与创新,也会对网络上的质疑进行求证和辨析。
接着,李铭做了一個大胆的决定。他让王浩将那个被泄露的、还十分粗糙的平台原型内测地址,直接公开在“铭宇科技”刚刚上线、同样简陋的公司官网上,并附上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公开信。
信中,李铭坦然承认了项目的早期和不完善,将其定位为“一个由在校学生发起的、关于未来本地生活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验”。他欢迎所有感兴趣的用户和开发者前来体验、吐槽,甚至参与改进,并承诺会认真对待每一条反馈。他巧妙地将“泄露”转化为一次“公开众测”,将质疑者变成了潜在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这一手化被动为主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果然,当沈言那篇题为《象牙塔里的商业实验:一群高中生如何构想未来生活?》的深度报道在本地一家颇有影响力的财经周刊发表后,配合着“铭宇科技”官网的公开信和开放内测,舆论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报道客观地描述了李铭团队的构成、创业的初衷、遇到的困难(包括供应链危机和这次的舆论风波),以及那个颇具前瞻性的平台构想。沈言的文笔老练,既写出了少年人的理想与锐气,也没有回避现实的骨感与竞争的残酷。他将那些网络质疑作为故事冲突的一部分呈现,反而让整个叙事更加真实可信。
一时间,“铭宇科技”和李铭这个名字,在晋阳市本地的创业圈和科技爱好者中小范围地火了。支持和鼓励的声音开始压过质疑,甚至有一些本地的软件开发者主动联系王浩,希望参与这个“有意思的实验项目”。
就在舆论危机看似化解之时,张雷的反馈也终于到了。
没有电话,是一封措辞严谨的电子邮件。张雷在邮件中肯定了李铭商业计划书中展现出的“格局与远见”,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诸多“理想化假设”和“现实执行风险”。他表示,雷耀资本目前暂时不会对如此早期的项目进行直接投资,但他个人,愿意以“创业导师”的身份,与李铭保持沟通,并邀请李铭在方便的时候,前往北京雷耀资本总部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这个结果,既在李铭的预料之中,也让他稍稍松了口气。没有直接投资,避免了过早暴露在聚光灯下和可能失去控制权的风险;而“创业导师”的身份和前往总部交流的邀请,则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圈层的门,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他将张雷的邮件内容在核心团队中做了通报。
赵振得知后,只是淡淡地哼了一声,没说什么,但紧绷的脸色似乎缓和了一些。他主导的电商业务稳步增长,现金流健康,这给了他足够的底气。他似乎已经接受了与李铭“各自发展”的现状。
李梓晴则由衷地为李铭感到高兴,她看到了那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裂缝正在被撬开。
王浩和刘强更是兴奋不已,觉得公司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李铭却异常冷静。他召集了所有人,包括赵振,开了一次战略复盘会。
“这次风波,给我们提了个醒。”李铭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第一,我们不再是无名小卒,开始有人盯着我们了。以后做事要更加谨慎、规范。第二,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助我们前行,用不好,就会伤到自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我们必须明确‘铭宇科技’未来的核心方向,不能再左右摇摆,内部消耗。”
他在白板上画下了两条线。一条线指向赵振负责的B2C电商业务,标注为“现金流与实战练兵场”;另一条线指向由他亲自带领、王浩技术支持的平台项目组,标注为“未来生态与核心价值”。
“这两条线,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李铭清晰地说道,“电商业务是我们的根基,必须做大做强,为我们提供持续的血液,也锻炼我们的运营能力。平台项目是我们的未来,需要持续投入、耐心培育,等待技术成熟和市场爆发的时间窗口。”
他看向赵振:“赵振,电商业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你有充分的运营自主权,但战略上必须与公司整体协同。你需要给平台项目提供初期必要的资金支持,这部分资金,算作公司对电商业务的借款,未来连本带息归还,或者转化为对平台项目的股份。”
这个方案,既给了赵振想要的独立性和激励,也保证了公司核心战略的推进,还将两条业务线以资本的方式进行了绑定。
赵振仔细听着,脸上露出思索的神情,最终点了点头:“这个方案,我没意见。”这算是他对李铭战略方向的某种程度的认可,或者说,是找到了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合作模式。
“王浩,平台项目组需要加快进度,尽快推出一个功能更完善、体验更好的Beta版本,不求大而全,但要抓住核心痛点。”
“明白。”王浩简练回应。
“梓晴,财务上做好两条线的分账管理和资金调度。”
“好的。”李梓晴郑重点头。
“刘强,后勤保障和对外协调,你要多担待。”
“放心吧铭哥!”刘强拍着胸脯。
会议结束,团队的氛围似乎重新凝聚,目标也更加清晰。尽管赵振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至少,大的方向统一了。
夜幕降临,李铭独自一人留在临时办公室。他打开电脑,看着屏幕上那个粗糙却承载着未来梦想的平台原型,又看了看旁边那份张雷的邮件。
外部的危机暂时化解,内部的裂痕初步弥合,还意外地获得了与未来巨头对话的通道。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李铭的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平台的研发漫长而烧钱,电商业务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周瑞麟那边绝不会善罢甘休,而张雷的“导师”身份,更像是一张考卷,后续的难题只会更多。
他拿起手机,鬼使神差地拨通了那个熟悉的、来自林城老家的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父亲李建华那带着浓浓睡意和些许疲惫的声音传来:“喂?铭铭?这么晚,咋了?”
听着父亲那熟悉而略带沙哑的乡音,李铭忽然觉得鼻腔有些发酸。所有的算计、压力、勾心斗角,在这质朴的关切面前,似乎都变得遥远而不真实。
“爸,没事。”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听起来轻松,“就是……想听听您的声音。您和妈,都好吧?”
“好,都好。”李建华顿了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声音放缓了些,“你在外面……别太累。钱够用不?”
“够,够用。”李铭连忙道,“爸,您放心,我这边……一切都好。”
挂了电话,李铭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如同繁星洒落人间。
他知道,他不能停歇。为了改写的前世,为了父母脸上那自豪的笑容,也为了身边这些选择相信他、跟随他的伙伴,他必须在这条充满荆棘与机遇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而下一站,或许就是张雷邀请的那个,位于北京、代表着无数可能也隐藏着未知风险的——雷耀资本总部。
新的征程,已在脚下。